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圣爱克絮佩里精选集/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圣爱克絮佩里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群星璀璨、大家众多的法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就是安托万·德·圣爱克絮佩里。圣爱克絮佩里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但他绝非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以航空生活为题材,基本是叙述其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他作为民航和军事飞行员的经历,他从来不肯凭空编造和滥施藻饰,据实作证始终是他的宗旨。本书收录他的小说、寓言故事《飞行员》、《南方航班》、《夜航》、《人类的大地》、《战斗飞行员》、《小王子》;报告文学《莫斯科》;战争随笔《法国篇(1939—1940)》、《给一位人质的信》、《和平还是战争》;电影剧本《安娜·玛丽》。

内容推荐

在群星璀璨、大家众多的法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就是安托万·德·圣爱克絮佩里。说他独特,是因为这位众所公认的现代著名作家从来就不是一名职业作家,他首先是一位飞行员。他开辟过邮政航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多次驾机去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直至为国捐躯。但他的确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始终将文学奉为一种开拓人类文明的手段。他以亲身经历及高超且深刻的文字在一本书中清晰地展示了他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他的语言纯净,风格明快,作品中显示出了高尚的情操,富有激情和诗意的思绪,以及与天地搏斗,与大自然搏击,与命运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博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赞赏,在法国文坛上堪称独一无二。

目录

编选者序:一颗璀璨耀眼的星——圣爱克絮佩里

小说、寓言故事

 飞行员

 南方航班

 夜航

 人类的大地

 战斗飞行员

 小王子

报告文学

 莫斯科

战争随笔

 法国篇(1939—1940)

 给一位人质的信

 和平还是战争

电影剧本

 安娜·玛丽

圣爱克絮佩里生平及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轮子沉重地压在垫木上。

螺旋桨转动起来,卷起了大风,机身后二十米远的草坪,被风吹动着,仿佛在流动。飞行员手腕一动,就能掀起或抑制住这场风暴。

随着一次次的起动,发动机的轰隆声越来越大,直到变成一个密集得近乎坚实的空间。飞行员的身体被封闭在这个空间中,他终于感到了满足。“好了!”他想,然后转过手背,轻轻地触碰了一下座舱:没有任何振动。他陶醉在这种凝聚的能量之中。

飞行员俯下身去道别:“再见,我的朋友们……”朝霞中,来告别的朋友们拖着长长的影子。然而,只要飞机一跃,就会飞上三千多米。瞬间,他就会远离朋友们。他看了一眼黑色的引擎罩,逆光中,映衬在天空上,像个榴弹炮。螺旋桨后面,是一片薄纱舞动的景致。

发动机减缓了速度。飞行员松开最后握着的手,就像松开了系船的缆绳。他系好安全带和两根降落伞带,然后动了动肩膀和上身,调整了一下座位上的身体,这时,一片奇异的宁静。就要起航了:从此,他将进入另一个世界。

他最后看了一眼表盘,那仪表板窄小却标示着一切——他将高度仪的指针精心地调到零度,又最后看了一眼短小厚实的机翼,点点头:“好了……”他可以自由飞翔了。

飞机缓慢地滑行起来,风迎面而来,他把油门杆拉向自己,于是发动机像撒了火药,点燃了起来。紧接着,螺旋桨转动起来,带动着飞机向前冲去。最初,飞机缓冲着向前,仿佛跃动在有弹性的空气中。飞行员凭着操纵装置的反应,控制着速度,慢慢地加速,感觉在逐渐加力。

大地好似被拉直,像一条传送带,在机轮下滚动。空气先是无法触摸,而后流动起来,最终变得坚实。于是,飞行员加大马力,升上了天空。

跑道边的机库,树木,然后是山峰,一个个展现在眼前,随后又一个个逝去。从两百米的空中俯瞰,牧羊圈好似儿童玩具般,周围栽着笔直的树木,房子像是画的,还可以看见仿佛裘皮般茂密的丛林。随后,大地则变得光秃而空旷。

大气波动着,一股股的气浪,短促而有力,拍打着机翼,冲撞着飞机,整个机身颠簸着,发出声响。但是,飞行员稳稳地掌握着飞机,像是抓着平衡杆的中央。

到达了三千米的高空,一切平静下来。透过双翼间的张线可以看到太阳,不再有任何气浪的冲击。大地显得那么遥远,好似一动不动地凝固在那里。飞行员调整了一下襟翼,空气调节器,计算了偏航度。然后,他便可以待在那里十个小时,手脚不动,只有相对时光的运动。

