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张良的智慧,张良的功勋,张良的品德,不只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华惠主编的《运筹帷幄:张良》更在人们面前矗立起一个活生生的张良。
作为西汉舞台上的经典人物——张良,也有一句经典性的话语,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简洁概括地说明,他为创立西汉王朝立了大功,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张良的位置,仅次于萧何、曹参。而且,对张良,还有一句概括性的总结定论,可谓是掷地有声——帝王师。这是刘邦给他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司马迁身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给予他的评价,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华惠主编的《运筹帷幄:张良》主要讲述了张良从出身世家、得遇奇士、刺杀暴君、巧遇知己、帮助汉王一统天下的传奇故事,以及脱尘弃世、仙游四方的晚年生活。
出身世家 将相之才
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末期,统一中国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以秦王赢政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斗争,在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早在春秋与战国之交,风起云涌的奴隶起义,推动着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所进行的封建革命。但是东方六国(韩、赵、魏、齐、燕、楚)的封建改革,先后由于奴隶主贵族的阻碍在不同程度上遭到挫折或失败,唯有秦国的新兴地主阶级继承和发展了商鞅变法的事业,在各个方面厉行法家路线,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使秦国变为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王赢政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首先向关东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开刀。
公元前350年初春,春风吹绿了黄河两岸,人们已开始在田间繁忙地耕作,大地又恢复了生气,可是,韩国的国都郑(今河南新郑)还是死气沉沉。
这韩国原是从春秋时的晋国中分出来的,其疆域最初在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后来扩大到河南省的中部。国都也曾多次迁移,公元前375年,才最后定都在郑。
韩国坐落在中原地带(今河南中部颍河流域),它介于魏、秦、楚诸国之间,历来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春秋末期,韩氏与魏氏、赵氏同是晋国代表新兴地主势力的三家大夫。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作为独立的封建国家出现在战国七雄之中,它境内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经常受到邻国的攻击。多年来,韩国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艰难生存的。
当时当政的韩昭侯倒不是个暴君,也不是个昏君,他很想有一番作为,很想挺起腰杆,像个国君的样子,很想像别国那样,重新造一座气派的王宫。可是一想到敌国大兵压境,他就不寒而栗;一想到乱糟糟的王宫,他就不免有些气馁,甚至痛恨自己无能。他不仅感到自己比其他国君矮半截,就是在自己的臣民面前,他也觉得惭愧无比。一想到这些,他就心烦意乱,彻夜难眠。做国君的是这种心态,国家怎么会有生气呢?
这天,韩昭侯正闷闷不乐地坐在宫中,相国张开地突然前来拜见,说有要事禀报。韩昭侯不假思索,立刻传令进宫。虽说张开地年纪还不算老,可是进宫辅政也有些年头了。他老实巴交,没有什么才干,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政绩,但他倒是尽心国事,为人正直,所以国中遇到事情,韩昭侯总是愿意听听他的意见。现在,他突然进宫,韩昭侯便问道:“爱卿有什么事吗?”
“臣发现大王近日总是闷闷不乐,甚是忧虑。”张开地说。
“让你说对了,我已经有两夜没有合眼了。”
“又是因国弱民困、敌国入侵而忧虑吧?” 韩昭侯想,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可是又一想,作为一个大臣,能和自己说说心里话,这也是难得。他今天突然进宫,说不定还有什么高见呢,于是就如实说:“从先祖立国以来,我们韩国算来已有一百年了。我们的历代先君可谓尽心竭力,可是国家硬是没有强盛起来;寡人继位以来,可谓礼贤下士,可是臣民们硬是不把寡人放在眼里。我们国内是这般样子,周围又都是虎狼之国,经常夺我土地,抢我财物,搞得我们人心惶惶。寡人多次召集群臣,共商退敌之策。有的大臣主张割地求和,可是敌国的贪欲是无限的,而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割地求和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你倒是主张武力御敌,可是以我们的兵力,能和哪个国家相抗呢?只要一想到这些,我就食无味、寝不安。”
张开地见国君如此坦诚,于是就大胆地将今天进宫的目的和盘托出:“微臣有个要好的朋友,叫申不害。这人虽然出身卑贱,但非常关心国事,而且很有见地。近日微臣谈到大王闷闷不乐时,申不害直言不讳地说:‘大王这是在为国事操心。大王能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然而他又认为,国家的危、亡、乱,主要的不是来自敌国。做小民的总是牢骚满腹,做臣子的只是相互埋怨,做国君的只知唉声叹气、优柔寡断,这才是最危险的。”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韩昭侯听着,一下子打起了精神。
张开地接着说:“申不害提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上下团结,振奋精神,而且要首先从大王做起。”
“好!不过你再说具体些。”韩昭侯显出非常兴奋的样子。
张开地说:“申不害识文断字,读过不少书。他说《诗经》中有一句话: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说,国君要有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勤于政事。只要大王不再整天唉声叹气,大臣们就会振作起精神来。他还引用《诗经》中的话说,国君要‘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就是说,大王要把庄重威严的举止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大王的举止庄重威严了,臣民们还敢牢骚满腹、胡言乱语吗?而要做到庄重威严,就须谨言、慎行,大王的一言一行都应有一定的用意。长此下去,臣民们对大王就会产生敬畏的心理,对大王的一举一动就会非常在意。这样一来,政令不就通了吗?各级官吏都尽心国政,国家自然会富强起来。”
韩昭侯听了,连声称赞说:“申不害这人不简单,说得确有道理,能把他请来让我见见吗?”
张开地满口答应,第二天,就领着申不害来到王宫。在韩昭侯面前,申不害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有条有理。韩昭侯听了,更是赞叹不已。
P2-4
一般而言,作为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总会留下几句相关的经典性话语,谋士也是如此。比如,和范蠡有关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和魏徵有关的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作为西汉舞台上的经典人物——张良,也有一句经典性的话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张良的地位,仅次于萧何、曹参,而且,对张良,还有一句概括性的总结定论,可谓掷地有声——帝王师。
这是刘邦给他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司马迁身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给予他的评价,度身定做,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张良最初的形象,却和帝王师这种洒脱的气质似乎大相径庭,原因在于历史成就一位大家,手法各不相同。仔细分析来看,张良的人生成长经历,完全属于励志版本。
人们都赞扬刘邦唯才是举,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多是布衣,只有张良出身贵族。正是这位韩国贵族子弟,以“汉初三杰”之首的身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推翻暴秦的事业。纵观张良的一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智谋无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人们往往把大禹治水当作勤劳勇敢的象征,把诸葛亮的事迹当作聪明智慧的象征。其实比诸葛亮学问更大、智谋更高,又比诸葛亮早四百年的张良,才真是我国古代智慧的化身,成功的典范。
二是统一大功。我国自进人封建社会以来,诸侯割据称雄二百余年,难得一个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却因施行暴政,最终不得善果。接着群雄蜂起,争战不休,以刘、项为首的楚汉战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要走分封诸侯的老路,亭长刘邦却要走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新路。这种统一之路是时代的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之路,是民族振兴之路。应时代之需,为实现统一大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下盖世之功的当数张良。
三是洁身自好。这位功高盖世的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理应得到显爵厚禄,而张良却出乎人们意料地坚辞高封,只要求到留地做个小侯(留侯)。有人功不如他还到处为升迁奔走呼号,张良功高而求低酬,功成而急流勇退,以难能可贵的沽身之举永垂青史,更被人们誉为旷世奇才。
张良的智慧,张良的功勋,张良的品德,不只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部《运筹帷幄——张良》的出版,更在人们面前矗立起一个活生生的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