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10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三日),杨度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镇石塘乡。
杨家原籍江苏金陵(今南京),先祖杨惧高在明末时移居湖南,安家立业。后来杨家子孙逐渐兴旺,繁衍不息,散居于湖南湘潭、衡山两县。到了第13代时,杨氏家族开始以一首诗为各代排辈取名的依据:“景代隆清叙,家承孝友传。敦诗兼学礼,裕后益先前。”
杨度属于该家族第19代孙,是“承”字辈,故取名承瓒。后来他自取名为度,号皙子,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等等。
杨度这位少年时就有“才子”之誉的名士,并非出于世代书香门第。他在《湖南少年歌》中陈述自己的家世时说:“我家数世皆武夫,只知霸道不知儒。家人仗剑东西去,或死或生无一居。”
杨度这个概括,是比较准确的。杨度出生于湘军武夫之家,而非湖湘书香之门。杨度的祖父杨礼堂,是一位跟随湘军名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低级军官。杨礼堂在曾国藩创办湘军之初就应募入伍,隶属于李续宾部,在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与太平军作战。杨礼堂因军功而升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1858年(咸丰八年),李续宾部在安徽三河镇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作战中,被太平军包围全歼,杨礼堂阵亡。杨礼堂共有四个儿子,其中第二、第三子早年去世,长子名杨瑞生,第四子杨懿生,就是杨度的父亲。
杨度的伯父杨瑞生在15岁时就随父参加湘军,父子同在李续宾营中。杨礼堂在三河镇之战中阵亡,杨瑞生则死里逃生,侥幸逃出包围,被收编到鲍超的霆字营。杨瑞生荫袭了父亲杨礼堂的官职,后改投曾国荃的吉字营,跟着曾国荃转战安徽各地,收复了安庆等地,升为守备衔哨长。到了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之时,杨瑞生因军功升至参将衔的哨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进行大裁军,杨瑞生没有被裁掉,而是编入了张诗曰部,北上与捻军作战。湘军平定捻军起义之后,杨瑞生因战功实授参将,以后又升任副将,不久奉旨调升河南南阳镇总兵,成为镇守一方的高级武官。世代贫寒的杨氏家族,终于靠军功涌现出一位光宗耀祖的政治人物。
杨瑞生荫袭了父亲杨礼堂的官职后,成为杨家的一家之主。杨度的父亲杨懿生天分很高,文字功夫也很强,善写议论文章,也能画几笔仕女图,颇具才华。他在湘潭家乡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子杨钧(字重子)、女杨庄(字叔姬)。杨懿生虽然天资颇高,喜欢舞文弄墨,但身体非常赢弱,而且贪图杯中之物,平时除了饮酒吟诗之外,再无养家糊口之能力。故杨懿生全家日常生活,主要靠在外当官的哥哥杨瑞生来接济。为了解决弟弟的生活负担,杨瑞生帮助杨懿生捐了个候补县官。这是一个只拿薪俸不办事的闲职,所以,杨懿生做起来比较省力。后来,杨瑞生把体弱多病的弟弟介绍到曾国荃的幕府中,司职文书,借以增加收入,维持家庭生计。但杨懿生在曾国荃幕府中刚刚干了不长时间,就因饮酒过量吐血,不得不抱病回到家乡,从此卧床不起。1884年(光绪十年),杨懿生因病不治,在湘潭家乡逝世。
P5-6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统治的时代,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八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开启的革新开放之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开启思想闸门、传播先进思想、点燃革命火种、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为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动势力宣战;他们不惜流血牺牲,站在斗争一线浴血奋战;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愈挫愈奋,在失败中不断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们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和斗争的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才有了以此为开端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最终胜利。当然,我们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到他们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又要看到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影响而具有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这是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应当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就是既不文过饰非,也不苛求前人。
几十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也陆续出版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统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时代因素和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难免有失偏颇和疏漏。在即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刻,团结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既可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补空白和补充资料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立下丰功伟绩的仁人志士的纪念与缅怀。
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编辑质量,编辑委员会在民革中央的领导下,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特别是邀请了著名专家金冲及先生、章开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担任顾问,他们在百忙之中分别对本套丛书的编辑思想、人物范围、框架体例、写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成为本套丛书能够高质量出版的重要保证。此外,参与本套丛书写作的。都是在近代历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功底,又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本套丛书的出版,会对推动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对弘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积极的影响。
方可编著的《杨度》讲述了:杨度(1875~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奇特的政治活动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早年留学日本,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并与杨笃生创办《游学译编》。1906年为清政府出洋考察五大臣起草考察报告,翌年主编《中国新报》,主张君主立宪,后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1914年撰《君宪救国论》,发起组织筹安会,鼓吹复辟帝制。袁死后被通缉。此后向往革命,1927年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后曾多方营救。192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工作。1931年病逝于上海。
从其不断变换的人生角色中,可以看出,杨度是近代中国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只有将其置于清末民初的大变动时代中,才能给予客观的评判。《杨度》将带领读者回到清末民初的历史场景中,重新认识杨度这位大变革时代所造就的天之骄子。
方可编著的《杨度》是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之一,本书遴选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命运,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人物角度,阐述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功绩,揭示其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局限性,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