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后来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时,又经常使用“饮冰室主人”的笔名,所以又以此为号。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月23日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的一个耕读世家。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是中国最早受到欧风美雨洗礼的地方。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四个先进的中国人中,除严复外,其余三人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都诞生在这里。梁启超出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已经去世9周年,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已经是15岁的饱读诗书的翩翩少年,而伟大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已经7周岁,正在故乡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私塾读书。
梁启超的家乡熊子乡茶坑村,位于新会县的最南端,是西江支流潭江冲积而成的一个小岛,背山面海。村前是一条常年清流不断的小河,时时有小船来往,运送各种货物,是这里通往外地的主要水路通道。村后是一座蜿蜒起伏的熊子山,山上耸立着笔挺的凌云塔,犹如一枝巨笔直插蓝天,所以又名文笔塔。梁启超成名后,乡亲们都说自己村的风水好,尤其是巨笔型的凌云塔预示着这里将走出名扬天下的文化巨人。
新会是广东省具有悲壮历史的一个大县,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距茶坑不远的压山,是南宋誓死抵抗蒙古铁骑、最后背负小皇帝赵呙蹈海而死的陆秀夫壮烈殉国的地方。压山下的大忠祠,祭祀着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三位民族英雄。茶坑村的北帝庙,绘有廿四忠臣、廿四孝子的画像,一年四季香火不断。这一切,标志着这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忠孝节义的文化传统。
茶坑村的梁氏家族是宋朝时期从中原辗转迁来的。传至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1815—1892)的时候,梁氏已经是这里的大家族,有三千多人,占全村五千余人的一多半。梁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他意志坚强,读书刻苦,是梁氏宗族的第一个秀才,后又捐了个附贡生,做过管理一县文教工作的八品教谕。梁维清的从政,使他们家的经济条件稍有改善,得以购进十多亩土地和置备一些经史图书,大大增强了家庭的文化气息。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1849—1916),字莲涧,是梁维清的第三个儿子。
P5-6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统治的时代,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八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开启的革新开放之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开启思想闸门、传播先进思想、点燃革命火种、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为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动势力宣战;他们不惜流血牺牲,站在斗争一线浴血奋战;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愈挫愈奋,在失败中不断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们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和斗争的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才有了以此为开端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最终胜利。当然,我们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到他们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又要看到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影响而具有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这是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应当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就是既不文过饰非,也不苛求前人。
几十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也陆续出版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统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时代因素和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难免有失偏颇和疏漏。在即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刻,团结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既可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补空白和补充资料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立下丰功伟绩的仁人志士的纪念与缅怀。
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编辑质量,编辑委员会在民革中央的领导下,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特别是邀请了著名专家金冲及先生、章开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担任顾问,他们在百忙之中分别对本套丛书的编辑思想、人物范围、框架体例、写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成为本套丛书能够高质量出版的重要保证。此外,参与本套丛书写作的。都是在近代历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功底,又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本套丛书的出版,会对推动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对弘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积极的影响。
孟祥才编著的《梁启超》讲述了: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国学大师。在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他追随康有为,奔走国事,鼓吹变法图强。变法运动失败后,他亡命日本,游历美洲,以日本为基地,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无情抨击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努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乎等、民权.立宪,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辛亥革命以后,在翻云覆雨的北洋政潮中,他虽然有依附北洋军阀、打击革命派的不光彩记录,但同时也有积极参与策划“护国之役”和反复辟之役,以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和张勋复辟清室的正义行动,并且一幢为在中国建立共和立宪的政治体制奔走呼号。
梁启超同时是一位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成绩卓著的学者,留下了卷帙浩繁的长达148卷、1400多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详尽描写梁启超的一生,在推进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尤其是社会和思想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而曲折的征途上,所建树的历史功勋。
孟祥才编著的《梁启超》是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之一,本书遴选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命运,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人物角度,阐述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功绩,揭示其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局限性,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