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继《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之后转化生命的最新疗愈之作。
曼德拉、奥巴马感动推荐,索达吉堪布首次撰文推荐!
德斯蒙德·图图与默福·图图合著的《宽恕》写给追求心灵幸福的人,写给需要宽恕的人,无论他们是想要宽恕他人,或是想要获得宽恕。
宽恕,是把平安带给自己,把和平带给世界的办法。我们被夺走的东西,宽恕将之归还;我们失落的爱、善意与信任,宽恕将之寻回。每一个宽恕的举动,无论大小,都让我们朝着完整迈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宽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南非)德斯蒙德·图图//默福·图图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继《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之后转化生命的最新疗愈之作。 曼德拉、奥巴马感动推荐,索达吉堪布首次撰文推荐! 德斯蒙德·图图与默福·图图合著的《宽恕》写给追求心灵幸福的人,写给需要宽恕的人,无论他们是想要宽恕他人,或是想要获得宽恕。 宽恕,是把平安带给自己,把和平带给世界的办法。我们被夺走的东西,宽恕将之归还;我们失落的爱、善意与信任,宽恕将之寻回。每一个宽恕的举动,无论大小,都让我们朝着完整迈进。 内容推荐 《宽恕》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斯蒙德·图图与女儿默福·图图合著的有关自我疗愈、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的心灵之书。全书深入探讨了宽恕之路的四段进程,即把事情讲出来,正视内心的感受,予以宽恕,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通过明确的步骤和练习方法,向读者展示如何松开加害者对你的束缚,解开过往遭遇对你的捆绑,把你从怨恨与愤怒的链条下释放出来,最终与这个世界善意和解。 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被他人伤害的心碎时刻,每个人也都有祈求他人原谅的时候,愤怒和报复只会造成伤己伤人的共同沉沦与毁灭。“宽恕”是疗愈这些破碎必须踏上的旅程,也是我们重新归于完整的唯一方法。它指引你如何面对生命中最难堪的处境,以及当你的身心受到严重侮辱或创伤的时候,能够在“宽恕”与“报复”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唯有真心地宽恕,才算完全放下;只有真正地放下仇恨,重建关系,人生才会大不同。 目录 PART 1 认识宽恕 Chapter 1 为什么要宽恕 宽恕的科学研究 宽恕带来全体的疗愈 宽恕带来真正的自由 我们共通的人性 宽恕不是奢侈品 一封宽恕的邀请函 Chapter 2 宽恕不是…… 宽恕不是懦弱的表现 宽恕不是正义的颠覆 宽恕不是遗忘 宽恕不是容易的事 Chapter 3 走向宽恕的历程 报复或者和好 要多久才能宽恕? 难道没有不可饶恕的人吗? PART 2 宽恕的四段进程 Chapter 4 把事情说出来 为什么要把事情说出来? 说出真相 从陈述事实开始 不说的代价 决定要告诉谁 直接对加害者诉说 公开诉说 Chapter 5 正视内心的感受 为什么要正视内心的感受? 何时必须正视内心的感受? 未曾正视的伤痛 哀悼扮演的角色 没有感觉才是错的 要找谁一起分担? 找到你的声音 学会感受,学会宽恕 我们都是一家人 Chapter 6 予以宽恕 选择宽恕的权利与自由 体认人性是共通的 真正的宽恕 说一个新的故事 默福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在宽恕中成长 Chapter 7 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 重建或放下 我们人人都有份 为你的需要提出请求 一个不寻常的请求 什么是放下? 什么是重建? 如果我们还没准备好 PART 3 一切都能宽恕 Chapter 8 需要获得宽恕 寻求宽恕 不曾走上四段进程的代价 和解的第一步:认错 和解的第二步:见证痛苦并道歉 和解的第三步:请求宽恕 和解的第四步: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 Chapter 9 宽恕自己 不停自责的痛苦 自我宽恕不是一张通行证 为什么应该宽恕自己?