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刘君政编著的《领导与激励》介绍了,管理范畴中有关规划、组织、控制、考核等诸多功能,皆可学习西方的特长,唯独领导和激励,着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必须融入民族性才能真正有效。西方人的管理,科技面重于人性面,偏重制度化、科学化;中国人的管理,可以说人性面重于科技面,更加重视人性化、艺术化。
领导和激励,最好合起来想,不要分开看。因为两者都和人性密切相关,属干管理的软件,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在领导中获得激励的效果,以激励的方式来增进领导的功效,实在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想在华人地区一展管理才华的管理者,不能不了解本书所阐述的中国人的文化特征。
管理的范畴包括计划、组织、控制、考核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直接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范畴中的领导和激励着重于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要求管理者必须将民族性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的效果。西方人管理的方式是科技面重于人性面,比较偏重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而中国人的管理方式却是人性面重于科技面,更加重视管理的艺术化和人性化。本书通过对中西管理方式的比较和对领导及激励的基础、具体步骤、方式、原则等内容的讲解,提出领导和激励都与人性密切相关,都属于管理的范畴,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而且同时进行。只有在领导中获得激励的效果,同时以激励的方式来增进领导的功效,才是让管理事半功倍的做法。
曾仕强、刘君政编著的《领导与激励》内容翔实,立意新颖,可读性强,可作为各企业和公司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对于任何一位对管理感兴趣的读者,这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第一节主管的两大毛病
任何主管,如果什么都不管,或者什么都要管,便不算好主管。偏偏这两种毛病,都很容易发生。我们时常感叹主管难为,实际上就是要么什么都管,弄得大家都怨;要么什么都不管,弄得大家都拧。于是觉得:“我管,你不高兴;不管,你也不高兴,那我该怎么办?”
什么都管并不理想,因为主管的精神完全消耗于琐碎事务,无法集中注意重要的工作;部属受到太多束缚,也很难发挥才能。什么都不管更是糟糕,因为主管不管,就已经失责,部属自然马虎偷懒,使得整个单位暮气沉沉,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主管必须把握原则:应该管的,才管;不该管的,不管。最好能够管到好像没有管一样,叫作“不管之管”。部属能做的,放手让他去发挥;不能做的,便要好好管他,使其照样能够把工作做好。
我们的主张,是按照中国人阴阳文化的思维方式,把“管”和“不管”合起来想,而不要分开来看。也就是说,不要想“管或不管的问题”。因为合起来想,很容易发觉“管或不管不是问题”,而“怎么管得合理才是问题”。只要搞清楚“怎么管才合理”,就用不着伤脑筋“到底要管还是不管”。
“管”或“不管”,已经掉入“二分法”的陷阱,必须早日加以摆脱。领导者不可不管,也不可乱管;不能够爱管便管,不爱管就不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应该管的时候,当然要管;不应该管的时候,就不能够管。这种管到合理的程度,称为合理的管,通常最受大家的欢迎。管得合理的主管,当然是好主管。
中国人的主管难当,因为中国人具有一种相当特殊的“阴阳心态”:一方面看不起没有能力的主管,一方面又讨厌有能力的主管。这两种心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的心中,显得十分复杂而矛盾。换我来当还好些。主管随便表现能力,部属经常会觉得讨厌,心想既然你那么有能力,而且又喜欢表现,干脆让你去做好了,常见一些部属袖手旁观,对于主管的事必躬亲议论纷纷,便是明证。
