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茅盾文集(第10卷评论创作经验作家论)
分类
作者 茅盾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茅盾著作的《茅盾文集(第10卷评论创作经验作家论)》这部文集是根据《茅盾文集》的版本进行编选的。本次编选,收入了茅盾的全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依然保留了茅盾当年创作时的习惯用语,没有按照现在的文字规范要求去修改,相信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茅盾当年创作的气息,将茅盾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由茅盾编著的《茅盾文集(第10卷评论创作经验作家论)》为《茅盾文集》第10卷,收入茅盾有关评论、创作经验、作家论以及少数序跋,共计32篇。本卷分两辑,第一辑以创作经验、作品评论为主;第二辑以作家论和序跋为主。这些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较长,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涵盖作者创作的一生,是作者丰富创作经验的结晶,是了解、研究作者创作的绝好参考。这些文章散见于作者生前出版或编定的《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论创作》、《茅盾评论文集》、《茅盾文艺杂论集》等作品集中。

目录

第一辑

 致文学青年

 一个文学青年的梦

 思想与经验

 “蚂蚁爬石像”

 《西柳集》

 论模仿

 谈题材的“选择”

 关于“出题目”

 创作的准备

 《北方的原野》

 杂谈文学修养

 大题小解

 有意为之

 谈“人物描写”

 谈描写的技巧

 从思想到技巧

 杂谈思想与技巧,学力与经验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一九六O年短篇小说漫评

 怎样阅读文艺作品

 关于艺术的技巧

第二辑

 鲁迅论

 冰心论

 王鲁彦论

 徐志摩论

 女作家丁玲

 庐隐论

 读《呐喊》

 《呼兰河传》序

 读陆文夫的作品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成》

试读章节

作者吴组缃先生是大家最近“见过几面的”。他的《一千八百担》(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谁要是读过了,总不会马上就忘记。现在这《西柳集》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中间有几篇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趁这当儿,我们将这位作家初期的“收获”从头再咀嚼一过,说出我们所见到的这位作家的优点,以及他还没有克服的缺点,也许算不得浪费笔墨罢?

我们读了《西柳集》,——一口气把它读完,我们掩卷默想,我们心头就会涌上了一个感想来:《西柳集》里的农村描写跟一般的同类作品“手法上”是有点不同的!

不错,有点不同。但说是不同在“手法上”好象还不很够,不很妥贴,说得噜Ⅱ苏些,应当是“因为写作态度的不同,所以产生了手法上的不同,而写作态度之所以不同,又是受了生活经验的限制使然。”

这话是说得太抽象了,让我们用随便谈谈的形式来加一个注脚。近年来描写农村破产的作品不是很多么?除了一些比较空疏薄弱的作品不算,大部分是企图展示了农村破产的实际,以及促成这破产的种种原因,在这破产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动,等等。这一些作品是“把农村带到我们面前来”,指给我们看道:“喂,有如此这般的现象发生在那边了!”自然,我这样的说法,不免有点形容得过分。说不定读者中间就有人要反对说:“不然!这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有些作品确要使得读者发生了象你所说那样的印象,但那是因为作家的农村生活经验不够,就是这篇作品写失败了。”哦哦,我就先将这抗议接受下来罢。然而这跟我所提出的意见,是两件事。我要说的是:

一个富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作家,用了纯熟的技巧,写出了“成功”的作品,在他写作的时候,他努力想把他所有的“经验”分析解剖,于是通过了他的一定的人生观,再现在作品中。

从这样“写作态度”所产生的作品,就好比是把“农村带到我们面前来”,——这是经过了作家主观的分析整理、用艺术手段再现出来的农村生活,这是把主要的动态显示得很分明的农村。至于正确的程度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再者,会不会把作品弄成了拙劣的“喂,有如此这般的事在那边发生”,——这么概念的说明,当然也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不妨说,倘使一位作家的生活经验并不是片面的,倘使他的眼光并不限于一隅,而且不限于“现在”,他能够从“过去”的所以嬗变的“现在”看清了“现在”中间孕育着的“将来”,倘使他有一枝绘声绘影的笔,那么,他“带给我们看的农村”总不会歪曲到那里去,并且也不会弄成了概念的说明罢。

近年来大部分的农村小说(这里不是论它们的成功或失败),在“写作态度”上,就是如此。

《西柳集》可就不同了。吴组缃先生在《西柳集》中所用的手法跟我们上面说的,刚好相反。他是“把我们带到农村里去看”!在《黄昏》,《一千八百担》,他用了很圆熟的技巧写出了个“坟墓”似的农村,“一些活的尸首在怒叫,在嚎啕,在悲哀地呻吟,在挣扎”(《黄昏》,《西柳集》二。五页),他写出了“一百八十多房,二千多家”的宋氏大家族怎样“品类混杂”,怎样“日子没得过,靠卖田来维持”,终于所有宋氏子孙的私田都变成义庄的田,而这义庄是由一二人把持的。他把我们带到农村里了,他象一位顶尽职的向导似的什么也不会漏脱,他的眼睛看着我们的面孔,好象说:“先生,这就是现在的农村,什么都在这里了,请你自己看罢,好或坏,请你自己看了下判断罢!”

