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科幻小说的第四部。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是由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创作的科幻小说,1978年在BBS Radio 4以广播剧的形式首次出现,接着在首次发表后几年间以许多其他形式出现。2005年,美国好莱坞斥资在英国拍摄了电影星际大奇航,于2005年四月上映。2004年至2005年英国将最后三本小说以广播的形式播出。几乎所有小说、游戏、甚至电影、舞台剧的草稿皆出自道格拉斯·亚当斯之手。
亲身经历过地球毁灭大难的阿瑟在地球找到了真爱——可是阿瑟过去的朋友、工作的公司、宵夜的酒吧,它们都在原来的位置,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毁灭。于是阿瑟和她踏上了寻求真相之路。
阿瑟·邓特找到了真爱。
漫长的旅程结束了,阿瑟·邓特来到了——地球。地球分明已经毁灭,但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它的确正是地球。阿瑟过去的朋友、工作的公司、宵夜的酒吧,它们都在原来的位置,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毁灭。
地球毁灭了?被外星人炸了?没听说过。哦,对了,那是中央情报局搞的秘密实验,其实根本没这回事。
亲身经历过地球毁灭大难的阿瑟不相信这种解释,却又找不到别的解释。他觉得准是自己发了疯。
万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她的亲身经历说明,地球确实毁灭了。
阿瑟坠入了情网,然后,两个人踏上了寻求真相之路。
阿瑟醒来时感觉棒极了,神清气爽,实在妙不可言。回到家让他欢欣鼓舞,浑身充满精力,就连发现眼下正是二月中旬也没怎么觉得失望。
他几乎是跳着舞飘到了冰箱跟前。他从里头翻出三个毛最少的东西,放在一个盘子里,专心致志地盯着它们看了两分钟。由于这段时间里它们一直没有试图起来活动,于是他就将它们当早饭吃进了肚子。这顿早饭干掉了几天前他不知不觉在弗拉尔咖咚气沼染上的一种致命太空病,这病本来会消灭西半球半数的人口,再把另外一半变成瞎子,并且让剩下的人个个精神错乱外加终生不育,所以说地球还真是运气。
阿瑟觉得精力充沛,他觉得身体健康。他拿把铲子猛烈地扫荡了垃圾邮件,然后把小猫也给埋了。
快干完的时候电话响了,但他没理会,只管自己保持肃静。管他是谁,真要有什么要紧事他肯定还会再打来的。
他踢掉鞋上的泥,回到屋里。
那堆垃圾里也夹杂着几封挺有意义的信——议会的几份文件,日期是三年前,内容涉及对他的房子的拆除计划,另有几封宣称要成立一个公共咨询办来调查在这一地区建造通道的整个方案;此外,还有一封来自绿色和平组织——阿瑟时不时会给这个环保团体捐些钱——这次他们请他为解放被人类圈养的海豚和逆戟鲸慷慨解囊。最后是几张朋友们寄来的明信片,言语间隐约抱怨他最近老不和他们联系。
他把它们收在一起,放进一个夹子里,标上“待完成”。因为他实在感到过于精神抖擞、充满活力,于是又破天荒地在前头加了“紧急!”两个字。
他从布拉斯塔港空港免税超超市的塑料袋里掏出自己的毛巾和其他几样怪模怪样的零零碎碎。塑料袋一侧印着句话,在半人马星语里是句又聪明又精致的双关语,可用其他任何语言都无法解释,因此用于空港里的免税商店其实完全没有意义。袋子上还烂了个洞,所以干脆扔进垃圾桶完事。
突然间,阿瑟心头一紧,他意识到肯定还有别的什么东西从这个洞漏了出去,掉在了那艘专门绕路送他回地球,还专门为他降落在A303号公路旁的小飞船上。他丢了本破破烂烂、旅行过度的小册子,一个帮他穿越空间、在难以置信的荒芜中找着方向的东西——他丢了《银河系漫游指南》。
算了,他对自己说,这回我是真的再也用不着它了。
他得打几个电话。
对于应该如何应付自己的回归所引发的大量矛盾,阿瑟心里已经有了计较,那就是厚起脸皮随它们去死。
他把电话打到BBc,让人接通自己的顶头上司。
“哦,哈罗,是我,阿瑟·邓特。听着,很抱歉我六个月没来上班,可我疯了。”
“哦,别担心。我们猜到八成是这样,这种事多了去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上班?”
“刺猬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春天左右,我想是。”
“那之后不久,我就去。”
“没问题。”
他开始查电话黄页,列出一个清单。
“哦,你好,是老榆树医院吗?喔,我想找芬妮娜,呃……芬妮娜,姓、姓——老天爷,真够傻的我,下回该把我自己的名字也忘了,呃,芬妮娜——太可笑了,不是吗?你们的一个病人,深色头发,昨天晚上住进来的……” “恐怕我们这儿没有叫芬妮娜的病人。”
“喔,是吗?当然了我是说费奥娜,我们都叫她芬……”
“抱歉,再见。”
咔嗒。
六次同样风格的对话下来,阿瑟的精神抖擞、活力充沛状态大受影响,于是他打定主意,得赶在这一状态彻底抛弃自己之前带它去酒吧操练操练。
他想出个绝妙的点子,足以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身上所有无法解释的诡异现象。阿瑟推开了那扇头天晚上让他倍感折磨的大门,甚至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吹起了口哨。
“阿瑟!!!!”
