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传统艺术,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书法家,通过不断努力,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本书囊括了整个书法史的人与事,从远古时代的传说仓颉造字开始,一直到近代的书法大家,以精彩的书法作品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书法大家们的艺术生活故事,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书法家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本书是一部立体的图文并茂的书法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法/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作者 | 倪文东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法是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传统艺术,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书法家,通过不断努力,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本书囊括了整个书法史的人与事,从远古时代的传说仓颉造字开始,一直到近代的书法大家,以精彩的书法作品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书法大家们的艺术生活故事,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书法家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本书是一部立体的图文并茂的书法史。 内容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百一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 这是一部让青年学于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这是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这更是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目录 前言:书法与中国精神 (1)书法与中国人 (2)书法与中国文化 (3)书法与品格修养 1.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 (1)“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相关文献及知识 (2)“神章灵篇,自兹而起”——仓颉造字的传说 2.刻划符号与文字起源 (1)“百工以义,万品以察”——刻划符号的相关知识及分类 (2)刻划符号的研究及其意义 3.刀笔契刻见精神 (1)“殷墟书契”——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2)揭秘甲骨文 4.“子子孙孙永保用” (1)“钟鼎款识”——金文的名称及相关知识 (2)西周金文的分类及代表作品 5.“金钿落地,芝草团云” (1)“猎碣”——石鼓文的相关知识 (2)“毫发尽备无差讹”——石鼓文的发现及拓本 6.率意天真留墨痕 (1)先秦墨迹的艺术魅力 (2)盟书简帛分类及作品 7.“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1)秦篆刻石的知识及作品 (2)李斯作篆 8.圆转流美话汉篆 (1)注重写意的汉代篆书 (2)萧何题阙 9.波势磔尾见八分 (1)汉隶的相关知识及作品 (2)蔡邕学隶 10.坐则画地,卧则画被 (1)钟繇——楷书的真正开创者 (2)钟繇嗜帖 11.千古“书圣”王羲之 (1)王羲之对书法史的贡献 (2)人各有体 羲之吃墨 《黄庭》换鹅 12.变法出新的王献之 (1)“外拓”——王献之变法 (2)劝父改体 13.奇宕率意书风的展示 (1)魏碑与南北朝刻石书法 (2)魏碑的不同形制及其作品 14.楷法集大成的前奏 (1)隋代书法的有关知识及作品 (2)智永妙传祖法 15.楷法精严显风神 (1)欧虞褚薛——初唐四大家 (2)欧阳询观碑 出世之才虞世南 褚遂良鉴赏书法 16.挥毫落纸如云烟 (1)抒情写意——张旭和怀素的草书 (2)张旭悟书 颠张醉书 书蕉老僧 草书三昧 17.变法革新的颜真卿 (1)“雄浑刚健”——颜真卿的书风特点 (2)真卿拜师 屋漏之痕 挥泪祭侄 字如其人 18.集楷法大成的柳公权 (1)柳公权的书风特点及作品 (2)墙壁题字 观物作书 19.神理自得的杨凝式 (1)杨凝式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洛阳“疯子” 20.蔡襄的端严温厚 (1)“端劲高古”——蔡襄的书风及作品 (2)一丝不苟 21.苏轼的平淡天真 (1)苏轼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悬帖习书 诗书双绝 欧文苏字 苏黄谈书 22.风神洒荡的黄庭坚 (1)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鲁直悟草 不可信赖 识贤让书 23.米芾刷字,抗著痛快 (1)米芾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心领神会 以假乱真 恍然大悟 米芾论书 嗜帖如命 悬腕作字 24.以复古为创新的赵孟頫 (1)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学书贵“勤” 25.