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国强同志近年来在贯彻《领导干部管理条例》的相关讲话中多次强调,运用综合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干部,特别要了解干部的四个方面情况,其中之一就是心理素质的情况。对个人而言,心理健康是正常生活的保证,同时也是正常行为能力的前提;对党员干部而言,心理健康是良好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对社会而言,心理健康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增进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
本书志在对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客观描述与研究,并呼吁关注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本书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以分析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意义、原因为基础,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从组织层面提出建议,又从领导干部自身出发,提供保证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技巧与工具。
本书以实践经验和心理学、医学等学科为基础,针对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常见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简明实用的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心理问题的技巧、工具和方法,有理论、有案例、语言生动、充满理趣、对广大领导干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
引 言
第一讲 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不能承受之重3
要做“好”官,先有“好”心9
延伸阅读 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21
第二讲 什么样的心理才算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25
心理不健康的十个表现 35
心理健康的十个表现45
延伸阅读 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更健康54
第三讲 心理问题的污染源
社会这个大染缸59
做官自古不容易67
因人而异寻源头72
延伸阅读 “五九”综合征78
第四讲 做好角色管理
人人都是一个“角”83
角色冲突88
角色扮演不是演戏93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99
延伸阅读 你在团队中属于什么角色?108
第五讲 官德与心理健康
为官要讲官德113
官德败坏的恶果124
道德先行133
官德建设142
延伸阅读 优秀领导者的10项特征148
第六讲 人格修养影响心理状态
人格的力量153
警惕十二种异常人格160
提升人格魅力175
延伸阅读 个性施政181
第七讲 从容面对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人人有185
与压力共舞193
延伸阅读1 工作压力源调查208
延伸阅读2 压力过大会显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10
延伸阅读3 战胜亚健康211
第八讲 成为健康的思想者
重视思想问题217
克服那些有毒的想法224
改变不合理认知234
印象管理245
延伸阅读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255
第九讲 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职业倦怠是“流行病”259
领导干部为何也“倦怠”264
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宏观路径273
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个人方法283
延伸阅读1 应对职业倦怠的临时、短期与长期方案290
延伸阅读2 “执行猴”研究291
第十讲 自我意识决定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源自良好的自我意识295
十种自我意识偏差302
九种方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312
延伸阅读1 认识自我的“20问法”320
延伸阅读2 如何提升他人的自我意识321
第十一讲 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正视人际关系327
做一个协调高手341
延伸阅读 社会交往减少患感冒的可能性347
第十二讲 心态决定命运
做官重在心态351
十种不良心态355
十种好心态366
培养积极的官场心态377
延伸阅读 官本心态的表现及其心理根源383
第十三讲 家是心灵的慰藉
家庭与事业同样重要391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395
家庭生活的和谐之道406
延伸阅读1 夫妻性生活美满的情形413
延伸阅读2 为什么婚姻重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21个结论414
第十四讲 心情放松更健康
学会休闲,才会享受生活419
树立正确的休闲观425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429
十种有益身心的休闲活动436
延伸阅读1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444
延伸阅读2 国人休闲的地域性特征445
第十五讲 掌控情绪,掌控人生
解析情绪449
八种不良情绪456
谁的情绪谁做主469
延伸阅读1 不良情绪的音乐疗法480
延伸阅读2 不良情绪的微笑疗法482
第十六讲 女干部的心理危机
政坛迎来“她”时代488
十二项不良心理症状494
心理问题的六大成因506
女性心理健康维护512
延伸阅读1 女性的心理特点522
延伸阅读2 情绪影响容颜523
第十七讲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智慧
儒学思想中的心灵营养527
道家思想中的做人智慧533
佛教思想中的修养启示536
医学家的健康指导539
向养生大师学习养生术542
延伸阅读 “吝啬”也养生546
第十八讲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病是万恶之源549