不错,我们都看过了;我们对于吴先生那种一点也不隐瞒的至诚,感谢,而且敬重;然而我们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吴先生自己不参加意见。吴先生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然而有时太客观,差不多就同《黄昏》里那个“我”似的,看见了家庆膏子那种寒酸,听见了天香娘寻猪的锣声,三太太的叫魂,桂花嫂子砍刀板,“觉得是在一个坟墓中”,那个“我”只说了一句“家乡变成这样了?……”

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作家应该任意改窜客观的现实。但是我们以为作家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当然不是“复印”(copy)而是“表现”;作家有权力“剪裁”客观的现实,而且“注入”他的思想到他所处理的题材,——不用说,他这思想也是客观现实铁一般的“真实”所形成的。

因此,一个作家的写作态度倘然是纯客观的,他就会使得他作品所应有的推进时代的意义受了损失。

P15-P16

序言

这次出版的《茅盾文集》不是原来已出版过的《茅盾文集》的重印,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充实,重点突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充实了茅盾晚年重新整理出版的小说,如《少年印刷工》、《锻炼》等,并保留了茅盾的一些经典小说和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蚀》三部曲、《子夜》以及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所以,这次“新编”出版的《茅盾文集》,既保留了原来文集的精华,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茅盾作为伟大小说家的特色。这部新版《茅盾文集》是一部值得拥有和阅读的文学巨匠的作品集。

《茅盾文集》在茅盾生前出版的并不多,解放前在春明书店出版过文集,但是分量大多不是很重,单本的居多,在茅盾看来,都是为“稻粱谋”的集子。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其创作几乎全部让位于行政工作。

但是,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文化行政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作家的文学作品的保存和传播,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为五四运动以来已故和健在的新文学作家出版文集,《茅盾文集》就是其中的一种。当时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这部由茅盾亲自选编校订的《茅盾文集》的出版,耗时甚长,从1958年3月出版《茅盾文集》第4卷,到1961年11月出版第10卷,前后历时4年多。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集》,应该是茅盾生前出版分量最重的一部文集,茅盾亲自选编了已经出版过单行本的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如《蚀》、《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林家铺子》《春蚕》等。此文集中也收入了他的剧本《清明前后》和散文、旧体诗等,在文学式样、体裁上十分齐全。但是,在时间上,都是茅盾在解放前的作品,因而没有收入他在解放后写的那些评论文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盾文集》出版以后,至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期间没有出版社重印过。茅盾逝世以后,《茅盾全集》的编辑工作启动,从1984年出版第1卷,到2001年出版第40卷,2006年3月又出版补遗两卷,前后历经20多年。2014年,黄山书社用三年时间重新编校出版了包括附录在内的42卷本《茅盾全集》。

鉴于一般读者不大容易去阅读几十卷的全集,有必要重新编一部有特色的文集,供读者了解一代文学巨匠的文学贡献,在茅盾家属的授权和支持下,我们新编这部十卷本《茅盾文集》,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这部文集是根据《茅盾全集》的版本进行编选的。茅盾作为小说创作的大师,长篇小说是他的文学殿堂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编选时,注意收入茅盾的全部长篇小说,如以前《茅盾文集》里没有收入过的《走上岗位》、《锻炼》、《少年印刷工》等,以便读者了解茅盾长篇小说的全貌。同时,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将茅盾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也收入进来,我们认为,茅盾的短篇小说也是茅盾文学世界里的精华,如《林家铺子》、《春蚕》等等,至今仍是难以企及的经典小说。最后,我们用一卷的容量收入茅盾那些充满智慧的作家论以及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评论。相信这些作家论、经验和评论,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这里面有一代文学大师对创作规律的经验和认识。

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依然保留了茅盾当年创作时的习惯用语,没有按照现在的文字规范要求去修改,相信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茅盾当年创作的气息,同时也是充分尊重作者茅盾先生的著作权的表现,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编进文集中的茅盾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