因应之道,第一,凡是部属能做的工作,主管一律不要做。把成就感让给部属,等他做好了再来赞扬他、鼓励他;第二,遇到部属不能做的事情,主管必须挺身而出,拿出主意来,让部属深深觉得自己的主管的确有两把刷子。
领导者同样要把“有能力”和“没有能力”合起来想,不要分开来看。在中国社会,有能力不好,没有能力也不好。前者容易惹人注目,被当作靶子。有时候引起别人的嫉妒,也容易惹祸。后者大家都看不起,不把他放在眼里,当然不好受,更没有办法责怪别人。
我们既不能改变部属的矛盾心态,便只好反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凡事将心比心,先看看到底部属能不能做?能做的不要抢过来做,以免引起部属的不满。不能做的不要强迫他做,以免引起部属的不安。如此一来,部属能做的时候,不致觉得主管太有能力,弄得自己无事可做;部属不能做的时候,也不致认为主管和自己一样没有能力,还当什么主管,双方面兼顾,当然很好。
第二节主管要深藏不露
把管和不管合起来想,就成为“不管之管”。
“不管之管”,其实就是‘‘深藏不露”的具体表现。深藏不露乃是对有能力的主管说的,不是对没有能力的主管说的。主管必须具有相当的能力,才有资格讲求深藏不露。同时,中国人说深藏不露,目的是为了要露。只有站在不要露的立场来露,才不致乱露,才能够露得恰到好处。“我非常希望不露,能不露一定不露。但是,当我非露不可的时候,我只好露。我没有办法啊!我存心不露,现在是不得已.才露”,这真是中国人高明的地方。
一个人过分要表现,到最后没有人会接受。主管一心一意求表现,部属就会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他,因此不热心工作。主管懂得深藏不露的艺术,把表现的机会尽量让给部属,大家都做得很起劲,才显得群策群力,而不是主管在表演独角戏。主管死要出风头,最要不得。
我们把“露”和“不露”,按照阴阳文化的思维方式,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所以露中含有不露的成分,而不露含有露的意思。
凡事先想不露,不露好不好?如果不露很好,请问为什么要露?若是不露不行,不露可能误事,不露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再来想露。怎么露才合理?想妥当了,就露。露到差不多(恰恰好)的地步,便应该打住。不可以一露就不停止,一路露下去,总有一天露光了,江郎才尽,不过让大家多一些嘲笑的话题,有何好处?P16-19
中国式管理的特色,在软件方面,并不在硬件方面。领导、激励、沟通、人际关系,尤多不同。
领导和激励,最好合起来想,不要分开来看。因为两者都与人性密切相关,属于管理的软件。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在领导中获得激励的效果,以激励的方式来增进领导的功效,实在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西方人的管理,科技面重于人性面,比较偏重制度化、科学化。中国人的管理,可以说人性面重于科技面,更加重视人性化、艺术化。特别是领导和激励,似乎非以人为重不可。
圆通的领导,是真正的中国领导艺术,也是有效的中国领导功夫。不论身份、职位如何,若是不够圆通,领导起来就会吃力不讨好。职位愈高,实际上愈需要讲求圆通,才不致苦口婆心却乏人理会,显得软弱无能。
领导必须实际有效,快速动员。所以,圆通的境界,值得追求。也唯有圆通,才能够顺利化解领导的难题。
领导的难题,在两难: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一味要管,必然专横霸道,大家敢怒不敢言,不可能持久;完全不管,那就一盘散沙,很快就崩溃。
管到好像没有管一样,称为不管之管,才是上乘功夫。老子和孑L子两位大圣人,都以“无为”来勉励我们。可惜很多人看不懂,却要自作聪明,不断加以抨击,认为根本不可能无为而无不为。以致偏过来强调有为,弄得精疲力竭,危害到宝贵的健康;并且忙碌得头昏脑涨,导致失误连连却自以为救火有功。
不管之管,用现代话来说,便是圆通的领导。
首先,要明辨圆通和圆滑的区别。因为我们欢迎圆通,却非常厌恶圆滑。一旦令人产生圆滑的感觉,那就前功尽弃,从此丧失领导的功能!
