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狂风暴雨下搏击的日月,是一页写满惊叹号的历史。这是一个争杀不断的年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虽然生灵涂炭,却又英雄辈出,创造了一个个英雄造时势的神话:
曹刿、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些有勇有谋的将领们,在战场上力挽狂澜。管仲、晏婴、子产、范蠡、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些万众瞩目的政治家,在政坛上风生水起。还有张仪、苏秦这两位师出同门却分道扬镳的纵横家,他们的雄辩和智慧令其在各诸侯国大展拳脚。
……正史的记录,野史的传说,戏剧的编排,是非真假众说纷纭。君玉离、萧十二编著的《春秋战国超好看大全集(图文白金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人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风趣幽默而又不乏智慧的语言为你梳理春秋战国的多重形象,透过历史的迷雾,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戎人入侵镐京,周天子蒙尘,当郑武公一路辅佐着周平王东迁洛阳,史书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以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中国却已经进入了剑拔弩张、战火纷飞的新时代,春秋战国由此拉开序幕。齐桓公首霸诸侯,楚庄王一鸣惊人,赵武灵王励志兴邦,燕昭王求才若渴;商鞅有经天纬地之才,吴起为求留名于青史,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于是有了五马分尸的惨烈,有了杀妻求将的悲壮,更有了雄起的强秦及数十年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曹刿、白起、王翦、廉颇;管仲、晏婴、子产、范蠡、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些人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君玉离、萧十二编著的《春秋战国超好看大全集(图文白金版)》都将一一为你道来。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那么一个时期,中国人曾经血脉贲张、肆无忌惮、精彩绝伦地生活着。
《春秋战国超好看大全集(图文白金版)》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将春秋战国分为七大篇章,全新解读这段波澜壮阔而又扣人心弦的古老过往。
书写一部历史,是为了与历史中的人物身影交错,携手同游,共经兴衰的波澜,体味人生的豪迈与遗憾。本书在正史的基础上,综合各家之言,将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汇聚其中。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细心汲取,精心雕琢,将战国群雄们逐鹿中原的霸气以及他们在乱世中驰骋的最真实内幕展现给读者,并试图进入到历史事件的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用历史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诡秘,透过历史的迷雾,结构历史中的人物,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在这里,为你打开了一个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门扉,从群雄激荡的强弱之争中找到智慧的钥匙。
乱世风云的揭幕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夏朝诸侯商汤亲率大军在鸣条大败夏桀,建立了大商王朝。一战成功,当初有戎氏活泼娇媚的女儿吞下天命玄鸟之卵而生下的传奇人物契的后代们,终于享有了无限的权力,无上的尊荣。
但是,仅仅六百年以后,大商的王位传到了帝辛的手中,他骄奢淫逸、暴虐成性,遭到了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被人冠以“纣”字作为谥号。《说文解字》援引谥法的解释:“残忍捐义日纣。”而这个“残忍捐义”的帝王,正是那位被列为圣人明主,一向与尧、舜、禹并称的商汤的后代。
同商一样,周也有一个背负着传奇出身的始祖后稷,有邰氏之女姜嫄“履大人迹”而怀孕生下了后稷;若干代以后,也出现了一个足以与商汤相提并论的圣人明主——周文王。牧野之战,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打败了商汤的后裔商纣王,于是后稷的后代们取代了契的后代们,成为了天下共主,开创了大周王朝。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的某一天,周王朝的首都镐京,这个天子所住的中心之地,往日曾经是一片欢乐祥和的和平景象,如今却陷入了战乱之中。男女老少哭声震天,仓皇慌乱地试图从戎族的铁蹄下逃得性命。镐京城外,骊山上的烽火台正在熊熊燃烧,滚滚浓烟缓缓飘摇到远方,但是原本应该见烽火而勤王的诸侯军队却不见踪影,徒留下数个烽火台无助地矗立在寒风中。
