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陈敦德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恩来会晤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得到去香港设八路军办事处的应允”;“抗战期间,宋庆龄与宋子文在香港再度携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对这特殊的历史机构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解读,作者陈敦德运用了大量一般人难以看到的珍贵史料,公布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实易读,情节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是个独特的办事处,抗战期间,它做出特殊贡献,在军史和香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作者陈敦德)对这一特殊的历史机构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解读,作者运用了大量一般人难以看到的珍贵史料,公布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实易读,情节感人至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详细客观地记述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的意义、原因以及机构变迁等,重点叙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所做的具体工作:组建华南抗日军事武装、支持宋庆龄进行与国民党高层的抗战合作、广泛组织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从香港抢救大批文化人士脱险等。阅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对于了解抗战史和香港史都大有裨益。

目录

前言发掘香港历史独有的宝藏

第一章 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青年廖承志为主任

一、从延安看香港,毛泽东认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是个独特的办事处”

二、毛泽东亲自点将,为小廖举手

三、毛泽东与众人都称为“宝贝”的小何,真名叫廖承志

四、廖承志离开延安赴港之前,毛泽东在窑洞与他长谈

五、周恩来会晤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得到去香港设八路军办事处的应允

第二章 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办起了八路军办事处

一、廖承志到港初会潘汉年,商议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具体安排

二、设在皇后大道中18号二楼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为什么挂牌称“粤华茶叶公司”

第三章 利用香港特殊地位,组建华南抗日军事武装

一、“不搞抗日,那是天诛地灭,在华南要有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

二、周恩来、叶剑英极力营救被国民党当局囚禁的冯白驹,极为关心当年琼崖工农红军的命运

三、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次日,廖承志紧急开会组建抗日游击武装,曾生领导的游击队创建时仅有25支枪……

四、冯白驹的部队正式成为琼崖抗日独立武装,发展为独立总大队,打响了琼崖抗战的第一枪

第四章 支持宋庆龄进行与国民党高层的抗战合作

一、宋庆龄没有随国民党高层西迁重庆,而是从上海脱险来到香港

二、廖承志成了“叔婆”宋庆龄与延安的最佳联络人,他们在香港共同战斗的几年,成为他们各自一生中最为璀璨最为重要的岁月

三、宋子文给了廖承志10万元,资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四、抗战期间,宋庆龄与宋子文在香港再度携手

五、延安来的秘使会见宋庆龄;约见后出现特殊情况,得到特别关怀

六、毛泽东说八路军每一个团至少要装备一部电台;宋庆龄为八路军在香港购置大批量军用电台物资通关

七、宋氏三姐妹首次一同亮相香港,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引起巨大轰动

第五章 保卫中国同盟筹集国际援助物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操办运输通道

一、白求恩在延安砸椅子惊动了毛泽东,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最早成立的机构是“支援白求恩小组”

二、周恩来让贝特兰去香港找“林太太”,希望争取海外援助

三、一伙中国人和外国人在银行家邓文钊家聚会,商量成立“保卫中国同盟”

四、廖承志赶往广州秘会武汉来客,商议开辟从香港运输救援物资的国际通道

五、毛泽东致柯棣华挽词写道:“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印度援华医疗队是怎么来中国的?

六、印度医疗队去延安受阻,宋庆龄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请路易·艾黎陪同前往。爱德华略施小计,重庆当局便送来了汽油

第六章 发挥中转站作用,广泛组织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

一、庄焰从马尼拉回国参战,在香港找到八路军办事处,经南海历险、在大西南参加小长征,半年后终于来到延安宝塔山下

二、王唯真仅有十四岁,缠着老父亲死活要求回国抗战;走廖承志的后门,他终于从香港踏上了去延安的征途

三、“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青年们,其中好多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牺牲的时候,还是20岁左右的青年”

四、曼谷华侨剃头匠钟若潮一家三口找到八路军驻香港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到东江抗日,夫妻俩后相继英勇献身,感人事迹至今广为传颂

