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国数千年政治权力背后的真相,告诉你所不知道的官事儿!前有吴思的《潜规则》,后有刘诚龙的《暗权力》!
王跃文、肖仁福、浮石、魏剑美、鄢烈山等著名作家、杂评家联袂推荐。肖仁福亲自为本书作序。
本书是一本和吴思的经典名作《潜规则》相类似,也完全能相媲美的历史杂文性书籍,以历史为背景,说的都是为官从政的那些事儿。思想独到,说理深刻,文风幽默,是一本难得一遇的好书。
本书是一本真正能与《潜规则》交相辉映的好书。众多著名作家、评论家真情推荐,著名作家肖仁福不吝赞美,为本书作序。文字幽默、以古写今,为今天官场、社会中人在仕途上、事业中可资借鉴的一本思想佳作。
本书以历史为解读对象,作者用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案例,剖析一个个具有官场代表性的人物。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各种政治上的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中国封建制度下政治的真相以及官场的文化。
在本书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用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案例,剖析一个一个具有官场代表性的人物。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各种政治上和官场上的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中国封建制度下政治的真相以及官场的文化。这样的官场文化至今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着影响。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文化才能最后消亡。
本书由几十篇独立的文章集结而成,说的都是历史上的“官事儿”,对于做官的定义、特征,在这种文化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和行为,以及这种文化盛行的土壤,各种人的心态均有绝妙的论述,在让读者津津有味品读案例故事的同时,进行一番有益的思考。对于今天那些做官从政的人来说,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5.乾隆翻案风
钱谦益与袁崇焕都是晚明末世人物,生前也许在一起喝过酒,都是明朝的革命干部嘛!死后却难以尿到一壶去。倒不是钱谦益是一文,袁崇焕是一武,文与武隔行如隔山,而是因了气节问题,一个高人云霄,一个踩入土底,委实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哪能相提并论?
袁崇焕或许是晚明唯一的救星。他半路起家,弃文从武,以一腔肝胆与热血苦撑晚明危局。如果得到明朝皇帝的信任,或许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也只有他才有可能让明朝起死回生。可是,他碰到了昏天黑地,天,硬是错勘贤愚枉为天;地,也硬是不分好歹不为地。袁崇焕忠心鉴日月,热血洒疆场,结果是,忠已做奸来奸已做忠,忠不得好死奸得好活。袁崇焕被皇太极略施反问计,自诩清明实为昏聩的明朝末世皇帝崇祯就将袁崇焕以叛逆之罪逮捕入狱,“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千刀万剐,一块肉一块肉地用钝刀子割死,而每割一块肉,“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瞰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之,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如果说袁崇焕是大清的死硬对头,那么钱谦益就是大清的现世活宝。钱氏食明禄食了60多年,大清剑指南明首府南京城那会儿,钱谦益还当着南明政府的礼部尚书加宫保,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明朝对他是“皇恩似海”。可是清军兵尚未临城,钱氏却被大清统战了,一统就休战,不统也休战了。他以明清一代文坛领袖相号召,率领一班文臣投靠清政府,并到处写信,到各地劝降,再以投降劝降有功,求乞新主子,跑官要官去了。本来想弄个宰相当一当的,未能如愿,级别不比在明朝高,他当得没多少味道,当了三五年就不当了,反过来再去当晚明遗民,老死蒿莱。
