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渔夫和酒鬼的故事 溧阳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是“三不管”地带,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丘陵。丘陵地带适合种茶,人称“高乡”。高乡往上就是大山,里面住着一些“打猎的”。高乡往下就是水乡,属于低洼之地,经常遭水淹,这从“绸缪”、“古渎”等地名就可看出。水乡的人大多以务农为生,但也有“打鱼的”。 “打猎的”有猎枪,有砍刀,有猎犬,穿着兽皮做的坎肩,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打鱼的”有渔网,有小舟,有鸬鹚,像从外国寄居到平原的人。他们和农民不一样,农民被捆绑在土地上,一年两收,他们经常长时间外出,打猎的要进深山打猎,打鱼的要去长荡湖里捕鱼。 那时候物产丰富,一般都会满载而归。他们带着山珍水产,聚集到溧阳县城里的“江浙皖边界市场”,那里每天都像赶集一样热闹,很多人都在那里出手货物,希望卖个好价钱。打鱼的会送给邻居晒干的小虾米做菜肴,打猎的会将风干的鹰爪送给孩子们做玩具。 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是我父亲小时候。那时候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里各种走兽都有,有老虎,有狼,也有穿山甲,刺猬就更不用说了。水里各种水族都有,有河蚌,有娃娃鱼,还有猪婆龙,会把船拱翻,造成舟沉人亡的事故。翻看《三言二拍》,从民风到人情,几乎还能看到一点遗留的影响。 到我小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走兽少了,打猎的被迫移民到了平原,因为没有分到田地,成了扛短工的。有一个打猎的就住在我们村,他变成了酒鬼。大人们说,他的勇气还在,那指的是喝酒的勇气。为了喝酒,打猎的把自己的猎枪、砍刀和猎犬都卖给了我们村另外一个打鱼的。打鱼的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没想到很快出现严打,作为非法持有物,枪和刀都被没收了。只有猎犬还在,但这条猎犬很忠诚,几乎都是在渔夫家进食,帮猎人看家。 俗话说“猫来穷,狗来富”。打鱼的做了赔本的买卖,又白养了一条狗,气得够呛,就跟打猎的不对付,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两个都是孔武有力的人,他们一吵架,不仅地动山摇,还翻江倒海。这也难怪,一个是打猎的,一个是打鱼的,他们就有这样的本事。 有一天,打鱼的想出了一个主意,想连本带利把打猎的从自己这里挣过去的钱都要回来。他将猎犬拴在一棵树上,扬言说要杀了吃狗肉,大家都可以带碗来,见者都有份。打猎的心疼不已,明知道打鱼的是借机敲诈,还是忍痛出钱将猎犬赎了回来,数目恰好是以前打鱼的买猎枪、砍刀和猎犬花的钱。 猎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热锅沿转了一圈又可以在地上蹦跶了。它依然在打鱼的家里吃,在打猎的家里睡。唯一发生的变化是,打鱼的认为,自己与打猎的那点账扯平了。以前他从来不跟打猎的喝酒,现在有时候还特意做几个好菜,请打猎的来自己家里喝几盅,吃完饭,看着打猎的带着忠心耿耿的猎犬回家。 他们的交情,让村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却好成了磕头拜把子兄弟一样。大家宁愿他们像以前那样争吵,撒泡尿也要隔开三条麦垄。 当然啦,牙齿和舌头再要好,偶尔也会咬着。打猎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是典型的酒精依赖症。喝多了之后,他走平地也好像翻山越岭,借着酒意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打鱼的几乎滴酒不沾,洁身自好到有洁癖的程度。打鱼的认为打猎的喝酒太多不好,打猎的认为打鱼的不会喝酒,简直就是人生的败笔。 打鱼的告诉打猎的:“渔家常年生活在水中,喝酒是大忌。你想,生活在船上,如果喝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溺水而亡。喝多了站在船边小便,或者蹲在船沿上拉屎,都可能立足不稳,翻落到水里,成了鱼虾的口粮。” 打猎的不信。他说:“就你那点水性,这么说我能理解。但你现在不是生活在水上啊,你怎么就不能喝酒了呢?难道你喝多了,一跤跌倒在地上,也会淹死吗?” 不是风大闪了舌头,打猎的确实是水性很好,是我们村里水性最好的,甚至比打鱼的水性还要好。他最擅长的就是踩水,别人最多能在水面露出一颗头,他能露出双乳。打猎的在水里,如果手里拿把钢叉,简直就像一个水怪。