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静心已远
——读安奇《野园集》组诗
读安奇的《野园集》组诗,徜徉在那些饱含着韵味的字里行间,感受浓浓的诗意,偶遇一些名篇佳作中的片言只字,惊讶于诗歌的历史意境与现实音韵竟在这里一脉相承,如同回归了古典诗歌园林,一种久违了的欣喜不经意间从心底涌出。野园里陈列的诗行,如同舒展开肢体的四言五言七言的绝句与律诗,与《诗经》中的现实际遇相会,与《楚辞》里的浪漫情调相晤,混合着脚下大地上的泥土味,将时间自由地伸缩,将空间的大小同归于一,一粒沙一世界,一芥子一佛性,果熟自然香的底蕴,全起于作者身形未动心已远的一滴灵犀。
“我应该告诉你野园的位置,尽管时间挂在河的支流”,开篇用“位置”与“河流”勾勒出野园的时空坐标系。从混沌至眼前的一朵野菊,将远古拉近现实,将有限贴切地依存于无限,将无限完美地容纳于有限,将诗歌玄幻地精练为数字,即空即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从未在一首诗歌里以简短的形式与紧缩的内容里见到过如此空阔的心灵视域,在野园里——这小小的天地一隅,竟能弥合古今被时空荒芜了的距离,那是因为诗人,冲破了某种固化的思维疆界,驱遣着野园随圆就方,圆润无碍,野园里一朵野菊,刚刚开放,像诗人喷涌而出的诗情。
这座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的野园里,四处浸润着古典诗歌凝如脂膏的厚重旋律。野园里每一道风景,诸如秋蝉、蚂蚱、啄木鸟、灰鹤、岩羊、野马、青鱼、金色的大雕、青鹿、栖鸦、鸥鹭这些动态的意象都从远古携带着千年诗意的基因,在新生代的诗人笔下获得了重生;野菊、玫瑰、落英、沙葱、梅子这些从石头缝隙里长出的记忆,穿越了万里长空,落种于贺兰山脚下的土地上;青山、古长城、三关口、沙洲、大漠,长河、龙潭这些塞外风情,再现了野园的地域特色。这些意象从运动与静止,永恒与瞬间,历史与现实抒发诗人寓情于物的襟怀,他凭借想象构筑的野园,既是一个属于自我的内在世界,又是一个可以呈现给读者分享的审美世界。
嘹望野园,读者会体验一次诗意的“穿越”。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像一只振翅的“灰鹤”沿着时光的隧道姗姗而来,“浓茂的葱地”“洁白的手指”将“指如削葱根”(来自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进行拆解,让读者依迹寻觅,那些遥远的古典意象又被诗人巧妙地唤醒:一个意象,一种情景,一个时代的兴盛衰亡仿佛都在眼前如疾风掠过水面,一粒芥子包容了一个繁盛的世界,丰满在一片稻田,链接起今人与古人生活里诗意的共鸣。慢慢地品味着字里行间来自千年万年的厚重承载,体悟浓缩的意境里溢满着无限扩充的弹性,“蝉鸣”“乌啼”的声音划破时空局限,和鸣共振,野园的世界起于混沌,归于统一有序,尘与境全在起心动念之间完成了跨越。“花间一壶酒”,举杯与李白对饮,也是在野园曾经历过的浪漫时光,与远古的大师不因时空而相隔,不因误读而迷惑。诗人将这种独特的诗意体验串联起来,横贯野园,每一景、每一物,都附着了承载的重任,又避重就轻,虚实相生,将那些久积于心中的古老诗情一滴滴地融化,促其翠微,淹没了心中的野园,湿透了读者的眼睛。
走进野园,处处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浓浓诗意。“短亭”“长亭”“兰舟”“离别的笙箫”“天际孤舟”这些词语,属于诗人必须经过的生活芥子,他没有绕道而行,而是与之亲近,让前代诗人的诗情,在他的野园里肆无忌惮地疯长,他与那些逆流而上的诗歌河流从来都是心意相通的,他从未拒绝、排斥和否定前贤已经用完的诗意,而是推陈出新,将那些诗意的种子,种在自己的野园里,慢慢地用心浇灌,直到长成一朵野菊,悠然地开放,即或收获了空空,野园里还呈现着丰富多彩。诗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规划着诗歌的野园,同时又不囿于自我,与时间和空间相依相随,与天地万物相偎相伴,与历代诗人举杯对饮,与岩羊和沙葱聊着远古和细微,与青山和流水成为知音,这些从野园里读出来的诗意,都是源自诗人有心无意的采撷与奉献。对此,不能借助有声语言去表达,只能神而明之,存乎一心。
诗里诗外,有一个诗意的灵魂化身为动态的岩羊和静态的野菊,揽古通今。诗人将自我幻化为一朵野菊,沿时光之河逆行,将野菊的形象,从枯萎到复苏的过程,一点点地剥茧抽丝,细腻地展示时光里生命质变的过程:野菊在最后的枝头渐渐地枯萎,还在抱守枝头,山中的野菊也即将到盛开的时候,让野菊绚烂地燃烧,在山峰的一侧盛开了巨大的秋菊,细叶垂垂,直到云外,那些缤纷的日子,一瓣一瓣地落在宁静的野园,一瓣一瓣地游在空明的素月清辉中,化身远去。从枯萎到新生再到枯萎,生命周而复始蕴含着对称美的循环过程,在一朵野菊里,随意地舒展,因着这些诗意的采摘,放过了置身城市的喧嚣、混乱、悲惨给内心造成的冲击,这些诗意或许生长在遥远的故乡,诗人为着逃避来自内在世界的矛盾冲突,一味地沉浸在野园纯粹的天地里,享受与野菊浑然一体的奇妙经验,一个属于自我独处的世界,一个隔绝又容纳的世界,在诗人的心灵里生长发芽壮大,如萧蒿疯长,淹没了道路,将一切都变为古今,一朵野菊留在时光里再现时光的永恒性,使时间的一维性得到了诗意的物化。同时在这里也形成了作者表达时的一个缺憾:过分地沉浸在内心的感受而忽视了外在世界的繁复。如果可以将写作的触角更深地触及生活的真实,那么他就会体会到另一层的写作意义。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完美,实际上完美了也就没有美了。缺憾,也是值得回昧的。
诗人的另一个自我形象活跃在贺兰山一带的岩羊里。岩羊跳过山涧,静卧,看斜阳,悠闲地品尝过滋味,与“我”倦卧贺兰山上,“我”从岩石上攀援而过,两者既是各自独立的意象,又是重叠互文的意象,错位了几千年,依然在贺兰山的石壁上刻下身形,运动与静止在这野园里奇妙地相对存在着,读者能够感知,却不能够捕捉,空问的无限延展令自由出入诗情画意,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个可以感知的精神境界。P1-3
