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味道山西》由颜辉所著。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收入了《佳酿汾酒竹叶青》、《平遥牛肉一把盐》、《得天独厚山西枣》、《大同黄花分外香》、《名吃梢梅始姓“晋”》、《浑源凉粉爽客心》、《晋北待客胡麻饭》等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味道山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颜辉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味道山西》由颜辉所著。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收入了《佳酿汾酒竹叶青》、《平遥牛肉一把盐》、《得天独厚山西枣》、《大同黄花分外香》、《名吃梢梅始姓“晋”》、《浑源凉粉爽客心》、《晋北待客胡麻饭》等文。 内容推荐 这本《味道山西》由颜辉所著。作者以随笔文体,介绍了山西的主要传统名吃及丰富的农业物产。笔触中不仅唯名吃、特产,还旁征博引史料,融史话、钩沉、坊说、趣闻、民谚等于文内。其中不乏对名吃、特产的探讨及一家之言,既不穿凿也不牵强,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文字轻松飘逸,文笔洗练流畅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无华;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情感色彩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着较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生活痕迹。《味道山西》是一本近年来较好的反映三晋风土人情、特产名吃的旅游休闲著作;是旅游工作者、导游人员、餐饮人员、广大游客多角度认识、了解山西的必读之作;亦是一本送客赠友的特色礼品书籍。 目录 卷一:特产美味篇 佳酿汾酒竹叶青 拈酸须得老陈醋 平遥牛肉一把盐 酱肉香自“六味斋” 吴家熏肉“酿”在先 中阳柏籽羊肉香 长子清水猪头肉 晨奔史村喝羊汤 定襄蒸肉沁五味 洪洞甲鱼滋补美 走近安泽话火腿 卷二:山珍干果篇 得天独厚山西枣 台蘑香诱“佛跳墙” 浑源黄芪佐汤鲜 大同黄花分外香 垣曲有宝唯猴头 平陆百合赛人参 蒲州青柿更诱人 灵石珍宝“荆条蜜” 古县核桃落满坡 童年食趣酸枣面 卷三:小吃美点篇 冬闲早起赶头脑 名吃梢梅始姓“晋” 并州美食脂油饼 雅俗共赏话灌肠 浑源凉粉爽客心 闻喜煮饼“美太太” 寿阳茶食名气大 芮城麻片香酥脆 时令风味贯馅糖 祁县商贾兴糕点 卷四:民食俗吃篇 山西面食是景观 晋祠大米真稀罕 送礼就送“沁州黄” 老醯晚餐和子饭 晋北待客胡麻饭 赫赫有名山药蛋 美食莜面栲栳栳 好吃不过油炸糕 河曲酸粥亦鲜见 安泽煎饼见乡情 卷五:佳肴席面篇 名贯三晋第一菜 山西烩菜有趣闻 高平名肴烧豆腐 大同什锦火锅鲜 硬菜自有“四联蒸” “四盘五盔”待老蒋 太谷名席“三仙盆” 水席“长平十大碗” 太原席面今昔观 叹为观止晋商宴 卷外:味道倪谈篇 缘何晋菜不成系——闲话晋菜之一 晋菜蹒跚举步艰——闲话晋菜之二 晋菜成系正逢时——闲话晋菜之三 从“六味斋酱肉”说起——兼谈地方名吃的文化性及创新性 都说山西好风光——读《味道山西》有感 注定是庖厨——《味道山西》读后 品山西味道——写给颜辉与《味道山西》 后记 试读章节 佳酿汾酒竹叶青 就地方特产而言,山西人无疑都会首推佳酿名酒汾酒和竹叶青。 在山西人的酒文化及饮酒习俗中,真是“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确实,这一现象曾被人们巧妙套用了我国古典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开篇首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加以描绘。 汾酒、竹叶青均产自汾阳县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为《清明》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所咏的杏花村,是否与酿出汾酒的杏花村是一码事,姑且不论,然在后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大都将杏花村喻代为酒坊、酒店,而且该村所沽的酒,大都为琼浆玉液、羊羔美酒。 其实,以汾酒的悠久历史、酿造传承及优良品质,已无须争论一“村”之名的得失。汾酒以其色、香、味的“三绝”特点,早已誉贯今古,风靡华夏。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品评日:“汾酒世所珍。” 汾酒晶莹剔透,清香纯正,辛而不烈,绵甜适口,回味生香,余香不尽,雅俗共赏,交口称佳。史有记载,多为称颂溢美之词。 据《北齐书》载,北齐高湛称帝,驻守晋阳时,曾将汾酒书荐河南康舒王孝瑜云:“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唐朝李白、杜甫等曾分别作《留别西河刘少府》、《过宋员外之问旧庄》等诗,对汾酒亦是倍加推崇。 宋代专著《酒名记》中,作者张能臣记有“汾州甘露堂最有名”之评价。