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匹克威克外传(世界文学名著全译本)(精)/中译经典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狄更斯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英国最伟大的幽默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之作!

这部有着鲜明流浪汉小说风格的作品,通过漫游记事,生动地讲述了老绅士匹克威克带领以他姓氏命名的俱乐部三位成员——年迈多情的特普曼、附庸风雅的史拿格拉斯和纸上谈兵的文克尔走出伦敦,游历英国各地的所见所闻和种种奇遇。本书反映了英国19世纪的社会现状,传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其中不少极富幽默感的描写让人啧啧称赞。

内容推荐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生活面,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故事的梗概是这样:一位独身的老绅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名流”,也是一个“学者”,又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个社团(“匹克威克社”)的创办人。他带着几个“匹克威克派”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三位同伴在群众的最前排站着,耐心地等候演习开始。人群时刻在增加;他们为了维持既得的地位而被迫进行的努力,充分占据了他们随后两个钟头之内的注意力。有一次,后面来了一阵突然的压力;于是匹克威克先生被猛然撞出去几码远。这一动作的速度和弹性,达到了和他的一般举止的庄重极不调和的程度;又有一次,前面来了“退后”的叫声,于是枪托子不是落在匹克威克先生的脚趾上来提醒他执行这个要求,就是戳到他的胸口来保证这个要求不被忽视。随后,左边有几个诙谐的绅士,合伙向旁边乱推乱挤,把史拿格拉斯先生挤到了人间惨境的极点,而他们倒说“请问他到底要轧到哪里去”,而文克尔先生因为目击这种无缘无故的袭击,刚刚表示出非常愤慨的样子,却有什么人在他背后把他的帽子揿到眼睛上,说是劳驾把头塞在口袋里吧。诸如此类的并不是开玩笑的妙事,再加上特普曼先生的不可捉摸的下落不明(他突然失踪了,而且到处找不到),弄得他们的处境整个说来与其说是愉快或者可意,不如说是不舒服了。

终于,群众中间传出许多声音所组成的一种低吼声了,这种声音通常是宣布他们所等待着的什么东西来临了。所有的眼睛都向着暗门那边看。望眼欲穿地等了一会儿之后,看见旗帜在空中得意地飞扬。武器在阳光之下亮晶晶地闪耀:于是一队接一队的兵涌到平地上了。军队停下来排好了队;命令传遍了行列,全体“克拉”一声。都举起枪;总司令由布尔德尔上校和许多军官陪着,策马缓步而来,到了队伍前面。军乐队全体吹奏起来:每匹马都用两只腿站着,慢慢向后退着,把尾巴四面八方地拂着;狗吠着,群众尖叫着,军队举枪完毕,恢复了原样;这时,目光所及之处,无论在哪一边都是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一片由红衣服和白裤子构成的由近而远的景色,一动也不动地固定在那里。

匹克威克先生因为全心全意地忙着退避和从马腿中间奇妙地解脱出来。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闲暇来观察当前的情景,直到它变成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那副样子。当他终于能够立定脚跟的时候,真是无限地满足和愉快了。

“还能有什么更妙的,或者更有趣的吗?”他问文克尔先生。

“没有了,”那位绅士回答;先前曾经有一位矮小的男人在他的两只脚上站了一刻钟。

“真是高贵而光辉的景象,”史拿格拉斯先生说,一股诗意在他的胸中急速地爆发了,“请看这些英勇的、保卫自己祖国的人们,在和平的市民面前摆出了堂堂的阵容:他们的脸辉耀着——不是杀气腾腾的凶猛,而是文明的温雅: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不是劫掠或复仇的粗鲁的火,而是人道和智慧的温柔的光。”

匹克威克先生是完全同意这一番颂词的精神的,但是他不能很好地响应它的字句了;因为“向前看”的命令发出之后,那智慧的柔光却在战士们的眼睛里变微弱了;所有的观众都只看见面前成千对笔直地凝视着前方的眼睛,完全丧失了任何种类的表情。

“现在我们的位置好得很了,”匹克威克先生说,四面看看。群众已经逐渐从他们附近散开,差不多只有他们几个人在那里了。

“好得很!”史拿格拉斯先生和文克尔先生同声响应说。

“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匹克威克先生问,整了一整眼镜。

“我——我——我看他们好像,”文克尔先生说,脸渐渐地变了色——“我看他们好像是要开火了。”