为什么宽恕自己那么难? 你能直视镜中的自己吗? 自我宽恕是什么?不是什么? 自我宽恕需要什么? 如何宽恕自己? Chapter 10 一个宽恕的世界 每个人都要彼此照顾 培养宽恕力 转化痛苦 如何创造一个宽恕的世界? 修复我们的世界 一切都有关系 试读章节 何时必须正视内心的感受? 你可能会问自己,我要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表达内心的伤痛?我要怎么知道这份伤痛应该要被揪出来讲,而不是耸耸肩就算了?如果每次有人侮辱了我、怠慢了我或让我觉得自尊受损,我就要展开一次宽恕的过程,那岂不是24小时都要忙着这件事? 事实上,每当发生任何的伤害或侵犯,我们都会展开这个过程。有时我们迅雷不及掩耳地走完了宽恕循环,速度快得连自己都没意识到步伐已经迈出去了。我的两岁女儿玩着玩着就撞翻了我最爱的花瓶,我可以冲过去打她的手,但这是一种伪装成处罚的无谓的报复行为。相反,我也可以说:“喔,不!我心爱的花瓶,这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好伤心啊。我们应该到外面去玩。喔,好吧,我们来把碎片扫一扫吧。”我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所有的步骤都在那里了。我把事情说出来,我把我的感受说出来,我承认我的两岁女儿是个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的孩子,我接受破碎的花瓶无法还原的事实。短短的时间里,各个步骤都完成了,而我修复了一个慈爱父亲和一个好动孩子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让宽恕循环走得慢一点,或走得更用心良苦一点?这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我们无法把各种各样的伤害分门别类,然后告诉你哪些需要时间、哪些不需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视情况也都会有不同的看待伤痛的方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能表达我们的忧伤、痛苦、恐惧和哀恸。 我妹妹小时候叫我爱哭包,虽然这个绰号可能取得有凭有据,但我还是觉得很受伤。我妈妈的评判是:“不用管别人怎么看你。”她的意思是,我妹妹说的话对我来说应该无关紧要,我应该忽视她刻薄的意见。尽管这或许很有道理,而且确实应该让别人对我们的负面批评左耳进、右耳出,但我们还是会觉得被别人的看法刺伤,甚至伤得很重。 肉体上的创伤有时是最容易明确指出来、予以宽恕并从中痊愈的,因为它看得见也摸得着。心理上的创伤就比较难正视了。它可能损害我们的安全感、被接纳感和归属感、自我认同感,以及身为一个人的价值感。这就是那个女孩的妈妈在医院所传达出的信息——她身为母亲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被摧毁了。羞愧感就像最锋利的刀片般足以伤人至深。当有人对我们进行肢体攻击时,我们可以呼喊求救。但当受到攻击的是内心的感受时,当我们觉得被忽视、被拒绝或被怠慢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援助? 唐娜·希克斯在《尊严》一书中说道,日常生活中尊严受损时,我们感受到的痛苦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些侮辱可能侵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人际关系。她也指出,神经科学家已经表示,诸如被排挤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就跟肢体创伤一样,会刺激到人脑的同一个部分。换言之,我们的大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感受这些创伤,而不会针对不同形态的创伤做出分别。这个研究结果推翻了古老童谣中说的:“棍棒和石头或许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伤不了我。”事实上,言语确实能伤人,而且能直接刺进痛处。 无论是肉体上或情感上的痛苦,我们一样都面临要如何响应或反应的问题。你打我,我就把你打回去吗?你骂我,我就找个更强烈的字眼回敬你吗?