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叶永烈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洛杉矶、纽约举办讲座,或者到美国探亲生活。本书是叶永烈先生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书中独家采访了马思聪家属、王福时老人家等文化名人,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手迹和细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条旗下的生活(叶永烈看世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叶永烈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洛杉矶、纽约举办讲座,或者到美国探亲生活。本书是叶永烈先生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书中独家采访了马思聪家属、王福时老人家等文化名人,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手迹和细节。 内容推荐 《星条旗下的生活》系“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叶永烈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洛杉矶、纽约举办讲座,或者到美国探亲生活。在美国叶永烈先生既是旅游者、采访者,又是居民。在这本书中,叶永烈先生以他独到的眼光对美国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写下他的亲历、亲见、亲闻。不仅有细节有“花絮”,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记述美国,而且写了很多美籍华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国内文学界、政治界很有影响的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很多资料是第一次披露。 目录 序:“两制三地”之家 又去美国领事馆签证/3 拒签的理由:“移民倾向”/6 方便的无纸机票/13 浩浩荡荡出国潮/14 一、美国的生活见闻 美国和中国的“反差”/2 美国的“时间观念”/4 在美国需要“三个朋友”/6 商场是一扇敞开的窗/11 我变得“小气”/16 在美国银行存钱/18 无处不在的“MADE IN CHINA”/20 退货亲历记/26 关于“中国制造”的大争论/29 美国一片“涨”声/34 美国的广告/38 品尝美国“手机套餐”/40 书店·报摊-图书馆/42 看中国“明天”的报纸/50 五花八门的电视/52 雪夜观“恐龙”/55 一口气看三部电影/57 《哈利·波特》走红美国/61 美国猎人一席谈/66 遭遇停电/69 在美国感受保险/71 美国的税/73 雨中看病/76 老人中心与学前班/81 来到美国小学/84 美国国庆节见闻/87 感恩节的聚会/90 圣诞节:红与绿的节日/93 美国人怎样研究中国/99 丰富多彩的中国资料/101 在斯坦福看蒋介石日记/104 二、美国的衣食住行 衣着随便的美国人/110 美国的生食文化/114 形形色色的餐馆/116 公寓生活见闻/119 在硅谷看房子/122 三位朋友的住房/128 中美“住房观”的差异/132 亲历买房全过程/134 在美国住宾馆/144 公共汽车上的友善气氛/146 无声的导游/149 乘地铁与乘火车/151 在纽约“打的”/154 我在美国学开车/158 美国的“空中警察”/161 乱停车挨罚记/165 汽车上的自动向导/167 机场扫描/171 从飞机上看美国/174 三、星条旗下的华人 华人属“少数民族”/180 大陆朋友谈星条旗下的生活/181 需要适合美国的“一技之长”/183 在美中之间架起生意之桥/186 洛杉矶巧遇卢新华/190 匹兹堡山城晤童恩正/192 在费城马思聪女儿家过圣诞节/196 马思聪终于从费城“归来”/198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201 巴顿将军帮了我儿子的忙/207 星条旗下的温州人/209 星条旗下的台湾人/211 台湾作家的旅美生涯/213 小城人家/218 一位数学教授的奋斗史/223 在成功者的背后/227 巧遇“蛋白质女孩”/230 老人公寓里的中国历史老人/233 华人的下一代会不会“忘本”/245 试读章节 在北京乘地铁,人是那么的挤。在拥挤中我不由得抬起头来,这时我忽地注意到,就连供乘客拉手的小环上方那香烟盒般大的地方,居然也漆着广告!在如今的中国,广告确实已是无孔不入了。 遥想当年,在“红海洋”岁月,就连自行车把手前方那香烟盒般大的地方,也会挂上一块红色“语录”牌。 当年街头巨幅“红太阳”画像,已被“太阳神”的广告所代替;当年高楼自上而下所悬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红布长条标语,已被“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之类巨字广告所取代。 