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飞行员的奇遇
李乔
这是遥远的西南一个偏僻山区,由于是一个死角,来往的人们不多,但今天却有两辆漂亮的小汽车在坎坎坷坷的公路上风驰电掣地飞奔着.碾起一片黄灰,无声地消失在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和茅草上。公路在重重叠叠的崇山中转来转去,一个开阔的平坝也看不见,除了光秃秃的高山外,还是光秃秃的高山。可是坐在汽车里那个在中美建交后不惜辛苦,远渡重洋,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的贵宾麦克,却一直显得兴致勃勃。陪他来的省外办和县人委的同志,不耐汽车的颠簸早已昏昏欲睡,他仍睁着两只蓝眼睛,好奇地只是往车窗外看。那嶙峋的山崖,那潺潺的流水,那冲破严寒像黄金一样灿烂的迎春花,那漫山遍野一片雪白的野梨花、苦茨花,不知怎么,对这位贵宾竞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从省上下来已奔驰了将近一千公里,然而他一点倦色也没有。汽车以每小时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行进,他还嫌走得太慢。在美国汽车的时速一般都是一百公里,要是在高速公路上,那就远不止此了。可是在中国,特别是西南山区,想不到却是这样缓慢。不过这比起解放前的中国来,进步也算大了。那时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电线,这山区同省上完全没有联系,被称为“独立倮倮王国”。几千年来封建皇帝摧毁不了的这个“独立倮倮王国”,现在却彻底解体了!那条在民族之间高高筑起不可逾越的障碍消除了,各族人民可以自由来往,甚至连多年断交的美国人民也可以来到这里了。麦克心里异常激动,忍不住转过头对坐在一旁的吉米副县长瞟了一眼,微笑着跷起大拇指:
“共产党了不起!不到这里来,我不明白你们这个地方的变化。”
奴隶出身,在民族学院外语系毕业,当了外事处翻译的阿鲁甲甲,忙把他的话译为彝语告诉了副县长。
吉米仿佛被打了一针吗啡,那疲倦的脸色消失了。在县上接受陪伴这位贵宾的任务时,县委书记和县长曾再三嘱告他:第一,要使贵宾满足心愿。第二,要灵活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贵宾对中国共产党有所理解,消除被蒙蔽的美国人对新中国的疑虑和恐惧。吉米没有忘记这嘱告,立即笑容满面:
“是的。没有党的领导,中国怎么能搬开i座大山?我们凉山的百姓和娃子怎么能翻身当主人?”
阿鲁甲甲还没翻译完,穿着笔挺的藏青毛呢西装,头发已经花白,但脸色却很红润,而且神采奕奕的贵宾麦克,好像发现什么,惊喜地对着副县长:
“你是百姓,还是娃子?”
“百姓,我们彝族叫作‘曲诺’。”
贵宾很满意:
“哈罗!你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翻身的吗?”
好像被打开了闸门,许多往事如滚滚怒涛冲了出来。吉米永远记得:那是解放后第七个年头,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正闹着改造私营工商业、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省上派了一支民族工作队来到凉山宣传民主改革。所谓的民主改革就是要推翻历史上最残酷、最黑暗、最落后的剥削制度——奴隶制,使凉山的彝族人民越过几个社会发展阶段,一步跃人社会主义。占凉山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的百姓和娃子,当然欢天喜地欢迎改革。然而占凉山人口仅百分之七、而拥有耕地面积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并占有全部百姓和娃子的黑彝奴隶主,却不乐意改革。由于这是民族地区,社会情况不同,共产党没有硬搬内地土改的那一套办法,而采取和平协商、赎买政策来解放奴隶和百姓。奴隶主同意了,但有个别人不愿意放弃剥削,发生叛乱,共产党一边动员奴隶和百姓起来跟顽固奴隶主斗争,一边派解放军支援,经过两三年的疾风暴雨、雷鸣电闪,被压追者终于胜利了。
“我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最初当民兵,反动奴隶主要杀我,我不怕,跟他们日夜不停地干,遇到多次危险,也受过伤。共产党帮我医好,派我当了乡上的劳协主席,民主改革后当了乡长、区长。文化大革命后,又被提拔到县上来了。我对共产党、毛主席世世代代感激不尽。”吉米副县长的声音里洋溢着由衷的激情。
在民主改革以前,莫说“白骨头”的“曲诺”没有当副县长的资格,就是号称血统高贵的“黑骨头”,也没有当副县长的。吉米能出人头地,得到了这光荣地位,麦克对他的心情很理解。 “哈罗!我的年轻朋友,你又是怎么翻身的?”突然,麦克把眼光移到阿鲁甲甲的身上。
预料不到这位贵宾会问到自己,阿鲁甲甲的脸不觉红了起来,腼腆地笑了笑:
“我是安家娃子,民主改革时我还没出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没见过我的阿达,只知道我的阿嫫是一个心肠最好的妇女,她用苦荞饽饽和泪水把我抚养大,进了不要一文钱、完全由公家供给的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学院,我便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感激共产党外,我还要感激我的阿嫫。多年没有跟她见面了,这次回来想顺便看看她。”
副县长听了翻译员的自我介绍,明白他是要去的那个地区的人,心里不觉一惊。阿鲁家是民主改革以后同吉米家争夺权力的对手,现在乡、区政权虽然掌握在吉米家手里,但阿鲁家不甘心,又出了个在省外办T作的人,这不能不注意。
其实,副县长的担心是多余的。阿鲁甲甲虽姓“阿鲁”,但他母亲是娃子出身,没有家支,住在另外一个部落,因受大家支掌权者的压迫,“文革”后才迁到那里得到阿鲁家的允许,所以也姓了阿鲁。他的血统究竟是哪家,谁也不明白。他对于家乡的情况不甚了解。
贵宾听了翻译员的话,不禁开怀大笑。美国对中国共产党认识太少了,因而疑虑、封锁、断绝邦交达二十多年之久,幸得国务卿基辛格来试探,对共产党有所了解,尼克松总统才大胆地同中国恢复正常关系,与中国暌违三十多年的麦克也才能来旧地重游。为此,他对尼克松和基辛格颇有好感。
忽然,山坡上出现了几间稀稀落落的板板房,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贵宾又激动起来,眼光里露出抑制不住的惊喜之情:
“噢,板板房,板板房!从前我住过——”
副县长、翻译员以及那个整天闭着嘴、两只眼睛老是注视前面、专心致志开车的司机,不觉很奇怪。怎么从前他会住过这种板板房?难道豪华富裕……
P8-10