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555
延伸阅读1 离退休综合征578
延伸阅读2 睡多了也是病579
第十九讲 勇于战胜心理危机
浅谈心理危机585
心理危机干预596
学会自我调适606
延伸阅读1 心理创伤的治疗方法618
延伸阅读2 坚毅性人格在应激调节中的作用619
第二十讲 心理健康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623
组织层面: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632
执行层面:建立心理健康保障机制640
个人层面: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和能力649
延伸阅读 保持心理健康的简单方法656
心理不健康的十个表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1200多名领导干部因种种心理障碍走上了自杀之路,而这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一小部分!据调查,有53%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干部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十个现象上。
1.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是有些领导干部铤而走险走向违纪违法道路的出发点。
领导干部心理失衡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信仰失衡。少数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不信马列信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少数领导干部台上作科学报告,台下求神拜佛,在缭绕的香火中寻求寄托和心理安慰;有的领导干部迷信数字,有的甚至在换届或人事调整前请求算命先生指点迷津,等等。二是生活内容失衡。有些领导干部无法在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平衡,不能统筹兼顾,因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如有的只顾朋友之情,而失去工作原则性;有的为了工作不顾家庭、不顾身体等。三是欲望失衡。欲望是一种心理势能,包含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领导干部欲望失衡主要指心理欲望失衡,如尊重与被尊重、名利地位的欲求与满足等,目前最为常见的是权力欲的失衡。少数领导干部无法正确把握权力、地位和名利,从权力欲走向经济上的贪欲。
江苏省连云港市原副市长鹿崇友是个政绩和口碑都不错的干部,仕途可谓_帆风顺。然而当他逐步做到县长、县委书记乃至副市长的位置上后,心理便不平衡起来。手握重权的他开始琢磨如何用手中权力使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于是,一笔笔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使鹿崇友在犯罪的路上渐行渐远,直至收受贿赂29.6万元,他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2.心理固执
有些领导干部,看不起别人,听不进不同意见,“老子天下第一”,刚愎自用,固执任性。有此心理缺陷的人,大多导致事业失败,甚至出现家破人亡的悲剧。
三国时期关羽攻打樊城,留精兵强将守荆州。孙权和吕蒙设计,召回吕蒙,派年轻将领陆逊代守陆口重地。关羽获悉仰天大笑“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丝毫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抽调大部分兵力攻打樊城。当吕蒙奇谋偷袭荆州成功,军中有消息说荆州已失时,关羽怒不可遏地制止道:“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刚愎自用的心理缺陷,再一次让关羽丧失调整战役部署的机会。关羽攻打樊城未克,遭到魏军前后夹击,大败而逃往襄阳时,探马报“吕蒙占据了荆州,家眷被俘”,关羽才大惊失色,最后引领三百残军退守麦城。此时,荆州九郡都已被东吴占领,前有吴国精兵重重围攻,后有曹操亲领的五十万大军相威胁,关羽已处穷途末路,遂决定当夜从小路突围。司马王甫听说关羽要走偏僻小路,连忙建议:“恐吴魏在小路设伏,应走大路。”可关羽仰仗自己武艺高强,有恃无恐,自负扬言:“虽有埋伏,或何惧哉!”关羽固执地坚持要走小路,最后落得个马绊人落,父子被擒被杀的下场。关羽固执自负的弱点,导致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命运。
固执自负的人,往往有比常人技高一筹的地方,也因此比常人更多、更顺利地获得一些骄人的成绩或取得一些突出的成就。于是他们潜意识里把自己的一些过人之处无限放大,自我良好的感觉无限膨胀,渐进演化成一种自己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行,目空一切,自负任性,固执狂妄的心理缺陷。
3.心理封闭
在“井底之蛙”的故事中,如果说青蛙的封闭无知是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显得万般无奈的话,那么,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出于主观的狭隘保守,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不与外界交往、沟通,导致闭塞无知、孤陋寡闻,甚至被动挨打的话,则显得尤其悲哀和可怜。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自我封闭的人,往往自毁前程。有一位天资聪颖的年轻公务员,在单位里从来不帮任何人的忙,哪怕举手之劳,当然他也从来都不肯有求于人,他好像是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人。渐渐地,大家都淡忘了他。有一次,他请假去看病。正是在他不在的那段时间里,领导宣布单位要选拔去香港考察的代表,要求各人报名。这位年轻公务员回来后,也没有人对他说起这事。倒不是大家故意敌视他,而是根本没有人想起他。当报名结束、选拔的名单贴出来后,他才知道。对于这件事他很不平,但一切都晚了,机会就因他自我封闭的心理缺陷而丧失了。
自我封闭的人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不能获取外界的各种信息,对于外界的发展变化不能及时感知,常常凭自己过去的经验办事,形成一套固有的思维定势。他们往往排斥自己不了解的不熟悉的东西,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对于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由于缺少了解和接触,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害怕改革和创新,喜欢因循守旧,照章办事,如此恶性循环,事业怎会成功?
