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格雷厄姆著的《柳林风声》是一部充满田园牧歌风情的经典童话,书中讲述了四个要好的动物朋友——鼹鼠、河鼠、獾和蛤蟆在风光旖旎的河畔所经历的曲折刺激的冒险故事。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细腻入微的描写成功塑造了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那忠厚善良的鼹鼠、聪明热情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冒失疯狂的蛤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们在河畔柳林间结下的真挚友情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柳林风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肯尼斯·格雷厄姆著的《柳林风声》是一部充满田园牧歌风情的经典童话,书中讲述了四个要好的动物朋友——鼹鼠、河鼠、獾和蛤蟆在风光旖旎的河畔所经历的曲折刺激的冒险故事。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细腻入微的描写成功塑造了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那忠厚善良的鼹鼠、聪明热情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冒失疯狂的蛤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们在河畔柳林间结下的真挚友情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 内容推荐 肯尼斯·格雷厄姆著的《柳林风声》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鼹鼠、河鼠、蟾蜍和獾这四只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自负的蟾蜍和老成的獾。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整日一起游山玩水。财大气粗又不知天高地厚的蟾蜍迷上了开汽车,但车祸不断,受到朋友们的责难和管束。一次,他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装成洗衣妇逃出,历经惊险磨难,和三位朋友一起,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庄园,并从此改邪归正。 目录 译序 第1章 河岸 第2章 大路 第3章 野林 第4章 獾先生 第5章 重返家园 第6章 蟾蜍先生 第7章 黎明前的笛声 第8章 蟾蜍历险记 第9章 天涯旅人 第10章 蟾蜍历险记(续) 第11章 蟾蜍泪下如雨 第12章 荣归故里 试读章节 整个上午,鼹鼠都在勤奋地干活,为他小小的家春季大扫除。先用扫帚扫,再用掸子掸,然后登上梯子、椅子什么的,拿着刷子,提着灰浆桶,刷墙,直干到灰尘呛了嗓子,迷了眼,全身乌黑的毛皮溅满了白灰浆,腰也酸了,臂也痛了。春天的气息,在他头上的天空中吹拂,在他脚下的泥土里游动,在他四周飘荡。春天那奇妙的追求、渴望的精神,甚至钻进了他那阴暗低矮的小屋。怪不得他猛地把刷子往地上一扔,嚷道:“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连大衣也没顾上穿,就冲出家门了。上面有种力量在急切地召唤他,于是他向着陡峭的地道奔去。这地道,直通地面上的碎石子大车道,而这车道是属于那些住在通风向阳的居室里的动物的。鼹鼠又掏又挠又爬又挤,又挤又爬又挠又掏,小爪子忙个不停,嘴里还不住地念念叨叨:“咱们上去啰!咱们上去啰!”末了,噗的一声,他的鼻尖钻出了地面,伸到了阳光里,跟着,身子就在一块大草坪暖暖的软草里打起滚来。 “太棒了!”他自言自语说,“可比刷墙有意思!”太阳晒在他的毛皮上,暖烘烘的,微风轻抚着他发热的额头。在洞穴里蛰居了那么久,听觉都变得迟钝了,连小鸟儿欢快的鸣唱,听起来都跟大声喊叫一样。生活的欢乐,春天的愉悦,又加上免了大扫除的麻烦,他乐得纵身一跳,腾起四脚向前飞跑,横穿草坪,一直跑到草坪尽头的篱笆前。 “站住!”篱笆豁口处,一只老兔子喝道,“通过私人道路,得交六便士!” 鼹鼠很不耐烦,态度傲慢,根本没把老兔子放在眼里,一时倒把老兔子弄得不知如何是好。鼹鼠顺着篱笆一溜小跑,一边还逗弄着别的兔子,他们一个个从洞口探头窥看,想知道外面到底吵些什么。“蠢货!蠢货!”他嘲笑说,不等他们想出一句解气的话来回敬他,就一溜烟跑得没影儿了。 