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正张着嘴要哭,给小佣人奇怪的动作吸引了。他忘记了疼痛,学着小佣人的样子,用小脚跺地说:“都怪地!”
81年后,赵朴初八十四五岁了,还记得这个事,在一次会议上,他说:“记得小时候摔了跤,保姆拍打着地,怪地不好,这是错误的教育。”
门前,一方清水池塘,两端与小溪沟通。小溪环绕状元府,呈一双玉带状,得名玉带溪。雨后的玉带溪,溪水淙淙作响,小鱼逆流而上,月光下,波光粼粼。池塘前,有一片方形稻场,夏天的夜晚,蛙声鼓噪,清风徐徐,一片幽静。池塘四周有金桂、石榴八九棵,春天石榴花红艳艳,夏天稻田金波荡漾,秋天桂花沁香四溢,虎形山常年松苍竹翠,郁郁葱葱,整个状元府景色艳丽,一派江南田园风光。
1912年小开5岁了,该上学读书了。
父亲请来蔡家河的蔡少珊、蔡拱恒兄弟,到赵家做私塾先生。蔡少珊毕业于皖省立自治讲习所,擅长经史。弟弟蔡拱恒擅长诗歌曲赋,喜欢风霜雪月、草花鸟虫。兄弟两人在赵府教书,十分快意。
一天夜晚,蔡拱恒从学堂出来,看到田野上空的月色和四周的花草,吟诗道:
花弄清香月弄阴,一帘风月助狂吟。
书声更爱儿童好,足慰平生一片心。
“书声更爱儿童好”,说明老师喜欢聪明的小开呢!
夏末秋初的一天,蔡少珊布置学生写文章,然后出门了。
先生一转背,和赵朴初一起上学的一位堂哥说: “我们摘枇杷去?”每年,枇杷成熟的季节,树上结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枇杷,让孩子们馋涎欲滴。
平常,蔡先生对孩子管教很严格,不准孩子上学期间乱跑,更不许他们上树。今天,机会难得!孩子们一听,一窝蜂跑到枇杷树下。堂哥一猫身,早已爬上枇杷树,一边自己吃,一边将枇杷往下丢去。
鸣初、朴初等在下面拣。见堂兄一人忙不过来,赵朴初也爬上了枇杷树。大家一边吃一边唧唧喳喳,不料正高兴时,蔡先生回来了,孩子们慌忙回到座位上。
蔡先生板着脸问:“谁带头的?”
大家不吭声,没有人敢说话,也不敢瞧蔡先生。因为老师会把闹事的孩子告诉父母,那可不得了。父亲也许可以不追究,母亲那里,少不了一顿打。
私塾静悄悄的,大家瞧着自己的桌子,不敢望老师。
小开四处张望,见堂兄没有承认的意思,老师也没有放弃追问,站起来说:“先生,是我带头的。”
“真的是你吗?”老师惊讶地望着小开。
堂哥、呜初一看朴初这么说,才敢抬起头来,向弟弟投去感激的目光。
这次,赵朴初替堂哥挨了一顿板子。对古诗词的天赋
1913年春天,状元府附近的山上,茶叶绿油油的。
母亲常将几瓣陈年的荷花,放进了新茶里,缝作包裹。第二天早晨,开线取茶泡水,异香喷鼻,十分爽口。
晚年,赵朴初喝茶时,还记得此事。他曾吟诗:
吾母撮新叶,轻手藏荷花。
翌晨开线裹,妙香无复加。
状元府的大门外面,走过池塘,绕过稻田,是一条由北向南流淌的弯曲小河——寺前河;过了河,是小集市,村民们在这里以货易货,扯布购物,每到半上午,状元府前行人络绎不绝,一些老卖主常担柴送鱼,在状元府门前歇息,吆喝卖柴卖鱼,等候赵家的人来买。
这年夏天,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了。陈独秀逃到上海,过起了流亡的生活。生活在太湖乡下的赵家,一切如故。这场革命的起起伏伏,没有立竿见影地影响到乡下的人生活。
中秋节,赵家院子里的桂花香了几里路。这一天,家住洪诸畈的少年汪凡和平常一样,到状元府卖鱼。
他见到赵朴初母亲,问:“陈少奶奶,可要鱼?”
