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海著的《中国哲学史纲》以史纲方式撰写、以精实的内容从中国哲学方法、精神特质开始,谈论先秦哲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佛学、宋元明理学,一直到当代哲学。内容紧凑,将丰富的材料择其精要来呈现。是唯一一部从传统走入当代的哲学史包含二十几年来最新的哲学研究、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哲学史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曾春海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春海著的《中国哲学史纲》以史纲方式撰写、以精实的内容从中国哲学方法、精神特质开始,谈论先秦哲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佛学、宋元明理学,一直到当代哲学。内容紧凑,将丰富的材料择其精要来呈现。是唯一一部从传统走入当代的哲学史包含二十几年来最新的哲学研究、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曾春海著的《中国哲学史纲》定名为《中国哲学史纲》,主要针对从先秦到当代这数千年来中国哲学所蔚成的多样而丰富的哲学资产,取其精华做一大体纲格式的论述,并对其中影响力深厚的哲人进行了选择性的介绍和探究。 透过对哲学史的研读,我们可从中汲取前贤诸哲人的论述精义,及其纵贯性和横向性的相互影响,对比性的究明其思想成果的价值、贡献和所留下的难题或留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后来者如何在这一脉络下继往开来的创进不息。 目录 第一篇 先秦哲学 第一章 先秦儒家学派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儒家核心思想 第二节 孔子至孟子期间之儒学——以近世出土文献为依据 第三节 战国中期的孟子学派 第四节 战国晚期的荀子学派与《易传》 第二章 先秦道家学派 第一节 老子的形上学与处世智慧 第二节 郭店及上海博物馆出土简文之道家思想 第三节 庄子的形上学 第四节 《管子》与《黄帝四经》的天道与治道 第三章 墨家学派 第一节 墨子及《墨子》一书 第二节 兼爱之德的涵义 第三节 贵义之德的涵义 第四节 墨学的知识原理与方法 第五节 墨学的政治、社会实践 第六节 评论 第四章 法家学派 第一节 法家的源流与特色 第二节 集法、术、势三派之大成的韩非子 第五章 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学 第一节 邓析与《尹文子》 第二节 惠施与公孙龙子 第六章 阴阳家学派 第一节 阴阳与五行之源流 第二节 邹衍与阴阳家 第二篇 两汉魏晋哲学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第一节 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形成、流派与学说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人性论及天人关系 第二章 西汉儒、道、法的互摄和变迁 第一节 陆贾和贾谊的天道观及政治论 第二节 兼采诸家以道家为主流的《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与西汉经学 第一节 天人三策说及春秋学 第二节 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四节 伦理规范与教化 第四章 西汉晚期的严遵和扬雄 第一节 《道德指归》的宇宙生成论 第二节 严遵的人生观及政治理想 第三节 扬雄的知识说及天道论 第四节 扬雄的人性论及政教思想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东汉批判时弊的理性思潮 第一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学要旨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 第三节 王符对时弊的批判与修正 第四节 荀悦的《申鉴》与仲长统的《昌言》 第六章 魏晋玄学通论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因素 第二节 玄学释义 第三节 玄学的课题和方法 第四节 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第五节 清谈与魏晋哲学 第七章 正始玄学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 第二节 钟会所撰《四本论》 第八章 竹林玄学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 第二节 嵇康的玄学 第九章 两晋的玄学 第一节 郭象迹冥圆融的玄学 第二节 两晋之际的六家七宗 第三节 僧肇的《肇论》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神不灭论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 第三篇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和佛学 第一章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 第一节 南北朝的儒学与政治文化 第二节 隋朝儒学 第三节 