天真烂漫的祝允明 (1)祝允明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书承家风 26.文徽明的风流儒雅 (1)文徵明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落榜之后 书学相长 27.旷达淡泊的王宠 (1)王宠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忘年之交 28.书中“散圣”徐渭 (1)徐渭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错写招牌 29.董其昌的清远平淡 (1)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渐有所得 30.独标气骨的张瑞图 (1)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不白之冤 31.楷格遒媚的黄道周 (1)黄道周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节义千秋 32.倪元璐的“新理异态” (1)倪元璐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赋闲著述 33.王铎的“沉雄劲健” (1)王铎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遗貌取神 34.痛快淋漓的傅山 (1)傅山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一字之师 35.金农和他所独创的“漆书” (1)金农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金农与“漆书” 36.郑燮的“六分半书” (1)郑燮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板桥与竹 37.“开宗立派”的邓石如 (1)邓石如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伯乐识马” 38.伊秉绶的“高古博大” (1)伊秉绶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临帖有法 39.意态超然的何绍基 (1)何绍基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罢官执教 40.赵之谦的“变化多姿” (1)赵之谦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书画印兼擅 41.“一代宗师”吴昌硕 (1)吴昌硕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吴昌硕与《石鼓文》 42.康有为的书学理论 (1)康有为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2)康有为与“碑学” 试读章节 王羲之幼承家学,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语以大纲”,他即能有所悟,早年从卫夫人(卫铄)学习书法,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卫夫人宗法钟繇,王羲之便从卫夫人处学到了钟繇的笔法。后来,王羲之周游名山大川,得山水之灵气,特别是亲睹了李斯、曹喜的真迹,又到洛下,看到了蔡邕所写的《熹平石经》,且在从兄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这一切使他悟出了学书不能仅从一家,而要取众家之长,变法创新,才能有所成就。于是王羲之以其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加上锐意创新的思想精神,完成了改革钟繇的楷书、丰富张芝的草书、开创行书三项书法革新,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完善楷书。钟繇的楷书,左波右磔,仍存隶意,在当时影响很大。学钟繇书法的人很多,王羲之也不例外,他在启蒙老师卫夫人的指导下,精研钟书。但后来王羲之的楷书中又融进了蔡邕、邯郸淳、曹喜、张昶等人的笔意。他学钟繇的楷书注重学其创造精神,又融合诸家、诸体之长,改革并彻底完善了楷书。楷书只有到了王羲之才真正脱胎换骨,清新人体,使“文字的楷书”变为“书法的楷书”。其楷书作品有《乐毅论》、《黄庭经》和《东方朔画赞》等。 整理确定草书。张芝的草书,实为初创,经过汉末到魏晋。草书的应用极为广泛,王羲之在继承张芝草书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书法的新意,丰富了草书的表现力,清新流畅,飞跃跳动,内涵丰富,精神绝佳。今草和章草只有到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时代,才真正确定,从而成为一种最富于艺术化的书体形式。其草书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寒切帖》、《游目帖》等。 丰富开创行书。行书是介乎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传说刘德升创造了行书,但刘德升的行书,却没有流传下来,见不到作品,真正的行书开创者应是王羲之。是王羲之给了行书真正的地位和生命力。纵观王羲之的书法,行书作品最多,成就亦最高。他的行书既合乎法度,又不呆板,安详从容,流畅清新,充分体现了晋人书法尚韵的特点。其行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丧乱帖》等。 历代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很高。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李嗣真《书后品》评日:“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神,明月人怀。”