海浪静静地舒展开,海面上呈现出一片扇形。

终于,太阳跃过了最尽头的张线。

忽然,飞行员感到一阵不适。他看了一眼转速表的指针,又看了一眼大海,紧接着,听到发动机传来一阵碰撞声,他头脑中一阵空白,像是昏厥了一样,下意识地摆弄了一下油门杆。没有任何问题……掉下了一滴水珠。他慢慢地将马达恢复到正常的声响。如果不是那一滴冷汗,他不会以为自己害怕了。

他渐渐地把上身恢复到原位,又将肘臂准确地放回正常的支撑点上。

这时,太阳悬挂在他的上方。如果不做动作,手脚处在机械状态,如果只轻轻地按着操纵杆,可以保持正常的体力消耗。

油压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出了什么问题?

发动机振动起来。混蛋!太阳转到了左边,红红的。

发动机传来一阵金属的碰撞声。不……不是活塞杆的声音。难道是阀动分配装置出了问题?

油门杆的螺母松了,要用手握住它,真麻烦!  也许还是活塞杆的问题。

他发觉自己气喘吁吁,牙齿松动,头发灰白。可见,整个身躯都老化了。

只要他坚持到地面。

大地令人感到安心:错落有致的田地,几何形状的丛林以及那大大小小的村庄。飞行员降低了高度,以便更好地领略着风光。高空俯瞰,大地显得荒芜而死寂,随着飞机的下降,大地再次被丛林装点,披上了衣装。山谷丘陵仿佛连绵起伏的波浪:大地在呼吸。他飞过一座大山,那山就像一个躺卧的巨人,鼓起胸脯,几乎直冲他而来。飞机引擎正对着一个花园,随着飞机的下降,花丛不断扩展着,越来越接近实物的比例。

“发动机响声如雷!”这难道是他听到的声音吗?他觉得这个声音不再正常。但是,大地就在眼前,生命在召唤。

他沿着平原的曲线飞行,贴近它们,如同轧钢机磨刃似的掠过地面。他将田野拉向自己,好像拉过一床被单,而后又将它们甩向身后。他飞近一片杨树林,随后又像是被球拍击中似的,一下离它们远去。有几次,他会远远地离开大地,仿佛一个歇息的斗士。

此时,他掠过工厂已灯火通明的玻璃窗,掠过已昏暗的公园,驶向港口。身下,从无边无际的地平线,移来一片片屋顶,墙壁和树木,陆地如同湍急的河流,将它们冲卷而去。

令人沮丧的着陆。然而,不再有疾风劲流和轰鸣的马达声,最后一次沉重地转弯后,他降落在一个寂静得令人窒息的省份。那风景像是一幅招贴画:白色的飞机库,绿色的草坪,修剪整齐的杨树,从巴黎一伦敦的蓝色飞机上,走下一群年轻的英国姑娘,她们腋下夹着球拍。

飞行员跌坐在黏黏糊糊的机座上。人们急急忙忙跑向他:“好极了!好极了!”是一些军官,朋友和一些看热闹的人。他忽然感到双肩疲惫不堪:“我们抬你出来!”他低下额头,看了看油亮亮的双手,感到清醒了一些,但内心难过得要命。

只剩下了雅克·贝尼斯,他穿着一件散发着樟脑味的西服上衣,移动着笨拙的身体。他的那些旅行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房间的角落里,表明一切都是临时和不固定的。房间里还没有铺上白色的床单,也还没有摆上书籍。

“喂……是你吗?”他依次给朋友们打着电话。

朋友们高兴地欢呼,并表示欢迎:

“又回来了,好极了!”

“嗯,是的……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你?”

