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时物候与岁时节令,源远流长,内涵宏富,其形式多种多样,与中华文明形成相始终,奠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使之传承相继,长盛不衰。追根溯源,中国的岁时节令活动,内涵底蕴深厚,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文化发展颇具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从其发展轨迹与文化特质看,各代都有其显著的时代特征,自先秦至明清时代,随着时代的推移、文明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科技的繁荣,虽然其发生了诸多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但内涵却不断得以升华,最终成就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非凡气度和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各种特定的节令风俗,是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融会历代人文智慧和发明,日益完善和定型的,其肇始和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民众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过程,它不仅与古代社会各阶层的日常与年节生活、各自不同的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它们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表象的,有的是潜在的。而节令文化生活本身,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政务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古代统治者很会利用这样一种特有的形式和场合,以实现或贯穿其政治意图,通常的做法是颁布诏令以促农耕生产,目的是兴年节而冀治国安民;对广大民众而言,定期的节令活动,则提供了敦睦亲情、传习技艺、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商贸往来、礼仪交际、人伦教化、祭祖祀神的最佳时机和理想场合,各种思想相互交流,得以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进行实践,形成新的形态和观念。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交替,文化的积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节令文化与年节智道活动的生动画面,这不仅是各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是其所独具的文化隐义的再现形态。
四时有节与物候天象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探索、共同实践、共同繁荣的历史过程,也是寻求掌握天地与人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明规律的奋斗史。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证实,我们的先人们,在治水、天文历算、岁时节令、大地测量、农业耕作、制陶冶金等方面的成就,都早于西方一千多年。有民俗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所依据的时间系统主要是阴历,同时兼用阳历。这是一个兼顾日月、协调阴阳的时间框架。阴历依据月亮的弦、望、晦、朔确定月的周期,阳历依据从地表观测到的太阳的变化确定年的周期。在汉代完备起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科学的阳历年的周期。如春节、中秋节等与月的圆缺联系在一起,夏至(端阳节)、冬至等与太阳在回归线上的来往周期联系在一起。综合太阳和月亮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确定节日的时间,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与天(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对月亮和月光的细腻感受发展为很独到的文化创造,由此积累的文化对人类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贡献(高丙中著:《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古国之一,在科技方面,其最突出的成就是掌握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积累了相当的岁时节令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文字记述,以及各种形态的文化遗存等,这些成为了中国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中,若以岁时节令而论,它不仅与古代社会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对社会生活施加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岁时节令源于古代天文学家、历法专家的独特时空观和制订的各种历书所列的丰富内容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因此,对古人在岁时节令方面所做的探索实践、认识过程和演变情况做系统的梳理,全面而客观地总结其规律,为人们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这是揭示中国岁时节令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课题,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P1-2
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文献典籍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度,国人以此为荣耀和骄傲。我们的先人怀着对中国历史发展无比崇敬的热忱,特别注重对历史过程的探索,注重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借镜。他们以继承和发展、开拓与创新为重,以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不顾身家安危,敢于向皇权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直面千夫指,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神圣,载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科学的内涵,进而使我们拥有了二十五史、地方志、实录、文集等林林总总、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继往开来、建设更加繁荣强盛的国家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否则就是荒谬;现实是需要面对的,否则就是逃避,而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恰恰就是文化与智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动力的源泉,使我们懂得伟大源自平凡,崇高源自执着,魅力源自孤独,成功源自独创,生存源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将历史研究与认识国情、建设新中国紧密联系,赋予历史科学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发展有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们撰写的中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以及普及教育的历史著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史学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使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有了传人和继承者,这是祖宗的恩赐,更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冀盼和厚望。正是在先辈的感召和谆谆教诲下,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颇有造诣的年轻史学工作者,因应广西教育出版社江淳女士、李人凡先生的要求,将各自在史学研究领域,钻研积累的个人心得认识贡献出来,由涓涓细流汇集为《中国古代智道丛书》系列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读者的赞赏。这说明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推动历史、现实,更是推动未来向前发展的动力。
回首往事,斗换星移,当年的年轻学者如今有的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的是科研部门的骨干力量;往昔出版社的独具慧眼,使我们能够捷足先登,得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睿智,获得社会和世人的认同,的确幸莫大焉。而今中国社会出版社重新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服务大众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确实具有远见卓识,令人为之振奋。这是我们著者的机缘,也是读者的幸运,更有可能“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智道丛书》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天地、节令、宫省、君臣、治国、人际、军事、用人、饮食、服饰的中国古代智道丛书。它们自成一体,各有侧重;互相映衬、珠联璧合。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丛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有感于此,是为序。
中国古代的节令智道文化,由年节文化和时令文化两部分组成,它是集生产、祭祀、娱乐、礼仪、教化、传艺、竞技、享用、养生于一体的文化传承。佟辉编著的《节令智道》是中国古代智道系列之一,《节令智道》作者引经据典、追根溯源,运用丰富的文史资料,对中国上起先秦下迄明清2000多年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节令智道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其中包括对古代白宫廷到民间节令文化的源流、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以及效应等内容的详尽评述,对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节令文化辐射现代人的传统归宿有深远意义。
佟辉编著的《节令智道》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节令风俗习惯研究的中国古代智道书。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