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洪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小开正张着嘴要哭,给小佣人奇怪的动作吸引了。他忘记了疼痛,学着小佣人的样子,用小脚跺地说:“都怪地!”

81年后,赵朴初八十四五岁了,还记得这个事,在一次会议上,他说:“记得小时候摔了跤,保姆拍打着地,怪地不好,这是错误的教育。”

门前,一方清水池塘,两端与小溪沟通。小溪环绕状元府,呈一双玉带状,得名玉带溪。雨后的玉带溪,溪水淙淙作响,小鱼逆流而上,月光下,波光粼粼。池塘前,有一片方形稻场,夏天的夜晚,蛙声鼓噪,清风徐徐,一片幽静。池塘四周有金桂、石榴八九棵,春天石榴花红艳艳,夏天稻田金波荡漾,秋天桂花沁香四溢,虎形山常年松苍竹翠,郁郁葱葱,整个状元府景色艳丽,一派江南田园风光。

1912年小开5岁了,该上学读书了。

父亲请来蔡家河的蔡少珊、蔡拱恒兄弟,到赵家做私塾先生。蔡少珊毕业于皖省立自治讲习所,擅长经史。弟弟蔡拱恒擅长诗歌曲赋,喜欢风霜雪月、草花鸟虫。兄弟两人在赵府教书,十分快意。

一天夜晚,蔡拱恒从学堂出来,看到田野上空的月色和四周的花草,吟诗道:

花弄清香月弄阴,一帘风月助狂吟。

书声更爱儿童好,足慰平生一片心。

“书声更爱儿童好”,说明老师喜欢聪明的小开呢!

夏末秋初的一天,蔡少珊布置学生写文章,然后出门了。

先生一转背,和赵朴初一起上学的一位堂哥说: “我们摘枇杷去?”每年,枇杷成熟的季节,树上结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枇杷,让孩子们馋涎欲滴。

平常,蔡先生对孩子管教很严格,不准孩子上学期间乱跑,更不许他们上树。今天,机会难得!孩子们一听,一窝蜂跑到枇杷树下。堂哥一猫身,早已爬上枇杷树,一边自己吃,一边将枇杷往下丢去。

鸣初、朴初等在下面拣。见堂兄一人忙不过来,赵朴初也爬上了枇杷树。大家一边吃一边唧唧喳喳,不料正高兴时,蔡先生回来了,孩子们慌忙回到座位上。

蔡先生板着脸问:“谁带头的?”

大家不吭声,没有人敢说话,也不敢瞧蔡先生。因为老师会把闹事的孩子告诉父母,那可不得了。父亲也许可以不追究,母亲那里,少不了一顿打。

私塾静悄悄的,大家瞧着自己的桌子,不敢望老师。

小开四处张望,见堂兄没有承认的意思,老师也没有放弃追问,站起来说:“先生,是我带头的。”

“真的是你吗?”老师惊讶地望着小开。

堂哥、呜初一看朴初这么说,才敢抬起头来,向弟弟投去感激的目光。

这次,赵朴初替堂哥挨了一顿板子。对古诗词的天赋

1913年春天,状元府附近的山上,茶叶绿油油的。

母亲常将几瓣陈年的荷花,放进了新茶里,缝作包裹。第二天早晨,开线取茶泡水,异香喷鼻,十分爽口。

晚年,赵朴初喝茶时,还记得此事。他曾吟诗:

吾母撮新叶,轻手藏荷花。

翌晨开线裹,妙香无复加。

状元府的大门外面,走过池塘,绕过稻田,是一条由北向南流淌的弯曲小河——寺前河;过了河,是小集市,村民们在这里以货易货,扯布购物,每到半上午,状元府前行人络绎不绝,一些老卖主常担柴送鱼,在状元府门前歇息,吆喝卖柴卖鱼,等候赵家的人来买。

这年夏天,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了。陈独秀逃到上海,过起了流亡的生活。生活在太湖乡下的赵家,一切如故。这场革命的起起伏伏,没有立竿见影地影响到乡下的人生活。

中秋节,赵家院子里的桂花香了几里路。这一天,家住洪诸畈的少年汪凡和平常一样,到状元府卖鱼。

他见到赵朴初母亲,问:“陈少奶奶,可要鱼?”