对方今天正好没有空儿。明天呢?明天对方要去打高尔夫球,叫贝尼斯也去。他不想去?那么,后天一吃晚饭一八点整。

贝尼斯沿着大街向前走去,伴着潮水般的人流,各种各样的面孔似乎迎面而来。一些无所事事的面孔让他感到难受。他要是征服了那个女人,生活就会变得平静……平静……一些男人的面孔显得那么懦弱,他感到自己的坚实有力。

他步履沉重地迈进一家舞厅,依然穿着那件厚厚的大衣,像个勘探者,他走到一群面首中间。这些面首过着夜生活,他们在舞厅里,犹如鱼缸中的绚鱼,游来游去,吐着甜言蜜语,一会儿跳舞,一会儿饮酒。在这个昏沉沉的场所里,贝尼斯是惟一头脑清醒的人。他感觉自己笨重得像个脚夫,直挺挺地站在那儿,脑海里没有光环。他在桌子中间穿行,朝一个空位走去,女人们的目光接触到他,似乎暗淡了下去,马上躲避开。年轻人躲闪着给他让路。那场景仿佛就是夜间巡逻,随着他的前进,哨兵们的烟头一个个从手指E掉了下来。P5-8

序言

在群星璀璨、大家众多的法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就是安托万·德·圣爱克絮佩里。说他独特,是因为这位众所公认的现代著名作家从来就不是一名职业作家,他首先是一位飞行员。他开辟过邮政航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多次驾机去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直至为国捐躯。但他的确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始终将文学奉为一种开拓人类文明的手段。他以亲身经历及高超且深刻的文字在一本本书中清晰地展示了他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他的语言纯净,风格明快,作品中显示出了高尚的情操,富有激情和诗意的思绪,以及与天地搏斗,与大自然搏击,与命运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博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赞赏,在法国文坛上堪称独一无二。

安托万·德·圣爱克絮佩里是一个伟大的飞行员:他是法国邮政航线的开拓者之一;他与战友们一起开辟了夜间航行;他既是民航飞行员,又是军事飞行员。他与世纪同生,十二岁那年,他在一位飞行员的带领下第一次乘坐飞机飞上了蓝天,接受了空中洗礼,并为此着迷,结下了飞行情结。一九二一年四月,圣爱克絮佩里人空军服役,成为一名“空军地勤人员”。他自费学习了驾驶技术,于一九二二年十月获军事飞行员合格证书,从此开始了他职业飞行员的生涯。一九二六年,他进入邮政航空公司。翌年,他同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奥麦等人开辟了从法国南部图卢兹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以及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邮政航线。十月,他被任命为朱比角(今摩洛哥境内)的中途站站长。在这个大西洋与撒哈拉大沙漠的交界处,他既要与恶劣的大自然环境搏斗,同时又要与当地的土著摩尔人和西班牙殖民军打交道,要随时随地,在任何气候下,在大沙漠的任何地点,将所有陷于危险境地的飞行员营救出来。他显示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卓越外交家的才能,他恢复了与西班牙总督的联系,与摩尔人和睦相处,差不多每个月都得飞临武装匪帮盘踞的地区去紧急修理飞机,或是降落在抵抗运动地区,将落难的飞行员带回来。由于他在此期间成绩突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空难救险任务,于一九三○年荣获法国荣誉团骑士称号。嘉奖令称他:“以罕见的勇敢和崇高的职业素质,显示出惊人的沉着和少有的忘我精神。作为朱比角航空站的站长,身陷荒漠之中,面对着敌对的摩尔人,环境险恶异常,但他凭着无与伦比的献身精神恪尽其职。”“他用自己的热忱、忠诚和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毫不动摇地经受了沙漠的严峻考验,甘愿每天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风险。他对法国的航空事业尽心尽职,对我们航空贸易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对图卢兹-卡萨布兰卡-达喀尔航线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后,他重返卡萨布兰卡-达喀尔航线飞行,并在这条机场灯光信标简陋的航线上开始了夜间飞行。一九二九年十月,圣爱克絮佩里到拉泰戈埃公司所属的“阿根廷邮航”公司负责业务开发工作,他在那儿投入到了开辟新航空领域的工作之中,与风暴展开了无数次搏斗,将巴塔戈尼亚航线和里瓦达维亚航线继续向前推进,一直延伸到麦哲伦海峡。圣爱克絮佩里领导“阿根廷邮航”期间,他的工作得到了他的上级以及阿根廷当局的赞赏,他的航空网成为了其他人学习的楷模。但是,他的兴趣始终在飞行上。在随后的七年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担任过试飞员,驾驶一架新式水上飞机时险些遇险;为“法航”作过业务宣传,周游于国内外进行演讲游说;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先后撰写了六篇通讯;西班牙内战期间,又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马德里等地采访。圣爱克絮佩里一生都在积极进取,不甘于平淡的生活。在此期间,他曾两次尝试了破纪录的长途飞行,但不幸都以失败告终。一九四○年,法国向德国宣战。圣爱克絮佩里应征人伍,以上尉军衔任技术教官。两个月后,健康状况已不在应征之列的圣爱克絮佩里想方设法当上了一名军事飞行员,开始在第2/33飞行大队中执行空中战略侦察任务。由于他出色地完成了对阿腊斯地区的侦察任务,受到空军部的嘉奖,获十字军功章。在《战斗飞行员》一书中,他描述了在阿腊斯地区如何在“洪水般涌来”的高射炮的攻击下,临危不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法国沦陷前夕,他随同一个空军中队撤退到北非,从那里辗转去了纽约。盟军在非洲登陆后,为了同法西斯作斗争,解放祖国,圣爱克絮佩里又去北非重新参加了空军,并积极争取了多次侦察任务。临行前,他在信中向妻子告别:“我走了。……我必须介入进去。我去打仗。我无法忍受远离那些饥饿的人们。我惟一使良心平静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去受苦。……我不是去送死,我是去受苦,并因此而与我们的人共命运。……我不想去送死,但我愿意因此而长眠。”一九四四年七月三十一日,他驾机去法国本土执行第十次侦察任务,便再未归来。是他遭到了德军飞机的攻击?还是他的飞机失事?他的消失至今仍是个谜。他就这样,像“小王子”一样,消失在蓝天穹海中,永远留在了他所挚爱的星空里。

