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的到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出兵前,李渊是做好了他的工作的。
当时为了拉拢窦建德,李渊派使者带去厚礼和亲笔信,以此向老窦示好。老窦也够意思,不但释放了之前被他抓获的李神通、同安公主等一行人,还让使者把他们送到长安,并表示与李渊合作。
见窦建德这么容易就上钩,李渊笑了,苦笑,因为窦建德的真实想法,根本不是要跟唐朝合作,他不过是鼠首两端,静观其变,两边都不得罪,甚至有作壁上观的想法。
你们打,俺老窦在一旁看,等你们打得差不多了,咱再出来收拾局面。
一开始,窦建德是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是后来,他发现王世充快要完蛋了,加之被手下怂恿,也坐不住了,于是在攻破孟海公之后,他的枪口,对准了李世民。
李世民,将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打一个,他还很吃力,何况现在是两强合一,该怎么办?
李世民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毕竟自己的一个决定,关系到手下十多万将士的身家性命,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幸福,必须慎之又慎。
他将面临着自己戎马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抉择,他会作出怎样的抉择呢?
李世民决定,开会。
在会上,各位将领和谋士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很多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兵锋,但也有不同意见的。最后吵来吵去,吵成了两派。
简单来说,一派主守,一派主攻。
主攻,以李世勋的机要秘书郭孝恪与李世民的贴身秘书薛收为代表,他们的目标一致,但方法不同。
薛收认为:王世充依然很强大,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粮,如果窦建德给他补充粮食,我们就会有大麻烦,统一天下的日子也就遥遥无期了。我们应当兵分两路,一路围洛阳,一路打夏军,寻找战机消灭窦建德,王世充自然不在话下,不出二十天,便可生擒两人,若退兵自守,只是下策。
郭孝恪认为: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道来救,后勤空虚,这是天要灭他,只要据虎牢之险,伺机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
主守,以屈突通、萧瑀和封德彝为代表。他们认为:唐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墙一时搞不定,窦建德乘胜而来,兵锋锐不可当,与其腹背受敌,不如退守新安,等待时机。
平心而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最后如何抉择,就要看李世民的意见了。
郭孝恪和薛收他们的意见,想法是很好,但有很大的风险,围洛打援,两个一起收拾,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稍有不慎,满盘皆输,毕竟自己兵力有限,很多方面都难以支撑。而屈突通等人的主张,虽说过于保守,但保险,只是如此一来,必然被动应战,自己很难掌控战场主动权。
李世民,将如何抉择呢?
这时候的李世民。表现出了一个统帅难得的勇气和冷静,他讲了自己的理由和主守将带来的严重后果,明确表示支持郭孝恪与薛收的意见,他的目标也很明确:
抢占虎牢关,一举击败王世充与窦建德。
屈突通一方仍不死心,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他们也退了一步,不再撤到新安,而是请求撤洛阳之围,据险以观其变。
他们所说的“解围据险以观其变”,其实依然是之前意见的翻版,不过是退的地方不同。对于这点,李世民根本不予理会,他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李世民经常听取下属的意见,但他跟李密不一样,从不为下属所鼓惑,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
李世民正式决定,将手下的军队分为两部分,大部分留在洛阳,小部分前往虎牢。
小部分是多少人呢?
P1-3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司,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
——著名作家、剧作家和资深文学评论家王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诚地希望汤浩方能够以年轻人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迷雾,找寻往事之真相。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军
如今,愿意沉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了,愿意埋头古典文献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汤浩方国学功底深厚,著述丰富,实乃国之幸事。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日新
有志者事竟成,汤浩方能在逆境中奋斗并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敬佩!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绪山
序一·远古的游历
王斌
汤浩方与我,结识于网络,我们共同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神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相识.似乎也有了“奇异”的可能——或许无需太多的语言、太多近距离的接触,在虚拟空间中留存的文字,就足以让相知却不相识的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与汤浩方便为典型一例。
汤浩方隶属“80后”,如今这一称谓,也成了一个颇为时尚且时髦的名词了,它的后缀还要引申出诸如任性、骄狂、自私、沉迷于网络且追逐流行及时尚的诸般解说。而在这一切的解说中,却暗含着对这一代“沉沦”的叹息。我亦属“叹息”一族。所以汤浩方的出现让我惊诧,他告诉我说,写了近百万字的历史小说,并且正在写历史,希望我能为此写篇序。接着,他的部分文稿也随之出现了,我留心地看了一遍,一时无语。
坦率地说,在汤浩方驾轻就熟的历史知识面前,我自愧弗如。他告诉我,少年时就迷上了历史,他像一位好奇且又执拗的“探险者”,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汪洋之海中,开始了漫长的游历。
而我的少年,却在狂热地“挥霍”着“读书无用论”,我们逃学、打架、戏弄老师、嘲讽长者,以学习为耻。历史在那时的我看来了无生趣,我鄙夷且不屑一顾。在残酷的青春岁月中。我们虚度光阴,于今想来,悔之晚矣!
