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前渴望她的儿子能够衣锦归来,作一番亲戚交游的光宠,或者可以替她们夫妇一生在乡中的埋没吐一吐气。她有这样的希望维系着,她望儿的心倒不甚急切。不幸她的丈夫死了,新丧死别的悲哀迫她尝着生离远隔的痛苦。家事的烦难纷乱,庭堂的孤寂清冷,外面兵匪的凶耗的起伏,游子的音信的稀疏,使她心中起无限的忧惧。她不望儿子挣功名了,功名有什么用啊!何况功名更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不见几人成功,常常有失败者堕落得一切化为乌有。她只望她的爱儿早早归来,归来伴着她过活,使她的心复还原座。间或邻居的人说:
“太太,大少爷有信没有?怎么还不回来?”
“没有信啊,听说外面又打仗了。”
“打仗不要紧的,几个月就要停的。我想大少爷便要归来的。”
“我总是这样望,怕终要落空啊!”
她说到这里,声音变成极低咽了,眼眶一红,泪珠便挤了出来。这时,她只有抱着她的小女偎倚着不放。这小女一天一天地长大了,她很害怕啊!养女终是为人忙的。到了二十岁前后,总得恭敬地送给人家,她这爱女何尝能够逃出例外,这是多么可怕的前途。她和她的丈夫,夫妻一世,恩爱一生。他早早的便死了,如今留着她受罪。虽曾遗下一个儿子可以依靠,但是,如游魂一般,不曾归来。那么可靠的只有这个小女,然而渐渐长大了,即是渐渐地要抛弃她了,这是多么可怕!她趁她还小,努力抱着,用两手抱着,只能用两手抱着,不然便要跑了。邻居人这时安慰她说:
“太太,吉人天相。太太一生行善,谅来大少爷是凶少吉多的,当然要回来。”
是的,她也这样想过。她自思一生并没有过恶,这或者可以有上天的怜悯和保佑。因此,她家朝晚神前的敬香,都由她亲自洗手去敬。附近的圣会神诞,她更非去礼拜祈祷不可。为诚心起见,她并不坐肩舆;总是一个人背着香袱,执着拐杖,或者雇一个仆妇携着她的小女,不辞跋涉辛苦地走去。
在她本境的习俗,居民常聚金修造庙宇,祈神降福。一个庙宇里面差不多诸神齐备:关公、观音、佛爷、送子娘娘、燃灯菩萨、张天师、赵公明等等。每年到了诸神的寿诞,大家便在神前致祭,并庆祝一天。这样习以为常,成了农妇们的一个游乐的盛会。每当会期的早上,大家极早起来,忙着把一天应做的大事做了。到了半上午的时候,才忙着洗脸穿戴。然后带了香烛纸钱,一斛米,几十文铜钱,手持拐杖,沿途结伴走上庙去。一到正午,人到得最多的时候,鼓乐齐奏了,木偶戏也便登场,大家都欢欣的享受。神龛前香烟渺渺,蒲团上的人更接连不断。这样纷纷乱乱闹一半天,便开席了。有时是荤的,有时又是素的,总之大家都笑咪咪地尽吃饱为止。吃完了,戏又开台,有的便看红脸进黑脸出。有的便大家攀谈起来。他们若不说王大嫂的儿媳不孝便要说李大娘的女儿有福。这家女儿出阁咯,那家男儿接亲咯!嫁奁赛得过一州一府咯!王道士又捉了产难鬼咯!总之长长短短琐琐碎碎,说得非常有兴味,到了日落山头,大家沿途还依依不舍地不得已而别去。
但是,在这样一个快活真纯的聚会里,常常发现一个愁容满面的中年妇人,带着一个小女老在神前俯伏:焚了香,烧了纸,叩了头,抽了签,流了泪,她才愁眉皱眼地起来。庙中的司事看了一道茶,她也不大与人谈话,便垂着头走了。这时戏正唱得有劲,酒席也将排出,妇女老幼们的口涎已自吞自吐了多次。单独有这样一个奇特的妇人,大家觉得稀奇,便出来互相探问,自然,有知道的便出来介绍:
“她是我们本境最可怜的人。丈夫死了,儿子几年不归,有人还说已经死了。她只有一个小女儿。她来拜佛,她才是真来拜佛的唷!那像我们大家图到这里赶热闹。”
她这样的被人介绍了,有的表示几分惋惜,有的微微点首。有的又引为佐证说,有儿子的真不应该让他出远门,留在身边,好歹都放心。况且年轻人都靠不住的,容易在外拈花惹草,被别人的姑娘绊住,便会老不回来。
不错!男人们常被女人们绊住。女人们说这句时,与其说她们是本于推理,勿宁说她们是本于经验。那一个女人不愿绊住男子,那一个男子又不愿被女人绊住。于是女绊男,男被女绊,才能在地球上演出活戏,永续不断,以至于无穷万年。不但这类烧香的太太们,对于这出外未归的儿子,起了这层疑虑,他的舅爷更于此早有先见。他曾向着她——即那望儿念儿梦里都想着儿的母亲——说过:
“姐姐,你不用焦心。在我看一两年后,你的儿子或许要带几个回来,或者已与你添孙儿了。不然这孩子,出了门三四年,何以不向家里要钱呢?”