“胡说。”匹克威克先生冒冒失失地说。

“我——我——我看当真是的,”史拿格拉斯先生迫切地说,有点惊慌。

“不可能的,”匹克威克先生回答,他几乎还没有说完。整个的半打联队就都举平了枪,好像他们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目标就是匹克威克派;而且一种最可怕、最猛烈的射击开始了,这种射击会震得大地的心发抖,会使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的心抖掉。

这是一种艰难的处境,既暴露在空枪的火力的威胁之下,又受着部队行动的侵扰,一支新的队伍开始在对面列阵,匹克威克先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伟人所不可缺少的附属物的那种充分的冷静和镇定。他抓住文克尔先生的手臂,并且让自己置身于这位绅士和史拿格拉斯先生之间,热切地请求他们记住,除了有被声音震聋耳朵的可能之外,不用担心有什么即将临头的危险。

“但是——但是——假设有些兵士偶尔错用了实弹呢,”文克尔先生谏诤地说,他自己想到的这种假设使他失色了。“刚才听到什么东西在空中嘘嘘地响——声音清清楚楚:紧贴着我的耳朵。”

“我们还是伏在地下吧,好吗?”史拿格拉斯先生说。

“不,不——这就没有事了,”匹克威克先生说。他的嘴唇也许会发抖,他的脸也许会发白,但是这位不朽的人的嘴里不吐出一句恐惧或者忧虑的话。

匹克威克先生是对的:枪不放了;可是他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自己的意见的正确,就看见队伍中间发生了一种迅速的运动:沙哑的命令声沿着行列传了过去,还在这三位之中谁都没有来得及猜到这种新行动的意义的时候,全体六个联队就都端着上好了的刺刀,快步地向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站着的地点冲了过来。

人总不过是血肉之躯;也总有一个界限是人类的勇气所不能超越的。匹克威克先生通过眼镜向前进中的大批军队凝视了一会儿;然后老老实实地转过身来,于是就——我们不说是逃;因为,第一,那是一个卑劣的字眼,而第二呢,匹克威克先生的身材是一点儿也不适合于那种方式的撤退的——于是就尽他的腿子能搬动他的最高速率,用碎步跑开了;的确是跑得很快的,所以他竟没有充分地发觉他的处境的尴尬,等到发觉,已经太迟了。

P45-47

序言

一个作者,他有满肚子的话要在序文里说,并且希望他所说的话人家肯听;这好比是一个人,一把拉住一位要跨进戏院的朋友,要他且慢去看戏,先去找个地方聊聊天。

可是,序文虽然难得有人去读,作者却始终在写,这无疑是为了平白承受丰厚遗产的后代着想(说起后代这位人物。他可真要承受一笔巨大的遗产啊)!因此,我也就在总的纪念品之外。再加上我这笔遗产吧。《匹克威克外传》以单行本问世以来。到今天已有10年了;自其以月刊形式问世,则已将近12年。

在初版本的序里我就说过,《匹克威克外传》是企图介绍一些趣人趣事的,并不打算有什么精巧的结构,甚至作者当时并没有认为有这样做的可能,因为这部小说本来就是以散漫的形式发表的;而“匹克威克社”这一机构,由于在小说的进程中发现难于处理。所以也就逐渐放弃了。虽然就某一点而言,经验和钻研后来对我有所教益,也许眼前我可以指望,这些篇章已经有一根总的线索贯穿起来了,然而目前的篇章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意图。

十余年来,我看到过各色各样的文章在谈论《匹克威克外传》的来历,那些文章对于我总是具有一种十足新奇的魅力。既是探讨本书缘起的这些文章不断出现,我推断读者们一定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么我就来谈一谈。

我那时还是个23岁的青年,曾在《记事晨报》上发表过一些特写文章(最近已收集成一个集子,分2卷出版,有我的可敬的朋友乔奇·克鲁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作插图,其中有几篇引起了现在这位出版家的注意,就约我写点什么,出个“先令月刊”——提到这种刊物。当时无论对我来说,或是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是模模糊糊地想起25年前、由小贩带到乡村各处去兜卖的那种长篇小说的分期连载的小册子;我还记得,在我开始当人生的学徒以前,曾为其中的某几本洒过不少眼泪呢。

