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来临之际,在我国西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禁区里,出现了探索地球奥秘的“人类文明先遣队”——一群群年轻的地质科学家。“年青的一代”走进禁区,都发现了哪些世人未知的奥秘?经历了何种险情?遭遇到哪些困境?他们面临生死存亡的尖锋时刻,是谁帮助他们脱险的……四位知名作家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黄世英,深入到青藏高原实地采访,历时八个月创作出《生死大营救》这部作品,为你真实地再现世界屋脊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死大营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黄世英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世纪来临之际,在我国西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禁区里,出现了探索地球奥秘的“人类文明先遣队”——一群群年轻的地质科学家。“年青的一代”走进禁区,都发现了哪些世人未知的奥秘?经历了何种险情?遭遇到哪些困境?他们面临生死存亡的尖锋时刻,是谁帮助他们脱险的……四位知名作家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黄世英,深入到青藏高原实地采访,历时八个月创作出《生死大营救》这部作品,为你真实地再现世界屋脊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内容推荐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4位知名作家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黄世英,深入野外一线实地采访,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青藏高原地区,历时8个月时间,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生死大营救》。 这本《生死大营救》题材新颖,内容鲜活,叙事生动,情节感人。它真实地记录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12年间发生的重大救援行动,成功地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英雄群像,讴歌了“三光荣”、“四特别”和勇于奉献的“青藏精神”。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书中对个体生命的救助与尊重,形成了一个个精神“大矿”,很值得一读。 目录 楔子 可可西里呼救 第一章 新世纪的主战场 一 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横空出世 二 让人心跳的青藏高原 三 高原不仅仅美丽 第二章 构建生命禁区的“诺亚方舟” 一 生存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 打造雪域高原的“诺亚方舟” 三 北京的心与高原一起跳动 第三章 走进禁区 一 脱困神山 二 穿过桑布拉山口 三 出入野生动物保护区 第四章 世界屋脊上的“地质120” 一 惊心动魄17天 二 16人被困雪山 三 暴风雪60小时 第五章 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 一 震动高原大合奏 二 千里飞车 三 与死神赛跑 四 拉萨来电 五 抢救中的抢救 第六章 让前进之路畅通 一 情暖冰河 二 沱沱河脱险 三 断粮在即的时刻 四 冲出绝境 五 重返蓝天 第七章 我的队友,你在哪里? 一 泣血沙漠 二 阿尔金的呼唤 三 天山深处难寻觅 四 悲怆的可可西里 第八章 编织生命之网 一 痛定思痛的思考 二 合唱一台“安全戏” 三 我们拥有鸟瞰大地的“天眼” 四 覆盖海陆空的生命之网 尾声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试读章节 西部,作为地质大调查主战场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2012年2月14日上午10点整,“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374个获奖项目,记录了2011年我国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 这个项目就是在地质大调查中,集数千地质工作者十多年奋战雪域高原得来的成果。地质工作者通过大规模细致的地质调查,创新性地建立了两大地质理论,并在自主创新理论指导下,实现了青藏高原找矿的重大突破,发现了3条巨型成矿带、7个超大型矿床和25个大型矿床,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的储量,改变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为中央在西藏地区建设五大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国土资源部原总工、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副局长张洪涛走上主席台,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大红色的奖励证书。脸上挂满了欢欣的笑容,眼中充溢着晶莹的泪花,显示着心中翻江倒海的激动。 1989年2月23日,《人民日报》以醒目位置刊出一条让人震惊的消息。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首次披露:中国矿产资源形势相当严峻! 这位共和国主管资源的部长指出,国民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45种主要矿产,现保有储量到2020年仅有6种能满足需要,平均每年有26种以上的矿产保有储量人不敷出,面临资源枯竭的矿山比例高达40%。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座座矿山城市曾经的辉煌,正在随着资源消耗乃至枯竭成为往昔的记忆。 一石激起千层浪,朱训部长的直言使资源危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部长的大声疾呼也惊动了国家最高层的领导。 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听取朱训部长的详细汇报。 1991年夏季的一天。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室里,每一位中央领导的手里,都拿着一张地质矿产部精心制作的45种矿产资源保障图。领导们一边认真听着朱训的讲解,一边在图上勾勒加注。 “几十年地质勘查的老本吃完了怎么办?” “未来,谁给快速崛起的中国供给矿产资源?” “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将成无米之炊,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听着朱训的呼吁,领导们微微点头,一些事关发展大局的重要决策已在心头酝酿。 1998年6月26日,一位科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继朱训部长之后,再一次使资源问题成为上层注目的焦点。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的谢学锦院士不顾手术后的疼痛,躺在病床上,给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周永康、副部长蒋承菘写下了洋洋洒洒近3000字的长信。 谢院士的信刚开头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多年原地矿部进行的大多是纯理论研究,对矿产勘查不能起到多少关键性作用,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一席之地的亦不太多。”“与世隔绝多年的中国矿产勘查要走向世界,必须具有别人所无的出奇制胜的高招。” 因此他提议,国土资源部“在制定基础研究规划时,应注重应用基础性研究”,用科研成果指导生产。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搞一次全国性的“科学大调查”,为未来的矿产勘查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巨量基础性资料与信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蒋承菘很快把信转呈周永康,并写道:“谢院士是国际有名的地球化学家。他倡导的区域化探工作不仅为各类找矿提供信息,还将为国土资源规划提供更多信息。信中提的3项建议都很有意义。我想在今后地调工作与科研工作中需考虑。” 周永康部长看后也深感此事重大,他迅即作出批示: “我国地学方面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在他们健在的时候,应当集中他们的智慧与经验,组织一次新的大规模的地学科学的进攻仗,……我部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11月或12月召开一次地学方面的科技大会,列出若干课题专门研究如何动员各方面力量,组织新一轮的地质大调查,既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又为经济发展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一项改变中国地质工作命运的宏伟计划呼之欲出。 