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安诺·何塞·德·拉腊天才的洞察力、文章的艺术性及深刻性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他著的《明天来吧》讽刺反映的是19世纪的西班牙社会,但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犀利的语言,甚而作品中的现代性于今日仍有其积极的意义。拉腊的创作在其后的西班牙社会史中,保持着永不消逝的迫切意义,每当时代转折、社会批评加剧、文学帮助埋葬过时的社会制度或作为新的社会斗争的尖兵时,拉腊的名字就会出现在西班牙文学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天来吧(拉腊讽刺文集)/天星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西班牙)马利安诺·何塞·德·拉腊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利安诺·何塞·德·拉腊天才的洞察力、文章的艺术性及深刻性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他著的《明天来吧》讽刺反映的是19世纪的西班牙社会,但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犀利的语言,甚而作品中的现代性于今日仍有其积极的意义。拉腊的创作在其后的西班牙社会史中,保持着永不消逝的迫切意义,每当时代转折、社会批评加剧、文学帮助埋葬过时的社会制度或作为新的社会斗争的尖兵时,拉腊的名字就会出现在西班牙文学中。 内容推荐 马利安诺·何塞·德·拉腊是19世纪西班牙著名散文家。《明天来吧:拉腊讽刺文集》收录了《老派西班牙人》《精灵和书商的对话》《费加罗的书信》等具有代表性的讽刺散文(包括习俗杂文、文学评论和社会政治时评等内容)23篇。正如西班牙作家高伊蒂洛所说,在拉腊的特写中,可以找到“对西班牙灾难的敏锐诊断”。读也可借用拉腊那“使人感到不安和破坏性的智慧”观察到传统与变革中的社会和人。 目录 译者前言 精灵与书商的对话 两句话 致安德列斯 草率婚姻贻害无穷 老派西班牙人 安德莱斯·德·尼波莱萨斯给胡安·佩雷斯·德·穆黑亚学士的最后一封信 明天来吧 停刊敬告读者 狄莫陶,又名文豪 新饭店 脾性不同,各如其面 有始无终的好处 语言 时髦 马德里的生活 社交 只事赞扬,换言之:请你们尝试——禁止我赞扬! 差不多 文学 论讽刺和讽刺作家 1836 年万灵节——费加罗在鬼节参观墓园 费加罗书信:——致一名英国旅行家 试读章节 精灵与书商的对话 “早上好!书商先生。什么风把您给吹来啦?” “朋友,是大家都在四处奔忙的那件事啊,想挣钱糊口,可能的话,多赚几个富余钱。” “别着急,先请坐。告诉我,我能为您效劳些什么呢?” “先生,咱们开门见山,不绕弯子了。我是来请您撰文写稿的,请您为读者写点什么吧。” “好家伙,您可给我出了个难题。” “得啦,别一开口就谦虚嘛!” “先生,这不是谦虚,是怕麻烦,是懒,是见解问题,随便您怎么想都行。” “不过,也许……” “那好吧,您想让我写什么呢?要想招读者讨厌,什么时候都行;还有……说实话……我现在也没什么要对读者说的。” “看在上帝的分上,您没有要对读者说的话吗?种种的恶俗流弊,件件荒唐可笑的事,难道您没看到吗?一句话,难道没看见应该批评的事多而又多吗?” “批评!哎呀!您疯啦。我的书商先生,您是不是昏了头了:您以为我保持清醒是为了找人决斗吗?或者您以为我愿意别人打烂我的脑袋吗?” “不是这个意思,您开玩笑呢。政府维护那些受它保护的人们的安全,也会惩罚坏人……” “的确,先生,政府维护社会,社会却不断地让政府的良好意愿落空。不错,政府也许会保护那些批评恶习和流弊的人,那是因为恶习流弊总是和政府唱反调。政府会严惩,这话也不假。不过,书商先生,政府既不能阻止我被一根大棒打,打得我批评兴致全无;我也不能坐视政府把打我的人绞死,除非我挨打之前政府就把他绞死了。