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民之战/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波兰)爱泼斯坦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39年,爱泼斯坦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民之战》,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头两年的战绩,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宋庆龄在读了本书的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埃德加·斯诺称赞《人民之战》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

内容推荐

《人民之战》是以一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事件的观察所得,用活泼细致的笔调而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

爱泼斯坦氏的这部著作,有着他的独特之处,过去的那许多报告文学,内容大都只是偏于一面,就是关于此次中日战事的著作,也没有一本是作全面性的报道。而本书却是第一次全面地写出了抗战的历史根源,两年多来战争的实况,以及抗战的前途。在本书原本的封面纸上的一小段说明,倒是颇为忠实的:“本书是对于中日战争整个进程的记录(大部分是亲眼目睹的),从战争开始直到汉口的陷落——并穿插以游击战的整个伟大的背景、民众的觉醒以及作家与艺术家的片断叙述——一个全部伟大的故事。”尤其难得的是作者站在一个进步和正确的立场,而作纯客观性地描摹;但由于历史的真理,使他显然对中国人民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作的斗争,表露了同情和欣仰。

目录

译者的序

第一章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

第二章 抵抗之歌

第三章 挑战

第四章 一支军队的产生

第五章 玩火

第六章 决定

第七章 代价的估计

第八章 反攻

第九章 人民之战

第十章 战斗的民主政治

第十一章 新四军

第十二章 举国的抗战

第十三章 保卫大武汉

第十四章 过渡时代

第十五章 中国向前迈进

木刻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

 抵抗之歌

 马占山的游击骑兵队穿过长城

 战斗的民主政治

 新四军在京沪线上的袭击

试读章节

在这危急之时,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显示了许多一致的直觉的反响。

他们反对某些野心的南京军官的要求,那即是要同时将“叛徒”及蒋除去,实行立刻征讨(假使这一战役开始了,日本一定默契支持一切的煽动,撤退压制青岛罢工的登陆海军,甚至应允在反西北的任何行动中作军事合作。这为了在中国有另一次的内战了)!

他们同情东北领袖所倡导的国家统一政策,但完全谴责诱绑。

蒋委员长安全的回来,他们是说不出的安慰,他们很正确的解释危机的和平解决,把他当做一种标记,即此后中国军队愿意进行的唯一战争就是打日本。

蒋将军感受到:政府的军队把他当做囚徒,通过红军的影响才被释放,红军,他认为是他的最恶的敌人;他也几乎为炸弹炸死,他的最“忠心”的将军已准备把炸弹放到他被捕的地方,因此他有大量理由重新考虑他自己的地位与政策。他似乎很清楚的认识,他权力的整个基础终于已变换了。显然的,他若企图继续强制西安的东北军的政策,将不可避免的达到无尽止的内战,增加日本的侵略而广泛的民众不满将威胁他的政权。另一方面,他自己若站在反内战的民众运动前面,而作有效的反日抗战,反而能巩固他的地位,政治基础比在少数心服及官僚团体一贯的顺从之间求得势力的平衡坚固得多。他可以成为实质上的全国领袖,一个象征,在它的背后各式各样的群众都集合起来。西安事变之后,他开始向这一方面移转,以后的数月指明了,无论从他自己的地位或民族的利益来看,他的选择是聪明的。

一切政治集团宣布响应西安,“这块土地是我们的!”“它是我们大家的,任何个人或团体不能损失它的完整性,以内战浪费它的精力,或否认我们参加防守我们公共财产的权利。”敌人是到了门口了,只有各党各派以民主形式联合共同努力才能救中国。一九二七年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团结的效果。多年的内战及国耻就是放弃它而受的处罚,就是以强制人民的期望的办法来压制的企图所得的自然的结果。

真正团结的第一个条件是国内民主,使每一个团体能真正发挥她的力量,而有助于国家追求生存的斗争。

中国人民早就认识这点。西安的结果,使政府及军队都遇到当前的急需。

团结的锻炼成功有三个因素,这是日本几乎两年来阻碍到现在都无效的。

第一,中国各阶层日渐相信,更进一步的对日本屈服就是中国各部分人民的毁灭。日本的野蛮侵略,为这种信心打下根基。统一战线的宣传给予它形式的与行动的纲领。

第二,是共产党对民主反日团结政策的坚持依附,自从满洲被侵略以来,他们就这样苦苦要求。在西安事变时,东北军诱绑蒋将军后,召集他们会商,给予共产党领袖以权力决定十年来尽了最大的努力要消灭他们的人的命运。但是他们无犹豫的释放他,恢复他的权位,这并不是荒唐的举动,而是因为任何其他办法只有走到内战一途。但这时候,全中国,除无希望的反叛者及十足的卖国贼外,都是需要团结。

第三个因素是蒋将军自己。他的拘禁及其后发生的事件使他看到周遭的实况,在某种范围内他周围的人们使他对这国家有些事不知道。一个聪明的政治家,在过去他曾在他的旗帜下取得每一潜伏的危险的集团而建起他权位的大厦,因为那些集团的敌对是可以拿职位的甜言而调和的。他看到他在这小心竖立的机构中漏掉了最强的政治势力——中国人民本身民主的与民族的期望。日本逼他走到墙角里。他清楚的看到为了中国的复兴以及他自己,必须顺潮流前进而不能拒之。他这样的选择了并坚持保持着它。