你不把我当人看,我就想办法或者找别人来打压你的自尊,让我自己比较好过吗?永无止境的、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可以是肢体上、言语上或情感上的,伤害招致伤害,往复不已。 P108-110 序言 让破碎的生命归于完整 “他有很多伤。”她以验尸官般的精准说,“光是上腹部就有五道伤口,这些伤口显示,用来刺伤他的凶器有很多种,或刺伤他的是一群人。”姆兰乌丽太太对“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提出她惨痛的证词,她说的是丈夫西塞罗失踪与遇害的经过。“他的下腹部也有伤,全身总共有四十三处伤。他们往他脸上泼硫酸。他们从手腕下缘把他的右手砍下来。我不知道他们把那只手怎么样了。” 我听了一阵反胃,心里涌起一股厌恶和愤怒。 现在轮到十九岁的芭芭瓦发言。父亲死时,她八岁,弟弟才三岁。她描述了自从父亲死后历经的哀痛、警方的骚扰,以及艰苦的岁月。然后她说:“我想知道是谁杀了爸爸,我弟弟也想知道。”接下来她说的话让我感到震惊,甚至无法呼吸,“我们想要原谅他们,我们想要宽恕,但不知该宽恕谁。”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身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常有人问我,南非人民如何能够原谅种族隔离政策让他们蒙受的暴行与不义。南非这一路走来相当漫长,而且波诡云谲。时至今日,还是很难让人相信直到1994年第一次民主选举以前,我们的国家还有着制度性的种族歧视、不平等与压迫。在种族隔离政策之下的南非,只有白人才能投票、谋求优质教育、期待有所发展或盼望机会的降临。历经数十年的反抗与暴动,我们在迈向自由的长征中血流成河。当我们的领袖终于从狱中释放出来时,令人堪虑的是,过渡到民主会不会演变为报仇雪恨的大屠杀。奇迹似的,我们选择了另一种未来。我们选择宽恕。在当时,我们知道说出真相、抚平历史的伤痛是拯救国家免于毁灭的唯一办法,但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选择会引领我们去到何方。通过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我们历经了一段痛苦不堪却也无比美妙的过程,就像所有成长蜕变的过程一样。 也有人问我,从这个经验当中,从我这一生造访过的许多历经冲突与苦难的地方,从北爱尔兰到卢旺达,关于宽恕,我学到了什么?本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它也是对背后另一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如何宽恕?本书写给需要宽恕的人,无论他们是想要宽恕他人,或是想要获得宽恕。 有时候我但愿能将自己目睹的恐怖遭遇从脑海里抹去,人类似乎总能无止境地发明出伤害彼此的方法,而且我们用来合理化这些行为的理由也用之不竭,人类的复原能力更是没有止境。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从苦难中创造喜悦,在最绝望的处境中找到希望,修复任何需要修复的关系的能力。 我想和各位分享两条简单的真理:没有不能原谅的事情,没有不值得原谅的人。当你能够看见、能够明白我们全都彼此相系——无论是出身、环境或单单只是共通的人性将我们绑在一起——那你就会知道真的是这样。我常说,在南非,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愤怒和寻求报复即是我们的毁灭。这一点就个人或全人类而言,都是如此。 宽恕与被宽恕 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宽恕他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都有需要获得宽恕的时候。将来还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我们都是破碎的。出于这份破碎,我们伤害他人。“宽恕”是疗愈这些破碎之处所要踏上的旅程,是我们重新归于完整的方法。 无论是残酷折磨我们的人、背叛了我们的配偶、没给我们升迁的老板,或是早上上班途中挡我们路的驾驶员,我们都面临同样的抉择:原谅,或者谋求报复。无论是身为一个人,还是身为一个家庭、群体,以及一个深刻相系的世界中的一分子,我们都面临要不要宽恕的抉择。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生命的实质内涵,无非就是我们每日彼此互动的汇总。