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阐述诚意正心修身的儒家道德的名篇,一本构建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的重要典章!
《大学》一书篇章简短,原文仅有二千多字,却全面贯穿整个儒家道德体系的构建。且有对于修养道德的求证。本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目标,重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过程,并对人的道德实践予以关注。
此本《大学全集》不仅能够增进读者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读之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学全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曾子 |
出版社 | 海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本阐述诚意正心修身的儒家道德的名篇,一本构建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的重要典章! 《大学》一书篇章简短,原文仅有二千多字,却全面贯穿整个儒家道德体系的构建。且有对于修养道德的求证。本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目标,重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过程,并对人的道德实践予以关注。 此本《大学全集》不仅能够增进读者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读之书。 内容推荐 《大学》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所述“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内容深入浅出地涉及到整个封建道德体系的构成。因而此书既是道德八门之篇,又是一本修身大全。 为了有助于读者对《大学》的理解,我们怀着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美好愿望。精心编著了《大学全集》一书。本书吸取了其他《大学》版本的精粹所在。分别从原文、译文、注释、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将《大学》一书以现代人的视角呈现给读者。 目录 序言 前言 朱熹《大学章句序》 经篇 第一章 经述 传篇 第二章 明明道 第三章 新民 第四章 止于至善 第五章 知本 第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七章 诚意 第八章 正心修身 第九章 修身齐家 第十章 齐家治国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附录一 曾子小传 曾子的著作与思想概述 曾子的政治思想观 曾子的影响 曾子的典故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附录二 曾子作品外一种——《孝经》原文 译文对照 试读章节 德声大振于边疆 羊祜(221—278),字淑子,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人(祖籍新泰羊流)。羊祜早年丧父,青年时博学多才,能文著称,身材魁梧,眉目清秀。曹魏末年,被文帝召见并封为大将军,另被拜为中部侍郎,后曾任关中侯、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中领军悉统宿卫等职,参与司马昭机密。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因羊祜辅佐有功,被授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武帝与他策划灭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在其十年,广泛开设乡村学校,治理地方秩序,并开屯田,储军粮,为灭吴做了充分准备。 他针对当时“军无百日之粮”的窘况,号召士兵屯田开荒八百余亩,几年之内积存了供十年用的军粮,既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充实了军用物资。他开设学馆,重视教化,关心民众,“甚得江汉民众之心”。他常身着便服,带少数随从,了解下情,与士兵共甘苦,深得士兵爱戴。羊祜对东吴官吏实行安抚政策,对来降的吴人予以奖励,并允许其来去自便。有一次,部下抓了两个牧童作为俘虏献上来,羊祜了解情况后,派专人把两个牧童送到吴地父母处,牧童全家感激涕零,到处称颂羊祜恩德。在两军交战中,吴将邓香侵犯夏口,被活捉,羊祜开导一番后就把他放了回去,不久,邓香率部来降,吴将陈尚、韩景较顽固,屡犯边境,羊祜令部下追斩之,然后又厚礼殡葬,陈、韩子弟来迎丧,羊祜以礼相待。 为此,羊祜德声大振,吴国官兵为之悦服,就连与羊祜在边境对峙的吴国将帅陆抗也说:“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后来与陆抗互通使节,各保分界,于是边界进一步得到安宁。 曹操断发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 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而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无不称颂。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惩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拔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 曹操断发守军纪,这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率先做到的方法,在约束了军队的同时,彰明了自己的道德,成为千百年来的美谈。 重德之人 陈重,东汉时名士,今江西新余市人。年轻时与鄱阳雷义在豫章郡(今南昌)同学《鲁诗》与《颜氏春秋》,两人非常友好。郡守张云推荐陈重为“孝廉”,陈重让给雷义,张云没有答应。第二年,雷义也被推荐,两人同在郎署为官。 任职期间,有同僚负债数十万钱,债主催逼甚急,陈重秘密代为偿还。此人发现后非常感激,要重谢之,陈重婉言谢绝,终不言惠。同舍一郎官回家时误拿别人的衣服。失主怀疑是陈重所为,陈重不予争辩,并买衣服相赠。事后那人把误拿的衣物归还主人,弄清了事实,对陈重非常钦佩。 后来,陈重与雷义同时进京任尚书郎。雷义因代人受过,被免官。陈重见雷义如是,也称病告退。 陈重回乡后又被推为“茂才”,到细阳任县令,有政绩,拟升为会稽太守,因姐姐逝世奔丧未去上任,后又为朝廷司徒官保荐为侍御史,卒于任上。 明德之心 许衡(1209-1281),元朝著名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历任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领太使院等职。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并亲自编写《中庸直解》《大学要略》。有《鲁斋遗书》传世。谥文正,封魏国公。