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朱熹思想和阳明思想最尖锐对立之处的直接表述。“阳明格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先生早年在立志成圣的探索中,开始是听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按照朱熹的说法,事事物物上皆有理在,于是阳明就与一位姓钱的朋友一同静坐“格”竹子的“理”。他的朋友钱某坚持了三天,就打熬不住了,主动败下阵来,阳明捋起袖子,说:“你歇歇,我上!”阳明的战绩明显比钱某要好,他坚持了七天,然后——就累得病倒了。但同样没有“格”出竹子的“理”。从那以后,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个疑惑一直到“龙场悟道”才彻底解开。
朱熹认为“理”当于事事物物上求之,阳明认为“理”不外乎人之一心,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到底哪个是第一位的,是事事物物,还是人之一心。按照朱熹的意思,“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只要坚持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积少成多,终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可以通,朱圣人没有说,反正您就按我说的“格”吧!朱熹就是这么一个套路,“理”在事事物物中,外在的事事物物是第一位的,颇像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处于第一位的。
王阳明举起了“反对”的牌子,我们看一下他的陈述词:“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阳明发言中比较难理解的是“却是义外也”这句,我看了几家对这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意见,经过比较,我采信了陈荣捷先生编撰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中的理解,这里说的“义外”,来源于《孟子·告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好像是将“仁”和“义”割裂开来说的,但其实也只是为了表述上有条理才这样为之。“仁”指内心对“大道”的洞明无碍,其实就是“明明德”,就是“至善”;“义”就是宜的意思,是“仁”的表现与作用。现在再来看阳明说的“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这句,意思是朱熹将主宾关系弄颠倒了,本来是“仁”的表现作用的外在的“义”,被当做了第一位来表达,下面阳明说“至善是心之本体”,这里说的“至善”其实就是孟子表述的“仁”,“至善(仁)”的境界就是心体发扬正大光明之德,到达精粹纯正而又唯一处。接下来就是一句“然亦未尝离却事物”,这句是非常吃紧的,是需要加上着重号的,如果没有这一句,阳明心学将坠入现代哲学中“唯心主义”的万丈深渊而永不能超生。
“至善”是心之本体,阳明说的心,当然不是生理学上所表述的那一团血肉之心,而是就心的功用与作用而言的心。关于这一点,在《传习录》后文,我们会具体谈到。心的作用是对外在与内在的感知和反映,所以心所包容的内容不是虚无的,那么“至善”就是心对其所能感知之物的一个最切合于事理的能动把握,“至善”的来源依然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在阳明看来,笼统地说万事万物是世界诸理的来源,却流于“庞杂而缺乏要点”,因为万事万物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其对人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当万事万物投射于人心之时,当心物融合的那一刹那,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因为“理”这种东西,按唯物主义哲学的表述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阳明无非是认为这种“客观存在”在被人心能动反映并在不掺杂主观私见的“天人合一”之时,即是“至善”。这也就是他赞同朱熹的另一注解“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原因。
但是问题也来了,“至善”的产生毕竟脱离不了事物,阳明凭什么将第一位的这把交椅赐予心体,而不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呢?这是个好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所激辩不休的焦点也就在于这头把交椅之争。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可以从逻辑上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唯物主义的那套说法,在学校的教科书中已经教过了,此处不再赘述。现在我们走人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来探寻他建立自己学说时的肇始心结。
按唯物主义者的论述,“物质、规律”这些东西,无论人存在与否,它都是在那里的,这没有问题。但阳明的视角不是这样的,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还包括了人自身的内外感受,在人本身没有参与进来之时,它只是一片毫无意义的死寂。“物质、规律”这些东西对于一块石头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石头没有感知,没有生命。宇宙万物虽然不是特意为人而存在的,但是没有人的意识的参与,宇宙万物无论是混沌未开还是井然有序,都只是一出自歌自舞自开怀的单调乏味的独角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阳明才将人的内心对世界感知的能力放在“主”的首位,将具体的万事万物放置到“宾”的客位,也就是阳明认为世界的事事物物只有在心参与进来之后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就是阳明看待世界的视角。
在《传习录》后面的内容中,阳明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下卷)·黄以方录》)放在这里,正好可以印证阳明思想立论的根基。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主”与“宾”是互依互存的,没有“宾”,你这个“主”又是谁的“主”呢?所以阳明也说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的话,这样表述就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同理,没有“主”,你又是谁的“宾”呢?虽然是依存,但是以人心为主,这正是阳明心学的特色。阳明先生本身的道德事功,也印证了这种世界观所造就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时是多么给力。上面所讲述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最大玄机。这样讲不知道您看明白了没有,没明白也没有关系,后面的内容中还会反复讲到这些概念,在用多种角度阐释之后,相信大家是可以体悟明白的。P7-9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
——朱载星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儿及。
——左宗棠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
——梁启超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孙中山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余秋雨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当年明月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神秘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风,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推崇之至,誉之为“有明三百余年第一人”,但是,当年明月为写史体裁所限,对于阳明先生为什么这么牛的核心内容——阳明心学,着墨不多,阳明先生一生的文治武功,如果比喻为原子弹爆炸,当年明月就是那个记述了原子弹爆炸时壮阔景象的人,而您即将阅读的这些内容,就是带领您去领略这威力强大的原子弹的技术原理。讲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终究没有看原子弹爆炸的场面那样热闹好看,但是我们将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内里,将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热闹,更是门道,并且我也尽量避免在讲门道的时候为您催眠使您入睡,不管我有没有实现这个初衷,但至少我尽力了。