而汤浩方的少年,却悠游自在地与历史为伴,他在其中发现了乐趣,也发现了自我的志向所在。终于在今天,他要启动他所执掌的历史巨轮,起航了。
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在沉重的历史迷雾中一直在追寻着民族的大义。这一被冠之于“春秋大义”的精神,于今几经沉沦后,终于在萌动中苏醒了。可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喧嚣,众家各显神通地挥舞着个性的大旗摇唇鼓舌,并以“卫道士”角色自喜。我高山仰止,自惭形秽,因历史于我是一片空漾的崇山峻岭,虽心向往之,然毕竟才疏学浅,即便窃自潜心研读,试图跟进时代的步履,可还是徒叹奈何。少年的轻狂,让我耽误了大好时光,只能怆然自叹了。
所以我对汤浩方示以敬意,他的文字亦如“80后”之风格,轻盈、率性、不拘一格、随意挥洒,而且俏皮风趣,极具才情。
在这一代人的眼中,历史失却了它故有的那份沉重和苍凉,失却了岁月的凌厉和悲壮,仅仅是一个好玩的故事,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于是他潇洒自如地轻松道来,看着有趣,让人心生快意。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这收获是对历史事件及人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起码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在那样的一个冷兵器时代,或者说是铁血年代,我们中华民族诞生了许多伟大而有趣的传奇人物,无论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缘由和欲望,毕竟无意中缔造了中国历史,缔造了中华记忆,成为我们后来者的集体无意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存再度被发掘与发现,说明了一个民族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开始走向真正的成熟和觉醒,开始在历史的千年流变中,重新找寻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个性和位置。
我们的确迷失太久了,太多纷纷扰扰的“西式”思想及做派让我们无所适从,让我们盲目地亦步亦趋。我们忘记了一个民族要真正获得世界的尊重,恰恰不是因为“大同”式的共性,而是自强且自信的民族个性。
汤浩方目前似乎更多的是在发掘历史的故事,他那“80后”典型的游戏心态驱使他要将历史“还原”于一个充满“喜剧感”的叙事。因为是隔岸观火,因为年轻,让他一时还难以梳理出隐藏在这貌似“游戏”的历史背后的分量和气韵,以及随处可能散出的中华精神。但他毕竟已然“生活”在了历史中,这就足以让我惊叹了!
我们还不能要求他做到把历史作为反观今天的一面镜子,他太年轻了。终究有一天,他也会带着他散发着风尘的经历重新走进历史。那时,或许他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历史的发现,是需要岁月磨砺的。
2007年5月25日于北京
作者汤浩方自幼酷爱历史,潜心研究历史多年,虽历经磨难,然愈挫愈勇,始终不曾放弃!本书是作者隋唐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所有史料均来自《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唐会要》《通鉴考异》《贞观政要》等数十种相关文献典籍与敦煌文献、各类出土墓志以及碑文等,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极具特色的语言和有目共睹的诚意,终将这部大作呈现于世。
翻开《李世民的奋斗》,你将真正领略到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和文治武功,真正感受到他的手段与谋略,他的痛苦与陕乐。这是一本你绝对没有看过的李世民,它是1363年来,最真实、最好看、史料最全的李世民全传,也是国内首部全景式讲述千古一帝李世民创业、夺权与奋斗的传奇一生的经典之作!
关于李世民,你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他为什么要在危难时刻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为什么能够在决定唐朝命运的决战中面对重重困境一举击败两大巨头王世充与窦建德?为什么要执意出征导致隋朝灭亡,凶猛彪悍的高句丽?为什么要突然废黜已做了十八年太子、自己极其宠爱的李承乾?为什么要立懦弱的、与自己妃子武则天还有暖昧关系的李治为最后接班人?等等这些谜团,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打开这本书,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李世民的奋斗(中)》为此书的中册。
杀兄屠弟的李世民,为何会成为一名后世颂扬的千古一帝?汤浩方著的《李世民的奋斗》是国内首部全景式讲述千古一帝李世民创业、夺权与奋斗的传奇一生,同时也是1363年来,最真实、最好看,史料最全的李世民全传。打开本书,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李世民……《李世民的奋斗(中)》为此书的中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