圣爱克絮佩里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但他绝非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以航空生活为题材,基本是叙述其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他作为民航和军事飞行员的经历,他从来不肯凭空编造和滥施藻饰,据实作证始终是他的宗旨。他认为如果不是灵与肉全身心地参与进去,他就没有权利去写作。他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他继承了高乃伊、维尼的英雄主义的文学传统,描写了一批与天斗,与暴风雨斗,与黑夜的孤独斗,与自身的脆弱斗,与命运抗争,并且坚忍不拔、意志坚定的硬汉们,他们绝不是些堂·吉诃德式的“英雄”,他们在行动中显示了伟大。

圣爱克絮佩里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飞行员》,这是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他的第一部文学杰作是一九二八年年底出版的《南方航班》。这是他在朱比角任中途站站长时,不顾艰苦的环境,繁忙的工作,夜晚孤身一人待在那间陋室里,在底下垫着两个汽油桶的木门板上完成的。他描写的故事是:飞行员贝尼斯在恶劣的气候与环境中,往返于图卢兹一达喀尔的邮政航线上,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邮政公司再派邮航班机,继续他的工作。这本书中描述的冒险精神、奇异遭遇,以及大沙漠都很吸引人。读者在书中发现了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不同于以往那些已经使他们感到厌倦的战争英雄主义。圣爱克絮佩里很快便不用这种小说体裁写作了,而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自己的航行经历以及种种沉思遐想。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小说《夜航》出版,安德烈·纪德为该书撰写了序言。这本书获得了“费米纳”文学奖。随后,又被拍成了电影。一九四○年,根据圣爱克絮佩里的书谱写成的歌剧《夜航》在佛罗伦萨上演。一九三三年,他又写了电影剧本《安娜·玛丽》,并于一九三五年拍成电影。这是写一位姑娘在几位热心飞行员的帮助下飞上蓝天,献身航空事业的故事。一九三五年,《巴黎晚报》派圣爱克絮佩里去莫斯科采访,“因为他不带任何政治色彩,而且已经小有名气”。他一共写了六篇通讯报道:有关于莫斯科“五一节”的报道;有穿越德国和波兰的旅行,记述了波兰矿工像牲口似的挤塞在三等车厢里的叫人心碎的场景;还有对世界上最大的飞机“马克西姆·高尔基”号惨遭不幸,机毁人亡的现场报道,等等。他的文章笔调清新、活泼、新颖,深得巴黎读者的青睐。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又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马德里等地采访。从西班牙归来后,他驾机在德国旅行,惊愕地观察到纳粹的崛起,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九三八年他写了一些文章,提出:和平还是战争?此时,他还撰写了一些战争随笔,揭露了泛日耳曼主义,指出,他们是在“寻求扩张”,“是为了用新的领土来繁荣德国的土地”。一九三九年二月,他的自传体散文集《人类的大地》在法国出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十二月,他获得了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六月,《人类的大地》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书名为《风、沙与星》,并很快成为畅销书。《夜航》和《人类的大地》这两部作品都是他的优秀代表作,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探讨了人生的真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九四一年,在侨居纽约期间,为了说服美国人参战,他创作了《战斗飞行员》一书。一九四二年二月,此书在美国出版,书名为《飞向阿腊斯》。该书在美国占据“最佳畅销书”地位达半年之久。该书改变了美国公众舆论对法国失败的看法。在美国,大部分报纸强调了这场战争的不平等,战士身体上及精神上的痛苦,以及战士们为荣誉战斗至死的事实。同年十一月,该书在法国出版,立即被维希政府的支持者宣布为非法,他们认为书中侮辱了德国军队,同情犹太人,而且号召抵抗。一九四三年,他又在美国发表了《给一位人质的信》和《小王子》。《给一位人质的信》写作者一九四○年途经里斯本去纽约时的见闻和感受。在这篇散文中,圣爱克絮佩里再一次触及到了这一主题:为防卫而战斗的责任以及对人的尊重。《小王子》是一部诗情洋溢的童话,圣爱克絮佩里亲自配画了插图。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的,但却是对成人们所说的。《小王子》将想像和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那个脖子上围着一条长围巾迎风飘扬的小王子在沙漠上的奇遇引人人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本书已被翻译成一百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圣爱克絮佩里的遗著《城堡》出版于一九四八年,该书收集了作者自一九三六年以来陆续写下的思想札记,接触到了各方面的问题,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