大周天下承平了四百年,“分”的时代即将到来。当年武王伐纣之后,在镐京定都,建立了西周王朝。然而数代之后,周昭王南征,死在汉水之畔,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势力逐渐衰落下来。
到周厉王时,虽然对外大肆扩张,但对内却极尽盘剥之能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将原本为公用的山林川泽一概划归天子专有,禁止人民人内砍伐渔猎。为了压制国人的不满情绪,周厉王又实行因言获罪的高压政策。三年之后,不堪暴政的国人发生暴动,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史称“国人暴动”。此后,各路诸侯齐聚镐京,以会议的方式暂时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周王室的统治这一次是真真正正被动摇了。
十四年之后,周宣王即位,苟延残喘的西周王朝似乎又出现了中兴的迹象。在周宣王的指挥下,周朝在西北、东南、南方等地都拓展了疆土。然而,积重难返的经济形势却让中兴只是一场空谈。日益瓦解的井田制让周朝经济面临着危机,而周宣王在处理内政上的不智和妄杀也使大臣噤若寒蝉,诸侯离心离德。到周宣王晚年,四周的夷、狄、蛮、戎复又卷土重来,一度攻人中原地带。
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继承了王位。他即位伊始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地震,诗经中描写这场地震:“百川沸腾,山冢率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足见这场地震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可是周幽王面对周纲陵迟的局面,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迷上了一个叫褒姒的绝色佳人,“从此君王不早朝”。
周幽王不顾朝政大事、国计民生,成日绞尽脑汁想博美人一笑。不过褒姒虽然如花似玉,但却冷若冰霜,始终没有对周幽王展露过笑颜。大臣虢石父为周幽王想出了一个十分荒唐的办法:将向诸侯报警用的烽火台点燃,请美人看看兵荒马乱却白扑一场的丑态。这个计划果然成功了,看着从各地星夜赶来勤王救驾的诸侯们人喊马嘶劳师动众,褒姒居然真的展颜一笑。这下周幽王大悦,他重赏虢石父,全然不顾真相大白后愤怒和气恼的诸侯们。
数年之后,褒姒生下一子伯服。爱屋及乌的周幽王,居然将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全部废去,想要以褒姒和伯服取而代之。申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当被废黜的消息传来时,申后大怒,奔回了父亲处哭诉自己的不幸。周王室的权威此时本来就所剩无几,而申侯又护女心切,一怒之下联合郜国和犬戎向周幽王发起了进攻。
大兵压境,无力抵挡的周幽王燃起烽火台向诸侯求救,可诸侯却以为仍然是周幽王和褒姒的把戏,根本不予理睬。面对着蜂拥而至的犬戎,周幽王瞠目结舌,手足无措。于是之前的那一幕乱相便出现了,西周就此宣告灭亡。
犬戎轻易攻占了镐京后,又掳掠了不计其数的人口和财物,然后退兵而去。数日之后,得到消息的各国诸侯才先后赶到了镐京,可是为时已晚。周幽王和伯服死在了乱军之中,而褒姒也下落不明。在申侯、邮侯等诸侯的支持下,太子宜臼在申即位称天子,是为周平王。
此时整个镐京乃至周边地区残破不堪、一片狼藉,完全没有能力防御西戎的二次进攻。周平王决定向东迁都,于是,在晋国和郑国的支持下,周平王将镐京中劫后余生的王公贵族、贵重财物等搬迁到成周(今河南洛阳),正式定都成周,史称“平王东迁”。
至此,周王朝由盛而衰,不过,周并没有如同商一样,被继起的诸侯取而代之,而是转化为诸侯混战、各不相让的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
天子跌落神坛
平王东迁虽然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天子地位,但在事实上却远非如此。由于连年天灾和西戎的兵祸,又兼之自厉王以来的穷兵黩武政策,周王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地步。领地逐渐缩小,财政人不敷出,礼制破坏殆尽,权威也一落千丈。
关中地区原本是周王室的发祥之地。秦国将西戎击败后,将关中岐山以东的土地归还了周王室,但由于西戎对中原的威胁,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根本无力顾及此处,于是不久之后,这块名义上属于周王室的土地便被同样地处西陲的秦国顺理成章地接收了。
为了奖掖支持周王室有功的晋国、郑国等诸侯,周王室又先后将周围的一些土地分赐给他们。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将虎牢关以东之地赐给郑国,将陕西东部的酒泉地赐给虢国。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又将黄河以北的温地赐给晋国,这种行为导致周王室的领地不断缩小,其实际占有领域东至荥阳,西抵潼关,南达汝河,北临黄河。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随着秦晋二国征服陆浑,并将其族人内迁至中原伊川一带,周王室的领土被进一步压缩,仅据有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圆不过一二百里,其面积甚至不能和稍大的诸侯国相提并论。