我打开我在浮尔尼瓦尔旅馆的房间的门,接待了那位代表出版公司的经理。我看出他不是别人,两三年前我正是从他手里买到了那赫然刊载着我第一篇瞎扯淡的文章的杂志;在那次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他。文章是我在一天黄昏怀着恐惧的心情,战战兢兢地偷偷塞进弗利特街一条漆黑弄堂里一家漆黑邮局的漆黑的信箱里去的。不妨顺便说一说,那一次——我记得多么清楚啊!——我一直朝着韦斯明斯特会堂走去,钻进去耽了半个钟头之久,因为我实在快活和骄傲得泪眼模糊了,看不清大街上的东西,而且那副样子也不便在大街上让人家看见。我把这次的巧合告诉了我的客人,双方都欣然认为这是个吉兆,接着就言归正题。

他提供给我的主张是这样:这个月刊要便于西摩先生制插图;他另外还提出一个主意(我已记不清这究竟是那位可敬的幽默艺术家出的主意。还是我的客人自己的主意):通过一个“猎迷俱乐部”的活动来写这些文章:描写这个俱乐部的会员如何四处渔猎,而由于缺乏熟练的技巧,以致惹起多少麻烦。我提出了异议,因为考虑到:虽然我出生于乡村,并且在乡村受了部分的教养,但除了各种运动都懂得一些以外,却算不上什么游猎家,何况这种题材并不新鲜,已经运用得很滥了;倒不如做得自然些,根据作品去制图,那倒要好得多;我宁可让我自己任意去写,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去描绘英国的风光和人物;而且,不管我在开头的时候给我自己规定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恐怕最后还是要照着自己的心意去做。我的意见被采纳了,于是我想起了匹克威克先生,写了第一期的文章,西摩先生根据校样画了一幅“匹克威克社”,还画了该社创办人的快活的肖像,从此人们一看见那画像就知道是他,可以说是画像使他变成了一个现实的人。我按照出版社本来的建议,让匹克威克先生跟一个社团联系起来,又特地加入了文克尔这个人物,以备西摩先生之用。我们开始的第1期不是32页,而是24页;用了4张插图,而不是2张。第2期尚未出版。西摩先生不幸突然逝世,于是原先议而未决的一个问题,随即作出了决定:每期改为32页,插图2幅,就这样出到底。朋友们跟我说,这是一种低贱的出版方式,会毁了我的前程;现在每个人都知道这些朋友们说得多么正确啊。

这本月刊的封面上署着我在《记事晨报》上用的“鲍斯”这一笔名,并且以后还沿用了好久。这本是我喜爱的一个小弟弟的绰号——为了纪念《威克斐尔牧师传》,我本来把这位小弟弟叫做摩西斯,用鼻音滑稽地一读,读成了“鲍西斯”,再缩短一下。就成了“鲍斯”。远在我成为一个作家之前。“鲍斯”就成了我极其熟悉的常用语,我便采用了它作为笔名。

有人说,匹克威克先生这个人物的性格随着小说的进展而有了改变,他变得更善良,更懂事了。我认为这种变化对于读者们并不是勉强的,不合情理的,只要他们能这样想一想就行了:在现实生活里,凡是具有几分幻想气质的人,开头引入注目的总是他那些荒乎其唐的怪癖,除非我们进一步跟他搞熟了,我们才能透过这些表象去了解他的主要的一面。

我唯恐好心的人们不能辨别(正如《清教徒》最近的新版,人们就不能辨别)宗教和宗教口头禅的截然不同,虔诚和伪装虔诚的截然不同,不能辨别虚心崇敬《圣经》中的种种伟大真理截然不同于抹煞其精义、而只是把它的字句大胆胡乱运用于最无谓的纷争和最卑微的生活琐事上,致使愚昧无知者为之大惑不解——为了这种种,我要人们了解,这本作品中所讽刺的永远是后者,而非前者。进一层说,讽刺后者,则是讽刺它与前者的不相协调,讽刺它与前者的不能合为一体,讽刺它构成了当年社会中最邪恶、最有害的虚伪事物之一——不管它的大本营设立在厄克塞脱。大会堂也好,或是设在爱本纳塞尔小礼拜堂也好,或是两处兼而有之也好。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似乎毋需赘述。但是,对于那种任意侮弄神圣事物、嘴上头头是道、心里不当它一回事的行为,对于那种把基督教和某种人混为一谈的做法,提出抗议,是并不过时的;其实这种人,用史威夫特的话来说,他们所理解的宗教恰恰足以使他们相恨,而不能使他们相爱。