圣爱克絮佩里还是一个发明家,他在工作与飞行中善于观察。面对出现的问题,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着解决的办法。他在数学、科学和技术方面显示出了少有的天分,在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至一九四○年七月五年半的时间里,他共申请了十项专利。他提出的革新都是可行的,所有的发明都与航空有关,他的革新几乎都是为了改进性能、发明设备及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例如:他注册的第一个专利证是“着陆装置”专利证;还有什么“主要用于航海或航空的示途仪”等。遗憾的是,尽管这些专利有利于改良飞行条件,但却从未在法国得到开发。

《夜航》是圣爱克絮佩里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创作于他负责“阿根廷邮航”公司的业务开发工作时期,是法国航空公司在南美洲的商业飞行所创下的史诗般的奇迹为他的写作带来了灵感。这部作品歌颂了航空事业先驱者们英勇献身的精神。《夜航》的主角们绝不是制造出来的硬充好汉者,而是一些体力疲惫,但却百折不挠,有着崇高的生活目的的人们。书中指出,紧张艰险的生活“既会带来痛苦,也会带来欢乐,但是只有这种生活才是有价值的”。他以创办夜航事业的狄迪尔·杜拉先生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管理严格、深信飞机夜航必要性的航线负责人——李维埃。这是一个高度负责任的人,他使得“在一万五千公里的航线上,对邮政班机的崇拜胜过一切”。故事讲述的是:三架邮航飞机分别从巴塔戈尼亚、智利、巴拉圭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飞来,而另一架飞机将在午夜两点将这三个地区的邮件运往欧洲。但来自巴塔戈尼亚的飞机在途中遇到了特大暴风雨,电闪雷鸣,使飞机四面受困。富有经验的飞行员用尽各种办法才超越了暴风雨,脱离了涡流,但此时汽油却快用完了,最后飞机失踪。李维埃对飞行员的殉职感到极为悲痛,但为了夜航的正常进行,他毅然下令欧洲的飞机按时起飞,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终止了哪怕一次飞行,那么夜间飞行的事业就将完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揭示出了这个不同俗见的真理”,即:“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责任的承担之中。”(出自安德烈·纪德的序言)这本书的写作很有特色,作者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种种一般人从未见识过的天上人间的景物,刻画了许多新奇的、丰富多彩的形象,充分显示了其写作的艺术才能。比如,书中描写的飞行员法比安不屈不挠地与狂风暴雨搏斗的细节,就写得惊心动魄,引人人胜,这都得益于他的亲身经历。正如安德烈·纪德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圣爱克絮佩里对自己所叙述的一切极为熟悉,他个人与危险的经常遭遇赋予小说一种真实的、难以模仿的特色。”《夜航》在修辞、情感和文笔方面都非常出色,这也是他最受欢迎的小说。