而且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别人游泳,最多带个西瓜下去,在水里边吃边玩,打猎的偏要带个酒瓶下去。等到酒喝完,他游泳也游爽了,才会上岸。打猎的解释说,这样喝酒有个好处,就是身上没有酒味,酒味都被水从毛孔里带走了。大家将信将疑,但没人敢效仿他,认为这是只有酒鬼才会说的话,才会做的事。 正因为对待酒的态度迥然不同,才会发生后来一连串的意外。 在溧阳,一年要发好几次大水。 比如说桃花水,在桃花开的时候,河水会漫涨起来,鲤鱼会在水花生丛里交尾,激荡出水花和声响。 P1-4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由后来者规定,赵志明即是这类有能力规定何为经典的天才性作家。无论古典传统、现代主义 抑或历史不长的当代写作都能在赵志明那里找到存活的空间,且生机勃发。种种湮灭的可能在他手里死而复生,全仰仗了一种复合而单纯的创造性写作。以上所说并非预言,不过是正在展开的一个美丽现实,就在你我的眼前。 ——韩东 赵志明运笔如风,灵魂赤裸,以虚无写实在,在散漫中见虔诚……他拒绝自我幽闭,反抗庸常写作,执着于在黑暗里找寻亮光,在浑浊中打捞清水,这份绝望的深情,值得敬重。 ——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巽潜力新人”奖授奖辞 赵志明在他本人、他的小说,以及他所处的世界中,构建了某种隐秘而独特的联系,藉此,他找到了独特的叙事视角、语言和节奏来描述日常情感体验,并且日臻成熟。 ——徐则臣 志明的小说有一股他自己的味道。我当时认识他的时候并不知道他在写作,对他的传说像旋转的风,慢慢来到我的耳中。我们认识的时候都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写作,好像为了这一天相聚。 ——阿乙 残酷并惊喜。不读赵志明,我以为当代中国确实也没多少小说可读了。 ——曹寇 后记 赵志明 到别桥去 傍晚的时候我离开自己的家,向别桥走去。别桥并不远,但我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迷路。到别桥的路总是变来变去,有时候我会突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旅程的魅力正在于此。我总能达到别桥的,这个暗示使我像所有知道结果的人,木偶一样在朝一个方向前进。当然,我也在暗暗努力,希望能早一点到达别桥,最好在天黑之前到达。可是,有时候要在天亮之前才能带着一身黑暗和露水,到达李大头的家,和他喝酒。李大头每次都说他一直等我,也没有喝酒,也没有合眼,更没有和他老婆睡觉。但我总是怀疑。 往别桥去的路有三条走得比较频繁:一条是沿着别河一直走,路上会遇到一,二,三,四座桥,但都不要走过,只有第五座桥才可以通过,下去就是别桥的范围了。再往前走,走一千五百步,就到了李大头的家。李大头的家带一个小院,一扇东门对着路。我总是走进朝向大头家的东门的路,然后再延伸到他家的院子里。院子里有三棵桃树。三棵桃树,这可能是大头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了。我家有三棵桃树,可是我家有四口人。大头经常这样对我说,不知道是炫耀还是诉苦。我总是怀疑他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就像我怀疑所有其他的人都表里不一一样。 紧靠第五座桥还有第六座桥。第六座桥不是通向别桥,而是把别桥绕过去,一直走出溧阳的界限,去到金坛。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有记忆力,全靠别人告诉我,所以有些事情也不一定属实。我去别桥,知道要路过四座桥,通过第五座桥,就能到达。可能那时候,我还不是太识数,漏数了一个数,忽略了一座桥,结果走上去往金坛的路。我走啊走啊,小孩是不知道累的,我一直快要走到金坛,因为遇到了一个亲戚,他便把我抱回别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别桥,结果还是在别人的臂弯里,睡着觉。 第二条路是从绸缪,经过褚皋,然后是金星、前黄蓬上,到了前黄蓬上,就是一条直的水泥路,非常地平整,直接穿入别桥。前黄蓬上是一个村,但也已经非常地繁华,有自己的市集、商店、门面房、录像厅、台球室什么的,只是规模都要比别桥小一号。 第三条路还是从绸缪走,顺着公路,一直到阴山,然后向右拐的公路就通往别桥。那条公路破坏得非常严重,一个大坑接着一个大坑,大的车辆简直不能行走,颠簸得像是要跳起来,也就是拖拉机、三卡、自行车什么的可以走走。这是前往别桥最远的一条路,我很少走。 但我不可能走上任何一条上述的路,而是三条路的所有元素都被重新组合,接近甚至超过三条路的总和,但从来无法和任何一条路吻合。也就是说,从我一走出家门,往别桥的方向走去,我就失去了路标,只有别桥,像插在地上的一面旗帜。