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朝是从唐玄宗开始达到极盛又转向衰落的。唐玄宗前期的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生活腐化,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本书由两位隋唐史专家根据史实,用通俗的笔法写成,再现了唐玄宗波澜壮阔、浪漫写意的一生的经历。
这是国内唐史水平最高的学者写的帝王传记,通俗易懂,真实可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玄宗的真相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阎守诚//吴宗国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朝是从唐玄宗开始达到极盛又转向衰落的。唐玄宗前期的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生活腐化,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本书由两位隋唐史专家根据史实,用通俗的笔法写成,再现了唐玄宗波澜壮阔、浪漫写意的一生的经历。 这是国内唐史水平最高的学者写的帝王传记,通俗易懂,真实可信。 内容推荐 他是盛唐天子,在风诡云谲的宫廷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开元盛世;他是风流皇帝,曲折缠绵的爱情美丽得让人们忽视了所有伦理的束缚,一阕《长恨歌》成为多少恋人吟唱不尽的悠悠恋曲;他是梨园祖师,羌笛羯鼓的清音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停息地吟唱着那永远溢彩流光的霓裳羽衣;他先明后暗,北地的战鼓惊碎了华清池里的绮梦,马嵬的哀歌宜告了那一段黄金岁月的终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翻开这本书,倾听两位历史学家为你讲述,那段瑰丽、怆然、悠远的故事。 目录 卷首语 1、厄运中的王子 2、潞州别驾 3、诛灭韦党 4、铲除太平 5、开元天子与“救时之相” 6、巩固皇位,安定政局 7、整顿吏治 8、改善财政的措施 9、检括田户 10、军事体制的变革 11、张说的沉浮 12、宫闱悲剧 13、运粮关中,久住长安 14、张九龄与李林甫 15、忠诚的高力士 16、广运潭盛会 17、盛唐气象 18、纳妃、佞道、游乐 19、扬国忠其人 20、文士境遇的逆转 1、开天边事 22、安禄山的崛起 23、鼙鼓声中 24、重返长安 试读章节 垂拱元年秋八月初五(685年9月8日),大唐新皇帝睿宗的德妃窦氏在东都洛阳生了个男孩子,取名隆基。这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以后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唐玄宗(唐明皇)。 当隆基降临人世时,唐王朝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代,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一片升平景象。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稳定,不时发生的政治事件酝酿着巨变,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隆基诞生前两年,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他的祖父高宗皇帝李治病逝。长期以来,高宗身体状况欠佳,从显庆五年(660)开始,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隆基的祖母、高宗皇后武则天开始协助处理一些政务。武则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深得高宗信任。在高宗晚年,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唐廷实权,“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高宗去世之后,皇太子李哲继位,是为中宗。中宗尊奉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 但是,中宗即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赶下了皇位。武则天把皇冠授给了小儿子、李哲的弟弟睿宗李旦。 中宗被废,是因为他刚刚登上皇位,就急于树立自己的私党,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授乳母之子为五品官。不久前,韦玄贞由于女儿成为皇后而由普州参军晋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地再升为侍中显然不合适。这个提议受到当朝宰相裴炎的坚决反对。年轻的皇帝大为恼火,悻悻地说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经过一番密谋,光宅元年(684)二月初六,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和中书侍郎刘棉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昂率兵人宫,宣布太后命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当李哲被人从皇帝宝座上“扶”下来时,还问道:“我何罪?”武则天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这样回答,既冠冕堂皇,也有些强词夺理。武则天抓住年轻皇帝在气愤时讲的一句过头话大做文章,其实是因为自从高宗死后,她已经大权在握,正积极而有步骤地把女皇梦变成现实,任何阻挠她达到目的的势力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摧毁,即使是温情脉脉的母子之情,也不例外。武则天的个性是坚毅严酷的,她对政敌的打击绝不心慈手软,惟其如此,她才能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存在发展并取得胜利。她把儿子放在皇位上,只是因为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她并不希望儿子真正行使皇帝的权力,更不允许他滥用权力。