曾是“标语王国”的中国,眼下已成了“广告王国”。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作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那广告也颇“发达”。不过,美国的广告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的感觉。 美国纽约曼哈顿是著名的商业区,那里的摩天高楼像筷子笼里的筷子似的密密麻麻插在那里。可是,所有的大楼上都没有那些自上而下挂着的大广告,只有楼顶的霓虹灯广告,入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还有许多电子广告牌,不断更换着广告内容,入夜则射出黄色的光芒,更为醒目。 美国高速公路之侧,广告牌不多,为的是让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开车。这些广告牌是统一设计的,都是一根铁柱上方横着一块广告,高矮、大小都一样,而且规定了广告牌之间的距离,所以看上去非常整齐,没有杂乱的感觉。 在美国,越是名牌、名店,广告越多。他们往往制作统一的广告,这样重复闯入人们的眼帘。重复是造成“牢固”记忆的手段。重复越多,记忆越深。比如,美国的快餐业,大体上是由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三分天下”:凡是麦当劳快餐店所在处,总是高高地挑出一个红色的巨大的“M”,人们老远就能看见;“M”是麦当劳“MCDONALDS”的开头字母。至于肯德基店,则总是挂着创始人的头像;比萨饼则相形见绌。比萨饼是意大利快餐,在美国到处可见意大利快餐店。可是,比萨饼只作为快餐的品种存在,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名店。这样,比萨饼的广告就显得凌乱,各店不一。比萨饼跟麦当劳、肯德基一比,就可以看出名牌、名店的“名广告”效应何等重要。 美国的电视、报纸和中国大陆一样,充满广告。不过,有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这些广告总是标明商品的价格,“$”总是醒目地写着,而中国大陆的广告似乎“羞”于言价。其实,对于消费者而言,看广告时理所当然关心价格。同类商品都标上价格,消费者只消翻翻报纸的广告,就可以“价比三家”。 美国人常说:“价格,服务,品质,是顾客挑选商品的三大要素。”品质,亦即质量。价格便宜,服务周到,质量优异,便会引得“上帝”们的青睐。因此,在广告上标明价格,其实也是推销商品的重要手段。 最为有趣的是,每天打开信箱,总有一大把花花绿绿的广告。那是附近的商店通过邮局送到家家户户。有的,诸如化妆品,往往还附有一小袋样品,让你试用。这种通过邮局分送的广告,如今也“传染”到中国。 有一回,我从信箱中取出一份比萨饼店的广告。这是一家规模稍大的店,在洛杉矶许多地方开设连锁店。广告上附了一张洛杉矶简图,上面标明了各分店的位置。我把这张广告夹进了我的笔记本,这倒不是因为我喜欢吃比萨饼,而是那张洛杉矶简图画得不错一虽说我手头有洛杉矶地图,可是很繁杂,没有那张广告上的地图简明扼要。 有天外出归来,正是傍晚时分,大家肚子正饿,而晚饭要现烧,于是内兄提议吃顿比萨饼。打了电话去,要比萨饼店送两只饼来。对方除了问清地址外,还问了电话号码。才放下电话,铃声又响起了,原来那是比萨饼店打来的,为的是“证实”一下。据云,有的调皮鬼故意打电话说个别人的地址或根本没有的门牌号码,叫比萨饼店的服务生空跑一趟!为此,他们要进行一下“证实”。在“证实”后一刻钟,门口响起汽车声。开门一看,果真是比萨饼店送货上门。那比中国市场上的大蛋糕还大的比萨饼,装在圆形的纸盒里,两只20多美元。一打开,热气、香气四溢,表明是刚刚接了电话后才做的…… 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门口,往往放着一叠免费赠阅的“杂志”,供顾客随手取阅。这种“杂志”,是超级市场办的“刊物”,上面所载,全是这家超级市场的商品广告。也有的“杂志”是汽车商或房地产商办的,登着各种汽车和房子的照片及价格,任君选择。可是,在各商店的墙上,却干干净净,没有谁在墙上张贴广告。我每去超级市场,总要带回那些“杂志”。在我看来,这些“杂志”是我观察美国市场的一扇很好的窗口…… P38-40 序言 我和妻一次又一次飞往美国,前五次都是在冬天去美国,为的是能够在美国过圣诞节。屈指算来,我和妻在美国过过五个圣诞节。 我并非基督教徒。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洋节”,总要一次次远涉重洋,到太平洋彼岸去过圣诞节? 团聚,是人生的幸事,家庭的节日。我一家八口,除了我和妻之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以“二、二、四”的“比例”,分住在中国上海、美国旧金山、中国台北,是“两制三地”之家,难得一聚。圣诞节是美国的“春节”。孩子们在圣诞节放长假,因此圣诞节也就成了全家最佳的团聚之日。