每一次我们伸出援手,每一次我们伤害他人,都会对我们的世界造成剧烈的冲击。因为是人,所以我们有些互动会出错,于是我们会伤人或受伤,或既伤人又受伤。生而为人,本来如此,在所难免。宽恕是将这些互动导正的办法,是我们修补社会关系裂痕的办法,是我们阻止人类群体瓦解溃散的办法。 有无数的研究列举出宽恕在社会、精神、心理,甚至是生理上的益处。然而,宽恕的实际过程却往往是个悬而未决的谜。没错,放下仇恨是很好、很有帮助,但在我们受到伤害时,到底该怎样放下仇恨?当然,能做到不寻求报复比较好,但当我们被夺走的东西无法还原时,要怎么断了报复的念头?更有甚者,有没有可能既宽恕又讨回公道?为了达到宽恕,我们必须依循什么样的步骤?身为一种这么脆弱的生物,我们如何缝补内心所有的破洞? 宽恕之路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必须走过仇恨与愤怒的泥泞浅滩、排除万难穿越悲伤与失落,才能学会接受,而这份接受才是宽恕的检验合格认证章。这段旅途的路径若能清楚标示出来,事情会容易得多,但却没有这样的标示。就连伤人者与受伤者之间的界线也模糊不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刻是受伤的人,下一刻又变成加诸伤害的人。再下一刻,我们可能脚跨界线两边,在痛苦与盛怒之下失控发飙。我们都常常越过这些界线。无论你站在哪一边,无论你做了什么,无论别人对你做了什么,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 我们将一起探索宽恕之路的四段进程:把事情说出来,正视内心的感受,予以宽恕,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不管你是觉得很难从所遭受的恶行中走出来,或是需要勇气承认自己犯下的恶行,我们都邀请你加入这趟疗伤与蜕变之旅。宽恕完全就是一个为全世界疗伤止痛的办法。借由医治彼此、让每个人的心复原,我们也救治了这个世界。过程很简单,却不容易。 为自己及世界疗伤止痛 我和我女儿默福合写了这本书,她也是一位牧师。在对宽恕与复原的追寻上,默福一直以来都与教友、教徒一起携手深耕。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就是宽恕。她不只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贡献了渊博的知识,也带来了她个人在四段进程的旅途上的私密故事,并分享了她对于理解和宽恕的挣扎。 本书邀请你和我们一起踏上宽恕之路。在书里,除了自己的故事,我们也会分享带给我们启发的人的故事,以及关于宽恕的过程中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这个过程发挥的作用,即在家人、朋友、陌生人乃至于敌人之间扭转情况、修复关系。平日里,人们漫不经心地将微小琐碎的伤害加诸在彼此身上。而我们已经看到,宽恕将这些伤害的毒液抽干,在最超乎想象的残暴恶行发生之后带来复原。没有什么人是无可救药的,没有什么情况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什么罪行是不能宽恕的——这是我们最珍贵的信念。 如果你想要宽恕他人,我们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我们将向你展示如何松开加害者对你的束缚,解开绑住你的遭遇,把你从怨恨与愤怒的扎人链条底下释放出来。如果你需要他人宽恕,我们希望这本书为你指明一条清楚的道路,让你从过去的枷锁底下释放出来,帮助你继续你的人生。当我们亲眼见证了自己所造成的痛苦与伤害,当我们请求他人原谅并予以补偿,当我们宽恕也修复了彼此的关系,我们便回归到与生俱来的天性。 我们的天性是良善的。没错,我们做了许多坏事,但我们的本质是良善的。若非如此,我们伤害别人时便不会觉得震惊、难过。当有人做出骇人的恶行,事情便会登上新闻,因为那是超乎常理的例外。我们活在这么多爱、善意与信任的包围之中,多到我们都忘了这一切的可贵。我们被夺走的东西,宽恕将之归还。失落的爱、善意与信任,宽恕将之寻回。无论大小,每一个宽恕的举动都让我们朝着完整迈进。宽恕是我们把平安带给自己、把和平带给世界的办法。 每个人都配得上宽恕 本书主要写给那些需要学会宽恕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就连需要被宽恕的人也必须学会宽恕伤害过他的人。这不是在为我们自己做过的事找借口或理由,而是要承认“伤害”是一人传一人,而且一代传一代。