全国采取了新的口号:“拥护领袖抗日”。老的国民党口号仅是“拥护领袖”。所增加的两字包含萌芽中的中国政治转变的整个意义。蒋将军曾经是无条件的“领袖”,但是如西安事变所示,他的权力是不稳固的。现在在西安事变之后,他真正是一个领袖了,是一切党派的,包括共产党,他把他们放在自己的命令下,但是这种领导是附有条件的。他是抗日的领袖——与大多数中国人民生活利益符合的领袖。蒋将军曾经是军事独裁之首,不安的高高坐在内部矛盾的热锅之上。现在他是全体人民争生存斗争的最高指挥者。

自然,转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过去的事迹是逐渐在痛苦中脱去的,政治犯自由了,但是许多依旧在牢里,如救国运动的七领袖就是。反日的出版物仍旧是受压制,组织人民爱国活动的企图仍旧遇到官方的猜疑与阻碍。这些事体的消灭是经过很长的时间的。

虽然西安的结果并不十分明显,要一直到六个月战争爆发之后,然而一切消息灵通的观察者都很清楚,转变点是达到了。

一九三六年的事件对于日本人一定是十分惊奇。第一,在新年之前,他们分割华北的计划为北平街上的学生示威所阻挠了。他们屏息等待着的内战未能具体化,结果只是中央政权的新的增长。如吞并察哈尔六县一样去吞并绥远的企图是遭到坚决的抵抗。棉纺厂的罢工指示着大城市的群众已开始站起来。最后,一个最大的危机不仅没有破坏如此长远力争的统一,而在另一方面却完成了它——以抵抗侵略为它的基础与结合的原则。在委员长出来的前一天,日本人欣喜可能有一个巨大的扰乱,他们希望在这一过程中用中央的权力压服高涨的民众运动。他们希望南京最后以毫无希望的屈服而停止内战。二十四小时内,他们希望看到的一切,不仅是投降,甚至是妥协,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他们所怕的,二十年来所反对的团结最后来到了中国。

在华北,这一变动的后果立即感到了。半自治的冀察政委会主席宋哲元,一年来消极的抵制日本人提议“经济合作”的一切——即是日本人为日本人开发华北富源,而用中国资金。日本人曾相信他们最后能恐吓宋,使他至少满足他们部分的要求,但是这种信心是靠了假定他们是孤立的,中央政府太胆小而不敢在危急时来支撑他。现在军事情形变了,自一九三五年以来,第一次军政当局,不仅是宋及他的二十九路军,而是整个中国,又起来反对日本统治华北的要求。整个的中国与两年前处在全然不同的情境下。日本人要成就腐化地方军及地方行政的一切辛勤努力都没有结果——代替了“独立”,华北是急急的回到了南京的轨道。

环境是如此,以日本人的聪明只知道一个办法:挑起冲突,给予一个打击——于是很仔细的注意结果。假如宋投降了或者不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则在中国的阵营内将开始深刻的分化,也许甚至再来一次内战。假如在另一方面,南京认为这一煽动是试探力量的挑衅,派它的队伍到北方,则很清楚的,只有严重的军事失败,才能阻止中国增长的团结力量。日本没有看到在最短时期内,使它受如此一种失败有何困难。它的计划是笨人也可为的。

这就是卢沟桥(马哥勃罗桥)“事变”的开端,这促成了战争。

这以后发生的事情指明了,甚至日本军阀的智慧也有它的尽头。它指明了甚至世界上最好的侦探机关也不能帮助国际间行劫者去了解一种民族的新生,及百万人民为他们家乡斗争的不可征服的力量。P9-11

序言

1937年7月7日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此事变为发端,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由此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扬子前线》《中国解放区见闻》《华北前线》《人民之战》《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不宣之战》,其中《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两书原为《中国的抗战:日本侵华大事记》,在本次整理出版时根据内容和体例分成了两册出版。在这些图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描写了许多浴血杀敌的场景和细节,同时在书中也客观公正地揭示了战时中国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张、抗日战略及中国政局的现状、缘由和发展趋势;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较深的、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较早记载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内容,郭沫若先生为该书作序并亲笔题写了书名。

宋庆龄在读了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埃德加·斯诺则称赞《人民之战》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

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在倡导、促成、维护、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主导作用,是团结抗战的核心。在《中国解放区见闻》《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书中作者不仅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许多造谣和歪曲宣传,而且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前途。

书中插图为编者所加,与书中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只是便于读者直观了解抗战时期的真实场景。

尽管这些记者国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强烈的谴责,但由于对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或者对现场的深入程度不一,对一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描写。为了使读者70年后依旧能够读到这些最原始的关于抗战的图书,我们在出版过程中没有作任何删改。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仅就错别字作了修改,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都保留原样,这样的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内容更为真实,更为贴近那个时代,希望读者给予理解。

编者

2015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