我感到奇异而有趣的是:一面翻阅着这本重版的作品,一面看看从它最初脱稿到现在,我们周围究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些多么重大的改革啊。辩护士的许可证问题,陪审官的微妙而尴尬的处境,都还有待于改善;而改善国会选举的方式(尤其是郡的选举),则尚在未定之天。但是法律上的改良斩断了道孙和福格先生之流的爪子:他们的办事员之中,为了达到这些良好目的,已经普遍增长起一种自尊、相互忍让、教育和合作的精神,莫大的隔阂消除了,使公众能享受到现有的便利和利益,而且将能及时废除那许许多多使公众独受其害的、无谓的妒忌,盲目和偏见;有关债务监狱的法律已经改革,弗利特监狱已经拆除!

回溯了这短短一段时期里的情形。我怀着这样一个希望——希望我原先所披露的种种社会弊端,将来在这一版的每一卷里都能发现其中某条某项业已根绝。谁说得准呢,也许等整部书中的弊端统统根绝的时候。城乡的长官们也将学会每天跟“常识”和“正义”握手言欢;《贫民法》也会怜惜老弱和不幸者;学校,在基督教的广泛原则之下,将成为这个文明国度全境内的最美好的装饰:监狱之门非但在里边妥闩紧锁,外面亦妥闩紧锁;为维持像样的、适合健康的生活所必需的一般资源得以普遍分享,既使富人和国家能借以保障安全,而穷得无以复加的人亦能享受这项权利;若干微不足道的慈善团体——它们实在比那在它们四周汹涌怒吼着的人海里的水滴还要渺小——再也不会任意放纵“热病”和“肺痨”来摧残上帝所创造的生灵,它们再也不会无休无止地拉起小提琴来为“死亡的舞蹈”伴奏!

这部廉价的作品并不是落在时代之后的,而是据有它自己的地位,努力完成它自己的天职,我相信,这部书本身自会显示其重大意义。

1847年9月伦敦

后记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生活面,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故事的梗概是这样:一位独身的老绅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名流”,也是一个“学者”,又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个社团(“匹克威克社”)的创办人。他带着几个“匹克威克派”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全部的情节是随着匹克威克等人的旅行见闻和遭遇而展开的,所以结构比较散漫。但因此也就能更多地给读者以新鲜和灵活的感觉。作者还特地为整个故事安排了一条以匹克威克先生与流氓金格尔先生的矛盾冲突为内容的主线,从头贯串到尾。在全书的最后,还按“有头有尾”的精神,把书中主要人物的下场,一一作了交代。但是这部作品终究不是以悲欢离合、曲折复杂的故事取胜的那一类。使人们激动、使人们历久不忘的,是那些多种多样的典型人物,那些鲜明生动的生活景象,它们给人以极丰富的启发。

从表面上看,以金格尔的改邪归正为象征,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一个抽象的老公式:“善良终于战胜邪恶”,而这也是适用于狄更斯的许多作品的共同公式。但在实际上,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内容,却绝非如此干枯和庸俗,而是极其丰富和动人的。读《匹克威克外传》,人们随处都会被那些巧妙、生动而深刻的讽刺描写所吸引。这些奇妙的讽刺艺术,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锋芒所向,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当权人物。作者怀着深恶痛绝的心情,从各个方面刻画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种种人物,如贵族、地主、资本家、政客、军人、太太、小姐、主笔、牧师等等,真实地暴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和丑恶的生活。人们看到那一幅又一幅丑态百出的肖像画和风俗画,无论如何也止不住憎恨和厌恶。但是。在一切讽刺对象之中,作者特别着重地、反复地加以抨击的则是资本主义的法律、司法制度、监狱等上层建筑,以及资产阶级的法官、律师、官吏等等。关于这些方面的描写,在书中占了大量的篇幅和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而这也就是作品的真正的主题所在。《匹克威克外传》简直是对资本主义法制的一部最生动的、强有力的控诉书!