我有必要为别人的丑行恶习去找死吗?” “您比我更清楚,可以不指名道姓地批评呀,这样谁都不会得罪。” “是的。但是难免有一些蠢货自认为就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其实,作者也许并没给他们这个面子,根本没想到拿他们当例子。更无法避免的是,这帮蠢货中不少人硬充好汉,天天向作者下战书,作者因此不得不随时放下笔,拿起剑。再说,对所有读者说的话,作者还得向每一个读者道歉。眼下,我可不想开始我的军旅生涯;我一向觉得,写字台上的生涯最舒适,因为我像珍惜自己的脑袋一样珍惜我同类的脑袋。我的主张是,大家的脑袋与其挨揍,不如去思考。依据是,脑袋轻而易举就会被打破,而禁得起那种考验的脑袋真是少而又少……” “这么说,我是白来一趟了……” “不过,兄弟,您要是有别的要求……” “既然上帝让您的性格如此犀利,我不相信您就没有写好的、值得一读的文章。我是为此而来的。” “我感到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嘲笑我所讨厌的一切,还有一件事是……” “是的,先生,您就是说一千道一万,我今天不带走点什么,是不会离开这儿的。” “兄弟,饶了我吧!别捣乱啦,很多人会对您感恩不尽的。” “事情还远远没完呢!还有,您得准备办个期刊,材料现成。我知道,对我来说,您可能是最合适的人。” “不,不,不,那可不行。答应办期刊,不行,先生。看您这么没完没了,那好吧,我前些天晚上写的几篇东西可以去见天日,但愿我别后悔。按照常规,如果我还有兴趣,只要我认为合适,或者可以,以独立成章的方式,我还会发表其他一些。否则,我何时失去兴趣,何时便告终止。” “这么说,最后……” “不错,最后,您赢了,尽管我很不情愿。这是那几篇文章的草稿,您把它誊写清楚。咱们说好了,我不希望任何人知道文章是我发表的;您给文章随便加个题目。时下人们不太注意题目,却最注重品味;品味越引人注意,买的人就越多。所以,加什么标题是书商考虑的事;不过,您要明白,我不是许可您,而是告知您,标题不得有丝毫褒贬之意,听凭读者判断。” “但为了销售……” “卖不出去,就不卖。花多少钱我给您。您可以走啦,下个月再来烦我吧!” (《白日的讽刺精灵》第1期,1828年2月26日)P1-3 序言 19世纪的西班牙经历了许多事变,可谓多灾多难。1808年,法军入侵西班牙,引起了包括马德里在内的全西班牙人民的抵抗。1812年,临时军政府在加的斯颁布宪法,推行君主立宪制。1814年抗法战争胜利,独裁专制的费尔南多七世即位。1820年爆发护法起义(维护1812年宪法),费尔南多七世被迫承认君主立宪宪法。1823年,护法运动失败。此后十年,西班牙陷入最黑暗的君主专制轭下。1833年,费尔南多七世逝世,其弟卡洛斯即位。由此,西班牙又先后两次发生争夺王位的卡洛斯战争(1833一1840,1872—1876)。 马利安诺·何塞·德·拉腊(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当时,拉腊的父亲在法国的军队里任军医。1813年法军撤离时,拉腊全家被迫迁居法国;1818年返回马德里时,拉腊已经九岁。滞留法国期间,聪颖的拉腊接受的是法国教育。他爱读书,少年时便尝试翻译了《伊利亚特》的片段。之后,他编写了《西班牙语语法》,创作了诗体的《西班牙历史地理》。1825年,他创办了讽刺期刊《白日的讽刺精灵》;但不幸的是,当年年底,《白日的讽刺精灵》迫于政府的压力,被迫停刊。此后数年间,拉腊再没写过讽刺文章,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写诗,但他的诗作未得好评。1832年8月,拉腊创办了讽刺期刊《坦率的碎嘴子》,并使用了新的笔名——胡安·佩雷斯·德·穆黑亚学士,以及新的期刊副名——风俗讽刺评论。他以轻快、嘲讽的语调批评社会习俗,大受读者欢迎。但是,和《精灵》的遭遇一样,《碎嘴子》在1833年也被迫停刊。此后,拉腊再没有办过刊物,而是为各大报刊撰稿,例如《西班牙评论》《观察家》《西班牙人报》《信使报》和《世界报》等。