唐代的儒学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与柳宗元的儒佛论衡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学梗概 第一节 晋宋的“神”灭不灭之争 第二节 北朝的佛学 第三节 南朝的佛学 第四节 真常心之经典:《大乘起信论》 第三章 隋唐佛学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第二节 智□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 第四节 教外别传的禅宗以及分派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学”释名义 第二节 宋代理学兴起的主因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主要课题和治学精神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学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通书》的道德人性论 第四节 培养伊尹之志趣,乐颜渊之学的人文教育 第五节 研几慎独的修“心”工夫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学 第一节 存有论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第四章 张载的关学 第一节 张载及其关学学风 第二节 《正蒙》的天道与人之性命关系 第三节 心性论及其价值实践工夫 第五章 朱熹的闽学 第一节 朱熹学思历程述要 第二节 以理气释心性、理欲之同异的人性论 第三节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第四节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君子、贤人 第五节 穷理致知的认知原理及内容 第六节 培养人格的方法纲领及首务之工夫 第七节 居敬涵养的笃行工夫说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学 第一节 “心即理”的心学涵养 第二节 为己之学的教育目标及读书法 第三节 教养论 第七章 胡五峰与湘学 第一节 “理”统摄于“性”的宇宙观 第二节 心、性与理之相互关系 第三节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第四节 唯仁者能尽心成性 第八章 叶适的义利观与永嘉事功学派 第一节 叶适之前儒家学者对义利之辨的流变 第二节 叶适义利之辨的时代及学术背景 第三节 义利观之理论及实际主张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学 第一节 元代理学流布之概况 第二节 代表元代北方理学的许衡之学说 第三节 元代南方理学代表的吴澄思想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学 第一节 此时期理学的流布及其课题之转折 第二节 南方的朱学梗概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学 第一节 陈白沙 第二节 王阳明 第十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朱学与阳明后学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学的推进 第二节 阳明后学的浙中学派 第三节 阳明后学的江右王学 第四节 泰州王门 第五节 东林学派的顾宪成与高攀龙 第五篇 明清之际及清代的哲学 第一章 刘蕺山与黄宗羲 第一节 主诚意慎独的刘蕺山 第二节 黄宗羲以史入经的实学 第二章 李二曲与王夫之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关学代表李二曲 第二节 兼采心学、理学与气学的王夫之 第三章 乾嘉学派对理学之修正 第一节 戴震 第二节 焦循、凌廷堪与阮元 第四章 康有为与梁启超 第一节 康有为的藉经论政和托古改制 第二节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启超 第六篇 当代中国哲学 第一章 梁漱溟与熊十力 第一节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人心论 第二节 熊十力天人一本的体用不二说 第二章 冯友兰与张岱年 第一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第二节 张岱年先秦儒学的人观 第三章 宗白华与方东美 第一节 宗白华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学 第二节 方东美及其对庄子哲学的诠释 第四章 唐君毅与徐复观 第一节 唐君毅的心通九境与天人圆融说 第二节 徐复观论人权与民主 第五章 牟宗三与罗光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第二节 罗光对儒家形上学之诠释 试读章节 1973年大陆学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两汉古墓中,挖掘出一批出土的帛书文献。其中有引起学界瞩目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亦即道家文献,此外还有帛书易传,属战国后期孔门传易之作。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也出土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这批典籍文献除三篇为《老子》外,其余十四篇属儒家文献,足以说明儒家学说对包括楚国的战国时代之各国皆有广泛的影响。