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是一部严谨、客观的传记作品,作者李金山先生在对温庭筠的研究方面颇有心得,此次创作过程中,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温庭筠的研究进行了认真研读并进行了深入思考。
《花间词祖(温庭筠传)(精)》是一部严谨、客观的传记作品,作者李金山先生在对温庭筠的研究方面颇有心得,此次创作过程中,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温庭筠的研究进行了认真研读并进行了深入思考。作品对著名词人、花间词鼻祖温庭筠的生平、文学艺术成就、性格勾勒、理想抱负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各个细节有诗为证,有史为证,不夸张不虚构,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严密、工整的创作风格。
温庭筠,又作廷筠、庭云,字飞卿,本名岐,关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讲得极到位:晚唐时代的代表作家,无疑是温庭筠与李商隐,“其余诸作家,除杜牧等若干人外,殆皆依附于他们二人的左右者”。关于晚唐时代的文学,则说:“这个时代的诗人们,其风起云涌的气势,大似开元、天宝的全盛时代。但其作风却大不相同。”文学与国运盛衰,没什么直接关联,盛唐文学与晚唐文学,只有文学风格的不同,没有水平高下的差异。
郑振铎所讲的地位,主要指的是诗歌。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他们是晚唐绮艳诗风的代表人物。此外,温庭筠又以花间词祖驰名,是晚唐五代香艳词风与词史上婉约词风的开拓者,与稍晚的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祖的定位,缘于一部词集。五代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收入唐、五代间十八位词人的词作五百首,开卷便是温庭筠词六十六首。《花间集》标志着“花间词派”的诞生,这是中国词史上的第一个流派,是后来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温庭筠被花间词人尊为鼻祖,他开启了词史上的婉约词风。在中国词史上,婉约词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影响长达千余年。刘毓盘《词史》说:“温氏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言词者必奉以为宗。”谈词绕不过温庭筠,他被后人奉为宗主。
我们来说词的起源。
词盛于宋,关于词的起源,宋人说法应较为有力;可是宋人观点也不能统一,有“晚唐说”“中唐说”和“盛唐说”。陆游主张“晚唐说”。《渭南文集》卷十四《长短句序》说:“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倚声,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季世,衰世、末世。沈括主张“中唐说”。《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贞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七八五至八〇五年,共二十一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八〇六至八二〇年,共十五年。李清照则主张“盛唐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语:“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七一三至七四一年,共二十九年。“天宝”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七四二至七五六年,共十五年。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水火不容,但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认为都对。他说大概新体的“乐府声诗”,在盛唐的开元、天宝间已兴起;“以词填入曲中”,实际开始于中唐的贞元、元和间;至于严格的“倚声制辞”,则要经历晚唐及五代。本书作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从发轫到成熟要经历好多年,作为独立文体的词也不例外。如果把词比作河流,“乐府声诗”“以词填入曲中”,可以看作两条支流,到了晚唐时代,两条支流汇合,渐成滔滔大河,“倚声制辞”一发而不可收。这一点从花间词人、官至后蜀宰相的欧阳炯为《花间集》所作序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欧阳炯在序中说:“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之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清平乐》属于乐府声诗。温庭筠生当晚唐,李白生当盛唐。盛唐的词仍如涓涓细流,所以李白词作少,仅有《清平乐》等;晚唐的词已经滔滔汩汩,所以温庭筠词作多,有词集《金荃集》。
起初的词与诗形式接近,后来才有了特殊的形式。晚唐时代的词如滔滔江河,因为晚唐时代有温庭筠。
温庭筠是第一位大力填词的人,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流传至今的,就有七十首。而且,现存温庭筠的词作当中,所用曲调达十九种,其中多为温庭筠所创。调名常与词的内容相关,如此多样的曲调,为表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提供了可能。温庭筠用他的大量作品,为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刘毓盘《词史》说:“其所创各体……虽自五七言诗句法出,而渐与五七言诗句法离。所谓解其声故能制其调也,宜后人奉以为法矣。”温庭筠精通音律,有能力“倚声制辞”,词与诗得以分道扬镳。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温庭筠是个里程碑,词从此成为独立文体。P1-3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后记
温词《菩萨蛮》云: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香腮、蛾眉、花面、绣罗襦、金鹧鸪,女主角雍容华贵,犹如出水芙蓉、盛放牡丹;但她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没心思,没滋没味的。雍容而落寞,这是晚唐女子的经典形象。
本书写作过程中,这首词不时从电视里传来:二〇一一年初出品的电视剧《甄嬛传》,自当年十一月首播以来,持续热播好几年;电视剧的主题歌,用了温庭筠的词。词是唐代的俗文学,电视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俗文学,两种俗文学远隔千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女歌手姚贝娜,嗓音略显沙哑,准确传达出词中意绪;二〇一五年一月,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歌手,因病在深圳去世;她像极了温词里的女子,永远美在我们的记忆中。晚唐时代也是这样,到处传唱温庭筠,温词回荡在晚唐宴会上,成为佳肴外的另一享受。
温庭筠是纯粹的作家,尽管他做过低级官吏。文学或者说写作,在唐代只是块敲门砖,读书人参加科举,科举考试考写作,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后,文学或者说写作,基本就没什么用了。而温庭筠把敲门砖,当作了全部,投入他全部的精力,以此自豪陶醉其中,他太优秀所以执著。温庭筠是那个时代的异数,他累举不第却成了专业作家,晚唐时代的代表性作家。
众所周知,陈寅恪主张“诗史互证”,将诗歌当作史料使用,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就他的具体实践而言,在中古史研究方面,多取“以诗证史”,推明制度与文化;而在近代史研究方面,则多取“史以证诗”,探究人事与心史。温庭筠生当晚唐时代,本书的所作所为,可以归类为中古史研究;但传记这种文体,关注人事与心史。因此本书中对“诗史互证”的运用,既有“以诗证史”,也有“史以证诗”,但还是“以诗证史”居多:将温庭筠的诗歌作为史料,去探究温庭筠的心史,以及与传主有关的人事。
三年多以来,我所思所想,无非温庭筠:我奔走在路上,开口闭口都是温庭筠;我埋首故纸堆,翻检史料,寻找他的蛛丝马迹;我读遍他的诗词文赋,一套全新的《温庭筠全集校注》,书脊被我翻秃……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山西有十余位作家参与,著名作家赵瑜风趣地称之为“山西小组”。赵瑜老师不仅作品好,而且领导能力卓越,他无疑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他几次召集大家座谈,座谈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座谈后由我整理成纪要,刊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通讯上。座谈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文史组专家陶文鹏老师,以及文学组专家黄宾堂老师,本书以今天的面目出现,其中多有他们的贡献,他们为本书的完善,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感谢做具体工作的原文竹,我拜托的一些事情,可能在她的职责以外。感谢责任编辑田小爽老师,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作品写作完成并出版,不是传播环节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样属于传播的环节。渴望听到读者的反馈,我的电子邮箱:739636144@qq.com。
2016年3月20日
写于太原东山听风山房
作者怀着理解之同情,生动地描写了温庭筠敢于讥讽权贵与皇帝,遭致屡试不第。为了谋生与排遣失意的苦闷,他创作了大量柔美婉约的曲子词,供歌女演唱,从而成为“花间词祖”,在中国词史上永放出绚丽光芒。——文史专家 陶文鹏
诗史互证,作者以绵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深入史料和传主的诗词文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条分缕析,既令人信服地梳理出传主人生命运、性格心理的因果流变,更富有激情地展现了“花间词祖”的艺术奥妙,是一部用心用力的传记作品。——文学专家 黄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