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滨和姚未希编著的《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谁说历史是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老学究式的照本宣科?《中国历史报》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它会带你穿越到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
韩伟滨和姚未希编著的《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编辑、记者既有王侯将相、文化名流,又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有材料均来自第一现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闻、评书、快板、戏剧、广告、诗歌,不一而足。这里的文章篇篇风趣幽默,保准让你耳目一新,带你在开怀大笑中神游历史,轻轻忪松把握历史脉络。
柴宗训的检讨书
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个好皇帝,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爸爸死得太早,我小小年纪,治理国家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现在朝廷上下,人心涣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将军是唯一让我放心的人。他很有本事,曾经辅佐我的爷爷和爸爸建立了大周的基业,受到百姓的称赞。为了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愿意把皇位让给赵将军,希望赵将军不要推辞。
特别声明:我让出皇位,完全是自愿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逼迫。
(执笔人陶谷)
陈桥兵变是最成功、最文明的政变
赵匡胤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属下,可柴荣一死,他就夺了老柴家的皇位。各位读者一定会骂赵匡胤忘恩负义吧?没错,在这件事上他确实做得不地道。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应该全面考虑。
在当时那种君弱臣强的形势下,想当皇帝的人太多啦!即使赵匡胤不当,其他人也会出头的。如果这些人发动政变,由于自己的威信不够,不能服众,肯定会引起一场残酷的大屠杀。而赵匡胤的政变却几乎没有发生残杀,没有发生掠夺,更没有杀害小皇帝,甚至对老柴家的人还进行了特别保护。可以这么说,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政变。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全面继承柴荣的遗志,完成了统一大业,开创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这种局面,柴宗训这个小孩子能办到吗?
从这种意义上说,赵匡胤才是柴荣真正意义上的事业接班人。
(评论员胡亚廷)
赵匡胤当上皇上后
射向皇帝的利箭
赵匡胤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服他。这不,他第一次外出就遇上了恐怖袭击事件。
那天,他坐在步辇(nian,一种轿子)上,前面是卫士和仪仗队,后面是随行的文武大臣。别看他表面风光得很,其实内心紧张着呢。为什么?心虚呗,生怕有人刺杀他。
果然,当銮驾走上大溪桥的时候,就听见“嗖——”的一声,一支利箭紧擦着步辇飞了过去。很显然,这支箭是射向赵匡胤的。如果再稍微偏一点儿,赵匡胤就有可能“光荣”了。
卫士们顿时紧张起来,纷纷亮出兵器,四处搜寻刺客。赵匡胤尽量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从步辇中探出身子,指着胸膛,大声说:“让他射!让他射!就算射死我,这皇帝也轮不到他当!”
通过这次刺杀事件,赵匡胤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还有很多人不甘心做他的臣子。于是他对后周的旧臣进行笼络和收买,很快就使大部分人不再敌视,成了新王朝的拥护者。 当然,还有个别顽固不化的。潞州的李筠和扬州的李重进就是两个“刺儿头”,他们发动了“二李之乱”,想从赵匡胤那里占点便宜。赵匡胤一再劝说,唾沫星子费了不少,但还是没有效果。他一看软的不行,干脆来硬的,很快用兵平息了叛乱。从此,反对他的人都渐渐老实了,局势也就稳定了下来。
赵匡胤会秋后算账吗
王彦超有一块心病。原来,赵匡胤年轻时到处流浪,曾经投奔过他。可他没有收留,仅用十贯钱把赵匡胤打发走了。(详见第4页《别样生活:赵匡胤的流浪日记》)当年被自己打发走的流浪汉现在居然当了皇帝,你说这让王彦超
如何不担心?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果然,赵匡胤很快就旧事重提了。一天,赵匡胤召集众位大臣喝酒。喝着喝着,赵匡胤摇摇晃晃地走到王彦超面前,说:“王爱卿,你以前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想为你效力,为什么不肯收留?”
王彦超当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急忙离开座位,跪倒磕头,说:“皇上,我当时只是个小小的防御使,就好像一勺水;而皇上是神龙,一勺水怎么容得下神龙呢?您当时没有留在复州,实在是天意啊!”
赵匡胤哈哈一笑,这一页就算揭过去了。第二天,王彦超交给赵匡胤一份忏悔书,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赵匡胤再也没有难为过他。
被撤掉的凳子
宰相是政府的最高官员,地位非常高,就连和皇帝商量事情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座位。赵匡胤刚当皇帝的时候,为了笼络后周的旧臣,继续让范质、王溥和魏仁浦担任宰相。虽然给他们的权力不大,但看到他们坐在自己面前,总常得不舒服。P11-1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递信息的报纸品种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现代人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很多,反倒不觉得新鲜了。不过,古代发生的好玩儿的,有意思的事儿,现代人没有亲历过,如果从当事人的嘴里说出来,会不会觉得很有趣呢?