进入新世纪之后,固原市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果。这一方面是因为成熟的作家勤奋不断地创作,文学新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地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西海固文学品牌的含金量,加大对西海固作家群的培养力度,同时明确强调要建设文化固原、文明固原、书香固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固原市文联积极发挥“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竭尽全力办好西海固作家的训练营、文学的主阵地《六盘山》,积极争取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西海固作家培养工程”项目,组织精兵强将,紧紧围绕西海固文学和文学固原品牌的打造与提升,先后编辑出版了“六盘山文化丛书”(12卷本)和《六盘山民间故事》(5卷本)以及《云蔚六盘》《她在丛中笑》等20部图书,展示了固原文学创作成果。
2015年以来,新一届市委领导提出打造“文学固原”品牌,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市政协对全市作家的生活、工作、构成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提升创作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提案并报请市人民政府通过,对作家的创作、结集出版、对外交流、培训学习等给予专项资金保障。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纪铮同志上任不到两月时间就会同主管文化宣传的正儒常委,对全市宣传文化系统进行了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固原市广大作家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文学固原的高原上,打造高峰。本着力求精品,推出文学固原新人的原则,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征集编选了这套丛书。因此,“文学固原”丛书第一辑书稿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力推出在西海固土生土长、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成熟作家的个人作品集,另一方面集中展示全市近五年来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各县(区)在此领域内所取得的最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这就有了“文学固原”第一辑中的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梦也、了一容的个人作品集,也就有了“文学固原”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评论卷和各县(区)精选卷这14本风格各异、体裁有别、隽永深刻、文采斐然、厚重大气的书籍。使“文学固原”这一品牌有了切买可感、触手可及的“硬件”。
当然,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市的文学创作者们,将会更加珍惜今天良好的创作环境、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条件、更加扎实地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更加贴紧这伟大的时代和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能量的精品力作,为以后逐年出版的“文学固原”各辑增光添彩,为文学固原的高原添砖加瓦,为锻造文学固原高峰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作为一整套即将陆续出版的文学丛书,从选题、组稿、编校、排版、印刷,到发行,其工作的琐碎与繁重是可想而知的。其间参与的诸多作家、诗人、评论家们都是值得赞许和感谢的;文联与此相关的各位同仁同样付出了让人感佩的努力;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为此所洒下的汗水,熠熠生辉地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市财政对丛书的顺利出版鼎力支持;各位编委对丛书的重视、关注、参与和付出,也是值得我们深表谢意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丛书的统稿工作是由《六盘山》编辑部的李方同志完成的。
(作者系固原市文联主席、《六盘山》主编、宁夏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作为关中四大关隘之一的北萧关,亦称汉萧关,雄踞六盘山北麓。因为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历代王朝极为重视对固原的经营,也因其地处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合地带,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所以固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素来占有一席之地。
在《诗经·小雅·六月》里,那一声“薄伐猿狁,至于大原”的远古吟唱,使固原作为文化符号屹立在文学大河的上游,或隐或显地贯穿着文学史的脉络。这是《诗经》的固原,班彪的固原,王维的固原,岑参的固原,王昌龄的固原,林则徐的固原,谭嗣同的固原,毛泽东的固原,张承志的固原,因为文学的表达,固原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诗画意蕴,影响着这一地域的历史积淀。