刚收到中国作家协会《关于选编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通知》时,我们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中国作家协会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不断给我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发愁的是怎样才能将好事真正办好?心中没底。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已经超过千万),分布广泛的“大民族”,要将跨越三十多年的精品佳作一网打尽,无异于大海捞针,简直无从下手。好在我们的团队领头倮伍拉且主席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提出让青海省省委常委吉狄马加部长担任“彝族卷”主编。我们都眼前一亮,由吉狄马加部长来扛彝族文学的大旗,大家都有了主心骨。然后,倮伍拉且主席又提出:划片负责,包干到人,他本人负责四川省,纳张元负责云南省,禄琴负责贵州省,其他有彝族分布的省区,编委会集体负责帮他们选。
8月15日至18日,统稿会在凉山州西昌召开。关于作家作品的排序也是一个难题,谁先谁后?中国人都很在意自己坐第几把交椅,我们没有水平,也没有那个能力来给彝族文学史排座次。倮伍拉且又提出一个绝佳的办法.同一类文体按作者姓氏的声母音序排。但是,9月份总编委会在北京开会,多数编委不同意按姓氏笔画排序。经过讨论,统一意见:按作品发表时间的先后来排序。所以,现在的排序是严格按照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出来的,不代表你在当今文坛的名气地位,也不代表你本次文章的质量水平,只说明你的作品发表的时间先后。
8月的西昌,依然热情似火,但品读篇篇佳作,让我们如饮甘露。本书的作者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再次告诉我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在坎坷崎岖的小路上夸父逐日般的无尽追寻中+你会遭遇一个又一个巧合和偶然,也会有一个又一个意外和错过。机会总是频频拜访那些有准备的人,现实的城市犹如雾中的风景,隐隐地散发着忧郁的美.承载着没有承诺的梦。任何一件事情,勤力做到极致,自然就会收获鲜花与果实——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们已经尽力,但水平和视野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即使被遴选出来的这些文章,也并非尽善尽美,何况品读文章如同欣赏美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都有道理,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不缺智慧,缺少的是智慧的碰撞;我们不缺友谊,缺少的是。灵的沟通。我们渴望的是交流与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照亮共同的心灵。
岁月总让人停留在时间的坐标上流连忘返,从期盼到遗一感。虽然是秋天,邛海边许多树木金黄的落叶却在不断随风缓缓飘落,以慢动作穿过空气的厚度和时间的长度,发出粗糙的摩擦声和尖锐的破碎声。时间的巧手缓缓穿过黑发,悄然间已是雪上双鬓,甚至白发如旗。不论时光如何流转,不论岁月的波涛如何无情地冲刷着我们的。灵,永不改变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学的挚爱和不懈追求。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将以文学的名义一路同行。
彝族卷编委会
2013年10月20日
展示与起点
丹增白庚胜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冢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11月12日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
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必然发展壮大,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事业必然发展繁荣;彝族文学创作队伍必然发展壮大.彝族文学创作事业必然发展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中国作家协会的委托,吉狄马加等选编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彝族卷上下)》。《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彝族卷上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小说、散文和诗歌。
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了五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评选了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骏马奖”,创办了《民族文学》杂志,开办过数十期少数民族创作笔会,鲁迅文学院开办少数民族作家班、翻译班多期;四川省作家协会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设立“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开办少数民族文学笔会,出版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等。我想,云南和贵州、广西的作家协会也做了大量类似的工作,而且应该做得更多更好。云南、贵州、广西与四川比较,少数民族种类更多。可以期待,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必然发展壮大,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事业必然发展繁荣;彝族文学创作队伍必然发展壮大.彝族文学创作事业必然发展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中国作家协会的委托,吉狄马加等选编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彝族卷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