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更加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称赞王羲之书法:“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2)人各有体 王羲之最喜欢的书法家是汉代的张芝,对他的草书尤其偏爱,他觉得张芝的草书很有气势,笔力惊绝,纵横无极。因此,他就将张芝作为模仿的对象,找来了许多张芝的字帖,刻苦研究,反复临摹。王羲之的模仿和学习,努力做到一笔一画,循规蹈矩,生怕脱离张芝的面貌。这样学了一年,王羲之虽然也能写草书了,但写出来的完全是张芝草书的翻版,而没有一点自己的风格。对此,王羲之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一天晚上。王羲之又坐在床上读张芝的法帖,他的妻子郗夫人已经入睡了。王羲之读帖非常投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就用手指在被褥卜画开了,画着画着,手指竟不由自主地挪到了妻子的背上。郗夫人被惊醒,见王羲之这么投入,就笑着推开他的手说:“人各有体,你不在自己身上画,在别人身上乱画啥呢?”“人各有体”,妻子说的无心,王羲之却醍醐灌顶般想到了关于书法的言外之意,他沉思起来…… 从那之后,王羲之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学书道理:学习书法不但要用功,而且要用心,要有自己的个性,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悟出这个道理的王羲之再写草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笔法上亦步亦趋,而主要着眼于张芝草书的精神气质了。此后他纵横古今,吸收众长,都着眼于寻找和丰富自己的风格特征,从而形成了集时代之众美又超越于时代的鲜明的艺术特征,成为后世敬仰和师法的“书圣”。 羲之吃墨 王羲之写字非常专心,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相传有一次,王羲之独自在书房写字,妻子郗夫人特意为他做了一碗糯米糕,连同一碟熬好的米糖送到书房。郗夫人见王羲之正专心写字,怕打搅他,就把点心放到书桌上,并叮咛他趁热吃,吃完再写。王羲之正写在兴头上,头也不抬地答道:“啊,好,好。”郗夫人说完,就带上门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郗夫人走进书房收拾碗碟,却见桌上的点心原封没动,王羲之还在写他的字。郗夫人就催促道:“快吃吧!都凉了。”“啊,对,对!”王羲之还是头也不抬地答道,手中的笔虽然停了停,眼睛却还盯在字帖上。 郗夫人第三次走进了书房,只见碗里的糯米糕虽然少了几个,碟子里的米糖却一点也没动。她抬头看看丈夫,只见他嘴唇上涂满了黑墨,她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但强忍住笑问道:“你吃的米糖甜不甜?”“甜,甜哪!”王羲之低头应道。郗夫人这时实在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羲之被妻子笑得莫名其妙,赶紧低头看了看,他还以为妻子在笑他哪个字写得不好呢,郗夫人却指着他的嘴,笑得比刚才更厉害了。王羲之赶忙用手摸了一下,一看满手是黑墨,这才恍然大悟,夫妻俩都开心地大笑起来。 《黄庭》换鹅 王羲之非常爱鹅,对鹅有根深的感情。他认为鹅游于水,前后左右,灵活自如,可以作为书法用笔上的借鉴。 相传会稽有一位老婆婆养了一只大鹅,那鹅不但雪白可爱,叫得也很好听。王羲之知道后,就约了几位好友前去观看。老人听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要来拜访,十分高兴。但拿不出好的食物招待贵客,没有办法,就狠狠心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待客。王羲之知道后非常感动,但更惋惜和悲痛,一口鹅肉也吃不下去。为此,王羲之伤心了好长时间,一提起来就叹息不止。 又传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鹅,那群鹅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十分招人喜欢。王羲之听说后,当即前去观赏。那道士见是王羲之,十分热情,赶忙出门迎接。王羲之一进山门,立刻被那群鹅吸引住了。只见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喝水,有的在昂首高歌,有的在追逐嬉闹。其中有一只鹅羽毛雪白,鹅冠殷红,姿态悠然,简直让王羲之看迷了。见此情状的道士心想:人们都说书法家王羲之爱鹅入迷,真是名不虚传哪!此时的王羲之越看越喜欢那只白鹅,禁不住问道士:“老道家,这只鹅可以卖给我吗?”道士回答:“对不起,我的鹅是不卖的。”王羲之听后异常失望地叹了口气。那道士见王羲之求鹅心切,就又说道:“我听说先生的书法很有名。先生若肯为我写一卷《黄庭经》,我便把这群鹅作为答谢全部送给您。”王羲之听了满心欢喜,一口答应。那道士让人拿出文房用具放在石桌上。王羲之挽起双袖,提笔蘸墨,稍一凝神,挥手便写,毫无迟滞,一口气写完了《黄庭经》,一笔不苟,一字不差,直把那道士看得目瞪口呆。写完后,王羲之放下笔,喜滋滋地赶着鹅群回了家。这桩“买卖”可谓皆大欢喜,因为老道士非常喜欢书法,又特别喜爱王羲之的小楷,一直想得到一卷他的小楷作为临习的范本,这次总算如愿以偿,王羲之也得到了一大群白鹅,可谓各遂其愿。 P72-78 序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 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李舒东、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