《人类的大地》是圣爱克絮佩里在纽约期间创作的。一九三八年,他在从纽约飞往合恩角的长途飞行中,在暴风雨中起飞,到达华盛顿加满油后,继续向危地马拉飞去,但不幸飞机栽在机场附近,机毁人伤。圣爱克絮佩里全身八处骨折,昏迷了好几天。后来在养伤期间,他创作了这部作品。《人类的大地》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散文集,是“好像一团焰火、一束鲜花,不管时间地点,将飞行员的感受、情绪和随想汇集在不同的篇章里……”(纪德语)的文集。其中编入了给战友梅尔莫兹殉职的悼词片断;对战友吉奥麦在飞机失事后在安第斯山顽强地行走了五天四夜,终于获救的壮举的描述;还详尽地记述了他自己在一九二九年尝试打破巴黎一西贡航线的飞行纪录时,由于飞机发生了故障,以每小时二百七十公里的速度栽到一处高地的顶端,他和机械师在几乎断粮断水的情况下如何以顽强的意志征服了干渴、绝望、荒漠、疼痛,几度化险为夷,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的事迹。该书谈论的不是大自然本身,而是叙述人如何同大自然进行斗争,是人和自身作斗争。在圣爱克絮佩里以前的文章中,没有什么能与人在痛苦中挣扎的这种扣人心弦的描写相媲美。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圣爱克絮佩里明确了自己的真正使命——道德家的使命。

在这本书中,圣爱克絮佩里塑造了一批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生活目的、出生人死、与天地搏斗的硬汉们。他们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白天烈日下找不到立锥之地大小的阴凉之地,夜晚冷风中更无半点遮挡”,但他们无怨无悔,为了人类的航空事业,他们搏击着暴风骤雨、崇山峻岭、惊涛骇浪,经常“在一块人兽都从未到过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迹”。当他们近乎绝望的时候,突然发现“地平线上露出了一点亮光”,他们以为那是一个中途站,然而,当他们满怀希望地飞向前去时,却发现“是朝着一颗星星飞行”。他们就是这样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却神色自若地去与大自然的力量拼搏斗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不愿在“市民阶级的安稳生活中打发时光,在外省人墨守的那种令人窒息的陈规陋习中打滚”,他们选择了在蓝天白云中自由翱翔,与群星为伴。“他们选择了沙漠或航空,就像另外一些人选择了修道院一样”那么自然,“他们属于那些似乎服从一种至高的使命的人”。

梅尔莫兹是飞行事业的元老。他一贯打先锋,先是同战友们一起,“穿过桀骜不驯的撒哈拉,开辟了从卡萨布兰卡到达喀尔的法国航线”,随后,又“跟那些高耸人云、迂回曲折的悬崖”进行殊死的搏斗,完成了安第斯山的探险任务,开辟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圣地亚哥的航线。而“当航行技术完全走上正轨之后”,他又去做夜航的试航。在航线上的中途站没有照明设施的情况下,他仅靠在飞机正前方用汽油点燃的三堆小火开辟了夜间航线。当夜航难题解决之后,他又去做穿越大西洋的试航。正是由于他的壮举,从一九三一年开始,从图卢兹发的邮件在四天之内就到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探险中,他曾因飞机故障而落入沙漠中的摩尔人手中,险遭杀害;他曾成为“安第斯山的阶下囚”;他曾在南大西洋海面上遇险;他“曾多次陷身沙漠、峻岭、黑夜和海洋”。每次试航,他都对“他的对手一无所知,他不知道是否能从这些拼搏中活着回来”。然而,为了法国的航空事业,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的每次胜利返航,都是为了重新出发”。终于有一天,他在穿越大西洋上空时遇难,安息在他的岗位上了。

