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树洞小人儿史努豆/欧美当代经典文库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德)雅诺什
出版社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树洞小人儿史努豆/欧美当代经典文库》编著者雅诺什。

本丛书中收录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它们既吸引尚不识字的幼童,也会使八十岁的老人为之着迷。如翻译家李士勋先生新译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却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这种动物的构思和设想,深受国外大人小孩的欢迎,畅销三十多年经久不衰;还有德国作家邦瑟尔斯的《蜜蜂玛雅历险记》,初版于1912 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三岁的孩子入睡前常会要父母给他们念一段这个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据熟悉此书的朋友介绍,爱读这本童话的成年人,一点儿不比儿童少。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恰好证明了一点: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它们在儿童文学里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学里去比一下,毫无疑问,应该还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着喜欢,成人一看就觉得虚假造作粗劣无趣,它的价值就十分可疑。本丛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种孩子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精品。

内容推荐

《树洞小人儿史努豆/欧美当代经典文库》编著者雅诺什。

《树洞小人儿史努豆/欧美当代经典文库》内容提要:史努豆是居住在树洞里的小人儿,他和他的家人既生活在森林里,也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会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还拥有掌握神秘银河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大家身处困境时无所畏惧。你想知道他发生过哪些精彩的故事吗?这本书将会告诉你!

目录

说说树洞小人儿

史努豆上学记

银河淌来漂流瓶

树洞小人儿的快乐

天外的孤独

树洞小人儿捕鱼记

搭一座摩天楼

园丁之梦

恶作剧的后果

智斗野狗

两个小“驴友”

树洞小人儿的帽子

让灵魂尖叫的美食

时间伸缩器

译者小记

雅诺什绘本的中国旅程

试读章节

他的绘本被归为童书的范畴,但大幅的画面、文字略少于图画的搭配,令当时的中国读者很不习惯。偶尔也有家长和老师捧起书来翻一翻,感觉图画虽然有点儿可爱,但画面仍旧不“精美”,动物均画得“不像”,而且故事有点儿莫名其妙,似乎没有讲什么有用的知识或道理;特别是一看定价,差不多10元一本——文字那么少,这书未免也太贵了!而且,雅诺什的每个绘本故事,文字篇幅相当于短篇小说,学龄前的幼儿一般是没法儿自己读的,上学后的“大孩子”也不会去读,否则家长和老师定然会告之“没出息”。那么,它们到底是给谁读的书呢?

一群儿童文学研究者和发烧友发现了它们,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个发现大约是在出版后两年左右的事情,但还不算太晚。在网络上搜寻一下,你可以找到一批学者和网友的评论。这些评论与常见的童书评论不同,很少提到孩子们如何读雅诺什,主要是讲自己读雅诺什的感受。

一位网友写道:“很喜欢雅诺什。一个活在理性世界的德国人却有一颗智慧顽皮的童心。简单直率的文字,寥寥几笔反而扎实可爱的图画,里面却包含了极深的含义。谁说漫画一定是儿童读物?我想不通……”(稻粒儿)

一位作家写道:“雅诺什的幽默就在这时以无比轻松的方式击中了读者,那种笑是会心的,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为基础的。”(李彦君)

梅子涵先生这样感叹:“小老虎和小熊寻找巴拿马的故事是在讲一个哲学。像这样的哲学和深度,写到给很小的小孩听讲和阅读的故事里,并且让他们开怀大笑爱不释手,是怎样的智慧和艺术!’’

今天,我们渐渐知道,雅诺什绘本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形式。这种在英文中被称为“图画书”、在日文中被称为“绘本”的童书形式,在欧美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已经发展了50多年,即使是在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也有了近30年的兴旺期。我们岂止是忽略了一位雅诺什,我们差不多忽略了这世界整一个世纪!

爱上雅诺什

2002年新蕾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儿童文学5人谈》,在这本书中,儿童文学界的五位名家第一次正襟危坐地讨论起有关图画书的理论问题。仔细翻一翻,几位名家在书中提到的当时在版的经典图画书只有两种:德国作家恩德的童话绘本和雅诺什绘本。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恩德童话绘本是先有完整的童话文本,后由画家们配上插图;雅诺什绘本则是自写自画的作品,可谓标准意义上的绘本。

2002年以后,讨论绘本的声音越来越多,在仓库里积存已久的雅诺什绘本在市场上的销售也渐人佳境。在这个过程中,发烧友们起了重要的推广作用。作为发烧友中的一员,我还为雅诺什建了一个中文网站,在老师和家长聚集的网站推荐并发起讨论。自发来推荐和讨论的网友越来越多,大家都乐在其中。渐渐地,大人们再次捧起雅诺什,为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雅诺什!爱上了“妈妈为我读绘本”!