在这一大批儒家文献中,除《缁衣》一篇见于今传本《礼记》,《五行》一篇亦见于马王堆帛书,其余皆初次再现于世。上海博物馆1994年购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也属荆门出土,其中也有《缁衣》。若对照郭店一号楚简儒籍各篇以及今存传世文献,则可发现原文以及思想与《礼记》最相近。《礼记》为西汉前期所发现和搜集的先秦古文文献,汉代学者都认为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东汉时《礼记》已分成两系统: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世将小戴礼记称为《礼记》,对汉唐学者而言,使用《礼记》的困难主要是在“未能尽知所记之人”,但是咸信该典籍为先秦战国时文献。有学者认为《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把孔子以及他们自己对礼的论述记载下来,再经人纂辑而成。这些纂辑者主要是子游、子夏、子张、子贡、曾子、子思、乐正子春、公孙龙子及其同声同调、弟子、后学,也包括孟、荀两派的学者和秦汉之际的儒生。 宋明理学家曾试图构筑先秦儒家的系谱,例如朱熹认为孔子到曾子的《大学》,曾子传《大学》给子思,子思再作《中庸》,子思将《大学》、《中庸》同传于孟子,而孟子以后无传焉。在这一系谱中,确立了孔子至_孟子之间的曾子、子思之地位。大陆学者陈来指出:“中国古书的特点,是在学派传承过程中往往加以润饰和增添,疑古运动正确地指出了这些后人附益的部分,但却也由此把这些文献统统视为后人所作和晚出,造成了古代研究的史料困境,也使得现代中国古史研究不得不以‘重建历史’为起点。” 在当前出土文献的研究中,在先秦儒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系谱的重建中,树立了由子思和孟子所联系出来的思孟学派。例如:郭店竹简《缁衣》的发现,对古人谓子思作《缁衣》的说法提供有力的支持。《韩非子》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却未提及孔门以文学著称的子游、子夏、曾子三儒者。观《礼记》中所记述的言行,除孔子最多外,当首推子游、子夏、曾子,可是《韩非子》却未提及。据当前学者们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指出子游在儒家系谱的重要性。《礼记·檀弓》有段子游的论著见于郭店竹简的《性自命出》篇,这是郭店竹简最具哲学性的论文。当前出土文献学者认为郭店竹简是公元前500至前300年间所流行的儒家部分著作,作者推断为七十子及其弟子,同时郭店竹简与马王堆皆出现《五行》篇,所不同的是马王堆帛书的《五行》篇分“经”与“说”两部分。“说”是对“经”的解说,这是先秦古书所常见的体例。然而,竹简的《五行》只有“经”,而无“说”,因此,有不少的学者认为《五行》“经”的部分成于孟子之前的战国前期,乃系《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倡之,孟轲和之”,亦即子思、孟子所倡的五行说,因此,竹简《五行》应属子思的著作。《子思》二十三篇,汉以后逐渐失传,《五行》篇的出土可说是后人对子思研究获得一立基点。 综合前述,孔子至孟子之间当有由子游、子思和孟子所形成的思孟学派,清人陈澧先持思孟之学出于子游的说法,近人郭沫若从之。《荀子·非十二子》断言思孟五行说是承接仲尼、子游而论述的,如果这些说法能成立,则郭店竹简兼收子游、子思学派的著作,也有其正当性。若子思将《大学》、《中庸》传于孟子的说法可信,则我们又可察觉在《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慎独”、“修身”之观点也出现在竹简儒书中,例如:《五行》篇言“慎独”、《六德》篇言“修身”、“亲民”,再观郭店竹简中好几处都强调“求己”、“反己”的重要性,得见孟子的“反求诸己”是早期儒家的核心论旨,且内容多与《大学》、《中庸》相符合。我们可以说《大学》、《中庸》的一些核心论题,在七十子时期就已经论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可分成三时期。前期为七十子及其后学,著名的代表人物为:有子、子弓、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思,中期为孟子。思孟学派联接了战国儒学的前期和中期。晚期则由荀子建构了传经的学术系谱及客观化的外王思想之论域。 二、楚简儒家佚籍的“性情说” 楚简儒家佚籍的性情说,在文献依据上系指1993年出土《郭店楚墓竹书》中之《性自命出》篇,以及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之《性情论》篇。这两篇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竹简原无篇名,二书的编辑者分别补上不同的篇名。兹为论述的方便起见,我们暂且使用“楚简性情说”来指称。此说,就目前学者们所做过的多方面研究而言,其抄写的时间应早于公元前300年。由其文字资料编辑之形式,所论述之问题及要旨,可推测出是儒家较早期的思想史料。学界大致推认《性自命出》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作,但是看法有所分歧。有的学者将之定位于孔、孟之间,属孔门后学向内求索的一派,有的学者定位为孔、荀之间。两篇的主题虽各有侧重,就思想的内在理路观之却相互关联,旨在论述心性问题。P16-18 序言 “哲学”作为一成熟的学科之指称,系日本学者西周氏在1874年在其《百新一论》一书中绍述西方哲学,译自英文“philosophy”一词。“philosophy”的拉丁语源“philosophia”是由希腊语辞:philos(爱)和soplia(智慧)结合而成,意指追求智慧的爱智之学。