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汉生,湖南省桑植县人,土家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汉生回忆录》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廖汉生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廖汉生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廖汉生,湖南省桑植县人,土家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汉生回忆录》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廖汉生,湖南省桑植县人,土家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廖汉生回忆录》由廖汉生同志回忆、口述,李迎选同志整理成稿,胡子克同志帮助修改,再经廖汉生同志审定完成。 《廖汉生回忆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拿起刀枪跟贺龙 我的少年时代 工农革命军的创建 参加苏维埃斗争 第二章 贺民英游击队 坚持湘鄂边 山中岁月 红军回来了 血洒洞长湾 贺家姊妹 第三章 调入红三军 毁灭的边缘 逆境中入党 处决熊贡卿 流动游击 黔东再起 历史教训 第四章 二、六军团会师 迎接六军团 谁也离不开谁 同创新局面 湘鄂川黔反“围剿” 团结的模范 第五章 长征 跳出堡垒区 转战黔西北 抢渡金沙江 北上甘孜 草地情深 会师陕甘 长征路上的政治工作 第六章 从红军到八路军 统战风波 军政整训 编队出征 第七章 山西抗敌 开赴前线 初战雁门 汾阳扩兵 建立根据地 夜战滑石片 第八章 在冀中平原 挺进冀中 平原歼敌 老八路带新八路 冀中的老百姓 第九章 延安四年 求学 整风 革命的家园 思想上的洗礼 第十章 南下襄南 南下前的教诲 从八路军到新四军 团结就是力量 发展襄南 襄南大生产 第十一章 重返晋绥 江汉解放区 从中原到晋绥 晋北战役 关政委不死 第十二章 转战陕北 奉调陕甘宁 延安保卫战 三战三捷 转折点 乘胜反攻 永恒的记忆 第十三章 新式整军 诉苦三查的由来 诉苦教育 三查整顿 大练兵 新的启示 第十四章 扬威西北战场 宜瓦大捷 出击西府陇东 有威可畏有德可怀 看戏与改计 西北大军在前进 第十五章 解放青海 进军大西北 挺进西宁 建立人民政权 民族联谊 剿匪平暴 建设新青海 第十六章 主持西北军区工作 西北大精简 彭总授命 第五书记 建设大西北 增进民族团结 第十七章 迈向现代化正规化 向文化科学进军 正规化训练 学习苏联与坚持我军特点 出席军事系统党的高干会 当选人民代表 第十八章 从学员到院长 入学战役系 授予中将军衔 虚心向学 学员当院长 给非党教员授军衔 第十九章 反教条主义、反右倾风波 “反教条主义”的由来 出席八大一次、二次会议 反教条主义的军委扩大会议 坚持正常教学秩序 人民公社的大锅饭 庐山反右倾 第二十章 任职北京军区 调到北京 实事求是渡难关 战胜特大洪水 大比武的兴起 准备打仗 在“突出政治”的口号下 《长征组歌》的创作演出 第二十一章 内乱爆发 罗瑞卿总长被批 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 成立首都工作组 出席八届十一中全会 受到毛主席、林彪批评 保障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经受运动冲击 第二十二章 囹固岁月 林彪要“削其羽翼” 从常委会议室到囚室 批斗 受审 关押 解除“监护” 第二十三章 任职军事科学院 重新工作 贺龙恢复名誉 集中批林 出席四届人大会议 第二十四章 调任南京军区 听取指示 贯彻安定团结方针 抓整顿 周总理逝世后 政治局集体谈话 吊唁毛主席 胜利的十月 理直气壮抓训练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回家乡 第二十五章 任职沈阳军区 从南京到沈阳 整顿党委班子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政治工作是一门专业 当兵尽义务最光荣 当务之急 退出军区领导岗位 第二十六章 人大十年 兼职中央爱卫会 学习宪法法律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加强代表联系 我的良师 主持外事委员会 抵制制裁 第二十七章 我本人民一儿郎 重访人生起点 不忘农民出身 港澳回归行 出席党的十六大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块地方。 1911年11月14日(农历辛亥年九月二十四日)我出生在桑植县长瑞乡(今桥自弯乡)一个农民家庭。因为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之际,父亲便按照乡间流行的口号“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家天下”,给我起名叫“汉生”。 我的母亲陈良红是一位篾匠的女儿,婚后生育了一女三子。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 1986年桑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给我来函称,根据查证我的民族成分不是汉族,应定为土家族。 我只记得,我家祖上几代都是以土为生的种田人,而且都是单传。从我爷爷那一辈起,为求人丁兴旺、门第转换,就取了一个颇为吉利的班辈排名“芝兰百世昌”。到了我父亲这一辈竟然有了转机。