没人生来是凶手,没人天生就残酷。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完整的,但这份完整很容易破碎。 在南非,我们选择宽恕,而不谋求报复。这个选择避免了血腥屠杀的结果。面对任何的不公不义,我们都拥有选择。如同我们已经谈过的,你可以选择宽恕,也可以选择报复,但选择报复的代价总是很高。选择宽恕而不选择报复,最后将让你成为一个更强大也更自由的人。得到平安的总是选择宽恕的人。尽管默福和我都看过喝下愤怒与怨恨的苦涩毒药带来的后果,看到它是如何从里到外腐蚀、摧毁一个人——但我们也都看过宽恕的甜美药剂如何纾解、扭转最恶劣的处境。这是为什么我们敢说希望是存在的。 我们并不是轻松愉快地就踏上了宽恕之路,旅途中也并非没有丝毫的惶恐,我们还是会怕事情不如计划。宽恕是一场沟通对话,但就像所有重大会谈一般,它需要一种清楚、坦白而真诚的语言。这本书将帮助你学习宽恕的语言。一路上,我们将提供冥想、练习和仪式,以指引并协助你沿路而行。我们希望书中的某些练习在带来安抚与慰藉之余,也能激发你的同理心。在我们的想象里,某些练习也可能为你带来挑战。 如果我们没有告诉你,踏上宽恕之路的结果就像所有的沟通对话一样,是无法事先预知的,那我们就有广告不实的嫌疑。这本书不是万灵丹或特效药。然而,我们确实希望这些篇章能带领你找到你所寻求的结果。我们相信,在这些篇章中,你可以学到修补伤痕所需的技巧及心理特质,让你懂得如何修复关系,并且就某些重要方面而言,对修复我们的世界也能有所贡献。 在宽恕之前,先要有宽恕的意愿 在南非,“乌班图”(Ubuntu)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个字眼在字面上是“人性”的意思,它是一种主张一个人只有通过他人才成其为人的哲学与信念。换言之,唯有和别人有所关联,我们才成为人。我们的人性是与彼此相系的,这张人际之网的任何裂痕都必须修复,才能让我们归于完整。这种一体相连的特性,是构成我们的根源。 走上宽恕之路,就是承认你的恶行在伤害我的同时也伤害了你。走上宽恕之路,就是承认我的尊严和你的尊严不可分割,而每一项恶行都伤害了我们所有人。 即使我们已经体认到彼此间是一体相连的,宽恕仍旧可能是条难行的路。有些时候,好像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往后退两步。这是一趟旅程,而在每一趟或大或小的新旅程启程时,我们都一定要愿意踏出尝试性的第一步。盖尔语中有一句谚语说:“心不愿,事不易。”若无意愿,这趟旅程便不可能成行。在养成同理心之前,必须要有养成同理心的意愿。在蜕变来临之前,必须相信蜕变是有可能的,并且要有想要改变的意愿。在宽恕之前,必须要有考虑宽恕的意愿。 我们会和你一起踏上这段旅途。就算你认为自己绝不可能宽恕,或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事罪大恶极、不可能得到宽恕,我们都会伴着你一起走。如果你害怕或不确定或怀疑自己的处境能否扭转,我们邀请你试试看。如果你觉得没有希望,被罪恶感所麻痹,陷溺在悲伤之中,或是满腔愤怒,我们邀请你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会和你一起走这条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一条能带来复原与蜕变的路。我们邀请你和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旅途,不是因为这是一条好走的路,而是因为到头来,宽恕之路才是唯一值得走的那条路。 在踏上这段旅途之前,让我们这样祈祷: 我愿自己愿意宽恕, 但我不敢祈求拥有宽恕的意愿, 生怕将这份意愿赐予我, 我却还没准备好—— 我还没准备好要让心软化, 我还没准备好要暴露伤口, 还没准备好要看见伤害我的人眼里也有人性, 或者他也可能哭泣过。 这趟旅途,我还没准备好, 我对这条路还不感兴趣。 我在宽恕之旅的行前祈祷, 请赐予我想要宽恕的意愿, 现在还不要,但是快了。 我能否说出“原谅我”? 我敢不敢看? 我敢不敢看自己所造成的伤害? 我可以瞥一眼那个碎成片片的易碎物, 但只是用眼角余光。 我不敢看, 而倘若我不敢看, 又怎么敢说“原谅我”? 有没有一个我们可以相遇的地方? 你和我, 两者的中间, 没有人的地方, 我们在跨越, 在那里,你是对的, 我也是对的, 而我们双方又都是不对的、被冤枉的。 我们可以在那里见面吗? 然后,找寻路径起始之处, 那条路的终点,将会通往宽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