当地人称陈仲碹“陈少奶奶”,陈少奶奶放下手中的事,看他篮子里的鱼。买鱼时,汪凡老是瞅着正在吃糍粑的赵朴初兄妹。
陈少奶奶一旁见了,叫人端出糍粑,给他吃,并说:“带几个回去,给你家里人吃。”
小汪凡高兴极了,一边说客气话,一边将糍粑小心地包好,放到了口袋里。
赵朴初站在旁边,默默地看到这一幕。母亲助人为乐,对赵朴初后来走上慈善道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少奶奶将刚买的鱼交给厨师,回到屋里。她见赵朴初将书房弄得很乱,一边弯腰收拾,一边埋怨说:“七零八落。”
赵朴初正在跟父亲学习对对子,随口应道: “九死一生。”
母亲听了十分高兴,儿子这么小,脑袋瓜这么灵,能不高兴吗?听了父母赞许,赵朴初逐渐地喜欢起诗来。
64年后,赵朴初出版自己的第二本诗词集子《片石集》,还说: “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
这次买鱼,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过了一会,烧锅的仆人慌里慌张地对陈少奶奶说: “陈少奶奶,奇怪得很,早上买的鱼不见了?”
陈少奶奶说: “你放在哪里了,怎么会不见了呢?”
厨师说: “我就放在厨房里,刚才那个来送柴的人,会不会顺手偷去了?我见他进过厨房,除了他进来,没有旁人进来。”
陈少奶奶埋怨道:“这么大的人,连一条鱼也看不住。”
赵朴初正在花坛边和小伙伴做游戏,说: “我知道鱼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们等着。”说着,他跑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赵朴初回来了,手里提着那条鱼,但鱼的下半部已被咬烂了,后面跟着府中那一只十来斤重的虎皮老猫,它一边舔着舌头,一边望着赵朴初手上的鱼,发出喵喵的叫声。
母亲一看就明白了,哈,原来厨房内一条排水沟,通向围墙外面的水渠,是家中这只馋猫的进出通道。冬天,外面下雪,家里四处关闭得严严的,猫喜欢从这里进出,不发出一点声响,只留下几路梅花脚印。
聪明的赵朴初帮仆人破了案子,仆人免了不白之冤,脸上笑开了花。P4-6
自2002年起,我陆续撰写、出版了三本有关赵朴初的著作:《赵朴初传》、《赵朴初说佛》和《朴初因缘人生》。本书与《赵朴初传》一样,以朴老的生平为主线,是一本记载其一生信仰和追求的传记。所不同的是,本书突出了朴老与一些重大事件的关系,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的交往,且主要是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的交往,而淡化了朴老与普通亲友的交往。因此,这本书突出了朴老思想的主干,对于那些想了解他在现当代社会政治、外交、宗教、民族、文化等领域的贡献和地位的读者,这么做,或许会更简洁一些,突出一些。
胡适曾说,为当代人写传记,会发生种种困难,因为家人和当事人还在世,容易兼顾不周,容易犯忌。但胡适却鼓励那些当事人写出自己的口述自传,好为后人留下写传记的材料。其实,写自传也不易。胡适1930年在上海写《四十自述》,写到21岁去美国留学前,就写不下去了。陈独秀1937年夏天在监狱写《实庵自传》,写到18岁参加江南乡试后,就没有再写。其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涉及一个个当事人和一件件敏感的问题。
写吧,怕遭忌。不写吧,后人就少了一份资料。以我的意见,还是主张写的,如果言之有据,不凭空瞎说,写比不写总要好。至于受各种条件限制,一下子不能尽善尽美,是不要紧的,因为后人会在适当时候,综合已出版的材料和前人的回忆,挖掘新的材料,写出更好的作品。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穷尽一个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一个人是大家的事,是几世、百世的事。对于少数思想家,研究他甚至是与未来人共始终的事。譬如对于孔子的研究,两千年来,不是一直在延续吗?
在研究人物的方式上,我一直把传记视为最重要的方式,而不主张以评传和小说的方式来研究真实的历史人物,更不主张以论代史,把历史研究禁锢在大学的围墙内。一本好的人物传记,必然是糅进了作者对于传主的研究心得,包括对传主人生的整体评价。但传记却不宜在记载传主的人生脚步时,直接掺入自己的评论,而是以史代论,让故事自己说话。当读者与传主作心灵交流的时候,作者应隐身在外。
赵朴初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身居高位,时时与老百姓话家常;他书法超群,从不卖钱获利,除非募捐义卖;他的南小栓家的门,对每一个平民百姓都是敞开的。在赵朴初面前,一个平凡的人觉得自己不平凡了,一个自卑的入不觉得自卑了。对朋友、客人和陌生人,他总是满脸笑容,以致在他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笑纹。他给每一个求字的人,无论是熟人生人,总是亲笔回信,尽量满足求字者的要求,以致求字者与日俱增, “文债”还不尽还。
朴老有一颗慈善的心,多次为人间的灾难和不平流下眼泪;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把别人的成绩和欢乐看成是自己的成绩和欢乐;他有超人的慈忍之心,不因逆缘而影响信仰和追求。他尊重长者,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朴老一生,不合意之事十占八九,但他总是怀着一颗随缘心。走近朴老,人们可以分享莲的清香,可以见徵人之为人。
社会像一个湖,可以养莲,给大众带来清香;可以喂鱼,可供少数人从中渔利。渔利的人多了,莲花自然少了,甚至被人为的拔除了!酷暑中,走在公园的湖畔,游人是愿意见到光秃秃的、飘着鱼腥味的湖面呢?还是希望看到满湖四处溢香的荷花绿叶呢?朴老的一生,步步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写于两年前,一直为陈立旭先生所关注。感谢他几年来为编辑本书付出的心血,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等领导对出版本书的大力支持!