袁崇焕与钱谦益并列,让义士十分羞耻,岂可并论?这是因为双脚站在晚明遗民立场上。而站在大清来看,袁钱并列,让大清同样不自在,也不可并举。谁是大清的敌人?谁是大清的朋友?这个问题真的是大清的首要问题。袁崇焕是大清的敌人,钱谦益是大清的朋友,最少在乾隆以前,大清是这么看的。
到了乾隆,袁崇焕与钱谦益之事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忠骨奸骨,都已化成灰。敌人已不为敌,当年死也不与清政府合作的人,都死了;死不合作,活却要合作,他们活着的子孙都拼命在考大清的公务员了,去与满清政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了;朋友也无甚可朋,革命已经胜利那么久了,哪需要什么统战呢?按理来说,乾隆那会儿,统与战都不再是话题,打牌的打牌好了,卡拉OK的OK罢了,歌舞升平,熙熙然享受盛世得了。可是这个乾隆,不知道哪根神经受了刺激,他翻起陈年旧账来了。
有天,他坐在金銮殿里没事干,突然要给袁崇焕平反。那时好像没有档案保持50年之说,许多档案500年都不公开。乾隆却在150年后将袁崇焕的档案公开了,所谓袁崇焕“通敌资敌”,其实没那回事。真相是,袁崇焕是明朝第一忠臣!当时所谓通敌,是咱们大清祖宗搞的反问计。袁崇焕是忠臣啊!明朝不给他平反,我乾隆来给他拨乱反正。乾隆不但给袁崇焕正名,而且准备给他大奖励:“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尚安同志奉命去查了,袁崇焕已斩草除根,没有后人了,有的只是远房玄孙辈,没做官;乾隆立即派人把袁崇焕这门亲属接上京城,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
乾隆对满清夙敌袁崇焕恩遇有加,他对曾经被统战成功而成其满清功臣的钱谦益,是怎么对待的呢?敌不是敌来,友不再是友,乾隆把袁崇焕请入神榜,却把钱谦益打人另册。他首先是把钱谦益的著作全部查封,并亲自起草了查封文件:“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时身跻滕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涛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人类。”当年满清政府敲锣打鼓拍掌欢迎的识时务之俊杰,到了乾隆这里却是个禽兽不如的人了。及将“盛世修史”,乾隆始终不忘这个钱谦益,特牡破了史记体例,增立《贰臣传》,将钱谦益与洪承畴同列贰臣,列为最末等,“钱谦益应列人乙编,俾斧钺凛然,合于《春秋》之义焉”。又特地作诗,把钱谦益斗垮批臭,“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嬉笑怒骂,极尽嘲讽,置钱谦益大不堪。
对满清而言,钱谦益怎么着也比袁崇焕要好、要有功劳,再怎么着,他也是起义人员嘛。袁崇焕不但让清兵死伤无数,使满清建国推迟了N年,而且把乾隆的老祖宗努尔哈赤一炮轰了个病残,因之而亡,可谓是国有恨家有仇。,而钱谦益呢,他率南明文武百官投顺,别的不说,单是子弹就给满清节约了不少,让战争早一日平息,这份功劳不轻!可是乾隆把曾经的敌人抬上神龛,把曾经的朋友抛人十八层地狱,这种认敌为友、认友为敌之举,是乾隆脑子进水了?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兔死狗烹?或谓,这是乾隆的英雄史观?只要是英雄,哪怕是敌人,他们就充满敬意。而如果是狗熊,哪怕是朋友,他们也视为臭粪,恨不得打翻在地,再踏一只脚。
其实都不是,乾隆把袁崇焕倒过来,将钱谦益颠过去,不是他昏了脑壳,不是他乱了手脚,不是他政策变化无穷难以揣摩,不是他闲着无事,为翻案而翻案,他心里明镜似的,比谁都清白。他翻袁覆钱,有一套坚定不移的价值准则,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忠。袁崇焕忠,是好样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敌,但尚能忠于所事。深可悯恻。”钱谦益不忠,那是坏蛋——“夫钱谦益果终为明朝,宁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谤,尚在情理之中。”于统治者言,没有比忠更高的价值观的了,忠超越在亲之上,超越在祖之上,甚至超越在国家之上。他们需要的是奴才似的忠诚,走狗似的忠诚。