这一来,兔子们七嘴八舌互相埋怨起来:“瞧你多蠢,干吗不对他说……”“哼,那你干吗不说……”“你该警告他……”诸如此类,照例总是这一套。当然咯,照例总是——太晚啦。 一切都那么美好,好得简直不像是真的。他跑过一片又一片的草坪,沿着矮树篱,穿过灌木丛,匆匆地游逛。处处都看到鸟儿做窝筑巢,花儿含苞待放,叶儿挤挤攘攘——万物都显得快乐,忙碌,奋进。他听不到良心在耳边嘀咕:“刷墙!”只觉得,在一大群忙忙碌碌的公民当中,做唯独的一只懒狗,是多么惬意。看来,休假最舒心的方面,还不是自己得到休憩,而是看到别人都在忙着干活。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忽然来到一条水流丰盈的大河边,他觉得真是快乐绝顶了。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一条河哩!这只光光滑滑、蜿蜿蜒蜒、身躯庞大的动物,不停地追逐,纵情地欢笑。它每抓住什么,就咯咯地笑,把它们扔掉时,又哈哈大笑,转过来又扑向新的玩伴。它们挣扎着甩开了它,可到底还是被它逮住,抓牢了。它浑身颤动,晶光闪闪,沸沸扬扬,吐着旋涡,冒着泡沫,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这景象,简直把鼹鼠看呆了,他心驰神迷,像着了魔似的。他沿着河边,迈着小碎步跑,像个小娃娃紧跟在大人身边,听他讲惊险故事,听得入了迷似的。他终于跑累了,在岸边坐了下来。可那河还是一个劲儿向他娓娓而谈,它讲的是世间最好听的故事。这些故事发自地心深处,一路讲下去,最终要向那没听够的大海倾诉。 他坐在草地上,朝着河那边张望时,忽见对岸有个黑黑的洞口,恰好在水面上边。他梦悠悠地想,要是一只动物要求不过高,只想有一处小巧玲珑的河边住宅,涨潮时淹不着,又远离尘嚣,这个住所倒是蛮舒适的。他正呆呆地凝望,忽然觉得,那洞穴的中央有个亮晶晶的小东西一闪,忽隐忽现,像一颗小星星。不过,出现在那样一个地方,不会是星星。要说是萤火虫嘛,又显得太亮,也太小。望着望着,那个亮东西竟冲他眨巴了一下,可见那是一只眼睛。接着,围着那只眼睛,渐渐显出一张小脸,恰像一幅画,嵌在画框里。 一张棕色的小脸,腮边有两撇胡须。 一张神情严肃的圆脸,眼睛里闪着光,就是一开始引起他注意的那种光。 一对精巧的小耳朵,一头丝一般浓密的毛发。 那是河鼠! 随后,两只动物面对面站着,谨慎地互相打量。 “嗨,鼹鼠!”河鼠招呼道。 “嗨,河鼠!”鼹鼠答道。 “你愿意过这边来吗?”河鼠问。 “嗳,说说倒容易。”鼹鼠没好气地说,因为他是初次见识一条河,还不熟悉水上的生活习惯。 P1-3 序言 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蜡像馆的一间虚幻文学厅里,陈列着一组四只可爱的小动物塑像——鼹鼠、河鼠、蟾蜍和獾。他们是童话《柳林风声》的四位主人公。和他们做伴的,有“金银岛”的孩子们、小姑娘爱丽丝和扑克牌公爵夫人、彼得·潘和凶恶的海盗胡克、彼得兔等著名童话人物。由此可以看到,英国儿童文学中一些传世名篇,都出自苏格兰作家之手: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罗伯特·史蒂文森(《金银岛》,1883),詹姆斯·巴里(《彼得·潘》,1904),肯尼思·格雷厄姆(《柳林风声》,1908),也许还可以加上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1891)。这是否与苏格兰人富于想象、童心永驻的性格有关? 近年,一种颇为一致的意见认为,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数十年,是英国儿童文学百花争艳的黄金时代。它以《爱丽丝漫游奇境》(1865)始,以《柳林风声》(1908)终。这个估计,很可以说明《柳林风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故事虽不离奇但很有趣。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要好的朋友——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老成持重的獾。他们竟日游山逛水,尽享大自然的慷慨恩赐。财大气粗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蟾蜍,迷上了开汽车,但车祸不断,受到朋友们的责难和管束。一次,他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装成洗衣妇逃出监狱,历经险情和磨难,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庄园,并从此改邪归正。 和《爱丽丝漫游奇境》相仿,《柳林风声》最初也是一个大人为一个孩子在游戏中编造的故事,一部无心插柳的杰作。作者肯尼思·格雷厄姆1859年生于爱丁堡,五岁丧母,九岁随父迁至伦敦以西的伯克郡。