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本书收录了其创作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我对散文的认识》等随笔、散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随想录(7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本书收录了其创作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我对散文的认识》等随笔、散文。 内容推荐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教了一辈子书,从中学教到大学,从中国教到外国,以书为命,嗜书成癖,积七八十年之积累,到现在已积书数万册,在燕园中成为藏书状元。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 本书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先生的随笔集,书中收录了《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模糊”、“分析”与“综合”》、《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谈序与跋》等文章。 目录 开卷有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我最喜爱的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坐拥书城意未足 推荐十种书 藏书与读书 我和北大图书馆 芝兰之室 我的书斋 我和外国文学 丢书 读朱自清《背影》 我读《蒙田随笔》 我和东坡词 我和《大公报》 漫谈散文 我对散文的认识 散文的两大类 中国散文与世界散文 怎样写散文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我的处女作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文章的题目 文以载道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多注意“身边琐事” 语言混乱数例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语言与文字 谈谈“炼话” 救救小品文 “模糊”、“分析”与“综合” 谈翻译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漫谈比较文学史 关于神韵 一个故事的演变 梵文《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中国文学在德国 “猫名”寓言的演变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罗摩衍那》在中国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 《缀玉集》自序 谈序与跋 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空谷足音 祝贺与希望 在敦煌 访绍兴鲁迅故居 漫谈刘姥姥 试读章节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话,那就要追到一位皇帝身上。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 (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一段话说不定也是“颂圣”之辞,不尽可信。然而我宁愿信其有,因为它真说到了点子上。 鲁迅先生有时候说:“随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样。他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联系的。 “卷”指的是书,“随便翻翻”也指的是书。书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威力呢?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及时得到信息。只有这样,人才能潇洒地生活下去,否则将适得其反。信息怎样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听也能得到信息,而读书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读书不可。 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在眼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步。“四人帮”说:读书越多越反动。此“四人帮”之所以为“四人帮”也。我们可以置之不理。如今有个别的“大款”,也同刘邦和项羽一样,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照样能够发大财。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相信不久就会改变。传承文化不能寄希望于这些人身上,而只能寄托在已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他们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大学生们肩上的担子重啊!他们是任重而道远。为了人类的继续生存,为了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大学生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必须读书。这已是天经地义,无须争辩。 根据我同北京大学学生的接触和我对他们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肯读书的。他们有的说,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成立了一些社团,共同探讨问题,研究人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赖的极为可爱的一代年轻人。同他们在一起,我这个望九之年的老人也仿佛返老还童,心里溢满了青春活力。说这些青年不肯读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因此,我奉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们一句话:开卷有益。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韵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