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换,人类正在全面向移动互联网构筑的数字世界迁徙,但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保守一颗初心,传承工匠精神是在风云变幻、波云诡谲的互联网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工匠精神是一个员工不断进步的支撑点,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根本。
如今,互联网和互联网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同时,工匠和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强势回归。那么在当今时代,如何将互联网和工匠精神融为一体,共同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杨润、史财鸣编著的《互联网+工匠精神》给你答案。
如果你希望在互联网时代下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那么请您翻开这本书,跟着它一起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优秀工匠。
杨润、史财鸣编著的《互联网+工匠精神》通过介绍职场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努力,来帮助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隆重推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各行各业由此掀起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行动热潮。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质量的下降等问题。
为了谋求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良性发展,本书介绍了工匠精神、互联网思维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及员工如何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如何在势不可挡的“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保留一颗初心,坚守使命和信仰,专注和执着于梦想,精益求精,做出互联网时代精致的产品。
工匠精神,工业之魂
世间万物皆有灵。不仅仅是人、动物、植物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即便是无生命的如石头、矿物、水、产品,它们也都有灵魂。
日本著名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在其《干法》一书中,有一节叫做“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他写道:“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可见,无论是人,还是产品,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
工匠精神,就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工业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制造第一把简单的石斧或是石锤开始,经过几百万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智能工业时代。从最原始、粗糙的手工制品到今天精密绝美的机器产品,从秦始皇的兵马俑、汉代的薄纱衣、灿烂的云锦、淡雅的青花,到今天互联网时代无所不能的微型机器人、奇幻美妙的3D打印机以及各种各样巧夺天工的日常生活用品,贯穿始终并一直驱动工业不断发展前进的,正是“工匠精神”!这是工业发展的“灵魂”,产品传世的“生命”!
什么是工匠精神?
简单地说就是工匠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那种踏实坚定的气质,那种淡泊宁静的心境,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高度负责,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做到极致,力求尽善尽美的特质。
从古代到今天,从国内到国外,工业的每一点微小的发展和进步,无一不浸透着工匠的心血,贯穿着工匠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正是因为有燧人氏、有巢氏,让人类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幕天席地的原始生活进化到了吃熟食、住房屋的时代;正是因为有李春、李冰这样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才创造出了赵州桥、都江堰这样的建筑业奇迹;黄道婆的纺车、鲁班的木器工具、蔡伦的造纸、毕舁的活字印刷术、样式雷的建筑技艺……一处又一处精美的建筑,一件又一件鬼斧神工般的传世精品,都是那些伟大工匠在不断求真、求精、求奇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神话”,都是“工匠精神”催生的奇迹!
世界工业发展同样如此。每一次变革性的工业创新与创造,都是工匠精神在引导,在推动。那些伟大的工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美,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瑕疵。正是因为对产品的这种严谨到苛刻的制作态度,才创造出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精密产品。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当代八位“工匠”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做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水平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以自己的工作为豪。他们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他们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正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无限热爱,无限专注。他们的快乐和满足,源于他们对自己工作那种无上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P2-5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并由此掀起了中国上下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行动热潮。各行各业都满怀激情投入其中,从政务、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媒体到工业、农业、渔业、制造业、加工业、零售业、服务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融入“互联网+”的浪潮。
然而,在势不可挡的互联网大潮之下,在“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之下,在众声喧哗、八音鼎沸的热闹和繁华之下,浮华喧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唯金钱论的“社会病”也如影随形,挥之难去。人人皆谈互联网思维,口口不离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处处唯金钱以论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速度和质量成为一对矛盾体,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是产品质量的下降。于是,“中国制造”一度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马桶、电饭煲都要跑到日本抢购,奶粉更是在国外无限疯抢。这正是工匠精神缺失的代价,是工业制造和商业经营正在远离本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代价。
同样是“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发达的德国抛出关于智能化制造的“工业4.0”概念之后,迅速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德国引领变革潮流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内在基因则是工匠精神——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他们穷尽一生潜修技艺,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即便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赢利模式变革等新话题席卷而来之时,他们依然提倡埋头苦干、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没有工匠精神的“互联网+”,注定是一场浮华的幻影,走不了多远。所以,在我国全面推行“互联网+”行动大潮之时,更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传承、发扬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能抵制“互联网+”时代的浮华急躁,只有这种精神能撇去“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泡沫,只有这种精神能使“互联网+”时代的制造直达工业的本质,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心一意,用执着专注的精神冲破“互联网+”时代的制造壁垒,把“中国制造”引向“中国智造”的大道。
本书阐述了工匠精神、互联网思维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及员工如何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持有一颗初心,坚守使命和信仰,专注和执着于梦想,做出互联网时代最精致的产品。
杨润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