睁得老大的眼睛从酒吧各个角落瞪过来,阿瑟高高兴兴地冲它们咧嘴一笑,然后告诉它们,自己在南加州过得真是愉快极了。P44-46
道格拉斯·亚当斯——给世界以欢笑的人
今天,如果要问哪一位科幻作家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走红,答案显然非道格拉斯·亚当斯莫属。随着以他的同名作品为蓝本的科幻大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公映,这位英国科幻作家成功地把欢笑撒向了全世界。无论是他的小说读者,还是他的电影观众,没有人不为他的想象与幽默所折服。亚当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科幻创作士气低迷的状况。
亚当斯1952年3月11日出生于英国剑桥,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拥有神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位。五岁时,亚当斯的父母离婚,他和妹妹跟母亲生活在一起。
从七岁到十八岁,亚当斯一直在艾塞克斯郡的布伦特伍德学校学习。他最初对科学非常感兴趣,在艺术方面并无特别爱好。但是,十岁那年,有一次他的作文被评为满分,而这是老师给出的唯一一个满分,这极大地鼓舞了亚当斯,促使他开始认真考虑在写作方面一展所长。
1970年,亚当斯凭借一篇关于宗教诗歌复兴的文章进入剑桥大学。入学后,他本来一心想加入“脚灯”滑稽剧团,但他很快发现该剧团的成员“脱离大众,不过是自娱自乐”,于是便加入了剑桥大学轻喜剧协会。后来,他又与朋友共同组建了一个非正规的滑稽剧团,还兴致勃勃地租用了一家剧院来从事演出,但遗憾的是,最后这个剧团以解散告终。
1974年,在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亚当斯离开了剑桥大学。他立志成为一名喜剧作家,并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电视二台播出后,引起了喜剧演员兼作家格雷厄姆·查普曼的注意,于是,他邀请亚当斯创作了正在热播之中的电视连续喜剧《巨蟒的飞行马戏团》(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第45集的剧本。
1977年2月4日,亚当斯结识了西蒙·布雷特,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布雷特当时负责BBC广播四台的节目制作,他请亚当斯写一部科幻喜剧。于是,1978年,一部十二集的广播剧开始在BBC播出——这便是后来被誉为“科幻圣经”的《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随后,以这部广播剧为基础,亚当斯创作出了《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的头两部小说。并最终将其发展为共有五本书的“三部曲”,包括《银河系漫游指南》、《宇宙尽头的餐馆》(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生命、宇宙以及一切》(Life,the Universe,and Everything)、《拜拜,多谢你们的鱼》(So Long,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和《基本上无害》(Mosdy Harmless)。之后,由于备受读者欢迎,《银河系漫游指南》于1981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BBC播出,随后又被制作成了电脑游戏、舞台剧、漫画、录音磁带……
亚当斯并非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经常要被逼迫着从事写作。为了完成《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的第四本书《拜拜,多谢你们的鱼》,他和他的责任编辑被出版商关在一家酒店的套间里达三个星期之久。当然,亚当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作品。他曾开玩笑说:“我喜欢被人规定最后期限,尤其喜欢时间飞逝时的那种风驰电掣。”
多年来,亚当斯一直致力于将《银河系漫游指南》搬上银幕,前后几经周折,与该片擦肩而过的导演不计其数。亚当斯本来和家人居住在英国伦敦,后来为了能够尽快促成电影的拍摄,他于1999年搬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塔芭芭拉,并积极参与电影剧本的改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1年5月11日上午。亚当斯做健身运动时突发心脏病猝死。在去世之前。他刚刚完成了《银河系漫游指南》电影剧本的手稿。亚当斯的遗体在圣塔芭芭拉火化后,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基。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在2004年终于开拍,其剧本由著名动画片《小鸡快跑》的剧本作者凯利·柯克帕特里克根据亚当斯的手稿创作而成。迪斯尼电影公司负责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 2005年4月29日,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正式公映,首映便获得了两千多万美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周北关票房冠军,而《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小说也随即再次飚升至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首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狂热的“亚当斯热潮”。
如果亚当斯能在天堂看到这一切,相信这位给世界带来无尽欢笑的作家也将露出会心的微笑。
银河系漫游系列中最滑稽、奇特的一本。
——《时代周刊》
书中的冒险经历可谓手忙脚乱的冒险……亚当斯的写作总是这样,有些疯疯癫癫,却又才华横溢。
——合众国际社
最夸张,最搞笑,最滑稽……亚当斯让人无法抗拒。
——《波士顿环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