她听了这些话微微发笑,绝不相信会有这么一回事。舅爷隔了些时又说:
“你还不相信么?在外面,作上门郎最容易的。如今男女讲自由,大家高兴就住在一起。青年人性质未定,谁能忍耐。”
她易感而柔懦的心性,被这样决断的言词,似乎动摇了些。然而在她想来,她并不失望,即使他在外结了婚,未必便不回来。她所顾虑的,怕他已经不在世上,或许已经病在外边不能回来。若他还在,她断定他要回来的。若他在外结了亲,她更想他必因此要早些回来。舅爷听了她这类的话,为贯透主张不得不往下说:
“假如他竟自这样回来了,我们当长辈的是不能答应他的。接亲不禀告长辈,还成什么话,不败坏门风么?”
舅爷近来提到她的儿子每每有点恶意,不像她,那当母亲的心,那样能够委屈原谅。老实说,她现在的唯一希望,只是在他早早回来,无论他在外是失败或是作了大官,即使接了几门亲事,也不要紧。
P6-8
本卷所选的三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是出生入人死的革命家,但同时,他们又都是毫无愧色的作家。而且,他们又都和海上文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49年,他参与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上海,随后便担任新上海的第一任市长,是我们上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老首长。但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能文能武的陈毅早在1920年代就参加过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发表过一些文学创作和评论,还曾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发表过小说。至于他是一位高水平的诗人,那是早就闻名于世的。
夏征农(1904—2008),江西建新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并任该校青年团支部书记,开始写作。1929年被捕,在狱中写的散文《一篇别有风味的游记》等,发表于上海的左翼文学刊物上。1930年出狱。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欧阳山等编辑《春光》杂志。1935年,担任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编辑,又编辑《读书生活》杂志。他在1930年代写过不少小说、杂文、评论。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任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等。解放后,曾任华东局宣传部长。“文-革”后,任上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辞海》主编等。晚年他概括自己的一生说:“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
陈沂(1912—2002),贵州遵义人。原亦名陈毅,后来毛泽东建议他改名为陈沂。1929年,他就读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预科,结识黄克诚,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列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1931年到北平,找到党组织。2月,北平“左联”成立,他被选为候补执委。1933年5月被捕,解往南京中央陆军军人监狱。1936年下半年出狱,1937年初到上海,曾在上海出版《怎样动员农民大众》一书。抗日战争时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第四野战军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誉为“文化将军”。1954年为电影《渡江侦察记》,曾专门到上海同陈毅等人研究剧本写作和拍摄工作。“反右”时,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并开除党籍和军籍。1979年彻底平反,4月,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任市委宣传部长。从此他一直在上海领导文化工作。
我编本卷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经过反复考虑,征求和请教了不少同志的意见,又根据他们三位不同的具体创作情况和本书的篇幅,才决定了篇目。
我首先想到陈毅的小说《归来的儿子》,那是发表在上海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陈毅自己对这篇小说也较重视,甚至在1940年代军旅倥偬中,还向来自上海的记者提起它。因此,我当然要收入了。陈毅的诗词,是连毛主席、周总理都夸奖的,尽管大多不是创作、发表于上海,我想也应该不拘一格选人。考虑到《陈毅诗词选集》是陈毅夫人张茜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扶病编定的,渗透了她的心血,又早已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珍品,所以本书就不宜割取,全部收入了,包括张茜的序言、题诗,及附录的陈毅的一封信。
夏征农的作品,近年已经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经过整理的《夏征农文集》。本书即从中选收了他在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写的小说和散文名作,和他一生中的重要文学评论,主要是有关鲁迅和“左联”的论文。他的诗歌等作品就没法多收了。
陈沂的集子出过不少,但集外作品仍有很多。本书限于篇幅无法选入他的长篇小说和诗歌作品,只选了他在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代表作,更主要是选了他晚年在上海领导文化工作时的一些文章。
