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世间曾有林徽因》由张晓立编著。
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三人的倾城往事,不能多也不能少,都在这里。新文艺时代,世间最美林徽因传记典藏本,浪漫入市。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民国,一个古典与现代气息融合的时代,有临水照花的张爱玲,有惊才绝艳的三毛,而当中最为清新灵动的一抹莫过于诗意盎然的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是那无限繁盛美好的人间四月天。世间曾有林徽因,世间只有林徽因。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风夕蔷薇》系列图书共有三部,分别是林徽因、张爱玲、三毛的人物传记典藏本。
张晓立编著的《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世间曾有林徽因》用最诗意的文字、唯美的笔法、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心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的传奇一生。讲述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三人的倾城往事。林徽因与这些人的生命旅程互相交叉,到底是他们走进了她的生命,还是她路过了他们的人生?到底是他们丰富了她的人生,还是她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翻开《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世间曾有林徽因》,从第一个字开始,你就会走进林徽因的内心世界,感受那段“彼此安好,会心一笑”的倾城之恋。
诗情水云间,伊人美如此。无论在文学还是在建筑领域,她都是横绝百年的女子,以自己特有的才情和绝代的风华,在尘世中演绎了一场唯美的传奇。
第一卷 此生美景谁与共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人间四月
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一帧照片,一段老旧的时光。照片中的她,眉宇间一股才气,欲说还休的双唇轻启,绽放出一抹温雅的笑容。风云几经变幻,岁月几度更迭,或许在这世上,最无情的便是时间,将生命里那些或悲或喜的故事,那些爱恨情仇,如大浪淘沙一般,淘洗得不留一丝痕迹。
无情岁月里,人类生命虽如恒河沙砾般,微妙得不值一提,但生命本身却有其强大的底蕴和韧性,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不仅没有被时光的洪流湮没,反而被岁月打磨得光亮如银。
照片中,她的眼神,欢悦里透着几分安宁,谁说红尘扰攘?她的神情分明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美丽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承受了这个世界的你的眼神——望着她的神情,无端地想起这句话。一个人的眼神,乃内心的折射,无论世态怎样炎凉和动荡,她的内心如一潭秋水,波澜不惊,自成一道旖旎风景。或者说,她便是一道民国年间最美的风景。
民国是一个古典与现代气息融合的时代,动乱迭起,纷争不断,同子弹与炮火一起冲击这个时代的,还有各种新潮的思想和外来文明。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们,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他们有幸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但这种冲击也在他们的内心和记忆里留下了创痛。
无论历经怎样的世事沧桑,无论时局怎样动荡,她的内心始终云淡风轻,如一块明净无瑕的玉,不留半点瑕疵。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四言诗经,端然简洁的表象下,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内蕴。
她的一生,如同一枝马蹄莲。白色的马蹄莲,仿佛开在月下。皎洁的马蹄状花朵,盛着几多幽芳,几许诗意。这像极了她的一生,纷扰的世事和情感中,她不蔓不枝,始终那样优雅而诗意地栖居着。
她的一生,是一条弥漫着花香的春溪,一路奏响欢快的音符,奔向远方。从杭州到上海,从上海到北平,再到后来的漂洋过海,她的一生仿佛是一场宿命的安排,仿佛是造物的无尽恩宠,使她一路行来,如诗如画,如乐如歌。
她,才是真正的人间四月天。
世称她“旷世才情,风华绝代”。