第七章 周恩来审时度势亲自部署,将香港由商业城市转变成抗战文化城

一、周恩来直接领导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开展抗战文化运动,指示廖承志认真吸取中共在港活动教训,克服过去轻视知识分子的现象l

二、周恩来在重庆对廖承志强调说,“香港这个地盘很重要,不能放弃;能坚持几天就要坚持几天”

三、周恩来确定《华商报》的办报方针:“不用共产党出面,不要办得太红,要灰一点”

四、香港有了八路军办事处这个支撑点,文化人士得以转移到香港开辟新阵地,他们加强抗战救亡宣传,挫败了蒋介石继“皖南事变”后的又一次分裂阴谋

五、周恩来亲自过问文化人团结问题,文化人在香港“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战文化大军

第八章 胜利大营救:从沦陷的香港营救大批文化人脱险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突袭香港,周恩来对此早有预判,他要求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做好撤退文化人的准备;宋庆龄搭乘最后一架班机离开香港

二、日军进攻香港的炮火刚打响,港英当局代表再次紧急会晤八路军代表廖承志,最后一次讨论共同保卫港九的问题

三、在日军的进攻中,廖承志进行秘密营救总动员。敌我两个指挥部同设在傍山的一座楼里,我方营救文化人的工作卓有成效

四、趁日军为缺粮疏散内地难民的好时机,廖承志一行冒险先探路,开辟出一条营救文化人的秘密交通线

五、在日军眼皮底下,香港地下党总动员,将分散隐蔽的文化人士找出来,化装成渔民、难民,趁着夜色安全偷渡到了九龙

六、从香港蔡廷锴将军旧宅巧应对逃过日军搜查脱险的何香凝,在海面上漂泊多日,又遇上的“海匪”正巧是蔡将军旧部

七、夏衍一行逃出香港又在海上遇险,遭遇日军盘查,美丽女明星脸上抹锅灰被日军察觉,夏衍讲日语出面应对

八、周恩来牵挂从香港脱险的大批文化人士及民主人士从游击区通过国统区的安全及生活,指示沿途做好接待工作

九、廓清大帽山土匪,战士们在交通线上分段警戒。曾生、尹林平等游击队领导亲自隆重接待,深山茅草棚建搭起了“文化新村”

十、在国民党顽军师长楼下设立我方的秘密联络站。有东江游击队背景的廖氏“源吉行”,从香港采购战时紧俏物资赚钱,用作大营救的经费

十一、廖承志、张文彬在韶关遭叛徒出卖被捕。特殊对象特殊对待,邹韬奋成了最后一个安全北上的文化人,秘密大营救画上圆满句号

第九章 香港后八路军办事处时期,中共部队与盟军的国际合作

一、东纵成立黄作梅领导的国际工作小组,营救过英军战俘和盟国友人,陈达明晚年回忆起黄作梅与当年国际工作小组的往事,洋溢着荣耀与自豪

二、黄作梅在九龙开设“广恒杂货铺”,作为与英军服务团共用的地下联络站;国际小组成员化装侦察,营救方法巧妙而隐蔽

三、为准确轰炸启德机场,黄作梅带领美军侦察队深入香港腹地近距离拍摄机场军事目标

四、东纵小战士营救遇险美军飞行员的往事,曾在美国广为传颂;多年后,里根总统在上海演讲,还再次提到此事

五、海南岛上有一支中共领导的“洋人抗日部队”,民众称为“番鬼佬部队”;会几句英语的李英敏被冯白驹“逼牛上树”派去当政委

六、美军向东纵派来了观察组,袁庚在罗浮山架起电台与美军的第十四航空队及太平洋舰队建立了直接联系

七、清除军统蓝衣社潜入特工,东纵与美军对日情报工作全面展开合作。“情报头子”冒险深入香港腹地,指引美机轰炸

八、寻找突然消失的日军精锐“波雷部队”,是中共与美军的最大一次情报合作。袁庚出席美国独立庆典,因欧戴义君已作古而黯然神伤。

九、“八路军回来了!”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到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廖承志首先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尽快争取原在上海出版的《救亡日报》到广州公开出版,要注意报社内党组织不与广东当地党组织发生联系,有事情由夏衍与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云广英单线联系,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到香港找廖承志、潘汉年请示”。夏衍即刻赶赴广州了,告辞之前,他不忘抓廖承志为在广州即将出版的(《救亡日报》写专稿,廖承志应允了。