正因为这样,我总是选择在圣诞节前夕飞往美国。 我家成为“两制三地”之家,这“三地”即中国上海、中国台北和美国旧金山。由于子女出国或出境,出现许多“一家两制”家庭,而像我家这样的“两制三地”之家,并不多见。 我的家,原本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成如今的“两制三地”之家,那是随着时代而变,随着中国的进步而变。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与时俱进”。 我的家庭的演变史,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缩影: 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那一年我结婚了,小家庭就安在上海。 1967年,长子在上海出生。 三年之后,次子在上海出生。从此,我的小家庭成了四口之家。 我的小家庭在艰难中度过了十年“文革”。在“文革”初期,我家也曾分为三地:我在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五七干校”,妻带着长子在上海,而次子则暂时寄住温州老家。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的命运。我从“臭老九”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而我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从上海的重点中学进入大学。 开放的国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出国潮在中国澎湃。1990年,长子第一个迈出国门。那是他在上海念完大学之后,通过GRE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2年,次子也通过GRE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3年圣诞节前,我和妻来到美国,先是住在洛杉矶内兄家,然后飞往美国东部,和两个尚在求学的儿子在特拉华大学团聚。那天,正好是圣诞节。 两个儿子先后被美国公司所聘用:长子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任职,而次子则成为美国“AT&T”公司的白领。 那时候,我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的家一半在美国》。确实,一家四口,我和妻在中国,两个儿子在美国,怎么不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 两个儿子在美国相继跳槽。从1996年起,他们先后被美国新公司派回中国工作。这样,我们全家总是在春节的时候,团聚在上海。 两个儿子在中国工作了几年,在1999年又先后被美国公司调回美国本部工作。两个儿子相继结婚,从此,我的家从一家四口增加到一家六口。 小儿子在美国硅谷工作,定居在旧金山东湾。他先是在那里租公寓,后来在那里买了房子。 长子在美国东部工作。不久,他被美国公司派往台北,在那里他筹建了台湾分公司,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在台北又开始了新的工作。 我的长媳出生于台北,上小学时随父母到了美国,从此在旧金山长大,后来毕业于旧金山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她原本在美国工作多年。长子调往台北,她也一起回到台北。如今,长子在台湾已经工作七年,在台北买了房子,从此定居在台北。 于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变成了“两制三地”之家。 2000、2001、2002年,我和妻三度在圣诞节的时候前往美国,全家在那里聚会。即便是2001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我仍坚持去美国,还特地赶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现场采访,写出《9·11之后的美国》。 2003年,我和妻前往台北看望长子、长媳,也就没有去美国。 2004年的圣诞节,全家又在美国团聚。这一回的团聚,我的家增添了一个小成员——2004年7月,小孙女在台北降生,成为一位“小台胞”。由于长媳是美国籍,按照美国的规定,我的小孙女也是美国籍,出生之后拿到了美国护照。 2007年5月,小孙子在台北出生,他同样在出生之后拿到了美国护照。 长媳的父母、哥哥也在旧金山。这样,我们每一次去美国,也与亲家团聚。 平常,只有我和妻在上海,是一个“空巢家庭”。我们总是企盼着热热闹闹、充满亲情的大团圆之日。 每一次去美国,除了团聚,除了到美国各地旅行,我也过着美国居民的生活。我把我在美国旅行的见闻写成了《美国自由行》一书,而把在美国的生活写成这本《星条旗下的生活》一书。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