土地缩小带来的恶果就是财政状况的捉襟见肘。春秋初期,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来源几乎全仰仗于农业生产。而周王室靠着那么一点点地盘,连支应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都勉为其难,更遑论王室的巨大日常开销。据说,周平王死后,王室居然穷到拿不出钱为平王办一场像样的丧礼,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鲁国“求赙”,希望鲁国赞助些丧葬费和陪葬品。
虽然说“天子不求私财”,但在恶化的经济局势面前,周王室也无法再维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了。周襄王即位后,居然倾全国之力也找不到一辆供天子乘坐的马车,只得又派人到鲁国去要,结果被鲁桓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诸侯不贡车服”赶了回来。
周景王曾经责难晋国不向王室进贡日常用品,却被掌管典籍的籍谈以从来没有受过周王室的恩赐为理由回绝,周景王立刻历数了周王室对晋国的封赏,把籍谈说得哑口无言。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历。可是,周景王的伶牙俐齿并不能缓解周王室的财政危机。
郑国大臣子大叔曾对晋国执政的范献子谈到晋国和王室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饼之罄矣,惟孽之耻”,意思是说:酒瓶如果空了,就是酒缸的耻辱啊。子大叔将周王室比作酒瓶,而将晋国比作酒缸。这个比喻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周王室在经济上对诸侯国的依赖程度。
辖地减少,财政匮乏,周天子原本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的政治和经济资本都烟消云散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本依托于西周时期旧的政治和经济局势建立起来的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礼制也“礼崩乐坏”,天子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往往遭到有实力的诸侯轻视。
在西周时期名目繁多、体系严密的礼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列鼎制度。鼎原本是一种烹煮食物的炊具,后来由于在祭祀礼仪中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被神圣化,成为权力的象征。根据《周礼》规定,在祭祀时,天子列九鼎,诸侯列七鼎,卿大夫列五鼎,士列三鼎,死后也以相同的数目陪葬。
然而到春秋时期,这一制度被早就不将周天子权威放在眼里的诸侯们破坏殆尽。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南方的楚灭申,从此领土直接同周王室毗邻。后来楚庄王争霸中原,在周王室边境陈兵数万,并向周王室派出的大夫王孙满打听周天子九鼎的轻重大小。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楚庄王赤裸裸地暴露了他想要取周王室而代之的野心。
明面上尚且如此,在地下长眠的诸侯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僭越礼制了。在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员对河南虢太子墓的发掘时,在墓中发现了七鼎。,根据礼制,诸侯才能用七鼎,而太子同卿大夫只可以用五鼎。而今太子如此,虢国国君自然用的是九鼎,这无疑是僭越之举。这种在西周时期一定会导致身死国灭的行为,在春秋时期却十分寻常。
另一件能表现周天子权威的事就是“巡狩”。所谓“巡狩”,就是每隔几年,周天子都要出行祭祀名山大川,考察诸侯政绩,并且根据考察结果,重新分配诸侯的爵位。然而自周平王以后,天子几乎就没有进行过巡狩。泰山脚下原本有一块周王室的田产,其收成专供周天子祭祀泰山之用。由于周王室不能直接管理,就交给郑国代为耕种。结果后来郑国看周天子久不巡狩,便将这块地据为己有,并用其交换了鲁国的另外一块领土。
在传统礼制中,除了周天子要定期出行,诸侯也要不时赴王都觐见天子。举凡诸侯死后,要继位的新君必须亲自到王都请天子赐予爵位和衣冠圭璧等礼器,由天子赋予其继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之后才能够正式成为新的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受天子之命”。此外,诸侯还要定期进京述职。若无正当理由不述职者,周天子有权对其进行包括降低爵位、削减封地乃至兴师问罪的处罚。 到了春秋时期,受天子之命的礼仪虽然还有,但形式的庄严神圣性却大不如前,诸侯继位时只需要派个使者去“请”周天子的王命就可以了,而周天子也只好自欺欺人地称之为“赐命”;至于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周天子更是不请自来地主动将“王命”送给对方。受命尚且如此,述职就更无从谈起。诸侯不仅不去成周述职,相反倒是周天子几次三番地派大夫“聘问”诸侯。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者作为“天子”,身兼神和人的属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仍然还是实力说话,跌落神坛的周天子不仅无力掌控天下,在不久的将来,还要面对着野心勃勃的诸侯对其地位展开的轮番冲击。