为什么别桥不像是趴在地上的蚂蚁呢?我怀疑只要我一个不注意,它就悄悄挪动一下位置,然后看着我错过它,走向更深远之处。那样,因为找不到别桥,无法在李大头家落脚,我就只能不停地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也就意味着不能返回。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也是最让我害怕的。 今天我走的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未知和让人期待。我不记得我是怎样走出家门的,好像开始就是这样千篇一律,我发现或者被暗示我现在离开了自己的家,在向一个地方,姑且叫它别桥吧,走去。 走出自己的家当然要走出家所在的村子。还要沿着河埂离开饮水淘米洗菜和洗马桶的河流。离开另外的一些房子。好些房子都空下了,成为空巢,里面住着老鼠和蛇。蛇捕食老鼠。我不知道老鼠在没有人住和没有粮食的屋子里能吃什么。当然也可能住着其他的一些什么,如果有狐狸、野猫、黄鼠狼、猫头鹰、鬼魂什么的,它们也很有可能住在里面,偶尔作祟一下。比如在我经过的时候,发出笑声,用干结的粪便扔我,或者不出声地缀行我很长一段时间。但其实大埂左边的屋子并不让我害怕,我更为害怕的是右边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而改变颜色的河流。 …… 桑树林里充满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影像,就好像海市蜃楼一般,我更加确定这些都源起于我的记忆深处,并非我梦境所创造出来的。当然在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只是恍惚而犹疑,穿行在桑树林里,当我越来越坚定想要寻找什么的时候,甚至为此遗忘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别桥,桑树林就突然被我走了出来。我发现自己又在朝别桥进发,还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也许桑树林也是通往别桥的路标之一,只是我身在林中不知处而已。 往阴山去的路是一条大马路,溧阳开往后周的公共汽车就奔驰在这条路上,当然这条路上走着的更多是自行车和摩托车,那个时候人比车多,自行车比摩托车多,汽车很少见,是稀罕物。不仅是汽车,即使公共汽车也很长时间才看得到一辆,开得摇摇晃晃的,有的时候乘客的脸整个地贴在玻璃上,也在凝视窗外的景象。 然而,这条路只有部分是清晰的,它就像一条缓慢起伏的波浪线,不仅通向近处远处,通向这里那里,也通向一处小学校,其中一间教室的一扇窗上的玻璃是可以取下来的,然后就能打开窗子,再打开门,将很多张课桌并在一处成为一张床,几个孩子就睡在上面。那时是夏天,晚上不冷,但有蚊虫。后来突然下雨了,很大的雨,像洗脚盆里的水被泼洒下来一般。然后是冒雨沿着这条弯曲的波浪线,几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路上走。没有雨衣,即使有雨衣也无济于事,像落汤鸡一般。这些夜行人也是往别桥而去吗? 偶尔也会在身后响起拖拉机的鸣响。拖拉机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一样爬走了,有的时候似乎开快了,笨拙而不自然地像青蛙一样跳动一两下,然后又匍匐着,终于望不见了。 总是在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忽然就置身于第五座桥上,桥下河水流淌,远处有船只相对而来,行速极慢。按照了不起的数学公式,完全可以计算出船只通过桥的时间,然后从桥上跳下去,可以落在船只的任何部位,但我从来没有跳下去过。 我之所以经过如此漫长曲折的历程,才能到达这里,不过是因为李大头在等我而已。也就是说,只有当李大头想见我的时候,我才会启程赴约,如果他没有想到我,我就会在旷野里迷路,在无休止里徘徊。迷宫或者是迷墙,不过是我自我消遣的一个乐子而已。 目录 说书人的滋味(序) 渔夫和酒鬼的故事 小德的假期 夜雨蛤蟆 小镇兄弟 万物停止生长时 乡关何处 晚稻禾歌 雪地白菜 头上长角的人 到别桥去(代后记) 序言 说书人的滋味 蒋一谈 有一次和北岛老师见面,他递给我一本刚出版的《今天》杂志,说:“这一期有几位新作家的作品,你拿回去看一看,感觉怎么样。”我拿回去仔细看了一遍。几天后,我和北岛老师再次见面,我对他说:“这一期的赵志明,写得好!” “你认识他吗?” “不认识,我这是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小说。” 之后,见到熟识的朋友,我开始推荐赵志明的作品。不过,在推荐的时候,我会补充几句话:读他的作品需要耐心,需要一开始就相信他,读到最后,他的作品魅力和趣味才会最终浮现出来。