5年后的今天,已经有相当多的图画书问世,有时候你都会挑花了眼。可是想一想四五年前,雅诺什绘本是怎样的宝贝?虽然故事是那么的简单、朴素,无非是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熊,一只顽皮可爱的小老虎,一个虎皮鸭嘴四轱辘的手拉小车,还有一个又一个朴拙逗人的小耗子、小兔子、小猪、大象、鹅阿姨……没有太多的幻想,只是平凡生活的琐事。但我们这些大人与孩子竟然沉迷其中,感觉无比快乐。

这10本雅诺什绘本只印刷了一次,大约8000套,一直到2004年才售罄,不过最后几个月的销售状况非常喜人。但遗憾的是,它们也从此绝版了。读者们在到处寻找,苦苦等待着再版。这一等就是三年。

P136-P138

序言

这套“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规模相当大,共有五十来种。时间跨度也不小,几位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见这里的“当代”是用以区别于“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义上的“近代”或“现代”。这样一套书的启动与陆续出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将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论书稿《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付印出版的时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集能同时问世,如果读者在读这本理论书时,可以不断从译作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及体验,那该有多好!当时这话是不敢和人说的,因为拙著还没受到读者和时间的检验,是否站得住脚,实在毫无把握。现在,虽然书已印了三版,但仍须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还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译作品集可与之对读。不是说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书引发更多读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可能恰恰证明了拙著的不正确或不严密,而这更为喜人——这不就使理论得到突破,使认识得到了推进吗?中国从来就有“左图右史”之说,这可指图与史的对读,也可引申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阅读作品与理论思考的互参。所以,借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无非就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我把儿童文学大致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这样就可发现,各个种类的、差异极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同样合乎法则的,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获取审美感受,体验世界和人生,并得到文学的乐趣。而此前,我们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习惯于将各类作品尽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气壮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创作。这里,“爱的母题”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视角,“顽童的母题”体现了儿童对成人的视角,“自然的母题”则是儿童与成人共同的面向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视角。在“爱的母题”中又分出“母爱型”与“父爱型”两类,前者是指那些对于幼儿的温馨朦胧的爱的传递,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早期童话都属此类,从这里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编得也不严密,但世代流传,广受欢迎,各国的母亲和儿童都喜欢;后者则是指那些相对较为严肃的儿童文学,它们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体验真实的世界和严峻的人生,所谓“教育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类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爱型”作品也必须是审美的,它们让儿童在审美中自然地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应有说教的成分——它们仍应像上好的水果,而不应像治病的药。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套大书中,“三大母题”都有丰满的体现。一眼望去,满目灿烂,应接不暇。这里既有《小熊温尼·菩》《哎呀疼医生》《风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玛雅历险记》《小袋鼠和他的朋友们》等“母爱型”作品,也有《表》《野、r头凯蒂》《疯狂麦基》《老人与海》等“父爱型”作品,更有《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小飞侠》《马戏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顽童型”作品,还有《黎达动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狗狗日记》等合乎“自然母题”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说是不同母题的结合。如翻译家李士勋先生新译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却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这种动物的构思和设想,这就在“自然的母题”基础上添入了“母爱型”的内容,使其具有了一点儿近乎“科幻”的成分,这是很有趣的文学现象。细读这套书中的各类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更新鲜的发现。这是很令人期待的。

这套书中有很多是旧译新版,如鲁迅先生的《表》,赵元任先生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郑振铎先生的《列那狐》,顾均正先生的《风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问世已整整九十年。许多译本我小时候看过,现在重看,仍觉魅力无边。一个译本能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堪称奇迹,这也许只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才会出现。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无远弗届,处处相通的。这套大书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译也让人百读不厌,它们既吸引尚不识字的幼童,也会使八十岁的老人为之着迷。刚刚译毕的德国作家邦瑟尔斯的《蜜蜂玛雅历险记》,初版于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三岁的孩子入睡前常会要父母给他们念一段这个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据熟悉此书的朋友介绍,爱读这本童话的成年人,一点儿不比儿童少。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不是给孩子写的,现在奉献给少年读者,同样非常合适。肖毛先生重译的西顿的动物小说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直被当作儿童文学精品印行,但它其实也是写给成人看的。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恰好证明了一点: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它们在儿童文学里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学里去比一下,毫无疑问,应该还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着喜欢,成人一看就觉得虚假造作粗劣无趣,它的价值就十分可疑。同样,一部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听到了一点儿好话,拿到成人文学中去一比就显得水平低下,如还要说这是精品,就很难服人。当然这里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见,比如儿童书一定要“有用”,要能马上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等等,就都属于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这些久已有之的偏见,成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辨别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请成人在替孩子买书时自己也读一读,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于成人和孩子间的交流。本丛

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种孩子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精品。

还有一点需要补说的,是为什么在完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时,我想到的可与之对读的是一套优秀翻译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国原创作品集。那是因为,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还不足以证明儿童文学的确存在这样三大母题,它们应具有同样的合法性。如前所说,那时强调更多的恰恰还是“有用”,即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归入“父爱型”的母题中去,但儿童文学怎能只有这半个母题?这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才会投入这样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参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儿童文学。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阅读和参照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精品,仍是我们的必修课,并且是终身必修的美好课程。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大量的优秀译作更是他们所渴望和急需的。现在评论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种倾向,即为保护和推动国内作家的创作,总想能限制一下对外国作品的引进,以便将地盘留给本土作品。我以为这是很没志气的想法。当年鲁迅先生极端重视翻译,他甚至认为翻译比创作还重要,他把好的译者比作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有了火种,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比喻在儿童文学界也同样适用。举例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如没有任溶溶先生一气译出八种林格伦的“顽童型”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中国儿童文学会那么快地发展到今天吗?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齐,我们的佳作还不够多,问题仍然不少,因此,鲁迅的比喻仍没过时。现在我们常说的“三个代表”中,有一个代表指的是“代表先进文化”,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先进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充分引进之后,本土文化与这样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会得以提升并具有同样的先进性。如把先进文化关在门外,以此保护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所以,为了中国一代一代的孩子,也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今天和明天,必须有更多的翻译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儿童文学,不管它们出自哪个国度,我们都应尽快地“拿来”。我愿把最美的花朵献给这样的翻译家和出版家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