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立志学以致用,一生博览群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千古佳话,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 《元史·许衡传》记载: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天兴二年(1233),蒙古兵逼临许衡的家乡新郑县。许衡从河阳经过,正值酷暑季节,由于长途奔波,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梨子,众人争相摘梨解渴。 人们吃着摘来的梨子,坐在树下乘着阴凉,感到一阵惬意。只有许衡独自忍受着干渴,端坐着不为所动。同行的人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不渴吗? 于是便有人对许衡说:“先生,路途遥远,也摘颗梨吃吧,权且解渴。” 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怎么能随便去摘取别人的果实呢?” 那人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您又何必固执迂见呢?” 许衡说:“虽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我心有主”,这是挺直着脊梁的一句铮铮名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能够在外在诱惑的境况下,坚守着道德的操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固守着廉耻与尊严,守护着自己心灵的洁净,不为利诱,不被色动,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古人说:“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取舍的选择,而物欲和美色的诱惑,往往令人难以自守,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自我。能够恪守“我心有主”,实为不易,值得敬佩。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不只是一种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P10-13 序言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关于《大学》的作者,《礼记》并无说明,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此书可能为曾子后学所写定。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南武城人。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世尊曾子为“宗圣”,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 在唐代以前,《大学》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后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重新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深刻地固化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之中。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但那种深深融汇在我们民族心灵之中的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却早已融汇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Ⅱ向着我们的一切。良好的道德情操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恶行则会使我们沦为盗徒。因此,重视道德的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深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熹把《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阶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编辑整理的《大学全集》一书,是对《大学》的全集性多层面的研究阐析之作。众所周知,《大学》在儒家典籍中是纲领之作,它着重阐明修德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这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有着一定的规模和节次,逻辑性非常强。我们所选《大学》正文,以《四书集注》中的《大学章句》为底本,文字、章节一一依从《章句》,为了便于读者把握各章内容,分别冠以简明扼要的标题。注释博采众长,不固守宋儒,有时采用朱说,有时觉得朱说过于勉强者,则另辟蹊径,有的地方仅为笔者一得之见。译文与正文和注释相对应,主要采取直译的方式,有的地方为了突出概念、命题及其内在联系,则采取了必要的义译。我们还特别辑选了“历代论引”,并存诸说,既展示了历代学者的心得体会和成果,更便于有兴趣的读者研究之用。在“智慧运用”中,我们聚焦《大学》原书的文句,从“典句札记”“典例解读”两个层面进行透析,引经据典结合典型案例,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原典,以生动的史例演绎原典要义,以切近生活的现代故事阐发传统文化,便于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找到原典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从而收获智慧,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 我们在《大学》正文前还收录了朱熹所作《大学章句序》的一篇序说。朱熹所作《大学章句》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讳言。《大学章句序》集中阐述了朱熹对儒教最基本问题的看法,是他为学的纲领。由于朱学后来成为儒学,即儒教之学的正宗,《大学章句序》也就成为此后整个儒教的新纲领。可见,此篇序说是与《大学》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也是研究《大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本书版式新颖,设计精美,配以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彻底打破了古典著作的沉闷气息。本书严密的逻辑结构,精确透辟的注解阐释,生动深刻的史例描述,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加之轻松流畅的语言风格,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本书对您感悟儒学经典《大学》的博大精深,修养精神道德乃至经世致用,都会大有裨益。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大学》的编著资料和实用案例,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