吉奥麦在飞机失事后,独自一人在安第斯山顽强地行走了五天四夜,当时,那些走私犯、那些为了五个法郎就敢犯罪的绿林强盗都不肯组织救护队到悬崖绝壁上去冒险,因为“冬天进入安第斯山就别想活着回来”。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与环境中,吉奥麦百折不挠,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了自我,“跌倒了又爬起来,滑到坡底再往上爬”,最后终于奇迹般地获救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吉奥麦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妻子“相信我还在走”,是同志们“也会相信我还在走。他们都信任我”。这是一批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们。正如书中所指出的:“他的伟大在于他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满怀希望的同志们负责,他手中掌握着他们的欢乐与悲伤。对那些生活在远方的人们正在进行的、他也应参加的崭新的事业负责。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对人们的命运尽一点责任。”当有人想把他们与斗牛士或亡命之徒混为一谈,说他们都是不怕死的人时,圣爱克絮佩里“却并不推崇这样一种对死亡的蔑视。如果对死亡的蔑视并不是植根于一种公认的责任感的话,那它只不过是一种缺乏朝气或是过分幼稚的表现”。圣爱克絮佩里宣扬的并非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他时时在赞颂一种团队精神。在探索沙漠、山峦、黑夜和海洋的奥秘时需要团结,在飞机失事时更需要团结。圣爱克絮佩里认为:“一种职业的伟大之处或许首先在于把人们团结起来: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奢望,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珍贵的关系。”他认为,金钱买不到与战友之间的友谊,金钱买不到夜航的快乐,金钱买不到战胜困难之后所体验到的生还之欢欣,金钱买不到在沙漠中共同度过的“像圣诞节似的”夜晚。在危险当头时,“人们肩靠着肩。人们发现大家是属于同一个团体”。

圣爱克絮佩里还在书中颂扬了人类的伟大。当吉奥麦死里逃生时,他的第一句清晰可懂的话,“表达了一个人的无限自豪”,他说:“我敢发誓,我所做的事,是任何别的动物绝对做不到的。”“它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为一个人的光荣,重建了万物之间真正的高低贵贱。”《人类的大地》也是对大地的颂歌。这批“蓝天白云的耕耘者”在飞行中发现了大地的真正面貌,每座山、每个峡谷都与他们生命攸关,他们以“舷舱作为研究的工具”,“从宇宙的高度来考察人类”,观察大地。当他在利比亚沙漠飞机失事时,他虽然感到头晕目眩,但他从头到脚“都挨着大地,躯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大地上”,他“感到安稳、踏实”,觉得“那么牢靠、那么安全”,“万有引力跟爱情一样是至高无上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他更是明确指出,他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人的事迹,但他首先赞美的并不是人,他认为“首先应该赞美的是造就人的土壤”。

《战斗飞行员》于一九四二年在美国出版。这是圣爱克絮佩里在一九四一年旅美期间写给美国人、向他们解释法国的失败的书。当时,德国人已经占领了十四个国家,但在大西洋彼岸,“美国优先”的运动所宣扬的美国在战争中的中立政策有众多的支持者。圣爱克絮佩里认为,反对希特勒的战争是全人类的责任,而由于美国人的无动于衷,这个责任就更加强烈。这本书震撼了美国人,在美国大获成功。有评论认为:“这是在美国领土上对法国的事业所做的最卓有成效的贡献。”同年十一月,此书在法国遭到禁止后,种种地下版本依然畅通无阻:《战斗飞行员》被藏在大衣底下传阅。甚至有人说,《战斗飞行员》“是第一部抵抗作品”,是“一九三九年战争的伟大著作”。后来,安德烈·莫鲁瓦又在一九四六年盛赞这部小说:“每当人们要恢复信心的时候,就重读这部小说。”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圣爱克絮佩里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九四○年在德军占领区的阿腊斯上空所做的一次侦察飞行。这是他的亲身经历,其叙述的一切都是真实可靠的:任务、情景、情感、恐惧、勇气、行动等等。因其圆满完成这次侦察任务,他被授予了一级十字军功章。在这本书中,圣爱克絮佩里记述了他去阿腊斯上空做侦察飞行时,明知道那是一次需要“献身的使命”,却不惧艰险,冒着洪水般涌来的炮弹,以大无畏的精神,机智灵活地完成了任务。作品颂扬了接受任务、友爱、团结,号召人们采取行动,他认为:“我们的人道主义忽略了行动。”“生活并非以某种状态显示,而是通过行动。”在这部作品中,圣爱克絮佩里对战争进行了鞭挞,他指出:“战争不是冒险,战争是一种病。”他描述了战争在法国的残酷现实:法国是以四千万的农民去对抗德国八千万的工人,而法国的飞机是德国飞机数量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法国的人民在逃难之中,他们毫无目的地,不知逃向哪里,没有水,没有面包,连临盆的女人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生产。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法国接受了战争。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飞身扑火。全法国只有五十个机组,肩负着法国军队的战略侦察任务,这就好比“森林大火一望无际,尚有几杯水可用来灭火,那就牺牲这几杯水吧”。虽然是杯水车薪,但他们在行动。他们毫无怨言,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从不“奢望战后还活着”。也正是在这本书中,圣爱克絮佩里对他的行动哲学和人道主义进行了直接的表述。他认为:“人道主义宣扬的是人。”这个人是一个整体,就好比是座教堂,而人们是石块。人是“文化的本质”,是“团结的关键”,是“胜利的原则”。我们的文明使“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个人应该为拯救集体而做出牺牲”,而一百个矿工也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被埋的矿工”,因为“他们拯救的是人”。同时,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人就处在一个联系网中。“人只是联系中的一个结,对于人来说,惟有联系重要。”圣爱克絮佩里发现:“与我连在一起的并不只是我的战友们,通过他们,我与我的整个国家紧密相连。”“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正如他们是我的一部分。”作品中充满了对战友之爱,对人民之爱,对祖国之爱。而爱又与牺牲不可分割:“博爱只能与牺牲紧密相连。”这种牺牲并非迫不得已,而是出于情愿,是一种选择,选择了爱,包括选择爱所带来的牺牲,这就是圣爱克絮佩里的人道主义。