乾隆喜欢搞翻案,有段时期真个是翻案成风。清兵入关之处,抗清志士史可法孤身守扬州,被俘拒降,高呼口号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乾隆某年秋天,翻阅宗室王公功绩表,看到了史可法写给多尔衮劝降书的回信,读后神经触动,马上就给史可法平反,追谥号为“忠正”,且写诗大力歌颂:“像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并名复书书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杨。”把曾经的清朝反革命史可法颂为光风霁月,千秋不朽!明末另有抗清志士黄道周与刘宗周,乾隆表彰道:“史可法之独撑危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乾隆翻案,并不只是为个别人翻,他提出要给四种人翻:守城战死与被俘处死者;不甘国亡而在家自杀者;抛妻弃子为复明而四处流亡者;至死不入新朝做官者。“凡明朝尽节诸臣,即同为国抒忠,优将实同一视。”同时给他们出台了褒奖条例,主要有:根据抗清者原来官职大小与抗清事迹影响大小,给予专谥或通谥;可以列入忠良祀,并由翰林院撰写谥文,容许立碑写传……据说,乾隆给这些人平反的,多达三千余人。
可是非常怪异的是,在大规模表彰明末抗清者同时进行的,是他大规模地打压与镇压当时怀明者。明朝已亡百多年,这些人仍然怀念,不是更体现忠心么?为什么用两重标准呢?纵观历史,罗织文字狱最多者,可能非乾隆莫属。他所办的文字狱的划线标准,一言之就是:不忠。不论是真的不忠于清,而是假的或者说他疑心不忠于清,他都是杀无赦!比如,他翻湖南山野秀才曾静策动岳钟琪一案。他爹雍正把曾静的思想改造过来后,被判不死的,乾隆一上台,却是格杀勿论。这里头乾隆有甚指导思想呢?其实翻曾静案与翻袁崇焕案、翻钱谦益案、翻史可法案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忠字为翻案标准。他对袁崇焕等以不忠为忠,对钱谦益者以不忠为不忠,都是以忠字划线。乾隆如此强调这个忠字,是很有深意的,既欲以之服务为当朝盛世,更有为末世早做打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清朝灭亡也是有时的,到那时候,谁将反清呢?清朝末世是需要钱谦益还是需要袁崇焕?乾隆当然得为子孙谋,为筵席散时预留空间焉,可以多一晌苟延残喘嘛。现在把这种忠奴观念树立起来,深入人心,成为大清子民的思想基因。那当然好。
与钱谦益的“进退无据”相比,乾隆是特别进退有据。当时招降纳叛,他意志坚定;现在尊敌杀盟,他目的如一。钱谦益反反复复,说明他有心理斗争,可恨之处有可怜。一切都在乾隆的掌控中,猫戏猴,虎逗羊。满清把钱谦益、曾静戏来逗去,如此之进退有据,比钱谦益们之进退无据,更是可怕十二分,这叫:平生谈节义,百死事君王,进退都有据,政治哪有光?
P93-97
刀笔吏以刀笔揭吏
肖仁福
我这人向来不思进取,人家考学考证,考处考厅,我都袖手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至今学不入流,官不上品。有失必有得,不考这考那,不必读考试书,为考试经济做贡献,也就爱读什么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就不读什么。康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读书不应作茧自缚,不想读什么就不读这什么,这才是自由阅读。这种自由的没有功利的阅读,总是享受的,快乐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吾已届天命,还眼不花,耳不聋,鼻不斜,嘴不歪,还有勉强活下去的勇气,主要得益于两乐:一是写作之乐,二是阅读之乐,我名之日耕读之乐。
我就是在这阅读之乐中认识刘诚龙先生的。刘诚龙以杂文随笔见长,随手翻阅各类畅销书报,一不小心就能碰到他的大名。其实开始也不怎么在意刘诚龙三个字,杂文随笔作者队伍比较庞大,报刊用稿量不小,读这类作品主要是冲着感兴趣的话题去的,至于作者是谁一般不会在乎。渐渐才发觉,每每读到对味的随笔杂文,作者竟然常常是刘诚龙,才不得不关注起这个名字来,以后翻开报纸或刊物,只要有他的作品,必是首读。越读越喜欢,又忍不住推荐给周边朋友,美文共欣赏。朋友这才告知,刘诚龙就是咱们湖南邵阳人。我又惊又喜,立即联系上刘诚龙,从此成为文友。还将他招安到邵阳市作协,做了编外副主席,虽然他不如宋江乖巧,没托李师师找过我的门子。当然也怪不得诚龙,我与李师师的关系也不怎么铁。