另一方面,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压迫和被损害的弱小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在作品中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作者用插曲形式给读者讲的那些独立的小故事,例如“走江湖的戏子的故事”、“归囚的故事”、“教堂杂役的故事”等等。都十分生动感人地描绘了许多受尽苦难的下层善良人物的形象,几乎是满含着同情之泪在叙述着资本主义社会所加于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磨难,这与对那些资产阶级宠儿的冷嘲热讽,适成尖锐的对照。

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到,虽然狄更斯的爱憎是强烈的,虽然他在这部书里对丑恶的和不合理的资本主义法律、司法制度以至整个政治生活的抨击是勇敢而有力的,但由于他的世界观中包含着很大的矛盾,因此对于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幻想,对资本主义制度抱着改良主义的思想。他否定当时的资产阶级法律,却寄希望于一种不切实际的道德教育。在他看来,那个法律(及其一切附属物)的确是不足取的,非但不足以惩诫和改造“坏人”,反而会危害“好人”(如匹克威克先生所遭到的诉讼即其一例),实际上只是另外一些更坏的“坏人”(例如道孙和福格之流)用以作恶的工具。但是,他认为根本问题还是因为社会上有“坏人”存在,所以连法律也被他们利用来做坏事了。那么,怎么办呢?出路何在呢?他的答案是:道德教育。因此,他在结束全书时让匹克威克先生用善行感化了金格尔,并且把他救出监狱(在他看来监狱本身就是罪恶),还为他安排了工作和出路。而金格尔也就痛改前非,诚心学好,实现了作者的理想。这就是狄更斯的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和阶级调和主义思想的表现,也就是他的根本弱点之所在。

与此同时,狄更斯思想上的弱点在艺术上的表现也是十分显而易见的。他总爱创造一些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来体现他的博爱、平等、善良、正直等抽象观念,以便达到他所信奉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但是几乎毫无例外,这样的努力只有失败。本书的匹克威克先生,原是一个描写得很成功的反面人物,但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他逐渐把他写成一个正面人物,来担当“理想化身”的脚色,因而这个形象也就越来越枯燥无味,甚至令人生厌了。

虽然如此,作者对那些资产阶级的大人先生们的刻画和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是这样深刻,是这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直到现在读来仍然是饶有意义的。例如第十三章关于竞选的描写,真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不仅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政党的丑恶面目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今天的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某一侧面的缩影,例如美国今天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简直就跟狄更斯笔下的“蓝党”和“浅黄党”一模一样。像这样极其生动地和高度概括地把资产阶级的所谓“议会制的民主”、“平等”、“自由”等幌子的丑恶本质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的描写,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珍宝,是会永远被人民所喜爱的。

狄更斯是一位十分关心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为了某些严肃的目标而写作的。《匹克威克外传》决不是什么滑稽故事集,更不是供人消遣的闲书。用作者自己常用的字眼来说,它里面充满了关于“可怜的法律”、“选举”、“监狱”、“行政官”、“财产”、“教会”、“学校”、“穷”、“富”等“大成问题的”问题,十分严肃的问题。但是,任何严肃的主题,一到他手里,总是能够通过艺术的描绘,特别是他所擅长的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和引人人胜的雄辩的文才,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尽管他的作品里总是不免有些冗长而并不高明的说教,总是少不了有几个苍白的、矫揉造作的人物。结构和剪裁也总是难免有些漏洞,但却总是能够抓住读者的心灵。你几乎无论从哪一页翻阅起,总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住,不自觉地看了下去,而时间就悄悄地溜过去了。

狄更斯的文章的风格是比较拖沓的,甚至有点噜苏,但又极其矫健,好似一条长龙,旋回起伏,气势浩大。遣词造句极其生动活泼,灵活多变,引人人胜,细腻的地方娓娓动人,朴素的地方简明扼要,丰富的地方使人目不暇接。这部作品的文章,我觉得尤其写得妙趣横生,才华灿烂。惭愧的是译者限于学力,虽煞费苦心,仍未能译好。翻译中所碰到的疑难之处很多,以前曾承钱钟书同志屡加指教,深为感激。这次重新排印前,又承谢素台同志加以校改,得益颇多,诚堪铭感。

无论译文方面,或者是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评述方面,错误和缺点必定还是很多的,敬希读者多多赐教。

译者于“七一”四十周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