这天,廖承志与潘汉年一起研究了在港英统治下的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具体问题,包括办事处开办的办事地点与更保密的备用地点,如何在港府注册,人员安排,如何按地下工作实施保密原则,与中共驻港其他机构的关系等等。廖承志说:“我在汉口就知道了,有你这个上海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来指导和帮助,我就放心了。”

潘汉年回应说,“广州大革命时,中共就在香港有秘密联络点,抗战之前,中共中央在香港的秘密据点设立了秘密电台。以前是对港督府保密的,现在我们八路军办事处要在港督府注册,实际是半公开的”。潘汉年仅比廖承志大两岁,两人早在上海就认识,廖承志在上海坐牢时,潘汉年曾积极参加营救。潘汉年在苏区工作过,也参加过长征,曾在中共特科工作,还在莫斯科接受过共产国际的情报工作特殊训练,有长期做地下工作的丰富阅历,为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作了贡献,担负过国共秘密谈判的重任,1936年10月,他担任中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抗战爆发后,1938年8月底,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即改为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仍由潘汉年做主任。潘汉年领导的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还有王尧山、沙文汉、张爱萍、刘宁一等委员,在斗争中,又先后成立了军事运动、工人运动、职工运动、学生运动、教育界运动、文化界运动委员会,以及妇女工作、难民工作、近郊区工作、情报工作委员会,开辟了上海抗日救亡工作及地下党工作的新局面,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对此甚为满意。宋庆龄、何香凝、沙千里、胡子婴、郭沫若、夏衍等著名爱国人士的安全撤退,都是经过潘汉年及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一手经办的。

两人在谈话中,廖承志还告诉潘汉年,自己马上要在香港立一个家,有了一个内助,也便于长期在香港开展工作。潘汉年高兴地说,“我见过经家大小姐,很好的事嘛”!

原来,廖承志离开汉口前,给已在香港的母亲与梦醒姐发了电报。当他搭火车到广州转乘粤港班轮来到香港码头时,眼前的情景真令他喜出望外啊!来码头接船的不是姐姐梦醒,也不是姐夫李少石,而是朝思暮想的女友“阿普”经普椿,她是上海巨商经亨颐家的千金小姐。记得廖承志从国外刚回来时,在上海就被投入国民党监狱,经过经亨颐、柳亚子、宋庆龄三人作担保,于1933年3月他得以释放回家,并结识了同住在一条街的经普椿,两人熟了,无话不谈。这年8月,廖承志秘密去参加红军。他留给经普椿一封信,信中写到,“如果你真正爱我,等我两年”。如今四年过去了,经普椿此次专门跟着何香凝,从上海来香港与他团聚。两人从码头回到何香凝在香港的家未里森三堡。何香凝也很喜欢这个姑娘,有情人该成眷属了!

廖承志与潘汉年在谈话中作了工作上的分工。分手之后,潘汉年即赴汉口,向周恩来汇报关于上海沦陷后的安全撤离工作及上海的地下工作,同时请示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具体安排。廖承志留在香港,开展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前期工作。他立即与香港的地下党组织联络,他还挑灯熬夜,为《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写了社论《收获与教训》。

1939年1月7日,潘汉年起程赴汉口,而廖承志与经普椿在跑马地摩利臣山道的家里,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婚礼茶会,何廖两家在港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被廖承志称为“叔婆”的宋庆龄也前来贺喜,并赠了两块精致的绸缎衣料,还亲手给新娘子的脖子上挂上一条金项链。  廖仲恺、何香凝在早年与孙中山交往时,就常把子女廖梦醒、廖承志带在身边。因此,宋庆龄被廖承志称为“叔婆”,这是由于历史与家庭的原因形成的,足见两家世交之深,乃至廖承志与宋庆龄的关系不一般。

