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冠心病已经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错综复杂,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已广为人知,但近年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约50%的冠心病患者不具备已经确定的传统危险因素,因此目前对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探讨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达200种,根据作用强度可以将冠心病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家族史、男性、高血压、吸烟、血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糖尿病]、潜在危险因素[超重/肥胖、血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血载脂蛋白A水平升高、血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慢性炎症、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教育程度偏低、经济收入、职业及其变动、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生活工作压力)等。在众多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一些是不能控制或目前尚无有效办法控制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功能的改变等,这些因素对于高危个体的筛选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而另外有些因素可以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血压和血脂等。
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冠心病最重要、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血浆总胆固醇(TC)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有着密切关系。动物实验表明,给动物人工喂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可产生实验性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较血清胆固醇正常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增加5倍。总胆固醇量减少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危险增加呈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展亦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者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比健康人高2~3倍。而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除了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吸烟之外,冠心病的第4个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最常见、最重要的易患因素。舒张期高血压或收缩期高血压都能促进冠状动脉病的发生。临床资料表明,我国冠心病患者中有60%~70%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3~4倍。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3kPa(10mmHg),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30%。
血压增加时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害,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患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使儿茶酚胺释放过多,而儿茶酚胺的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使冠状动脉痉挛,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形成。临床资料表明,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可减少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病。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较无糖尿病者高,且发病早。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为正常男性的1。5倍,为正常女性的2倍。在20岁以后发病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半数死于冠心病。糖尿病患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动脉堵塞。
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能量的摄入超过消耗,体内脂肪蓄积过多所致。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则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超重是否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一定的争议,但超重在冠心病发病的影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血凝状态和炎性因子等。然而肥胖与冠心病发病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且超重和肥胖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血压、血脂和糖耐量异常,这大大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我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18。5为体重过低;18。5~23。9为体重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据报道,冠心病发病随体重指数(BMI)增加而增加,BMI>26者较正常体重组者较正常体重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病率增加1。9倍。
有报道指出,超过标准体重的10%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50岁以下的中年人。中心型或腹部肥胖者危险性较大,这种类型的肥胖与心血管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相关。肥胖还直接或间接通过加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胰岛素抵抗和脂质异常而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妇女冠心病对心力衰竭的影响更大。幼儿期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形成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耐量的下降,因此,控制幼年肥胖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者,吸烟更可加速病情进展和引起心脏病发作。吸烟还可使冠心病的发生年龄提前,每日吸烟2包以上者患心肌梗死年龄比不吸烟者提前8。7年。被动吸烟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及一氧化碳对心血管有直接损害,吸烟可使冠心病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粥样斑块脱落等,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