中宗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对母亲的个性和思想,都缺乏正确的了解。他以为自己是皇帝,就有绝对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他自以为是的行为恰好触犯了严厉的母亲,刚刚戴上的皇冠很快就被摘下来了。 转瞬之间的皇位嬗递,使隆基得以诞生在大富大贵的皇帝之家。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随之也就笼罩在幼小的隆基头顶,预示着他前程坎坷,厄运重重。 武则天轻而易举地废掉中宗,扶立睿宗,显示了极大的权威,标志着她圣衷独断的时代开始了,“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加快了称帝步伐。她改东都为神都,改易旗帜、服饰的颜色,改易政府各部门的名称和官名,任用侄儿武承嗣为宰相,追封武氏五代祖为王。这些咄咄逼人的措施,变更着唐廷的祖宗成法,造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压力,使“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中宗被废后数月,发生了以英国公徐敬业为首的扬州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它使武则天感到宫廷内外反对派的潜在势力依然强大。于是,她大开告密之门,重用酷吏,采取高压手段,打击反对派势力,屠杀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李唐宗室是反武势力的中坚,也是武则天称帝的主要障碍,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打击尤其沉重。诛杀李唐宗室的事件迭起,至武则天称帝之前,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除武则天自己生的李哲(中宗,又名显)和李旦(睿宗)以外,其余在世的全部被杀。“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 载初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她自称“圣神皇帝”,降睿宗为皇嗣,赐姓武。这一年,隆基五岁。三岁时,他曾受封为楚王。隆基的童年时代,是在李唐宗室惨遭屠戮的恐怖气氛中度过的。幸运的是,由于父亲睿宗的聪明睿智,不仅使睿宗自己在险恶的环境中得以平安无恙,也使隆基兄弟姐妹处于较为安全的地位,可以享受一点童年的欢乐。睿宗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为人“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和哥哥们相比,睿宗对母后武则天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宫廷斗争的形势和力量的对比也都有明确的认识。他即位后,垂拱二年(686)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睿宗不像哥哥中宗那样,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太后临朝称制的情况下,甘心做一名无所作为的皇帝,不去干扰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所以,“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睿宗贵为皇帝,也仅仅是能免祸自保,“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可见隆基兄弟从小就过着幽禁宫中的生活,他们童年时代的欢乐是极其有限的。 历史上把改唐为周的事件称为“革命”。围绕着这场革命,大唐的政治生活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轩然大波,使这段历史显得格外惊心动魄,丰富多彩。一切事件的中心是武则天,她的光辉普照着这个时代。隆基正是在他雄才大略的祖母统治下,步入了青少年时期,开始了不平凡的经历。 在武周时期,隆基的父亲皇嗣李旦的处境一直是很窘迫的。武则天称帝那年,已经67岁了。她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才成为大周的神圣皇帝,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虽然她掌握着唐王朝的最高权力,宫廷斗争并没有因此而止息,只是斗争的焦点由称帝和反称帝转换为皇位由李氏、还是由武氏来继承。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双方,一方是以武承嗣、武三思为核心的武氏集团,另一方是忠于李唐王室的朝廷重臣,他们认为应由李氏继承皇位。武则天的态度并不明朗,犹豫于双方之间。作为皇嗣的李旦地位不很稳固。皇嗣是一个含义微妙的名称。它可以解释为皇位的继承人,可是又比“太子”这样的皇位继承人的传统名分和地位降了一格。武则天给李旦以“皇嗣”名位,表明她还没有下决心把他当成真正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武则天是重武轻李的,也许她更多地倾向于在武氏子弟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因此,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在为谋求成为“太子”而大肆活动,他们当然把攻击的矛头指向皇嗣,欲取而代之。李旦既得不到武则天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只能处于被动挨整的地位。 如意元年(692)九月,武则天因齿落更生,宣布改元长寿。十月,睿宗诸子出阁,隆基兄弟可以开府置官属。这位严厉的祖母由于自己的健康长寿,心情愉快,放松了对子孙们的控制,让他们有一些独立活动的余地。隆基这时“年始七岁”,却做出了一件震动宫廷的事情: 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杖,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 这是武则天称帝后,李、武两姓间第一次正面冲突。武懿宗是武则天伯父仕逸的孙子,被封为河内郡王。