为物色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地点,吴有恒领着廖承志先在九龙弥敦道一带看了两处地点,廖承志都觉得不太符合条件。因潘汉年做了多年白区地下工作,廖承志很尊重他,去武汉前告诉他定办事处地点的条件:一、办事处要设在闹市中,便于各方面人士进行联络;二、办事处无论是楼房或院子,一定要有后门,万一有意外情况便于撤离。

于是,吴有恒就领着廖承志乘渡轮到香港。吴有恒是广东恩平人,1936年冬他只有24岁,就担任中共香港地下党的书记了。廖承志比吴有恒年长五岁,廖承志母亲是香港人,少儿时在香港住过,他对吴有恒笑着说,“想不到我半个香港人,对香港的情况还不如你这个恩平仔熟悉”。吴有恒说,“完全是形势逼出来的”。原来,“九一八事变”时,吴有恒正在广州致用中学读书,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议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严词痛斥日本军队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因此被中学开除了。于是,他当起了小学教员以此谋生,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他来到香港参加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共香港地下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在中共香港市委成立大会上,由主持会议的中共南方工委书记张文彬宣布任命吴有恒为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当时,香港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很活跃,吴有恒在香港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联系十分广泛,他对廖承志说,“工作需要让我近两年几乎跑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P23-26

序言

2010年间,我正在写本书的时候,传来消息说,我的出生地桂林市的八路军办事处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早年就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设立,要晚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它是在广州、武汉沦陷后办起来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从海外筹集到的款项,以及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地侨胞援助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的抗战物资,通过李克农主持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转运往陕北、五台山及苏北的根据地。抗战期间,许多海外华侨、热血青年为报效祖国,纷纷回国参军参战,也大多是先经过/L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安排与介绍,转送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再分配、输送到八路军或者新四军。由此,足见廖承志主持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当年抗日战争岁月里的重要作用,要是它的旧址还存在,它一定百分之百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防教育基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我为拍摄关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相关电视文献片,专门去香港寻访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可惜的是当年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早已淹没在缤纷商海中,无处可寻了。但是,我心中坚信:关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这段光荣的历史,是绝不会湮没的,绝不会!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永远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也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由廖承志先生主持,我萌生写这本书的想法时,他早已经不在世了。可是,写作的时候,我面前电脑屏幕上似乎总会闪现出儿时见他一面的情景。家父出生于广东陈氏家族,家母来自桂林李氏家族,皆不乏文化人,有的老辈亲属参加过抗战期间桂林文化城的活动,当面聆听过何香凝的教诲,当年,何香凝在香港沦陷后,避难广西,为桂林文化城作过很大贡献。记得解放后,我刚上初中那年,享受儿童免票优待的我,得以跟大人乘坐并不快的“特快列车”去了北京,印象中除了去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及天安门等地,还去了一个住在老胡同里的一位姓何的老太太家里。记得当时在客厅里何老太太与大人们用粤语聊天,相谈甚欢。谈话中间,进来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见我是小孩,拉起我的手,摸摸我的头,抓了一大把五颜六色的纸包糖塞进我的口袋,用粤语笑着对我说:“桂林仔,给你吃香港糖啊。”后来我才知道,给我糖吃的那个男人正是何老太太的儿子——廖承志。我舍不得在京城吃掉那些香港糖,带回桂林分给姐弟和小玩伴们吃。那次,在从京城返回广西的列车上,我向大人们问起廖承志,大人们称他为“廖公”,并和我说了一些关于廖公的轶事趣闻,还说起我们家族一位办报的亲戚,抗战时曾经跟随夏公(即夏衍)逃到香港,投靠廖公,在廖公旗下(《华商报》做工等。

当我写完这部书时,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这本书,凝聚了我与我家老辈人对何香凝老人与廖公的深切敬仰和怀念。

我这辈子与香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深深感到在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中,香港有它独特的地位与分量、独有的苦难与辉煌。为此,我专门为它写“香港三部曲”,第一部《香港问题谈判始末》,已经于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前夕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这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是第二部;第三部书名为《九七前的香港新华社:世界独一无二的机构》,现在已经开始动笔。

陈敦德,2011年1月18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