圆通和圆滑,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运用起来,效果却有天壤之别。领导者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文字游戏,或者嘴巴随便说说,应该用心把它分辨清楚。
中国人之所以很不容易领导,主要是中国人很难认输。只要一口气活着,谁也不服谁。高明的领导人最好让大家有面子地认为“我让给你”,而不是使大家没有面子地承认“我输给你”。只要领导者有赢的心态,大家就抱定“看你神气到何时”的心情,等待着领导者也有输的那一天。
当我们接受强人领导时,大家衷心盼望,这位强人不要太强。当我们失去强人的时候,却又强烈期盼早日产生新的强人。这种矛盾心态,可以看出我们不欢迎不懂得推、拖、拉,弄得大家都没有面子的英雄性的强人,却十分欢迎懂得推、拖、拉,使大家都有面子的集团性强人。不要大小事一把抓的英雄,却拥戴能够知人善任的安人领袖,让大家都有机会发挥潜力,全力以赴。
每当我们遭遇重大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巩固领导中心。因为集团性的强人,所依赖的集团,也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班底,必须紧紧地团结起来,使领导者的地位牢固稳健,才能够号召群众,大家同舟共济。
巩固领导中心,并不是紧急时呼喊就能奏效的,必须平日多多用心、关心,使大家产生同心、增强信心、坚定决心、自愿交心,才能够彼此呼应,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领导中心真正巩固起来。
平日知心、交心、连心、绑心,必须对心多加研究,多加练习。心不是心脏,而是看不见的能量和频率。如何寻找频率相近的志同道合人士,是知心的表现。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心情来感应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即为交心。若是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也愿意交心,彼此就能够连心,产生十分灵光的默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证明得以持久联结,当然就是绑心。
这些无形的互动,需要一些配套。在做人方面,以圆满的沟通、合理的激励和有效的服务为主;在做事方面,则以未雨绸缪的计划、权宜应变的执行以及综合考量的评审为主。各种配套必须兼顾并重,才能确保圆通的领导。
人,最要紧的,是自我激励。因为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激励自己,不但最方便,而且最为有效。
给自己一些掌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也不致引起其他人的眼红或不悦,岂非方便?
自己激励自己,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愤怒,不必苦苦期待而导致失望。自己觉得满意就好,不满意时还可以随时增强,当然有效。
但是,人是群居的动物,必须和他人互动,才能获得满足。我们对他人的反应,往往十分重视,因此,对他人的激励,也很在意。
没有激励,期待激励;有了激励,引发不平。
对自己来说,为什么给的这么少?同样的贡献,似乎别人获得的激励比较多。就算按照规定,也觉得这么多年没有调整,很不公平。如果隔年就调整,更令人产生强烈的不平之鸣。怀疑是不是因人设事,图利特定的人士。即使当时很高兴,不久也会变质。对他人而言,眼睛看着有人受奖,耳边响起给别人的掌声,除非得奖者平时对自己特别好,或者得奖后可能和自己分享,否则难免有一些酸酸的滋味。不一定是见不得人家好,至少会想自己为什么不是如此风光?
激励者和被激励者的心情,更是每一次都不相同。
对于熟悉的被激励者,激励者的表情,好像增强许多激励的分量。对于不熟悉的人,难免流于官样文章,形式上做做,精神的能量并没有灌入。对着摄影的镜头,却无视于被激励者的模样,令人情何以堪?
初次接受激励,当然十分兴奋。次数多了,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和什么样的人同时接受激励,常常影响受激励者的心情。认为高攀时固然与有荣焉,认为被贬低时,当然心生不屑,和这些人同台,简直是丢脸。
这么复杂的变化,使得激励活像一把双面刀。用得好很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若是用得不好,也很可能伤害自己,弄得吃力不讨好,甚至引发相反的效果。
不激励不行,激励得不合理也不行。
偏偏合理不合理,又十分难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来听去,很难决定究竟谁比较合理。
应该激励的,才可以给予激励;不应该激励的,当然不可以给予激励。这种话谁都会讲,但是怎么听都听不清楚,非经一番历练,亲身有所体会,实在难以理解。何况立场不一样,就有不相同的主张,难以抉择。
好听的话,听多了就不爱听。这还没有关系,一旦听到不好听的话,就会恼羞成怒,造成很大的伤害。
这一本书,从激励的两难说起,让我们体会“激励不一定好,不激励也不好”的两难状态,提高警觉,才能保持激励应有的态度,也就是多方面兼顾,以求合理。唯有合理的激励,才值得做,也才有良好的效果。
领导和激励,事实上都是两难。这样不好,那样也不见得好!领导要求圆通,而激励必须合理。两者都需要用心谨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期待各位在领导和激励同时进行的时候,能够力求人性化和艺术化,以获得同仁的欢迎和支持,提升组织的整体力量。
欢迎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幸甚!
曾仕强 刘君政
谨识于北京旅次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