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他还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去世。著有《斯大林全集》。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杨东雄编著的《斯大林(上下)(精)》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
杨东雄编著的《斯大林(上下)(精)》语言朴实,叙述生动,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斯大林求学、从政、当家执政、治国安邦、卫国战争时期的形象,以及他所犯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披露了斯大林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逸事”。斯大林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去过一段小小弯路,但远远抹杀不了他致力于苏联人民解放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及世界和平的伟大功绩。
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奠基人。
同样是在这所学校里,小约瑟夫第一次领略了那个在他成年之后即成为斯大林之后一心一意研究、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在学校里,大多数功课都用俄语教授,课程表中规定每周只有很少几节课用格鲁吉亚语教授。在小约瑟夫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里,他很快就掌握了俄语,但出了学校之后,在家里,他仍然讲格鲁吉亚语。政府当时极力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强迫非俄罗斯族实行俄罗斯化,在学校里,尽管有不少说亚美尼亚语、土耳其语、高加索方言的学生,但俄语却统治了一切。民族同化政策使得当地的非俄罗斯族怨声载道,甚至10多岁的孩子们也举行罢课和示威,以示捍卫他们的民族语言。
1894年7月,小约瑟夫离开了哥里神学学校,并获得了一张考试优等证书。由于成绩优异,校方保送他到了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毫无疑问,神父们都知道他是贫家子弟,而且知道他父亲因喝酒闹事而死,因此,这一保送标志着对他的能力和前途的信任。
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位于格鲁吉亚西部地区,气候炎热,风沙弥漫。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宽敞的广场和大街,从广场和大街延伸开去,是狭窄的曲曲弯弯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平顶房和集市。在集市上,土耳其和波斯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摩肩接踵,讨价还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比利斯的人口有15万多,主要是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俄罗斯人。第比利斯是沙皇派遣的总督驻地,也是外高加索(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部分地区)政府所在地。在这里,不同民族的人操着各自的语言,熙来攘往,喧闹不已。
沙皇俄国政府看到外高加索作为边境地区的重要性,修筑了一条军事公路,以加强防御。与此同时,这一地区也开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在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帮助下,石油和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867年,开始铺设一条从第比利斯到黑海的铁路线,这条线路不久又从第比利斯延伸到黑海的巴库。
年仅15岁的小约瑟夫从小镇哥里来到第比利斯这座喧嚣的大城市,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同时无形中有了一种孤独感。过去,他一直住在家里,得到母亲的庇护和关怀,周围有邻居和同学们与他为伴;如今,他孑然一人生活在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环境里。叶卡特琳娜虽然也觉得孤单,但她的精神很充实,她为儿子进入第比利斯神学院而感到自豪。她儿子所上的学院,在信奉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被他们看成是他们的最高学府。
第比利斯神学院跟沙皇俄国其他地区的神学院一样,其宗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宗教、文化教育,而且还要训练学生过宗教生活。在格鲁吉亚,甚至在整个高加索地区,第比利斯神学院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所中等学校。它不仅是本地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基地,而且多少有点像农奴制的精神保护区。正是在这里,进步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也直接渗透进来,并且时常与封建教会的习性发生冲突。
这所学校看起来像座兵营,由严厉的修道士严格地管理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一入校,就几乎与世隔绝了。校方规定,学生必须昼夜待在学校里,如果确实有事外出,必须向负责一个班的修道士请假,而且只能获准两个小时的假。平时的课程充满了经院神学的说教和永无尽头的祈祷。从穷苦家庭来的学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二三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宿舍里。
从学生的精神生活上看,这所学校几乎是修道院兼兵营。一个老学生曾回忆说:“生活是这样的悲惨和单调,终日被关闭在兵营之中,我们感到好像是囚犯,没有犯任何罪行,却必须待在那儿许多年。我们所有的人都很沮丧和忧郁,在屋子和走廊里闷得要死……差不多永远没有青春的快乐。当青春的气质不时表现出来时,立即遭到修道士和班长的压制。”校方不允许学生到非教会的图书馆去借书,只有经过修道士认可的作品才能阅读。这所学校自然也是一个俄罗斯化的工具,违犯了校规校纪就要被罚禁闭。修道士们热衷于调查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搜查他们的行李,偷听他们的谈话,只要稍有怀疑,就向校长告发。
早在1873年,一个宪兵上校就向他的上级报告说,截获的信件表明,有些学生读过达尔文、巴克尔、穆勒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当局在对神学院进行搜查时,查到了两本最具“煽动性”的书:勒南的《耶稣传》和雨果的《小拿破仑》。调查确定,有3个教员在班上“以自由主义的精神”讲课,因而被校方开除。警方档案强调指出,学生发生骚动的真正根源,与其说是自由派的或革命的思想,不如说是强烈的民族主义。
1885年,一个叫西尔韦斯特·季布拉泽的学生由于袭击院长丘杰茨基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袭击院长的原因据说是由于他曾说过格鲁吉亚语是“狗语”,而季布拉泽被流放后,成了一名革命领袖。1886年6月,一个叫约瑟夫·拉吉耶夫的学生由于表现有反俄态度而被开除,哥里地区一个牧师的儿子一气之下暗杀了院长丘杰茨基。1890年3月,学生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罢课运动;1893年底,米哈伊尔·茨哈卡亚和拉多·凯茨霍维利领导了一次学生罢课运动,警察关闭了学院,87名学生被开除,两位罢课运动的领导者后来都成了积极的革命活动家。当小约瑟夫被录取入校时,第比利斯神学院已经变成了一个反对沙俄统治的中心。P7-9
一个立誓成为传教士的鞋匠家庭的儿子,却最终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领下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高统帅、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之一:一个在没有一点革命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却在欧亚大陆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显赫扬威。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而他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20世纪初叶至中期世界风云人物——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这位列宁的布尔什维克的忠诚护卫者,在国内革命厮杀和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炮声中出手不凡,机智果断,不但随列宁一道掀起影响全人类的“十月风暴”,而且建立了苏维埃“红色革命政权”,从此,社会主义革命新纪元的烈火在全世界熊熊燃烧。
斯大林真正具有“震撼力的炸弹”,就是摧毁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坚不可破“的军事堡垒,扫除一切阻碍世界和平、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顽固敌手,尤其以震天动地的威猛降服了横霸一时的“混世魔王”——希特勒、墨索里尼……
本书语言朴实,叙述生动,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斯大林求学、从政、当家执政、治国安邦、卫国战争时期的形象,以及他所犯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披露了斯大林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逸事”。斯大林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去过一段小小弯路,但远远抹杀不了他致力于苏联人民解放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及世界和平的伟大功绩。
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