王守仁(1472一1529年),汉族,浙江余姚人。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谥文成。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并且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战争几乎没有败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其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全书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思想及其基本主张,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圣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著名的“四句教”。
通俗解读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著作和科学著作类似,提到它们,往往就是艰深、晦涩、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时,出版商就明确地告诉他,这本书中假如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云云。以至于霍金教授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拿捏着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公式的前提下,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不吓跑出版商的上帝的目的。谢天谢地,霍金做得很好,《时间简史》为出版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解读《传习录》的过程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举个例子,也许《传习录》中随便拿出一节,区区几十个字,但是为这几十个字所下的注解往往就有十几条、上百字之多。有时一句话中会出现一种“无一字无来处”的情况,就是每个关键的字词都是大有来头,大多是引用“先儒”著作中的话,其中每个词若有一点儿打点(理解)不到,就别想弄通这里的文意。更令人头疼的是,有时即使你看了注解,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那些出处的原文同样很不友好,就是说引文同样艰涩难懂。看这样的书,就算有一点古文功底的人,看几页后都会筋疲力尽。更别说那些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了。
现在市面上翻译《传习录》的书不少,他们的注解很精细,翻译也可以做到“信、达、雅”的境界。但在我看来,这样还不够,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对《传习录》只是做到能通顺翻译为现代文这一步,功夫依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其实就算做到这一步,也依然还是纸上谈兵,因为心学的核心功夫在于融人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到了这一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了。真的将心学的精神实质领悟了,即使把《传习录》烧掉也没有关系。
可惜的是,我现在连一本能比较通俗地把“兵”谈好的书都没有发现,所以自己不揣浅陋,原意冒着被板砖拍扁的危险,来写下自己读《传习录》的心得。开始时,这些心得主要是作为读书笔记的形式写给自己看的,但是,就像古人吃了芹菜,觉得味道还可以,就送给朋友两捆,称之为“芹意”一样,我就把自己的这两捆芹菜洗净晾干,晒在这里,和还能够看在眼里的同道中人分享。
另外,阳明先生在《传习录》刚出版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增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传习录·序》)这一点是所有《传习录》的读者所应该首先了解的。
解读《传习录》,必然绕不过引文和注释这一关,但是就像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生怕一个数学公式就吓跑若干读者一样,我也生怕枝蔓过多的引文和注释搞得读者了无兴致,所以尽量在意义表达清晰的前提下,少用学术气息浓厚的引文及注释,引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义,而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知识面的渊博(而事实也是,很多引文我也是现用现查的)。在翻译上面,我不求字句的严格对应,只求能最贴切地将阳明所要表达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表达清楚。解析尽量避免产生催眠作用,因为读枯燥的讲抽象道理的文章,很容易让本身兴趣就不大的读者睡意盎然。
我研读《传习录》的基本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经解经。什么意思呢?读《传习录》时,如果单独看其中一节,有时候会对一些概念摸不着头脑,但是在书中的其他章节,会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说明。如此,我们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传习录》的主旨思想有一个最贴近阳明先生本意的把握。这种研读方法是从南怀瑾先生那里学习到的,在此向先生表示感谢。
另外,在读《传习录》时,我十分认同钱穆先生对阳明心学的看法,即“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炼”之精神处。因此对于《传习录》中有关训诂考据方面的内容,不做过多纠缠。钱穆先生又言:“讲理学最忌讳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做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因此,“直透大义”是我在解读《传习录》时的另一特点。 最后,再说《传习录》用语方面的特点,我读《传习录》时,碰到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同一个字,比如理、心、性、道、气、物等,在不同的段落,甚至在相同的段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如“物”字,按照阳明的说法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但是有时候,他谈到的这个“物”字也会游移到类似我们今天唯物哲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上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阳明在说“意之所在”的时候,那就等于是说世界上还是存在“意所没有在”的事物的,那么这个“意所没有在的事物”,也必须给它取个名字吧,而汉字也就那么多,所以还是得叫它“物”。这些特点,是读《传习录》的人必须用心体会才能领会到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我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段落里有不同的解释,也不用奇怪,字义都是脱离不了上下文的意思的,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必然不同。
作者
《心学凶猛--最通俗的传习录最易懂的王阳明》精选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的语录体心学读本《传习录》核心篇章,逐节翻译并详尽解析。开民间类“百家讲坛”之风格,以现代视角解读400多年前的儒家经典。
本书前身是发表于天涯论坛的热帖《开谈<传习录>》,作者沙滩孤雁以草根之身解读心学圣经,甫一开贴,拥趸者无数,好评鹊起。
按作者所言,全书亮点全在解析部分,盖翻译古文,但凡有古文根基者皆不甚难,唯解读文义,古为今用,能令人读之既不枯燥且能获益,非别具匠心者不能。话虽如此,全书在注释之精详,译文之流畅方面,皆出同类图书之右,可以说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两方面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心学凶猛--最通俗的传习录最易懂的王阳明》作者沙滩孤雁力争使用现代人比较喜欢的轻松活泼的语言,将《传习录》中难懂的内容用现代语言阐发出来,为广大阳明先生的粉丝搭起一座和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全书结构主要有原文、注释、译文、解析四部分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解析部分,也是本书存在的价值之所在。解析中,在坚持最大限度还原阳明心学的原汁原味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人修身处世进行适当发挥,以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