这个武周新贵正在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时候,看到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而整齐,心中老大的不快,便用金吾将军纠察风纪的权力横加阻挠,企图挫折隆基。然而隆基毫不畏惧,理直气壮地责问:“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这针锋相对的回击,表明幼小的隆基个性倔强,已经有了权力斗争的意识。隆基政治上的早熟是和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分不开的。他从小生活在宫廷斗争的旋涡之中,以李、武两姓的矛盾为焦点的权力之争,在耳濡目染间熏陶着他,使他很早就懂得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激发了他为维护“吾家朝堂”而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他日后从事政治斗争的巨大动力。 …… P1-5 序言 开元天宝时期历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盛世,而安史之乱又赋予它一个非同寻常的结尾,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拐点。对于始终处于这个时代风口浪尖上弄潮的唐玄宗李隆基,历来虽然褒贬不一,但对他在造成安史之乱上所负的历史责任史家却没有多大分歧。《旧唐书·玄宗纪》史臣日归之于“用人之失”,范祖禹在《唐鉴》中则归之于“置相非其人”。而欧阳修在《新唐书·玄宗纪》赞中则认定是“败以女子”,似乎是重谈了“女祸”的老调。看其下文: 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欧阳修并没有把责任完全推到杨玉环身上,而是归之于皇帝的“侈心”,实际上是企图从皇帝本人身上探寻一代盛衰治乱的终极原因,得出必要的历史教训,以贻示后人,其用心亦可谓良苦。 唐玄宗多姿多彩、起伏跌宕的一生,不仅是历代史家思考的问题,也是当时公众议论的热点。唐人元稹在《行宫》一诗中写道:“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由于唐代文化开放,环境宽松,诚如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二中所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问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也不以为罪。”这就使诗人文士写玄宗的野史传说、趣闻逸事几成风气。在众多的相关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自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点出了谴责的主题,但在客观上,诗人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从而使唐玄宗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淡化了对他的谴责。唐玄宗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对发展唐代乐舞的巨大贡献,使戏曲艺人把他推为梨园祖师,不仅给他戴上了艺术家的桂冠,而且尊奉他为戏曲艺术之神,加以顶礼膜拜。从这些情况看,在民间,对唐玄宗更多的是宽容,他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位风流皇帝,而不是一个圣明或昏聩的皇帝。 然而,唐玄宗毕竟是一位影响中国历史发展长达半个世纪的皇帝。尽管这半个世纪是以战乱的噪声戛然而止的,但它的主旋律是生动欢乐、富丽辉煌的,是一段充满魅力的华彩乐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唐玄宗的功罪是非到底应该怎样评说,他的一生行事又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与他相关的许多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历代史家的评说、文士的咏寄和民间的传说,需要做出新的探索。我们这本小书,就是诸多探索中的一种。 这本小书,成稿于二十年前。当时,我们都对唐玄宗及其时代感兴趣,常在一起“闲坐说玄宗”。后来,在《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主编张玉良、胡戟二位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下写成此书,并于198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书中1—13、15、17诸节由阎守诚执笔,14、16、18—24诸节由吴宗国执笔,阎守诚对全书进行了加工整理。 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二十年来,读者没有忘记我们的这本小书,韩国的学者还把它译成韩文,作为学生的辅助教材。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刘方女士又给了这本书再版的机会,在此,我们深表谢忱。 虽然这些年来,关于唐玄宗及其时代的研究有了不少的进展,但我们在这本小书中所持有的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并没有变化,因此,我们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只在个别地方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回忆我们写作的初衷,是想在《隋唐历史文化丛书》要求的有限篇幅(一般15万字,最长不超过20万字)内,勾勒唐玄宗一生的大致轮廓,并陈述我们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看法,应该说,没有涉及的问题还不少。我们所写内容力求做到务实求真、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既能面对专家学者,也能面对一般史学爱好者。本书是否有悖我们的初衷,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但也希望对它不要求全责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