4.心理脆弱
这里我们讲的心理脆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受不住某些事情的打击而悲观失望,而是指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中因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严重偏离了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情感脆弱的人,在人际交往之中往往有失偏颇,严重的会带来一些法律和道德的问题。这种人对待人和事,往往情绪化比较严重:喜欢某人和某事时,两眼放光,对周遭的事物视而不见,只见其长处,不见其缺点;当讨厌某人或某事时,便只见短处,不见长处。
大家都很熟悉天天在乾隆身边拍马奉承的大贪官和和珅。和珅小时候比较贫困,20岁时才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一职务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乾隆的捷径。在乾隆身边,他飞黄腾达,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
和珅这个人最擅长逢迎拍马,他摸透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的心理,总能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宠信,成为唯一心腹和代理人。乾隆只因为宠信和珅,对和珅的揽权索贿行为视而不见,任其乱政祸国。这就是乾隆因感情而蒙蔽了理智的后果。
还有明末清初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吴三桂感情障目,竞忘记大节,做出了“卖国”之举,自己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有些领导干部,为一时得不到提拔或家庭矛盾就此萎靡不振;与同事发生一点争吵就把同事视为仇敌,老死不相往来;上级领导批评一次,就耿耿于怀,牢骚满腹,甚至草率辞职、打击报复……这都是心理脆弱的具体表现。人生几十年,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如果不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控制自己的情感,就有可能铸成大错,酿成悲剧。
5.心理优柔
优柔寡断,指遇事犹豫彷徨,瞻前顾后,不能做出抉择。在清朝末年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写了一位“胡统领”,他“最是小胆,凡百事情,优柔寡断。你在他手下办事,只可以独断独行,倘若都要请教过他再做,那是一百年也不会成功的。而且军情一息万变,不是可以捱时捱刻的事”。这位老兄可以算是具有优柔寡断心理的典型代表。
优柔寡断的人,往往在机遇面前会犹豫不决,丧失机会。《三国演义》中的董卓就是一个优柔寡断、自取其祸的失败者。当貂蝉用心智和美色吸引了董卓,又去勾引住吕布时,为争夺一个女人,董卓和吕布产生了矛盾。谋士李儒直言劝董:“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趁此机会把貂蝉赐给吕布,他必感恩以死相报,谨请三思。”董卓思索良久说:“言之有理,让我再想一想。”事实上,这时的董卓已经明白了江山和美人谁轻谁重!但董卓难以做出抉择。当董卓回后堂试探貂蝉“我想将你赐给吕布,何如?”遭到貂蝉的反对后,便马上动摇了把貂蝉送与吕布的想法,以致后来吕布妒火中烧,杀死了董卓。这就是董卓优柔寡断的结果。
优柔寡断的人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处理事情应当痛快果断,该怎样便怎样,不可似是而非、当断不断。优柔寡断往往会贻误战机,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6.心理恐惧
心理恐惧就是害怕挫折和失败。简单地说,就是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每个领导干部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认可,本领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实现,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存恐惧,失去战胜挫折的信心。遇到挫折时,埋怨和畏惧是毫无意义的,你必须冷静地寻找原因所在并勇敢地克服它。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自己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让自己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水门事件”爆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却因对失败的恐惧而导致惨败。
7.心理郁闷
领导干部心理郁闷主要表现在:一是失落。失落的原因往往是想得到的一时得不到,失去目标,产生迷茫和无可奈何等心态。二是孤独。由于事业的挫折或失败,造成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从而产生自我封闭。三是猜忌。当领导干部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猜忌心理。猜忌给领导干部带来精神上的折磨,同时也产生对周围人或下属的排斥心理,使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出现困难。
领导干部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勤奋地工作,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取得丰硕的成果。而消极的情绪是行动的干扰者和破坏者,如果消极的情绪长期存在,就会造成心理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过分抑郁就是一种很严重的消极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情感处于积极状态时,他的行为会得以巩固,而受到消极情感体验影响时,行为就会改变。过分抑郁,导致心理异常,阻碍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即使再有才华的人,也无法得到施展。 汉朝时的洛阳才子贾谊,聪颖过人,诸子百家无不通晓,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史书记载:“每诏令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不到一年贾谊升为太中大夫,他向文帝建议完全改变秦朝的法度,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措施,后因朝臣反对,文帝作罢,贾谊遭到疏远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失意之后,不能自解,渡湘江,作赋吊屈原。因自己的政治抱负无以实现,一直愁思百结,抑郁悲愁,后来因为过度伤心,“哭泣岁余”,以致早死。贾谊死时年仅33岁。
如果贾谊在政治上老练、沉稳一些,不锋芒毕露,首先搞好同皇上和群臣的关系,再从容地、渐进地推进改革,他也许不会早死;如果他能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忍、耐心地等待时机,也许也不会早死。
所以,人们说,过分抑郁是人生的一剂慢性毒药,救治的良方就是振作、奋斗,与命运抗争。
P35-41
健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高水平的健康作为保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没有强健的身心健康,任何财富、名利、幸福都是空谈。
西塞罗说:“心灵的疾病比肉体的疾病更危险。”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还要重要。那么,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在经济发达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30%的人接受过心理治疗,89%的人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在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疾病的患者中,每年都有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据统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心理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超过了购买食品的费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针对中国人亚健康情况进行了5万人的样本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很高,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课题组从2007年开始的此项针对全国大中城市5万多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超过了60%。此外,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2002年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中过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亚健康发生率分别高达75.3%、73.5%和73.4%。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心理因素。