当地人称陈仲碹“陈少奶奶”,陈少奶奶放下手中的事,看他篮子里的鱼。买鱼时,汪凡老是瞅着正在吃糍粑的赵朴初兄妹。

陈少奶奶一旁见了,叫人端出糍粑,给他吃,并说:“带几个回去,给你家里人吃。”

小汪凡高兴极了,一边说客气话,一边将糍粑小心地包好,放到了口袋里。

赵朴初站在旁边,默默地看到这一幕。母亲助人为乐,对赵朴初后来走上慈善道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少奶奶将刚买的鱼交给厨师,回到屋里。她见赵朴初将书房弄得很乱,一边弯腰收拾,一边埋怨说:“七零八落。”

赵朴初正在跟父亲学习对对子,随口应道: “九死一生。”

母亲听了十分高兴,儿子这么小,脑袋瓜这么灵,能不高兴吗?听了父母赞许,赵朴初逐渐地喜欢起诗来。

64年后,赵朴初出版自己的第二本诗词集子《片石集》,还说: “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

这次买鱼,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过了一会,烧锅的仆人慌里慌张地对陈少奶奶说: “陈少奶奶,奇怪得很,早上买的鱼不见了?”

陈少奶奶说: “你放在哪里了,怎么会不见了呢?”

厨师说: “我就放在厨房里,刚才那个来送柴的人,会不会顺手偷去了?我见他进过厨房,除了他进来,没有旁人进来。”

陈少奶奶埋怨道:“这么大的人,连一条鱼也看不住。”

赵朴初正在花坛边和小伙伴做游戏,说: “我知道鱼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们等着。”说着,他跑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赵朴初回来了,手里提着那条鱼,但鱼的下半部已被咬烂了,后面跟着府中那一只十来斤重的虎皮老猫,它一边舔着舌头,一边望着赵朴初手上的鱼,发出喵喵的叫声。

母亲一看就明白了,哈,原来厨房内一条排水沟,通向围墙外面的水渠,是家中这只馋猫的进出通道。冬天,外面下雪,家里四处关闭得严严的,猫喜欢从这里进出,不发出一点声响,只留下几路梅花脚印。

聪明的赵朴初帮仆人破了案子,仆人免了不白之冤,脸上笑开了花。P4-6

后记

自2002年起,我陆续撰写、出版了三本有关赵朴初的著作:《赵朴初传》、《赵朴初说佛》和《朴初因缘人生》。本书与《赵朴初传》一样,以朴老的生平为主线,是一本记载其一生信仰和追求的传记。所不同的是,本书突出了朴老与一些重大事件的关系,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的交往,且主要是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的交往,而淡化了朴老与普通亲友的交往。因此,这本书突出了朴老思想的主干,对于那些想了解他在现当代社会政治、外交、宗教、民族、文化等领域的贡献和地位的读者,这么做,或许会更简洁一些,突出一些。

胡适曾说,为当代人写传记,会发生种种困难,因为家人和当事人还在世,容易兼顾不周,容易犯忌。但胡适却鼓励那些当事人写出自己的口述自传,好为后人留下写传记的材料。其实,写自传也不易。胡适1930年在上海写《四十自述》,写到21岁去美国留学前,就写不下去了。陈独秀1937年夏天在监狱写《实庵自传》,写到18岁参加江南乡试后,就没有再写。其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涉及一个个当事人和一件件敏感的问题。

写吧,怕遭忌。不写吧,后人就少了一份资料。以我的意见,还是主张写的,如果言之有据,不凭空瞎说,写比不写总要好。至于受各种条件限制,一下子不能尽善尽美,是不要紧的,因为后人会在适当时候,综合已出版的材料和前人的回忆,挖掘新的材料,写出更好的作品。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穷尽一个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一个人是大家的事,是几世、百世的事。对于少数思想家,研究他甚至是与未来人共始终的事。譬如对于孔子的研究,两千年来,不是一直在延续吗?

在研究人物的方式上,我一直把传记视为最重要的方式,而不主张以评传和小说的方式来研究真实的历史人物,更不主张以论代史,把历史研究禁锢在大学的围墙内。一本好的人物传记,必然是糅进了作者对于传主的研究心得,包括对传主人生的整体评价。但传记却不宜在记载传主的人生脚步时,直接掺入自己的评论,而是以史代论,让故事自己说话。当读者与传主作心灵交流的时候,作者应隐身在外。

赵朴初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身居高位,时时与老百姓话家常;他书法超群,从不卖钱获利,除非募捐义卖;他的南小栓家的门,对每一个平民百姓都是敞开的。在赵朴初面前,一个平凡的人觉得自己不平凡了,一个自卑的入不觉得自卑了。对朋友、客人和陌生人,他总是满脸笑容,以致在他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笑纹。他给每一个求字的人,无论是熟人生人,总是亲笔回信,尽量满足求字者的要求,以致求字者与日俱增, “文债”还不尽还。