诚龙当过多年教师,后混入机关做刀笔吏,还做出点名堂,弄了个一官半职。却又觉得老给领导代笔,所写文字连自己的名字都署不上,不怎么心甘,也就想着名以文扬,让自己的芳名与文章一起在报刊上露一露。于是恳求组织,退出油水部门,到一个闲处,任一个闲职,干一个闲差,天天写些闲文,聊以自慰,同时也送到各地报刊上换些碎银,以补家用。官场生活的历练,给了诚龙体察人生的独特角度,其文字也就不由自主指向官场,包括现代官场和古代官场。其中尤以针砭古代官场,以古讽今的篇什最见功力,令人不忍释卷。
中国官场历来最让人牵肠挂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场是种种资源的集散地,老百姓活不活得下去,有无可能活得稍像样点,官场最是攸关。君不见官场这只蝴蝶,只要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波翻浪涌,引发强烈飓风和海啸,波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命运。有人说大家喜欢看与官场有关的作品,是因为都有窥视之欲,想偷看官场内幕,我并不这么认为,与其说大家关注官场,不如说关注的是自己。官场如果黑主高悬霸王鞭,每一鞭子下去,都有可能抽在每个人身上,一鞭就有一痕;官场如菩萨轻洒杨柳枝,每一滴甘露洒下来,都可能落在每个人心头,一滴就是一福。既然官场一举一动,与民众福祉如此息息相关,谁能不关注,谁能不关心?诚龙透过历史烟尘,检阅古今庙堂里的形形色色,下笔如有神,所写作品颇受编辑和读者青睐,也是情理中的事。
我欣赏诚龙先生文章,还因为特别喜欢他的文风。他不装腔作势,把简单的事理说得云里雾里,故弄玄虚,卖弄聪明。文笔老辣干练,大处着眼,小处着笔,能做到微言大义,颇有嚼味。随笔杂文作者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就是好为人师,板着面孔教育人,把文字弄得一本正经,结果不忍卒读。诚龙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笔调轻松,行文洒脱,幽默风趣,好玩可乐,读过还想读。我以读书为乐,不好玩不可乐,读不下去的东西,绝不会为难自己,硬着头皮接受教育。党和人民教育我多年,还要我受作者教育,没这个耐心。
我喜欢诚龙作品,也就希望更多人能够读得到,于是联系出版社的朋友,看能否结集出版。朋友说随笔杂文集不好销,一般不会考虑出版,不过人家求到你肖老师门下,你面子这么大,我们会认真看稿的。我说不是我面子大,刘诚龙也没求过我,是我喜欢他的作品,估计你们也会喜欢,才做了义务组稿员,又不拿你们的组稿费,你们喜欢不上,不出版就是。结果书稿到了编辑手里,他们比我更欣赏刘文,立即拍板出书,于是就有了这本《暗权力》。
我老人家喜欢的作品,出版社也喜欢,且给予出版,我非常高兴,说明我还有些欣赏水平,不仅写得了叫做小说的东西,还做得鉴赏家。忙放下自己的小说写作,愉快地作了这篇文字。权当序言,请读者朋友明鉴,如果刘诚龙的作品读不下去,是我做了不负责任的虚假广告,只管上法院告我,我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刘诚龙先生多年“潜伏”官场,算得上一位文学“特工”,或者说是一位官场“深喉”,他藏于历史的隧道里,一双冷眼,窥视权力的暗处,自然有不一样的眼光与视角。
——著名作家 王跃文
刘诚龙的文章充满智慧的趣味,即便是极枯燥的话题、极常见的场景、极生僻的史料,也可以让他说得津津有味、情趣盎然,让人在大快朵颐之中深受启迪。
——著名作家 浮石
我欣赏诚龙先生文章,还因为特别喜欢他的文风。他不装腔作势,把简单的事理说得云里雾里,故弄玄虚,卖弄聪明。文笔老辣干练,大处着眼,小处着笔,能做到微言大义,颇有嚼味。
——著名作家 肖仁福
刘诚龙先生论说“暗权力”之类中国古今官场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把戏,正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航船能避开暗礁和旋涡,顺利驶入现代世界文明的大江大海。
——南方报业高级编辑、著名杂文家 鄢烈山
刘诚龙的文字有种少见的沉静,沉得住气,冷静而有洞见。但与此同时,他又是血性的,阳刚的,充满力量的。读他的文字,常常受到激励,也每叹“作文当如刘诚龙”!毫不夸张地说,相比于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快餐文化”和“明星作家”,刘诚龙正如沙砾中的黄金,他的价值必将被时间证实。
——著名青年杂文家、批评家 魏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