陈福康
凡例
前言
陈 毅
归来的儿子
陈毅诗词选集
序言
红军时期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
反攻下汀州龙岩
乐安宜黄道中闻捷
哭阮啸仙、贺昌同志
登大庾岭
偷渡梅关
野营
油山埋伏
赣南游击词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雪中野营闻警
赠同志
梅岭三章
无题
寄友
抗日战争时期
生查子 国共二次合作出山口占
闻八路军大捷
兴国旅舍
车过兴国老营盘
东征初抵高淳
卫岗初战
十年
[附] 新四军军歌
由宣城泛湖东下
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
记遗言
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七七”五周年感怀
盐阜区参议会开幕感赋,兼呈参议员诸公
湖海诗社开征引
送沈、张诸君赴延安
大柳巷春游
淮河晚眺
过洪泽湖
中秋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
泗宿道中
过微山湖
再过旧黄河
长相思冀鲁豫道中
过太行山书怀
由太行山西行阻雪
元夜抵胡家坪
过汾河平原
水晶坡又阻雪
过吕梁山
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
哭彭雪枫同志
杨家岭集团祝寿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
七大开幕
解放战争时期
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
沁园春 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
悼罗炳辉将军
送旧友南归
淮北初战歼蒋军九十二旅
让两淮
还乡队歌
宿北大捷
鲁南大捷
雪夜行军
示郝鹏举
莱芜大捷
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
孟良崮战役
平山呈朱德同志
阜平赠聂荣臻同志
吟反攻形势
失题
渡黄河作歌
过黄泛区书所见
记淮海前线见闻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开国小言
莫干山纪游词
感事书怀
满江红 送周总理赴日内瓦
初游青岛
潜艇上留题
游柏林失不雷河
过临洮
昆仑山颂
乘车过雪峰
宿欧西
过旭角
雅鲁藏布江
岳麓山顶眺望
由北京到广州
初游良口
广东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
喜雪,祝干部下放
赠缅甸友人
向英雄的朝鲜人民致敬
在志愿军司令部度春节
在朝鲜的上阳村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东
水调歌头 四游良口
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岳庙
游晋祠
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
向秀丽歌
访密云水库
十年大庆
枣园曲
过贵阳
重过三峡
咏三峡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
绘画五解
夕鹤试
冬夜杂咏
昆明新年
春兴
题《长征会师图》
日内瓦访列宁故居
示丹淮,并告吴苏、小鲁、小珊
示儿女
陪巴西朋友访杭州
长城词
驯鹰词
艺术
题《围棋名谱精选》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
游桂林
游阳朔
赞金字塔
游当惹
访问阿尔巴尼亚
突尼斯人语
满江红黄金海岸
非洲
寄耿星同志
在苏丹共和国宫楼上望月,在树下参与国宴后口占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
过淀山湖
六十三岁生日述怀
感事
六国之行
蝶恋花访问亚洲三国
昆明游西山
飞越喀喇昆仑山喜赋
访新疆
广州花市
七星岩
题西山红叶
给罗生特同志的信
陈毅同志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
夏征农
一篇别有风味的游记
禾场上
特别快车
从狱中归去
春天的故事
阿九同他的牛
残废的弟兄们
新文艺理论的建设者——鲁迅
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谈文艺生涯及其他
发扬“左联”革命传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陈 沂
狱中回忆记
让悲哀永远留在心中
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个成功的群众性的创作运动
文艺杂谈
向鲁迅先生的一次汇报
回忆左联两件事
“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一代文章万代传
坚持方向,多出好片
金陵访旧
重返全合台
四平保卫战
我决心到太行山去
访美随想
谈《开天辟地》的人物塑造
南京东路应该有个新华书店
对顾城杀妻后又自杀的看法
谈老
药品完全等同于商品吗?
看《九香》 想东北
从双休特刊说起
战争——党和人民
一心一意好好办报
我以我血荐轩辕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三位革命家陈毅、夏征农和陈沂的代表作品。
本书是《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中的其中一本,收录了三位革命家陈毅、夏征农和陈沂的代表作品。其中,陈毅的作品有文学创作、评论、小说和诗歌。夏征农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评论。陈沂的作品从《夏征农文集》中选收了他在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写的小说和散文名作,和他一生中的重要文学评论,主要是有关鲁迅和“左联”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