可是,在这个只会仔细阅读自己而不会仔细阅读别人的时代,谁会阅读一个跟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年轻作家呢?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本人差一点掉进赵志明的文字陷阱。他的短篇小说,开始的时候会说很多不着边际的话语,甚至有些絮叨,但读完全篇作品,我知道遇见了一位小说高手,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短篇小说是一个古老的文体,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文体的叙事边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中途、结束,是短篇小说叙事的基础和三要素,但是现代短篇小说也在寻找其他叙事路径。赵志明喜欢用大部分的文字叙事铺垫和衬托故事,小部分的收束,而这个小部分,又能转身贯穿全篇,让你长久记忆。这是短篇小说叙事门类里的趣味手法,需要很强大的感受力和控制力才能完成,这种叙事手法对写作者的趣味认知和幽默指数要求很高,非常规写作者能胜任。 见到赵志明之前,我想象过他的模样和气息,真正见面的那一刻,我在心里笑了:他的模样和气息,他的眼神和动作,和他的小说气质如此相近。由于当时还有其他人在座,我在心里自言自语:“说书人啊说书人。”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坛,已经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说书人,他就是金宇澄老师。这类文学在回归传统的同时,其实在创造着另一种文学的朴素性和现代性。我因此从心底里认为,赵志明会成为了不起的说书人。 我之所以用“说书人”这样的表达,因为我们已经把“讲故事的人”说滥了。在说书人的作品里,你看不见现在小说家的通病:矫揉造作、顾影自怜,文艺腔十足,倾诉着自己不相信或者说不能持续相信的故事。 而在赵志明的作品里,我读到了他的相信,他相信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他的文字,有绵延密匝的才华,有现代简约的冷静,那些气息醇厚、陌生而新鲜的乡土之情,那些体味愁滋味的少年,以及人性之恶和人性之善,引领着读者去思考、去追忆,而在赵志明的内心深处,人性之善是恒久的。当年轻作家纷纷拿起恶之笔书写中国社会之恶的时候,赵志明出奇地冷静,他压抑自己的感受,用貌似平静和愉悦的笔书写着他的人物和世界。 我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赵志明,身穿长衫,站在舞台上,这个舞台演过相声和魔术。今天是赵志明的说书专场。他戴着眼镜,留着小平头,右手拿着响木,响木落在桌面上,发出一声脆响。几乎与此同时,他露出惯常的笑口,说道:“我叫赵志明,朋友们都叫我小平。今天,我给大家说一段故事……”他在说书的时候,我会在哪儿?我不会坐在第一排,我会站在最后一排,举起长焦镜头,为他拍几张纪念照。 内容推荐 《万物停止生长时》是短篇小说集。作者赵志明继续根植于乡土,在文中对中国传统的人与事,还有家庭进行了分解和拼装,用不乏戏谑、冷静、想象力的鲜活语言,再现了一个逝去的世界。在魔幻、梦境、呓语、恐怖的表面下,尽显一种对生命的难以释怀的真诚体验。看每个短故事,都惊讶于作者的敏锐观察和想象力,这些短故事,则组成了一个中国版本的《百年孤独》。 编辑推荐 2014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获得者赵志明,携十篇全新作品登台亮相,前一秒欢笑后一秒悲伤,再次为我们送上那些独特而宝贵的,光阴的故事。 《万物停止生长时》是一部与故土记忆有关的小说集,作者以一种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带来了十个存在于光阴里,既魔幻,又无比真实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你能看到曾经立于世间的那些鲜活的你和我,也将感受到那久未相逢的那份真诚和深情。 当代难得一见的天才说书人,豆瓣阅读高分人气作者,饱含赤子之心,用十个故事再次为你寻回逝去的时光,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充满魔幻却又无比现实的故事。 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获得者赵志明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蒋一谈作序,韩东、徐则臣、阿乙、曹寇等知名作家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