《小王子》是圣爱克絮佩里最负盛名的作品,于一九四三年四月在美国出版,一九四五年在巴黎出版。这是他千方百计得以重新入伍去参加战斗时,临行前给美国人的最后礼物。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被迫降落在撒哈拉大沙漠时,遇见了一个来自别的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向飞行员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对旅途中遇见的那些“怪人”表示不可理解。小王子住在比他的身体稍大一点儿的一个星球上,由于与一株玫瑰花“有了点儿麻烦”而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去寻访别的星球。他共参观了七个星球,遇到了刚愎自用,以统治、命令别人为乐事的国王;喜欢别人崇拜,只听得到赞扬的爱慕虚荣者;一个“为了忘却酗酒的羞愧”而嗜酒成性的酒鬼;一个以拥有星星为快事,整天数点着他的财产的生意人;一个盲目服从命令,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一动作的点燃路灯人;一个坐在办公室里,从不出门,只听别人汇报的地理学家;以及地球上的飞行员。

《小王子》极为坦率地阐述了一种道德体验。在这本书中,圣爱克絮佩里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只有孩子才能弄懂生活中朴实的真理,而他们能够理解的关键在于他们天真无邪。那个来自外星球的小家伙是个极为聪明的人,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是个负责任的人,他每天将自己的星球安排得井井有条:给他的玫瑰花浇水,拔掉多余的猴面包树苗,清理他的活火山和死火山。他要对他的“玫瑰”负责,对星球负责。他还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应该根据其“行动”,而不是其“言语”;他告诉我们,凡事要用心,因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明白。本质是肉眼看不见的”。

《小王子》通过对现代的讽刺,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痛苦,即:童年的梦想无法连接成人的现实。每次参观完一个星球,小王子的感受总是:“这些大人太古怪了。”“这些大人太不寻常了。”而当飞行员无法像小王子那样,“透过盒子看到羊”时,他感到:“我也许和大人们有点相似。我恐怕是老了。”我们都知道,圣爱克絮佩里对童年的怀念更甚于其他人。《小王子》是一部伤感的作品,书中的小王子“很喜欢日落”,因为“……当人们非常伤感时,总是喜欢看日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给人以孤独感。当时,圣爱克絮佩里与妻子的关系不甚和谐,而法国舆论又处在分裂之中,他内心的孤独是可想而知的。有评论认为,《小王子》表达出“如此沉重的忧伤,更甚于他的战争题材作品”,认为“他的小王子是个圣人”,是“一个童心未泯的成人”,“他的忧伤不是出于战争或悲剧:这是内心深处的忧伤,是永恒的伤感,永恒的渴望,永恒的寻觅”。《小王子》的结尾又回到了初始境况:小王子为了尽责,又回到了他的玫瑰身边;而从天而降的飞行员修理好了他的飞机,又重新起飞。他们需要去行动,需要去尽责。小王子和飞行员代表了圣爱克絮佩里的两个面貌,它们并未成为一个统一体。圣爱克絮佩里生活中的矛盾都还保留着。圣爱克絮佩里是一个英雄,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不乏人所共有的难题,不乏广为人知的忧患和喜悦,但他从未绝望过,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开拓、进取。他的精神永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