其实,古时候和现在一样,也有很多“新闻”。那时的调皮小孩也会逃学、打架、捉迷藏、玩游戏。只是那些事情离我们渐渐远去,很少有人对现在的你讲起。历史课上,老师要我们背诵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年代、数字、人名和名词解释,诸如唐朝于618年建立,在907年灭亡,老师只关心我们能否把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背得滚瓜烂熟,在答卷上得个高分。可有谁知道那些好玩儿的事儿呢?例如,在唐朝,唐太宗最爱“照镜子”、第一大美女竟胖得像水桶、皇帝有个野蛮女友;在明朝,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打群架、皇帝有私人警察——锦衣卫、太监竞把皇上卖给了敌国……
现在,这些趣事都作为新闻登在了《中国历史报》上。
《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每份都报道名人的趣事,历史上发生的新鲜事儿、皇帝鲜为人知的家长里短、宫廷里的钩,心斗角,以及一些令人难解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报》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栏目:“新闻快报”“记者述评”“娱乐八卦”“广而告之”“百姓生活”……
可不要小瞧《中国历史报》的编辑和记者们,他们都是每个朝代的名人呢!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详尽的新闻和报道。当然,《中国历史报》也会刊登小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来稿。所有的新闻都来自“第一现场”,根据“第一手资料”得来。这些新闻每一则都风趣幽默,能引得读者开怀大笑,因为《中国历史报》编辑部的办刊宗旨就是:把历史事件写成好玩儿的故事,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以唤起小读者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都汇集在《中国历史报》中,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令人惊奇又发人深思的历史世界,你将感到无穷的快乐。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有趣可不是《中国历史报》的唯一好处,它的第二个好处是可靠i,就像我们今天看新闻,谁都知道负责任的媒体和娱乐小报大不相同,看古代的新闻,更是容不得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在可信度上,《中国历史报》绝对属于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它一共八本,按时代先后分成先秦、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八部分,每本书里讲什么,怎么讲,可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安排。怎么安排呢?第一原则是突出时代主题,比如秦朝这一本,它由七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变法图强,第二部分合纵连横,第三部分横扫六合;第四部分千古一帝,第五部分竿起义,第六和第七部分都是楚汉争雄。把目录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不正是从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吗?变法图强让秦国强大,合纵连横则是因为秦国强势而产生的激烈外交斗争,横扫六合是秦国的统一历程,千古一帝则对应着秦国变为秦朝这一千;古变局和秦始皇的巨大成就,揭竿起义是秦末危机,而楚汉争雄则对应着在诸侯灭秦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时代,翻开书目,历史大势就已经跃然纸上,时代特质也了然于胸,这样的历史读物,可比那些专讲奇闻,异事的书籍强多了。
除了突出时代主题之外,《中国历史报》还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风貌。以往的历史书不都是政治主导吗?《中国历史报》的眼光可要开阔得多。就拿第一章变法图强举例子吧,除了三家分晋,各国变法之外,竟然把河伯娶媳妇、扁鹊见齐桓侯、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也都写了进去。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它对应着地方治理,医学进步和谋臣纵横这样的大主题。举重若轻,让人在妙趣横生之中长了见识。
每种书当然都有它的预期读者。《中国历史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定位清晰。一什么定位呢?中小学生。价值导向考虑中小学生,表达方式贴近中小学生。栏目设置向中小学生倾斜,还有知识测试来检查中小学生们的读报成果……不拔高,不降低,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如量身定做。有了这种量身定做的态度,中小学生读者们就不至于有阅读成人读物的违和感啦。确实,如今严肃的历史书不大讨中小学生喜欢,通俗的历史读物又往往是写给成年人的,虽然好看;但是内容设定、写作风格乃至价值判断都未必适合末成年人,这样的读物拿给孩子看,家长们难免惴惴不安吧。如今,《中国历史报》回应社会需求,专门打造一套适合青少年阅世纪读的历史普及读物,算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想想看,是不是有很贴心的感觉?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它永远面向未来。孩子当然是不折不扣属于未来的。但他们和她们,也都继承着来自祖先的古老、基因,无论是血统,还是文化。历史是主壤,孩子是花朵。土壤是花朵生存的养料,花朵是土壤存在的意义。那《中国历史报》呢?希望它成为花朵和土壤联系的纽带吧!
蒙曼
2015年4月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报》通过读“报纸”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真相,是一套很好看的历史趣昧读物。这套书有史料依据,文字清新,好看好读,青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孙立群(《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