批示很快到了时任地矿部地调局副局长张洪涛的手里。他立即着手组织起草大调查纲要。 1998年12月下旬,北京人民大会堂。 在这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又有一个重大历史性决策在这里酝酿。此刻,北京虽然已经进入了冬天,但这里依然热气腾腾。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科学技术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4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其他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心情如这里的空调般温暖而适意,因为他们的愿望就要实现。会议的直接结果,是通过了30多人的起草小组集中了数十个单位、上千名专家的智慧而呕心沥血起草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 《纲要》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优先安排西部工作程度极低的地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重点部署在新疆南部、西藏‘一江两河’、藏东地区等,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圈定一批成矿远景区,并提出下一步评价工作的部署建议; “加强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如雅鲁藏布江成矿区、西南三江、南岭地区、天山地区等,通过加强异常查证、矿点检查,面中求点,力争‘十五’末,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一批具大型前景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加强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加大国家战略性矿种的普查评价力度,强化新类型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加强中西部及边远地区的区域矿产调查和异常查证工作,评价资源潜力,新发现一批资源富集区,提交一批突破性成果……”P9-11 序言 实施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是国家资源保障战略重大决策。12年来,地质大调查发现了大批矿产地,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12年来,地质大调查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大幅度地提高了地质工作程度,有效地支撑和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12年来,地质大调查积极主动服务民生需求,地质灾害预警预防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12年来,地质大调查取得了重大地质科技进展,实现由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转变;12年来,地质大调查富集了海量地质调查数据,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和社会化、集群化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12年来,地质大调查探索实践了地质工作新机制,构建了国家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铸造了地质调查事业大发展新丰碑。 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安监总局和总参谋部、总装备部等中央部门,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安全生产保障基本条件和应急救援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 1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加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在拉萨、乌鲁木齐、喀什、西宁、格尔木、玉树建立6个野外工作站;完成野外安全保障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完成青藏高原艰险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安全工作条件预警试点服务工作;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完成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建设部署工作。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承担单位、野外工作站、项目组4级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为地质调查工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支撑起坚强有力的保护伞。 1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工作站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工作。野外工作站共计接待项目组1295个,人员16373人(次),工作车辆3192台次,开展安全生产培训1041次,安全检查61次,提供物资等后勤保障服务544次,实施紧急救援61次,挽救200余名身陷困境的地质队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多家平面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国土资源网等多家网站,争相报道了野外工作站感人事迹。各野外工作站墙上也都挂满了一面面锦旗,上面书写着:“生死相救,兄弟情深”、“情系昆仑、临危救险”、“排忧解难,真情无限”……被亲切地称为“雪域高原上的地质120”、“生命禁区的诺亚方舟”。 12年间,每一位地质调查工作者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留下了坚实足印。每年上千上万人次的地质调查工作者,奔赴野外一线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青藏高原以平均每4公里一条路线拉网式地穿越了昆仑山一阿尔金、唐古拉山,可可西里一羌塘、冈底斯、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脉,地质队员走过的路线总长度50万公里,相当于把二万五千里长征进行了40次。地质调查工作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安全地完成工作任务,用一步一步的脚印把祖国的土地一寸一寸地覆盖。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4位知名作家,深入野外一线实地采访,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青藏高原地区,历时8个月时间,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生死大营救》。 这本书题材新颖,内容鲜活,叙事生动,情节感人。它真实地记录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12年间发生的重大救援行动,成功地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英雄群像,讴歌了“三光荣”、“四特别”和勇于奉献的“青藏精神”。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书中对个体生命的救助与尊重,形成了一个个精神“大矿”,很值得一读。 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发行,社会各界对新世纪中国地质工作会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也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地质调查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继续弘扬“三光荣”、“四特别”与“青藏精神”,极大地推动找矿新突破战略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此表示祝贺。是为序。 2012年9月17日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