就连明代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饮罢,兴致所至题匾“尽善尽美”。杏花村后一度易名为“尽善村”。 至清中期,汾酒的酿造势头正当盛时,清人曹树谷的《汾酒曲》作赞叹道:“味彻中边蜜样甜,瓮头青更色香兼”;“神品真成九瑥浆,居然迁地弗能良。”并批注:“汾酿以出自尽善杏花村者最佳。” 吾非酒徒,亦非贪杯之辈,经常浅酌,独钟汾酒,为能客居晋地与佳酿为邻,得名酒瓢饮之便而幸甚。久之,品赏各类白酒,倍感汾酒、竹叶青之酒品珍贵。在酒林之秀中,汾酒乃翘楚,它不仅有着深厚的酝酿之美而且兼有人格化的品质: 品其一:不张扬,清香幽幽。不似其他类型白酒,未及开口沾唇,已是酒香四溢,十分招摇;一杯人口后,已是满身酒味;无论饮者何等贤达,醇香的酒气已将人置身于豪放、粗犷之中了。无论饮者酒量多少,张口语言时,俱已是“酒气冲天”,一副酒徒模样,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而饮汾酒者却不然,尽管喝来。依然少不了你那分潇洒、倜傥,在美酒的作用下,平时的拘谨、小心已是荡然无存,人性在此时已舒展了起来,酒后更显出风流才俊的气质与神态。 品其二:不讨巧,量到酒饱。大凡善饮者俱有体会,饮其他香型白酒大都是后劲十足,酒足之时亦是量高时,只觉得方才始饮浅酌少量,已是不胜酒力了。而饮汾酒者却不然,匹配相当。酒饱时,既量到时,自然就节制了。断不会醉卧席间,落得个贻笑大方。 品其三:不摆谱,雅俗共赏。饮其他类型的酒,难免因酒品之高、中、低,分出个三六九等,划出阶级,因囊中之羞涩分出伯仲,摆出谱来了。有喝酒者恐此生难以喝到那个高档牌子,因而喝出了生分。而饮汾酒者却不然,难以区别。以汾酒的口味、度数,及陈缸年限是有所区别,然酒品的风格是一样的,差别不至于过分。因此饮汾酒者,不仅有鸿儒“谈笑”,而且往来之“白丁”也饮得起汾酒。真是“汾酒必喝”,难得摆谱之嫌。 此三品足以彰显山西汾酒的和谐包容之魅力。你如到杏花村走一趟,就更不难发现这一点。在酒厂你可看到酒客皆为丹青墨客、名家大师:赵朴初,阮章竞、关山月、董寿平、潘挈兹、董辰生、巴金、马烽、王蒙、刘绍棠、舒同、李铎等手迹墨宝皆赞汾酒。老一代革命家谢老觉哉先生曾命笔称颂:“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 而你在山西的城镇乡村也不难发现,民间宴席,好友相聚“打平和”等,所饮之酿,皆为汾酒。百姓饮酒亦是以汾酒为快。真可谓:喝酒必汾。 与汾酒比肩而立之竹叶青亦是名酒,该酒系以汾酒为基,经精心配制十余味名贵药材和竹叶浸泡而成,酒液金黄淡绿且透明,芳香醇厚,柔绵略甜,饮后余香,回味无穷。具有养血、舒气、和胃、益脾、除烦、消食之功效。 竹叶青酒是国内罕见之露酒,亦为国外人士誉为“酒海奇珍”,风靡于海外市场,国内外饮者将其视作中国的“XO”。饮用时,略加些冰块调味,自有另一番诱人的口感与饮趣。P003-005 序言 味道幽长话山西 李理 读《味道山西》,初而惊诧,继而惊叹,然后爱不释手,一气读完,感触良多。 惊诧者,《味道山西》似食谱而非食谱,似记事非记事,似旅游介绍非旅游介绍……感到莫名。 惊叹者,作者匠心独运,把人与物,情与物,人与景,景与物交融在一起抒发情怀。物因人而得名,人因物而生事……像客居山西数十年的朱师傅之与“六味斋”酱肉,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之与《夸土产》的平遥牛肉,像“我”的父母之与安泽煎饼,像蒋介石、阎锡山之与定襄的“四盘五盔”,像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之与高平烧豆腐,还有蒲州青柿,闻喜的煮饼,晋中而食,大同的黄花,浑源的凉粉……哎呀呀,真是多而又多,举不胜举。 细品之,作者思维深邃,视界开阔,笔触力沉老道,以抚昔述事而言食之渊源,钩沉出史海浪花,道出所以然,似山西梢梅、安泽火腿、荞面灌肠、山西过油肉、胡麻油饭等文见解独到,俱是一家之言,释放出山西饮食文化脉承之魅力。 作者胸怀宽厚崇尚美善,生花妙笔饱蘸一腔热情,字里行间情意绵绵,融道理,倾心得,娓娓道来,似和煦春风扑面、舒爽惬意。看酸枣面、油炸糕、蒸肉、猪头肉的描写中,倾述与师友情谊浓浓、爱心拳拳。好家伙!篇篇感人,情暖读者心田。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五千年灿烂文化,为后人留下很多瑰宝。作者就是在这浩若星辰的瑰宝中,摘取其点滴,用随笔的形式,生发感叹。 作者颜辉先生文学功底深厚,多年来笔耕不辍,出过书,已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诗歌类作品。颜先生数十年来浸淫新闻界,记者、编辑、总编、社长均干过,这也给他四处采风提供了便利条件。《味道山西》的出版,正是其厚积薄发的明证。 颜辉先生约我为此书作序,这有点难为我。这是因本人才疏学浅,觉得难以胜任,不能做画虎类犬之事。但又想,我与颜先生虽认识时间不长,却有一见如故之感,不能说是心心相印,但思想认识却颇一致。盛情难却下,涂鸦几句,权为序。 后记 说来事出有因,引发写作《味道山西》的念头,已是前些年的事情了。也真是,都到了知天命的时段,人生道路的坎坷与波折依然还在打磨着思想的棱角,生活经历的潮水依旧不停冲刷着仅剩的那点个性。 那年与同事们前往浙东考察结束时,在普陀山驶往吴淞口的航程中,与同舱的一对在校大学生恋人攀谈了起来,思绪竟然被搅得波澜起伏,与舷窗外的静谧海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尽管皎洁的月光营造出大海诗一般的意境,却无暇顾及。 