窗下的栀子花开了、月季花开了,鸟雀在歌唱。如果朴老还在,又该吟诗、挥毫了!
朱洪
辛卯年秋于安庆师范学院红楼
赵朴初一生喜欢万紫千红的花,其中最喜爱的,是象征了佛的精神和品格的莲花。赵朴初的人生脚印,始终沐浴着佛的光泽,像一朵朵莲花连接在一起,一步一莲,步步莲花。那朵朵前后相继的莲花,构成了他生命的禅河,源源不绝,缓缓流淌。
赵朴初生在清末(1907年11月5日),经历了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作为四代翰林的后裔,良好的家学渊源,为他的个人素养和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他母亲与关纲之的姐姐结拜为姊妹,又为他与佛教结缘创造了条件;进东吴大学学习,使他跃上了人生的新台阶;佛教的慈善、募捐事业,推动了他在抗日战争初期投入到救济难民的事业,成为他送难民参加新四军、与共产党结缘的契机;解放战争初期他参与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腐败与独裁,成为他在新中国政治生活和宗教、民族、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更广泛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中国建立后,处在西方敌对势力包围之中。赵朴初借助与东南亚各国佛教交往,积极推进了中国与日本、泰国、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锡兰、尼泊尔等国的民间外交,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佛教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由于赵朴初在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后,他担负起复兴佛教、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新时期,中国佛教在赵朴初的领导下,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世界宗教界取得了极高的地位;赵朴初本人也得到了世界宗教界领袖及广大佛教信徒的尊敬。
朴老本人曾遇到许多打击。母亲遇难;他因患肺病而辍学;唯一的儿子夭折;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自种蔬菜过活;哑巴姐姐去世,他无能为力;20世纪50年代曾在“打老虎”运动中接受层层检查;父亲在60年代病饿而亡;姐夫在劳改农场去世,尸体无着;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等疾病;“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大黑手”,被迫劳动改造;他因写诗词悼念周总理,遭到“四人帮”的追究;等等。
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拯救人间的痛苦、灾难和种种不幸作为使命。在两千年的坏势力压迫下,佛教徒们采取忍让、修行、自律等方式,寻求人间的痛苦在彼岸的解脱。赵朴初没有在自己的困难面前停下脚步,相反,即便是在黑云压城的时候,他都能以最恰当、无悔的方式,来处理每一个棘手的问题。当乌云飞来的时候,赵朴初总是能看到乌云之后的阳光。
作为中国佛教思想家,赵朴初在新中国这个特殊时期,把传统佛教的消极出世,转换为积极入世,号召佛教徒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为现实世界作出贡献。他的人间佛教的思想、黄金纽带的思想、佛教是文化的思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等等,都是他留给中国僧人的精神莲花,是自佛教东来,菩提大树在中国结出的巨大的果实。同时,这些思想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之树。
人类的矛盾是层出不穷的,生存与环境、个人愿望与条件限制、财富与分配不均、疾病与健康等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人类。因此,以超越现实为解脱方式的传统佛教有存在的现实基础。在地球几十亿人口各种信仰中,总会有一部分人以接受佛教的方式,来解决他(她)所遇到的内心困惑。
2000年5月21日,朴老的生命遽然中止。但他的精神之花仍然在开放。中国的名山秀水,无处不见这个老人熟悉的字体;回忆文章中,常常能见到这个老人一个个生动、美好的故事;世界各国友人的著作中,他的名字被广泛颂扬。本书在朴老生命的禅河中,采集了一串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莲花,敬献给这个苦难远没有结束的世界。
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100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让我们走进这条风光绮丽的禅河,去领略沿途的风光,分享莲花的清香。
《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的作者是朱洪。
莲花,象征了佛的精神和品格的莲花。赵朴初一生最喜爱莲花。他的人生脚印,始终沐浴着佛的光泽,像一朵朵莲花连接在一起,一步一莲,步步莲花。那朵朵前后相继的莲花,构成了他生命的禅河,源源不绝,缓缓流淌。
朱洪创作的《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