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精神文明、政治工作
诗歌创作,我觉得是我们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军队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通过诗歌,去感染人、教育人,使人的精神、情怀,得到升华,唤起为民族、为人民、为祖国去奋斗牺牲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首好诗,在战士当中引起的反响、思想上产生的鼓舞力量,不是我一个政治部主任上一堂政治课所能达到的。我们往往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解得比较肤浅,用一种低层次的眼光去理解、看待和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其实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就是经常讲的那句话:要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应当成为我们这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精神的代表。我曾经在一首诗里写下这样的诗句:“兵/应当代表自己的民族/永恒地站立着。”这个“站立”不是直观地表面地指你站岗,是另有一番含义的。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奋起,我们的民族要腾飞。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很光辉,也曾经有过耻辱,有过很大的曲折,现在要振奋起来。现在要塑造一种中华民族的人的形象,中国人要有中华民族的气质,不要拜倒在别人的脚下,要站起来!那么在这其中,也要塑造新一代军人的形象。新一代军人形象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要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当然不是狭隘的民族意识,要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为改变自己民族的落后面貌,为民族的腾飞感到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要有新一代军人的文化素养、文化气质。我们本来是人民的子弟兵,不要叫人民群众说我们是“傻大兵”,你不能老傻。讲无私奉献,你得傻一点;讲现代文化知识,你得聪明一点,肚子里得有点东西。这才无愧于新一代军人的称号。
再讲写诗与政治工作。这个政治工作也要改革一下,光靠干巴巴的说教,往往缺乏感染力,吃力不讨好。当然,说教不能完全否定。我们中国人好犯一个毛病,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今天全盘否定这个,明天全盘否定那个。必要的说教还是不能少,但不能完全靠说教。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探索,就是怎么注意到政治工作中情感的东西,高层次的东西。我觉得让战士们写诗,就是属于政治工作中能够感染人、教育人的层次较高的手段之一。我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功利主义了。但文化本身就有教育人的作用,这你否定不了。上午好像周良沛讲到了这一点,文学艺术它是个社会现象,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时时刻刻在影响人们的思想。什么叫影响?用我们的话讲就是教育人。当然,也有坏的文化现象会给人们带来坏的思想影响。为什么现在要呼唤能够反映出我们民族精神的,能反映出我们民族要振奋、要富强的文学作品呢?就是因为它有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所以,让战士写诗、支持战士写诗,这在我们基层政治工作中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手段之一。
P10-11
小序
第一辑 我的诗歌创作
硝烟里思索的歌
用生命写诗的战士
他的情怀在升华
战地诗歌创作浅见
我怎样写起诗来
《黑色的辉煌》跋
在张家港诗歌讨论会上的发言
读“神剑杯”诗歌征文来稿手记
《地球是一只泪眼》自序
我为何写诗和怎样写诗
“中国诗人奖”获奖答词
人生是一首诗
记一首诗的修改
朱增泉将军的诗歌与散文
为《军营文化天地》点评诗稿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获奖评语
军旅诗“三味”
将军情怀本是诗
《享受和平》后记
难以割舍的爱好
致洪芳
《朱增泉诗歌三卷集》后记
《朱增泉诗书集》自序
《红楼梦诗词全抄》自序和跋
第二辑 我的散文随笔创作
“河山”注
漫谈散文创作
一次笔会的收获
我的历史散文
《西部随笔》后记
朱增泉访谈录
文学的魅力
研究战争是一个民族的事
《血色苍茫》后记
《天下兴亡》前言
朱增泉将军的丰富人生
我的十本散文集序跋琐记
《观战笔记》专栏结束语
《观战笔记》后记
《观战笔记》写作前后
《观战笔记》创作谈
《战争史笔记》初版自序
《战争史笔记》初版后记
谈《战争史笔记》的写作
写作《战争史笔记》的几点感受
再谈《战争史笔记》的写作
《战争史笔记》修订版自序
漫谈《战争史笔记》中的四大分合循环和二十八个历史问题
第三辑 航天话语与写作
《奔月集》序
《天堂里也有车来人往》序
《飞天梦圆》跋
中国飞船
用诗人情怀抒写航天壮举
《谁送航天员上天》序
航天员的妻子们
《听杨利伟叔叔讲航天》序
第四辑 为人作序谈写作
人的成熟与诗的成熟
《血殷泪咸》序
《热血集》序
《永远的罗布泊》序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序
《走在西部》序
《金色风洞》序
《尧山壁游记》序
《我的爱在高原》推介语
《军营物语》序
《军校心迹》序
《家在何方》序
《军旅情思》序
《1944:松山战役笔记》序
《生命的语丝》序
《蒋国金书法集》序
致《活着的马克思》作者的信
在《岛屿战争论》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对于写作,我只是一名“票友”。
我这本小书,是“正菜”之后端上桌来的一盘“杂碎”,有序跋、访谈、讲稿之类,敝帚自珍,“五味杂陈”。序跋中有自序自跋,也有为别人写的序跋。访谈中多数是记者、编辑访谈我的,也有一篇是我访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的。这些文字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不同形式谈到我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也夹杂着一些我在职时的工作内容。另有一部分为他人写的序跋,谈的是别人的写作。我不是专业作家,谈创作更不专业,只是在这些篇什中零星地、杂驳地谈了我自己的一些写作经历、体会和感受,以及对他人(多数是业余作者)作品的看法。
2015年春夏之交,我大病一场。养病期间,我静心安坐,用小毛笔抄写《红楼梦》中的所有诗词,兴之所至,又为每首《红楼梦》诗词写了一篇解读性的“按文”。二百四十五幅诗词抄件,加上二百四十五篇“按文”,合成一本《红楼梦诗词全抄》,交给了人民出版社。抄毕“红诗”,我把自己能够找到的全部散文随笔旧稿找出来,整理成四卷散文随笔集(历史卷、人物卷、战争卷、游记卷)。再接下来,又把一些序跋、访谈之类的“杂碎”文字归拢到一起,凑成了
这本“创作杂谈”。我自知老之将至,创作激情大减,整理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大有“打扫战场,鸣金收兵”的意向。以后是否还能写些什么,要看我的生命活力恢复和保持得如何再说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把我这次整理的四卷散文随笔集和这本创作杂谈一并接纳出版,令我不胜感激。社长管士光大度首肯;责任编辑包兰英冒着酷暑细读精编,一次次与我电话沟通,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朱增泉
2016年7月11日于北京航天城
朱增泉著的《朱增泉创作杂谈》是一本“序跋”集。它汇集了作者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所写的序、跋、后记。这也是一本创作导读的盘点,更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自析自励。全书以不同的形式,总结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经验、经历、体会和感受,文字简练,又不落俗套,可以说对初学写作的人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朱增泉是读者熟悉并喜爱的将军作家,他写的有关俄罗斯、伊拉克题材的战争散文,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并享有赞誉。朱增泉著的《朱增泉创作杂谈》是他所有散文创作的集合整理,这里既有读者喜爱的经典佳作,又有最新创作的作品。作者由军事到政治,由观察到历史,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富于激情的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文本的开拓上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