在泰晤士河畔库克安沙丘度过如梦的童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成年后,他供职于伦敦的英国银行,并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活动,写散文、小说,参与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协会的工作。他广交当时云集伦敦的文化界名流,生活在浓郁而高雅的文化氛围里。但大都会的繁华、待遇优厚的高级职员生活,从来没有冲淡他对宁静田园的眷恋,一有机会就远离尘嚣,重返乡土。他结婚时年已四十,有一子。迟来的父爱,使他把儿子视作心灵的知己。从孩子四岁起,每晚他必为孩子讲一小段动物故事,让孩子带着甜美的幻想入梦。最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蟾蜍。一天,他在野外捉到一只鼹鼠,带回家来,要给孩子做礼物。不料鼹鼠误被女仆打死。女仆为自己无心的过失很难过,力劝主人用故事的形式给孩子创造一只永远不死的活生生的鼹鼠,伴随孩子一同长大。于是故事里又多了一只鼹鼠,后来又添了两名成员:河鼠和獾。日复一日,孩子听得入了迷,父亲讲得上了瘾。在孩子去海滨度假时,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父亲连续给他写信,接茬讲蟾蜍的历险故事。这些信,后来成了《柳林风声》的蓝本。 早在《柳林风声》之前,格雷厄姆已出过几本散文集和小说,享誉大西洋两岸。美国一出版者鉴于他的《导教杂文》(1893)、《黄金时代》(1895)、《女首领》(1898)和《梦幻岁月》(1898)等书在美国备受读者欢迎,特约他写续篇,于是在辍笔十年后,他写了童话《柳林风声》。这本书完全撇开过去以写儿童生活为主的家庭故事,转而写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令出版者感到失望,未接受出版。等到《柳林风声》在英国出版并大获成功后,这位美国出版者追悔莫及。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原也是格雷厄姆作品的热心读者,听说他新出的是一本说人话的动物幻想故事,便不屑一读,因为他认为,把动物和人混淆起来,既是糟糕的文学作品,也是糟糕的科学作品。但一次他偶然听见夫人给孩子们读这本书,立刻被吸引住了,拿过来连读了三遍。他给格雷厄姆写信盛赞此书,说其中的“人物”成了他全家最好的朋友。 格雷厄姆在用故事哄幼小的儿子时,并无出书的打算。等到他认真动起笔来,那抑制不住汹涌澎湃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灵感,使他由慈父一变而为严肃的作家。简单的口述故事,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文学作品——动物小说。 虽然他曾矢口否认这本童话包含有任何题外的命意,但论者认为,它内在地体现和发挥了与他过去的作品一脉相承的有关世界、人生、社会、儿童教育、文学创作等见解,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反思。作者运用了复杂的文艺工具,创造出一个多层的构件。剥开来看,它像一个玲珑剔透的象牙球。最表层是奥德赛式或吉尔·布拉斯式的流浪汉历险故事;往里,可以看到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机敏的戏剧性对话,如诗如画的风物描绘;最里层,可以隐隐触摸到涉及人与大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之间多重关系的哲理思辨。因而它能满足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读者的审美需求,成为一本读者面很广的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四个拟人化的动物,其拟人的程度远超过其他一些动物童话。他们虽多少也具有各自的动物特性,但更多地是具有人的性格特色。他们其实是世纪之交的英国乡绅阶层人物,从较贫寒的鼹鼠到富甲一方的蟾蜍,而且全都是“快乐的单身汉”,组成一个“独身者俱乐部”。故事里虽也有人,但和以人为主角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不同,他们都是配角,多半是讽刺的对象。不过,故事表面上是写动物,实际上还是写入。作者赋予动物人的本色,使他们按照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交谈和活动,想象力比其他动物童话更大胆。例如,女作家比特丽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偷的是蔬菜,而蟾蜍偷的是汽车。