她是林徽因。
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林徽因,那抹灵动是与生俱来的,那片才情是深深镌刻在骨子里的。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她遇到生命里的那个男人。他们一起漫步在充满异国风情的康桥,并肩行走,微笑着低声倾谈。
在爱情里,我们会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此时,康桥下的粼粼微波,都仿佛是透露着无尽幸福的笑涡,那河畔的金柳,更堪比夕阳中的新娘。
爱情是一场宿命,一旦遇上了,便不由人做主,不由人抗拒。即使前方是森森的刀山,是剑戟如林,也只有义无反顾。遇到林徽因,徐志摩找到了此生的挚爱,他将自己的全副身心交给了心中的女神。
但是爱情里,不是只有盲目的炽烈,就可以生生世世在一起。彼时的徐志摩,已有家室,并且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虽然被诗人的浪漫情怀所打动,也深陷于爱河,但她知道,徐志摩爱上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他用自己身为一位诗人所特有的浪漫情怀编织出来的一个幻象。 离开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拥有你。
一个优雅的转身,林徽因使自己的身影在徐志摩心中定格为永恒,余生里,徐志摩一直生活在绵绵不绝的思念和幸福里。
张爱玲说,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而林徽因用她独有的才情和智慧,保全了这份爱情,也保全了自己。
现实世界里,很多人出现了,又消失了,说过的痴心话,转眼成空,实在不值得欷歔感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爱情不过是稀薄表象,抵不过现实的浮躁喧嚣。前一日还是秋波流转思张敞,一转眼便秋色飘零别阮郎。如此兰心蕙质的女子,终其一生,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除了充满浪漫气息的诗人徐志摩,还有和她两小无猜,也即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梁思成,最后一个是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他们都爱了她一世。美了风景,才可羡煞旁人。林徽因式至死不渝的爱情,完美得像一个童话。
林徽因不仅有冰雪般的聪明,更有斐然的文采。这样的女子,想必一定拥有一颗九孔七窍玲珑心,心中藏着些许心事,些许秘密,如同一颗颗神秘的念珠,闪烁着淡淡的光华。那些美好的情愫,不必向他人诉说,在某个华枝春满的月夜,忽然心念一动,灵感袭来,细细倾注于笔尖,如同古代的秀女,片刻之间,便描绘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全新世界。
杏花春雨的江南,水汽氤氲的江南,很多人心向往之的地方,有幸生于此地的女子,必是秉承了水乡之柔婉,身上自有一抹外秀内慧的灵动。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似乎已经成了江南景致、江南女子的代言。却不知在这简洁明了的黑白色调里,江南本身虽已是柔情似水,却载不动这许多愁怨。而唯有林徽因,她有着水样的柔情,水样的风骨,能够和江南契合得水乳交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生长在这里的林徽因,该是有着莲一般的心事,莲一般清雅的姿态。微风过处,莲花嫣然摇动,传递出一抹无法言说的冷香,仿佛一阕婉约的陈词,一则欲说还休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民国年间的奇女子,她的美,以及她惊世的才情。
一盏白烛,一抹跳动的光晕,在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她的身影渐渐被勾勒出来,她清秀的面部轮廓,唇角那淡淡的、可以点亮四面风的笑涡,她清雅绝伦的紫影罩在这片柔和而诗意的光晕里。她的整个人便是一首诗,永远那么灵动,清新,透着生命的欢悦。
林徽因宛如一袭华美端庄的旗袍,既宜室宜家,又倾国倾城。那合体的剪裁,精美的软缎面料,是如此贴近肌肤,又像是隔着淡漠老旧的晨光,回望一百年前的经典。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可以和你谈天说地,亲切得没有任何距离,但她的才情,她广博的见识,却又让人觉得无法企及的遥远。
她既是才女,又是美人,但她既没有像那些才女一样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像那些美人一样薄命,更没有清高到让人难以捕捉。