P2-4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狂风暴雨下搏击的日月,是一页写满惊叹号的历史。
虽然刀光剑影早已黯淡,鼓角争鸣渐渐远去,湮没的黄尘古道也已了无踪迹,荒芜的烽火边城再无人记起……但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并没有被岁月带走。刀光剑影之间,春秋战国的英雄们在纵横驰骋。
遥想当年,褒姒初嫁了,西周的江山就倾倒在她嫣然的笑靥之下。戎人入侵镐京,天子蒙尘、梓泽丘墟,当郑武公一路辅佐着周平王东迁洛阳,史书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以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中国却已经进人了剑拔弩张、战火纷飞的新时代,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
这是一个争杀不断的年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虽然生灵涂炭,却又英雄辈出,创造了一个个英雄造时势的神话。
齐桓公首霸诸侯,楚庄王一鸣惊人,赵武灵王励志兴邦,燕昭王求才若渴,这些贤明的君主渴望国家崛起,于是有了管鲍之交、问鼎中原、胡服骑射、黄金台招贤的典故。
孔子为了宣传“仁”的思想周游列国、有教无类,老子追求“道”的精髓飘然出关留下千古奇书,荀子为传播学说传道授业,韩非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寄情笔端……于是有了百家争鸣的热潮。
商鞅有经天纬地之才,吴起为求留名于青史,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于是有了五马分尸的惨烈,有了杀妻求将的悲壮,更有了雄起的强秦及数十年元敌于天下的魏武卒。
曹刿、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些有勇有谋的将领们,在战场上力挽狂澜。
管仲、晏婴、子产、范蠡、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些万众瞩目的政治家,在政坛上风生水起。
还有张仪、苏秦这两位师出同门却分道扬镳的纵横家,他们的雄辩和智慧令其在各诸侯国大展拳脚。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正是有了这些君王及臣子的不懈努力,“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才在诸侯中脱颖而出,并在中原大地上交替问鼎。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群雄为一展胸中抱负逐鹿争霸,为了满腔热血驰骋纵横。君择臣,臣择君,名臣将相们引领着时代的风骚,他们奔走游说,合纵连横,才为重己者用,身为知己者死。
可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也有很多来不及的遗憾。
泪罗江畔,屈原发出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感叹,生不逢时与壮志难酬是他的悲哀。 易水河边,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雄心,只身抗秦、慷慨赴死是他的悲壮。
生存的智慧在血与火的交织中进发,竞争的残酷在硝烟的弥漫中隐忍。战争号角依旧在高奏,群雄争霸的战火还在中原大地上盘旋。凭借强大的国力,秦国最终结束了几百年的纷乱局势,建立了统一的帝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春秋战国已经越来越远,那段岁月里的恩怨情仇已经随着时间的前行变得越来越理性,但它留给历史的余响依然在飘荡。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那么一个时期,中国人曾经血脉贲张、肆无忌惮、精彩绝伦地生活着。
书写一部历史,是为了与历史中的人物身影交错,携手同游,共经兴衰的波澜,体味人生的豪迈与遗憾。本书在正史的基础上,综合各家之言,将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汇聚其中。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细心汲取,精心雕琢,将春秋战国群雄逐鹿中原的霸气以及他们在乱世中驰骋的最真实内幕展现给读者,并试图进入到历史事件的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用历史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诡秘,透过历史的迷雾,解构历史中的人物,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在这里,为你打开了一个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门扉,从群雄激荡的强弱之争中找到智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