朴老有一颗慈善的心,多次为人间的灾难和不平流下眼泪;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把别人的成绩和欢乐看成是自己的成绩和欢乐;他有超人的慈忍之心,不因逆缘而影响信仰和追求。他尊重长者,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朴老一生,不合意之事十占八九,但他总是怀着一颗随缘心。走近朴老,人们可以分享莲的清香,可以见徵人之为人。

社会像一个湖,可以养莲,给大众带来清香;可以喂鱼,可供少数人从中渔利。渔利的人多了,莲花自然少了,甚至被人为的拔除了!酷暑中,走在公园的湖畔,游人是愿意见到光秃秃的、飘着鱼腥味的湖面呢?还是希望看到满湖四处溢香的荷花绿叶呢?朴老的一生,步步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写于两年前,一直为陈立旭先生所关注。感谢他几年来为编辑本书付出的心血,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等领导对出版本书的大力支持!

窗下的栀子花开了、月季花开了,鸟雀在歌唱。如果朴老还在,又该吟诗、挥毫了!

朱洪

辛卯年秋于安庆师范学院红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四代翰林”之家

 惹人疼爱的小开

 对古诗词的天赋

 廨院寺烧香

 游佛图寺未逢一僧

 迷恋昆曲

 募捐支持五卅运动

 苏雪林老师

第二章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与佛接缘

 写诗莫带入禅的意念

 红白喜事一起办

 侠肝孤胆护难民

 结缘共产党

 送难民当新四军

 麦伦中学国文老师

 哀悼罹难新四军将士

 哑姐去世

 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

 太虚大师的临终嘱托

第三章 韭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参加新政协

 司恩来: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

 东毅索书与总理推介

 听圆瑛大师论佛法

 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第一次到日本

 “赵朴老”是我的外号

第四章 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毛泽东:这个和尚懂得辩证法

 探望父亲

 谈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蔡文姬》

 李维汉:“朴老学问大得很”

 大姐的好景只有十年

 寻找父亲的墓

 面对国际会议上的一次突然发难

 《滴水集》出版

 喜饶嘉措: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

 与民进党同仁春游

 鉴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轰动全国的“哭三尼”

 服膺毛泽东诗歌改革思想.

 与苏加诺谈无神论

 与沈尹默诗词唱和

第五章 “文革”逆缘

 “滚下山去”

 花事绸缪

 陈毅“忠直发叱咤”

 “忍看朋辈成新鬼”

 闲情偶寄

 江青“牝鸡司晨”

 赞章 士钊“精神龙马”

 反听曲

 悼念陈毅

 老读《石头记》

 与林散之由墨结缘

 初见赵元任夫妇

 帮梁漱溟查毛主席著作

 对“儒法斗争”疑问重重

 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

 与日本朋友猜谜

 维摩再来

 挽周总理

 黑云压城

 悼念朱德

 挽毛泽东,贺粉碎“四人帮”

第六章 振兴佛教

 可以摄制一部佛教名山影片

 与许光达将军“恨未接谈笑”

 赞邓小平“老不图安身许国”

 《片石集》出版

 春雨如烟惜别情

 无尽意‘

 重返东吴大学

 振兴佛教

 唯一的一次到美国

 照茅盾的话“一字不差地予以修改”

第七章 人间佛教

 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

 创立汉俳

 《法音》创刊

 挽沈雁冰

 在侄子面前不摆家长的架子

 日本佛教大学名誉博士

 人间佛教

 回忆四叔赵纶士

 “我从不写商品字”

 一部电影的风波

 赵朴初是“菩萨再来”

 好好照应老法师

 与十世班禅到尼泊尔

 请杨婆婆画一张西丽湖图

 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与郭沫若的唱和

 琉球寻祖迹

 敬人敬事

 昆曲千回不厌观

第八章 宗教是一门文化侣

 风水不一定是迷信

 好景随缘取

 赞梁漱溟一生不说谎

 教育学僧“知恩报恩”

 听到十世班禅去世的消息惊落筷子

 在上海品茶

 佩服陈撄宁的人品和学问

 悼念老乡黄镇

 “祖产”不过是一个题目

 九华山上的雍容意态

 在四姐墓前“青天望片云”

 六十四年后还故乡

 宗教是一门文化

 我和胡适先生不认识

第九章 新时代

 佛教前途光明

 而今知免夫

 “我回去了”

 何处是天堂

 少林是禅不是拳

 参观莫高窟

 希望佛教女青年“报众生恩”

 叩齿功过数

 “黄金纽带”的构想

 老夫九十杖于家

 佛教经纶中不少与社会主义相通

 星云有“一颗中国心”

 千针万线情怀

 李瑞环指示要全力急救

 评陈独秀“定论终难到盖棺”