不同的是,在《坦率的碎嘴子》之后,他的文章主要谈论政治和文学。在这些后期的作品中,他使用了新的笔名“费加罗”(这个名字来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安德莱斯·德·尼波莱萨斯。 除了散文和诗歌以外,拉腊还创作了《马西亚斯》(戏剧)、《苦命人恩利盖先生的侍从》(历史小说)等。但是,拉腊的主要文学成就仍然是其发表于报刊上的讽刺散文(杂文)。他的散文主要包括风俗散文、文艺评论和社会政治评论,但其中最出色的仍是风俗散文。西班牙的风俗散文始于塞万提斯,而拉腊则被认为是继塞万提斯之后的风俗散文大师。 19世纪初的西班牙,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弊端丛生,而文化思想又深受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拉腊的散文却是揭露错谬,揭露西班牙社会的错谬。正如西班牙著名作家阿索林(1873—1967)所说:“这位作家(指拉腊),尽管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外国化的作家,但是,他的写作与我们的传统密切结合,他是那个时代唯一纯正而伟大的作家。”拉腊坚持寻找错谬,实际上也确实找到了不少。但是,一个民族的习俗常常渗入社会、政治生活,影响思维、行为方式,积习千百年,为千百万国民行为定势,改造起来极为困难。因此,他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一如现今。对于西班牙,他是既爱又厌,心中是苦涩的。在他的散文中,他看起来心中充满了希望,为那颇有抱负的、可能成功的教育纲领而高兴……但是,现实是令人失望的:在《1836年万灵节》中,他称马德里为“大坟地”,说“这里埋葬着半个西班牙,死于另外的一半”。他越来越悲观,加之爱情生活失意,生活每况愈下。最终,1837年2月13日,拉腊自杀。 拉腊的散文大约有二百多篇,此次出版,我们选出了其中的二十三篇译出,从中可见出拉腊散文的大致风貌。这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风俗散文:《老派西班牙人》揭示了丑陋的西班牙的守旧传统;《明天来吧》则揭露了西班牙社会办事拖沓、不认真、不敬业;《在国内》则与众不同,揭露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盲目崇拜外国、妄自菲薄的民族自卑心理;《有始无终的好处》《差不多》和《1836年万灵节》等虽然涉及政治,但也是讽刺种种西班牙风俗下的西班牙政治…… 二十三篇散文中,《精灵与书商的对话》《安德莱斯·德·尼波莱萨斯给胡安·佩雷斯·德·穆黑亚学士的最后一封信》《草率婚姻贻害无穷》《脾性不同,各如其面》《社交》等五篇是杨德玲翻译的,其余的为杨德友翻译。 这二十三篇文章译自《拉腊散文》(西班牙普拉内塔出版社1981年版,巴塞罗纳)以及《风俗散文》(《卡斯提利亚古典丛书》第四十五卷,马德里,1968年)。 初稿完成于2002年9月10日教师节 修改于2015年教师节 书评(媒体评论) 拉腊的创作在其后的西班牙社会史中,保持着永不消逝的迫切意义,每当时代转折、社会批评加剧、文学帮助埋葬过时的社会制度或作为新的社会斗争的尖兵时,拉腊的名字就会出现在西班牙文学中。 ——摘自《世界文学史》第六卷 在拉腊的特写中,(我们)可以找到“对西班牙灾难的敏锐诊断”。 ——胡安·戈伊蒂索洛(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和思想家) 拉腊具有“使人感到不安和破坏性的智慧”。“这位作家(指拉腊),尽管在当时被认定是最为外国化的,然而他密切结合我们的传统,是他那个时代的唯一纯正的伟大作家。” ——阿索林(西班牙小说家、评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