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领导干部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
重庆市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政府领导干部中有30%的人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此外,抑郁和焦虑程度也都不低于30%。
这个数字只是当地的一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无绝对性。从重庆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就业环境、城市工作节奏等方面考虑,它的这些指标都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低于大多数东南沿海城市,如果把这个数字拿到这些地方来分析,那么三成可能还过于保守。就以北京为例,北京党政机关林立、人才济济,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领导干部的心理积郁比例要远大于三成。
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领导干部自杀事件、违法乱纪事件、口不择言事件的屡屡曝光来看,心理问题的确已经成为威胁领导干部生活的“隐形杀手”,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成为不容忽视且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从心理问题对领导干部的影响程度上来看,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可分为三类。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心理中有少量不健康因素,在工作和生活中偶尔会产生一些轻微的不适心理或有害心理,比如焦虑、暴躁、脆弱、沮丧、抑郁、恐惧、紧张、疏忽等。这些心理状况有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有时会很快消失,一般不至于成为长期的病症,尚未达到心理学中所说的偏差心理的地步。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素质中有一点不健康因素是自然的、正常的,在多数人身上都有这种情况,这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一般不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但对于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地位及掌握较大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从而造成工作损失甚至社会损失。在某些官员渎职失职的事件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些不健康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例如,在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的“6·28事件”发生之后,贵州省省委书记石宗源指出,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背后深层次原因却是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屡屡发生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的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他们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群众意见很大,不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加之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二是某些领导干部的心理中包含病态因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偏差,已经达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比如,曾有媒体报道,湖北省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在任职期间和多位男士有染,其中有官员,有商人。最典型事件是她在任枣阳市市委副书记时,竟然在下面单位调了个帅气的小伙子来给她当司机。两年后,司机想与女友结婚,尹冬桂竟大发其火,令司机与恋人分手。这位女市长最后因收受贿赂6.6万元人民币、2000美元,以及为行贿者个人和单位人事提拔提供方便等罪名被审判。虽然像这位女市长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领导干部仍然有必要对此保持清醒的意识。
三是某些领导干部病态心理畸形发展,导致某些工作偏差甚至犯罪。例如,某些领导干部贪心极度膨胀,驱使自己走上了犯罪道路。这样的例子很多,江苏省某镇党委书记,为了做到受贿心中有数,建立了一本“受贿簿”。1993年年底,他取出该小本本一合计,发现受贿比率比上年增长了97.8%,未过百。于是他便不满地在小本本上写下“速度太慢”几个字。此后,他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使随后几年的受贿速度猛增。1995年春节,向他前来“贺喜”、“拜年”的人络绎不绝,而且临走时都放下一个或大或小的“红包”。到了除夕晚上,他和妻子一数,仅“红包”收入就达十几万元。于是他在自家的小账本上高兴地写了这样几个字:“95年过年喜!”可见,畸形发展的贪婪心理是其严重犯罪的巨大动力。这一动力不仅将他本人推上了断头台,而且给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再比如,一些领导干部由于长期掌握权力,养成了自作主张的心理惯性,有极少数官员进一步发展到独断专行甚至专横霸道的地步。陈希同、慕绥新、戚火贵、李乘龙、李真、严文耀、杨立峰、王新康等人,都是大权独揽、一言九鼎,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甚至多次将个人意见强加给组织,有时竟然将个人转换成组织的化身,结果对工作、社会、人民都造成了巨大危害,并最终导致犯罪行为。另外,像侥幸、冷漠、虚荣、冲动、嫉妒、退缩等心理只要在官员身上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都会导致大大小小的问题发生。
上面这三类情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决定着执政的基础和施政的效果。由于角色的特殊,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便不同于一般人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社会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领导干部队伍的和谐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政治保障、制度支撑、物质保证,但更需要领导干部本身心理的和谐,这是实现真正和谐的精神基础和思想力量。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他还号召,领导干部带头,组织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分析。其中,还把“如何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作为一个课题指出来。这为我们研究领导干部心理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勇气和理论依据。
可是,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仍然不多。为此,本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分析。但是,无论在研究基础还是在材料获取上,都有诸多困难摆在面前,我们今天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得好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