谁不想家国两昌,夫荣子贵?那时的她优雅得体,是沙龙上高谈阔论、口吐莲花的女主人。时运不济、落魄潦倒时,她也可以挎着提篮上街买菜,与寻常妇女并无二致。
能将风花雪月和柴米油盐融为一体的女子,实属难得。
林徽因是一个美丽而自持的女子,如同山水间一块绝美的灵玉,如此温润美好,而她却并不因此而自恃。如同流沙河的一首诗——她是一朵白莲,孤单单照影在秋塘里。她有一颗太纯洁的心,使她忘却自己的美丽。惟其如此,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如同快乐的日子总是一闪而过。林徽因的姿影只在这个世界上停留了半个世纪,如今,又半个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人生原本聚散匆匆,谁又辨得清何处是来路,何处是归途?当一个生命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轨迹,纵然心中有千般情愫,我们又去哪里寻觅那个清雅曼妙的姿影?她那袭简洁优雅的素衣白裙,那能够点响四面风的笑涡,似乎并没有随着那段逝去的历史风流云散,而是分明永存于世。
世间曾有林徽因,世间唯有林徽因。
古典与现代气息交融的民国世界里,林徽因以其超拔旷世的才情,诗意地栖居着。她安守心灵的一隅,无论时局怎样动荡,世事怎样更迭,她的内心一直花好月圆,一直云淡风清。她执著于自己的梦想,辗转于建筑和文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却都能游刃有余。
她是个绝版的奇女子,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她是口吐莲花、妙语如珠的聪慧人,身边总是不乏一群众星捧月般的追随者,他们环绕她、仰视她。恰似月光皎洁,她便是天上的那轮明月,兀自矜持着,兀自美丽着,唇角挂着一抹恬静的笑容,静静地,静静地辉映着大地。
P1-9
彼此安好,会心一笑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民国,一个古典与现代气息融合的时代,那是一片怎样的天空?灰蒙蒙的底色上,印着几抹瑰丽的色彩,虽是轻描淡写,却缭乱了众生的眼,倾倒了世人的心。其中有临水照花的张爱玲,有惊才绝艳的吕碧城,而当中最为清新灵动的一抹莫过于诗意盎然的林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她是那自九天之上倒挂下来,碎珠迸玉的千寻瀑布,一路奏响欢悦的音符,流淌无尽的诗意,奔向未知的远方。
她是那无限繁盛美好的人间四月天。一片澄明的天宇下,燕草已然如碧丝,秦桑低低地垂下绿枝。而她的内心,一直在等待,等他归来。
生命的源头是一片虚无,不可追溯。犹记当初,她自杭州的陆官巷悠悠醒来,此后命途辗转,上海、北平、漂洋过海、归国……一路行来,是处处风光可堪流连,却不堪留情。她却偏偏将自己那颗柔婉的心留在康桥,牵系了她一世的忧伤。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当爱已成昨日,当那个叫徐志摩的诗人在她生命里轻轻地来了又去,没有人能够读懂她内心世界的滂沱。
开到荼蘼花事了,他是她生命里最美的一枝荼蘼。此后,月光照彻山林,当皎洁的月色为她披上一袭华裳,她的心中泛起绵绵不绝的思念,如同空山落了一场春雨。谁能解她内心的怅惘?谁能解她莲一般的心事?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他是她内心永世难解的千千心结,她一度迷失在那条浪漫、凄迷的情路。只是纵然花常好,月常圆,人却早已不再。此后,悲哀粉碎,化作无数的音容笑貌。当她看云时,他在云里笑;当她看山时,他在山巅招手。
如果将她那短暂而又浪漫的一生比作一条弥漫着花香的长河,那么在这条河流的左岸是诗歌,右岸则是建筑。她是如此才情斐然的女子,以一颗聪慧妙心,信手在文学的百花园里栽下一株奇葩,又看似漫不经心地在建筑领域攀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她从来不是大张艳帜的女子,她是安宁的,却不失灵动;她是平和的,却不乏飞扬。她如一块山水间绝美的灵玉,观之温润可人,有淡淡的光华流转于世。令众生为之倾倒的不止是她的才情,她的美,更因她优雅的姿态。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在那动乱不休的民国世界里,她没有像张爱玲一样做一个只耽溺于自己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而是始终诗意地栖居着,并随梁思成风餐露宿,四处考察古建筑遗址,为自己钟爱的建筑事业奔波辗转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和乡野。
诗情水云间,伊人美如此。无论在文学还是在建筑领域,她都是横绝百年的女子,以自己特有的才情和绝代的风华,在尘世中演绎了一场唯美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