穿越历史的雾霭,秦长城两侧,萧关古道旁,奔走的是犬戎、西羌、义渠、乌氏、鲜卑、匈奴、党项、蒙古、回回的民众,不同的行装,不同的语言,上演着一幕幕历史的活剧。由此形成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筑了固原底蕴丰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文学是文化最直接传承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对时代的触碰,人性的抚摸,世相的洞察,心灵的关照,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最佳渠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经典的、独一的存在方式,证明着文学不死的深刻道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洞开,新时期文学吹响了沉睡大地的第一声号角,偏居西部的固原与共和国的脉搏一起跃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一代知识分子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记录着变革中的固原,发展中的固原,奋进中的固原。
于是固原就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人。
三十多年的文学历程,见证着文学固原的发展变迁,也塑造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学群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丁文庆、屈文焜、慕岳、徐兴亚、火仲舫、李成福、马吉福等第一代文学工作者尝试栽种文学的嫩芽,他们立足苦难的黄土地,踏上了艺术的漫漫征程。在他们的努力下,《六盘山》文学杂志的创刊,为培养本土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发表园地。80年代中期,王漫西、虎西山、张嵩、张铎、戴凌云、杨梓、钟正平、王治平、罗治平、周彦虎、陈鹏生、兰茂林、杨友桐等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了文学的合唱,他们的作品频频见诸宁夏的报刊,形成了宁夏文学独特的“黄土高原派”,作家群体现象初露端倪,文学的树苗扎根固原的沃土。进入90年代,石舒清、郭文斌、梦也、左侧统、火会亮、古原、王怀凌、李方、杨风军、韩聆等第三代文学工作者在储备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后,把宁夏文学天平的重心倾向固原,他们以集团军的方式走出宁夏,冲刺全国,构成了宁夏文学的半壁江山,一片蔚为壮观的文学森林茁壮成长。90年代中后期,杨建虎、单永珍、程耀东、胡琴、穹宇、泾河、唐晴、郭静等第四代青年文学工作者裹挟着前辈的气势,以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为文学固原的壮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世纪以来,了一容,马金莲、竹青、雪舟、李敏、李兴民、倪万军、许艺、马晓燕、红旗、刘汉斌、高丽君、王武军、王玉玺等第五代新生力量的出现,使得固原大地上老中青三代文学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谱写文学固原的华章。
三十多年来,茅盾文学奖提名,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个一工程”奖有他们的名字;全国十佳诗人、《人民文学》奖、《民族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冰心散文奖、鲁藜诗歌奖、庄重文文学奖、春天文学奖有他们的名字。
三十多年来,“西海固文学丛书”、《生命的重音》、“六盘山文化丛书”“文学西海固”等丛书的出版,见证着文学固原曾经的辉煌。二百多人的文学队伍,百部个人作品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多方位出击,文学固原在当下文坛有了一定的声誉。一些人离开了固原,但他们的文学表达依然是这块熟悉的土地。一些人坚守在固原,他们擦洗着文学这张固原的靓丽名片。
2O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为了总结近年来的文学成就,见证固原的文学历史,编辑出版一套“文学固原丛书”,则是固原的文艺工作者共同铸就的全景式的心灵读本,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该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丰富文化固原建设增添光彩。
丛书由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文学评论卷、原州卷、西吉卷、隆德卷、泾源卷、彭阳卷以及固原最有代表性的五位作家、诗人的个人作品集构成,蔚为壮观。这次结集,是固原市委、市政府贯彻总书记讲话的有力举措,也是我们奋力做大做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推动固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文学固原丛书”必然是新世纪以来固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也是彰显固原文学特色、树立固原文化自信的辉煌成果。
文以载道。我相信,代表着西部文学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的固原作家群,必将在当代中国文学辽阔的原野上呈现花开四野的灿烂画面,为复兴之路上的大梦中国谱写壮丽的华章。
(作者系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文学固原(文学评论卷)》的作者王正儒群都是本土籍作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平实,体现出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固原丛书》丛书由固原市委宣传部、固原市文联牵头组织编纂,内容汇集了宁夏固原市多位优秀文学作家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等,全面、准确、集中地展示了固原市的文学创作成果。王正儒编著的《文学固原(文学评论卷)》是近年来西海固文学的一次积累与汇总,也是对其的阶段性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