这是一对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大(三)文科生,而且确凿无疑是来自杭嘉湖平原的孩子,他们的率真曾使我们的交谈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随着话题深入,相伴而来的却是一种莫名的愁绪。因为与他们对我所说的山西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丰饶物产知之甚少,仿佛是在听我讲《天方夜谭》的故事,那女孩子进而叹息道:“还有(价)好的地方?下次定要去一趟。”最让人失望的是,他们对山西陌生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叫人郁闷之极。 俗话说:不晓得人家的好,还没听说过人家的赖?也不知这俩孩子是咋考上的名牌大学。在后来的交流中,我的这张老脸流露出失望及不快,话也稀了。 那晚上唯一能让我释然人睡的理由是,突然想起来有一本书是一位学者写的,叫作《文化苦旅》,他曾在其中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劲地“抱愧山西”。唉!这位浙江籍学者尚且如此,何况其两个小同乡乎!也就难怪他们不识山西真面目了。 船到码头,随着汽笛的催促,我收拾行装,与他们匆匆握手而别。或许是码头的清晨过于宁静,或许是汽笛的长鸣过于沉重,我猛醒到:那位学者所言“长期以来,我居然把山西看成是我国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但是实际上“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是为误读山西而抱愧,于是情动于文而表于行间。看来一介学者想读透山西五千年的文明史,亦非易事。想到此我不由得搜寻那两位学生娃娃,欲为曾误解他们而道个歉,然而出港的人流早把他们裹挟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那位学者坦承自己对山西知之甚少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大可不必“抱愧”。 思来想去,该“抱愧”的应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山西这块黄天厚土上的人们,我们对山西究竟知多少?我们又能论道山西有多少? 而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踏实践行,做点该做的事情吧,能做多少算多少,也算坦诚对这方热土的一丝眷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将当年采访之余,费心扒拉记录的笔记整理出来,把可能忘却的经年往事翻了出来,还是出乎意料,有点“货”。居然抖落出这么些零碎来。包括曾为报纸栏目撰写的点滴文字,及未曾公开发表的文字及对山西风味的品评,一并认真地整理成书稿了,续写成今日之模样。 哦!可算把自己所了解的山西味道记录下来了。 书稿杀青之际,需要说明几点的是:山川秀美的山西不仅是历史上的农业大省,能源上的煤炭大省,而且是资源上的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来自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的积淀十分厚重,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的论道不及其万一;由于所作笔记前后跨越近十个年头,原有的素材、数据应该发生较大变化,但其真实原委不会荡然无存;文中难免有摘录之处均来自方家论述及有关县志、各类资料,出处已难于一一注明,在此说明没有侵权的故意并表示诚挚感谢。 为便于读者知味山西,将(卷外篇)补人书中,其中《闲话晋菜》系列文章是应邀在一个厨师讲习班上的讲稿,整理、删节了厨艺、厨技演变部分,虽然文字略为粗糙也一并推出了,权当本书之备注吧。 文中的观点属一家之言,有质疑之处还望商榷。 本欲以百篇随笔的规模推出,但是望而却步了,一是山西的物产、风味浩繁,实难写透写尽,做到“一网打尽”;二是过去不见经传的事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源源不断涌现,难以顾暇;三是考虑读者需求,“先捡紧的办”,这样一来也就挂一漏万了。 本书稿得到中共山西省委副秘书长李理先生的阅点,并于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序》文,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对山西省外事办袁垒先生的撰文感言甚感欣慰。 对中共太原市委副秘书长、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著名书法家赵国柱先生欣然提笔题赠书名备受鼓舞。 同时对山西商报社王琛副总编辑、山西商业干部学校的烹饪指导教师徐烈杰的关注、评点及韩永旺、杭伟洲、陈秉恭等先生的热情帮助,北岳文艺出版社王国柱老师所付出的劳动,在此一并谢过,后记于此。 书中不足之处,乞望大家不吝赐教。 颜辉 2009年8月15日于太原·一光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