 出关入世愿无事

 声明达赖无权认定十世班禅的转世灵童

 佛教不讲那个八

 阎王不收我

 为尚在世的谢冰心写碑文

第十章 花落还开

 母亲写的剧本

 遗嘱

 “法轮”二字解释有误

 与陈独秀的文字缘

 哭大姐

 哭邓小平“体气不能不受影响”

 与瞿秋白是亲戚

 为什么请老凤祥造尊小金佛像

 与老友顾廷龙相逢

 让宪法进庙门

 旧习俗要改革

 还是《佛教常识答问》好

 我与启功俱病目

 佛教不讲长生

 和丁光训关系一直很好

 赞扬冯其庸找到了玄奘归国的古山道

 此德不可忘

 送佛牙到香港巡礼

 早饭是我吃得最好的一顿

 花落还开

后记

序言

赵朴初一生喜欢万紫千红的花,其中最喜爱的,是象征了佛的精神和品格的莲花。赵朴初的人生脚印,始终沐浴着佛的光泽,像一朵朵莲花连接在一起,一步一莲,步步莲花。那朵朵前后相继的莲花,构成了他生命的禅河,源源不绝,缓缓流淌。

赵朴初生在清末(1907年11月5日),经历了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作为四代翰林的后裔,良好的家学渊源,为他的个人素养和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他母亲与关纲之的姐姐结拜为姊妹,又为他与佛教结缘创造了条件;进东吴大学学习,使他跃上了人生的新台阶;佛教的慈善、募捐事业,推动了他在抗日战争初期投入到救济难民的事业,成为他送难民参加新四军、与共产党结缘的契机;解放战争初期他参与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腐败与独裁,成为他在新中国政治生活和宗教、民族、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更广泛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中国建立后,处在西方敌对势力包围之中。赵朴初借助与东南亚各国佛教交往,积极推进了中国与日本、泰国、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锡兰、尼泊尔等国的民间外交,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佛教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由于赵朴初在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后,他担负起复兴佛教、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新时期,中国佛教在赵朴初的领导下,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世界宗教界取得了极高的地位;赵朴初本人也得到了世界宗教界领袖及广大佛教信徒的尊敬。

朴老本人曾遇到许多打击。母亲遇难;他因患肺病而辍学;唯一的儿子夭折;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自种蔬菜过活;哑巴姐姐去世,他无能为力;20世纪50年代曾在“打老虎”运动中接受层层检查;父亲在60年代病饿而亡;姐夫在劳改农场去世,尸体无着;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等疾病;“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大黑手”,被迫劳动改造;他因写诗词悼念周总理,遭到“四人帮”的追究;等等。

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拯救人间的痛苦、灾难和种种不幸作为使命。在两千年的坏势力压迫下,佛教徒们采取忍让、修行、自律等方式,寻求人间的痛苦在彼岸的解脱。赵朴初没有在自己的困难面前停下脚步,相反,即便是在黑云压城的时候,他都能以最恰当、无悔的方式,来处理每一个棘手的问题。当乌云飞来的时候,赵朴初总是能看到乌云之后的阳光。

作为中国佛教思想家,赵朴初在新中国这个特殊时期,把传统佛教的消极出世,转换为积极入世,号召佛教徒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为现实世界作出贡献。他的人间佛教的思想、黄金纽带的思想、佛教是文化的思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等等,都是他留给中国僧人的精神莲花,是自佛教东来,菩提大树在中国结出的巨大的果实。同时,这些思想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之树。

人类的矛盾是层出不穷的,生存与环境、个人愿望与条件限制、财富与分配不均、疾病与健康等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人类。因此,以超越现实为解脱方式的传统佛教有存在的现实基础。在地球几十亿人口各种信仰中,总会有一部分人以接受佛教的方式,来解决他(她)所遇到的内心困惑。

2000年5月21日,朴老的生命遽然中止。但他的精神之花仍然在开放。中国的名山秀水,无处不见这个老人熟悉的字体;回忆文章中,常常能见到这个老人一个个生动、美好的故事;世界各国友人的著作中,他的名字被广泛颂扬。本书在朴老生命的禅河中,采集了一串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莲花,敬献给这个苦难远没有结束的世界。

内容推荐

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100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让我们走进这条风光绮丽的禅河,去领略沿途的风光,分享莲花的清香。

《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的作者是朱洪。

编辑推荐

莲花,象征了佛的精神和品格的莲花。赵朴初一生最喜爱莲花。他的人生脚印,始终沐浴着佛的光泽,像一朵朵莲花连接在一起,一步一莲,步步莲花。那朵朵前后相继的莲花,构成了他生命的禅河,源源不绝,缓缓流淌。

朱洪创作的《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