但《柳林风声》又绝不同于以明显的社会讽喻为目的的《伊索寓言》或《拉封丹寓言》,它的动物不是概念化的,而是有血肉有思想感情的人性化(anthropo-morphized)动物,形象丰满而有立体感,因而故事更具声色和可读性。这一切,使得《柳林风声》超越了动物童话的局限,成为独具一格的“动物小说”。 《柳林风声》虽然没有一些早期儿童文学中可厌的说教气,但也离不开作者本人的价值观,简言之,也就是维多利亚晚期英国中产阶级传统的道德观念。有些论者认为,作者在艺术上是创新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四只动物都是拥有资财生活的稳定的乡村有产者,他们无须靠劳动谋生,整日过着悠闲自在的游乐生活。浅表的道德主题很简单——动物间真挚无私的互助友爱。狂妄的蟾蜍因目无法纪闯了大祸,得到三位朋友的关怀和竭诚相助,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乡绅。另一个插曲——河鼠和鼹鼠劳碌奔波,为老水獭找回了失去的孩子,却不事声张地悄悄离去,表现了乐于助人不图感恩的高尚品德。然而更深一层,还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潜在主题:大自然与生灵万物息息相通的依存关系。 比起人类,动物更接近大自然。过度的文明,使人类疏离了大自然,感觉变得迟钝。而动物则保持着对大自然的高度感应,捕捉到她的细微信息,顺应她无处不在的“召唤”。 在格雷厄姆生活的时代,西方工业化的进展还没有达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程度,因而没有引起人类对保护地球环境的危机感和关注。因此我们不能说,这本童话具有当代绿色和平主义的超前意识。但英国人惯有的那种对大自然的酷爱,对野生动植物的钟情,如一根红线贯穿全书。当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在大地上几近绝迹的今天,读着这本书,不由得使我们感到,它在向我们倾诉一种朦胧、素朴、不自觉的环保呼声,不是用枯燥的数字,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用爱心和真情。 格雷厄姆把《柳林风声》作为对儿童的赠礼,不是偶然的。他对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有一贯的见地。他认为,现代的少儿教育过于偏重理性、科学、实用,缺乏想象力的培育和启迪。他曾对一位来访的美国教授说过一番话,大意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是世界的奇妙(wonderment)。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奇妙感便消失了。成年人的世界是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只有孩子,才是在一个令人厌倦的世界里唯独真正活着的人。他要使孩子意识到这种奇妙的可贵,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与大自然认同,感受到自然和家庭的温暖。孩子的精神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时,需要葆有一个心中的“秘密花园”。通过密切接触自然、有趣的历险和激动人心的书,孩子的想象力能获得营养,成年后足以抵御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平淡刻板及物欲野心的侵袭,可以随时回到那个单独的精神世界,去获得心灵的复苏。缺乏这种心灵复苏能力的成年人,是一个灵魂渺小的庸人。格雷厄姆的这种看法,是针对当时流行的一种社会观念。在20世纪初,家长、老师们都认定,必须引导孩子进入一个现实的、理性的世界,童话、神话等非现实的谎言使孩子误入迷途,想象文学导致有害的白日梦。一些现实主义作者也持同样观点,如德莱塞曾说,给小女孩玩玩具熊,会扭曲她天然的母性。但另一些作家则主张,应对儿童施以创造性的教育,而不是传统的教化,使他们少受日常现实、清规戒律、宗教观念的束缚。史蒂文森、德拉马尔、巴里、马克·吐温、吉卜林、波特等也都强调探险、幻想、纯想象的愉悦作用,否认幻想对孩子心智的危害。但格雷厄姆则进一步阐明,大自然、梦幻、往事回忆,如同美食和睡眠之于身体健康,只会强化孩子们的心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必不可少的良性作用。反之,剥夺孩子接触幻想文学的机会,才真正对他们有害。这是格雷厄姆对儿童文学的独有见地,也是他独有的贡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