然而由哲学的研究发展史观之,哲学研究的对象,论题不断多样化。其内容性质、研究方法与目的所在,可谓百家纷纭,精彩并陈。因此,由哲学发展的历程和丰富的内容而言,我们很难证成一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制式定义。在西方,首先确定哲学史之概念,同时主张哲学史应建构成哲学之一项主要研究部门的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中国学者冯友兰分别于1931年及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首创中国哲学全史的研究成果,他以英美新实在论观点所撰成的这部书,各方的评价是有贡献也有局限。在他之后,近八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也有不少可观的成就,丰富且深刻化了这一学科,却仍有再发展充实的可能性。哲学史的研究常以哲学性的核心问题为经,各时代重要的哲学家为纬,将既有的种种研究成果贯穿起来,编织成一能承先启后,且有内在关联性的哲学思路发展历程。我们透过对哲学史的研读,可从中汲取前贤诸哲人的论述精义,及其纵贯性和横向性的相互影响,对比性地究明其思想成果的价值、贡献和所留下的难题或留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后来者如何在这一脉络下继往开来的创进不息。就哲学史所呈现之问题观之,虽经纬万端,不禁令人质疑哲学性的问题究竟何谓?其回答尽管有仁智互见之别,但是就其概括性的化约,仍可确定为形上学、逻辑与知识论和价值哲学三大领域。回顾中国学术史所涉及这三大论题的业绩,也有不同的质量成果。不可讳言的,从大处宏观而言,中国与西方精神文明的源头及发展轨迹不同。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所研究的对象、理论思维的方法、内容性质、价值理想和精神风貌自然与西方有差异,哲学界面对这些差异,当然不应该以一己之见为判准而是其所同,非其所异。两者间应相互尊重,虚怀若谷地试图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文化脉络和论述的语境,相互沟通、理解、交流与融合。 本书与本人主编及撰写的《中国哲学概论》是姊妹书,后者系从横向面剖析诸哲学论题及其不同学派及学者们的主要论旨。《中国哲学史纲》旨在将主要的哲学论题透过同时代及前后代具代表性哲学家思想的内在关联、转折、发展予以发掘且进行有系统的理论建构,呈现出思路的理脉。本书与本人先前出版的《先秦哲学史》和《两汉魏晋哲学史》具有家族的血缘关系。笔者自1977年获博士学位迄今已35年,先后在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担任过许多不同学派、时代的中国哲学专业课程,曾也出版过十多本专著。此外,本人也曾获得过国科会的专题研究奖助二十多次,参加各种中国哲学的研讨会数十次,所长期累积出来的成果及蓄养的能量,促成了本书的水到渠成,本人对成就此书的种种因缘际会,衷心感谢。 至于本书的特点,值得阅读的有数方面:第一,在首篇“先秦哲学”的部分掺入了这二十多年来两岸中国哲学研究的聚焦点之一,儒道两家出土文献的新材料;第二,在第三篇“南北朝与隋唐的佛学”部分绍述了儒学的梗概;第三,在“宋元明清的理学”方面补充了一般中国哲学史著作中所鲜见的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叶适以及元代理学的风貌;第四,在两岸学界所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专著中对百年来的当代中国哲学着墨不多,本书于第六篇予以专篇论述,分别选取了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宗白华、张岱年五位大陆具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台湾学界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罗光等五位具瞩目性的人物为代表,使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内容有一较具全貌的能见度;第五,本书定名为《中国哲学史纲》主要针对数千年来中国哲学所蔚成的多样而丰富的哲学资产,取其精华做一大体纲要式的论述,但是对其中影响力深厚的哲人则进行了选择性的较深广之绍述,例如在先秦哲学于一般人所熟知的孔、孟、老子外,书中对庄子、墨子及韩非子做了较详实的论述。此外,本书对汉代的董仲舒、魏晋的王弼、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明清之际的关学代表李二曲等人也做了较大篇幅的绍述,使读者可藉之而获得对中国哲学某些专家和专题较深刻的了解。 最后,本书出版的公元2012年对笔者而言,也是个具多重意义的一年,本人能长期笃志于学界的研读和著述,当得力于家父家母的培育和鼓励。家父曾存道先生在台湾教育界历任中学教师、高中校长、省教育厅督学。家母杨莲英女士在台湾任小学教师数十年。若没有这种家庭的文教氛围、潜移默化,则本人未必能有长期的理想和动力。家母今年适值九十高寿,本书之作应是祝贺她生日的一项意义非凡之礼物,家父辞世至今年也恰巧满十五周年。相信本书之成也可告慰他在天之灵。此外,本人也衷心感谢中国文化大学能延续我在政治大学退休后的学术生命,今年恰逢该校在台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本人也谨以此书申祝贺之忱。 同时本人也藉此向协助校对书稿的中国文化大学博士班毕业的叶淑茵女士,台大博士班毕业的蔡龙九先生以及五南出版社的主编陈姿颖小姐的辛劳致诚恳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