父亲兄弟六人,他最小,排名廖兰湘,字六谦,号茂才。“茂才”是“秀才”的别称。在全家人勤劳耕作的供养下,他以最优等毕业生的资格从桑植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以后,又去省城长沙读书。 我母亲曾珍藏着一张旧照片,里面站着三排穿长衫的青年,父亲就在其中。母亲还给我指认过一位先生,说他叫林伯渠,和我父亲是朋友。据分析,此照当摄于1915年,其时林伯渠受中华革命党总部之命在长沙组织反袁机关,任湖南支部党务科长。由此推测,父亲可能也是一个革命党人或同情者。 我5岁那年,父亲从省城长沙回到湘西桑植,致力于乡村教育,在本乡本保办起新学,教授国文,领着学生下体操,唱歌子,在乡里很有些名望。 第二年,我6岁,母亲给了我一个竹编的书夹子,父亲背着我走了几里山路把我送人一间私塾。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新学,但农家孩子的发蒙,仍要首先借助传统的塾学和孔夫子,既学“人手足刀尺”《国语》识字课本,又背《论语》、《四书》。我在乡下读了四年书,换了四个私塾。 在父母的共同操持下,我的家境渐渐好起来,搬出了山里的老屋场,在平坝子边上的桥自弯起了一座新屋。父亲潜心教书,母亲料理家务,日子虽不富足倒也安宁。然而这种日子只过了三四年就发生了变化。时代的风暴,社会的斗争,贺龙的影响,改变了我家两代人的生活道路。 从桥自弯我家新屋到桑植县城约20公里,中间有个村落叫洪家关。村南小河上架着一座瓦屋桥,此桥今名“贺龙桥”。桥北头有一栋木屋,这就是贺龙的家。 我从小常常听到有关贺龙造反的故事。 贺龙少年时迫于生计,赶骡子贩盐,奔走在湘鄂川黔边的崇山峻岭中,饱受官匪欺压,阅尽世事不平,立志要“反抗恶势力,为贫苦人打天下”。为此,他加入过清末民间秘密反清团体“哥老会”,18岁时经桑植留日学生陈图南介绍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农历二月间,贺龙邀集伙伴,手持菜刀,砸了桑植芭茅溪盐税局,夺得几条枪,竖起“讨袁护国”的义旗,拉起一支民军,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中,成为名震湘西、叱咤风云的“活龙”。 我父亲曾被贺龙邀请从军,但父亲尚文轻武,不屑于舞刀弄枪。他俩虽然都参加过革命党,但是各自的出身、经历和志向却有很大差异: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骡子客;一个要以教育振兴乡里,一个要以武装打翻旧世道。 但是后来,父亲却一改初衷,加入到贺龙军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父亲改变的?我无从考究。但是我想,他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比较和思索,认定贺龙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毅然投笔从戎,来到贺龙的桑植独立营里任职。我在家中看到过贺龙给我父亲的信封套子上写着“廖营附”、“廖副官”这样的称呼,老百姓则称他“廖师爷”,总之是在贺龙军中做些参谋、书记一类的文墨事。 父亲参加贺龙军后,离开了家,驻在县内时抽空回家看看,走的远了就很长时间不回来。 有一次,贺龙的队伍从我家附近的平坝子过,我和另一个小孩子跑到路边田埂上看“过兵”。 只见一支队伍走过来,队中一个兵的身后背着几根“大令”。这“大令”跟古戏里的令箭一样,我知道它代表着长官,它到哪里就好比长官本人亲自到哪里,查岗查哨,巡视军情,纠察军纪,下级见了都要向“大令”敬礼。 我正看得入神,一位留着“一字胡”的军官来到面前,他就是贺龙。 贺龙笑眯眯地问:“你是谁家的小孩呀?胆子这么大,敢看兵哟!” 当时老百姓是怕兵的,一听说“过兵”唯恐躲避不及,谁还敢看兵呢。 我回答他:“我是廖家的。” 他又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我告诉了他。 贺龙夸了我几句,率队向洪家关方向去了。我没料到,这次看兵却看出了一段亲事。 不久以后,我父亲向贺龙请假回家,说要给儿子定亲。 贺龙问:“是不是我见过的那个?” 父亲说:“不是,有人给汉生的弟弟提亲。” 贺龙顺势说:“我也给你做个媒吧。” “那当然好啦。”父亲答应下来。 . 这样,贺龙把他二姐贺戊姐的女儿肖艮艮说给了我。 过端午节时,我跟父亲的护兵王青儿骑着骡子到桑植县城,在贺龙的司令部里住了两天,见了贺龙和他的大姐贺民英、姐夫谷吉庭,这门亲事就正式订下来。从此我与贺家结下了亲戚关系。 我10岁那年,父亲染上暴病,于农历七月初十病逝在贺龙军中,灵柩由贺民英、谷吉庭夫妇派人接回桑植,安葬在我家屋场旁。P2-4 后记 《廖汉生回忆录》由廖汉生同志回忆、口述,李迎选同志整理成稿,胡子克同志帮助修改,再经廖汉生同志审定完成。本书曾先后于1993年出版了1911年至1950年的部分,名为《廖汉生回忆录》(责任编辑:王长龙);2003年又出版了1952年至2002年的部分,名为《廖汉生回忆录(续)》(责任编辑:殷建忠、李鞍明)。 此次再版,是为纪念廖汉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五周年。中央军委及总政治部领导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解放军出版社将原来的两部分合编为一本书,对原书中的交叉和疏漏之处做了修订,以尽可能集中而完整地展现廖汉生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勤奋工作、服务人民的一生。(责任编辑:董保存、狄敏) 本书版权为廖汉生同志和解放军出版社共同拥有。 2011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