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并非虚幻的智能之城
公元2008年,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科罗拉多州,有座9万人口的袖珍小城波尔德,成为了全美乃至全球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记得远在美国东海岸留学的女儿提起过,她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的一个师姐就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读博。她听师姐讲,波尔德市坐落在风景秀美的落基山脚下,波尔德河流经整个城区,城市因而得名。波尔德海拔1655米,是中国拉萨的姐妹城市,也是个非常漂亮的地方。那里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曾被美国不少媒体评选为“最适合居住城市”。
就在那一年,美国政府在这座景色宜人的生态小城安装了新的电能测量系统,不仅能测量每家每户的用电量,还可以将信息实时、高速、双向地与电网互联。家庭中增加了家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混合动力车等装备。据说,波尔德市一下子就安装了25000只新的智能电表,为用户进行“用电情况分析”,方便居民根据实时电价灵活、合理地使用电器。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经过转变,都可以通过智能电网输送进入普通家庭。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素有人工大脑之父之称的美国科学家雨果·德·加里斯当年接受美国《 科学 》杂志采访,谈及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时,做过这样的论述:“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2亿年,是人类历史的50倍以上。在这2亿年时间里,似乎它们并没有本质地进化成更高级、更智慧的一类生物,这也许就是它们灭绝的原因吧。”
追溯一下,人类近代社会从最早的蒸汽机技术到福特的标准化技术革命,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这个过程大约用了200年。而今,人类迈进了信息革命时代,从电脑产业萌芽,到PC技术向其他行业渗透,使各产业的制造、组装等各个环节可以剥离出来,在全球不同地区进行外包,人力、资本等资源的分配开始全球化,使智能社会化成为了现实,这个过程仅仅用了60年。
请看,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宣告研制成功。这台耗电量为140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运算,大约相当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使人类发展计算技术到达一个新的起点。
再请看,2010年11月14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在美国公布,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是来自欧美日国家之外的超级计算机首次荣登榜首,引发了全球瞩目。有外国专家说,纵然中国现代化水平与现代化国家还相差很远,但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即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在于提高智能化水平来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
走进21世纪的中国,在领取智能化社会入场券中,选择了赶超战略,尤其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内,以一个又一个惊喜让世界为之惊叹。无独有偶,在美国“智能电网城市”波尔德横空出世三年后的2011年10月,在中国的天津滨海新区,有十几位作家走进了一座已见雏形的中国“智能电网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这里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34.2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这座海滨新城在智能电网建设上,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气派上,都远远大于波尔德的“智能电网城市”,是一座并非梦幻的“未来之城”,或者说“智能之城”。
那一天,来自京城的作家乘坐的旅行轿车刚刚行进到蓟运河口的彩虹桥,豁然看到5架数十米高的风机矗立于桥边,展示出这座海滨新城的奇妙之处,再往前行,一路随处可见的是高高矗立的风机和太阳能路灯,愈发展现出智能之城与众不同的风采。
著名散文家柳萌老师是天津宁河人,家乡与生态城只有区区几十公里,应当说对这一带再熟悉不过了,但他还是被这里的风景所打动了。他望着车窗外围着绿网,到处是穿云的脚手架和旋转摇臂的塔吊;凝神于一座座崭新楼宇前后,林立的风能发电机架和太阳能光伏板,忍不住连声道:“滨海的变化太快了,快到了让人目不暇接!”
车上,陪同这次“中国作家走进智能电网”采风活动的滨海供电公司思政部主任杨永柱向柳萌老师介绍说:“就在一个月前,目前国际上覆盖区域最广、功能最齐全的智能电网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已成功投运。这个涵盖6大环节、12个子项目的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天津市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合作,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成果。”
柳萌老师频频点头,说:“有梦想的人,血总是热的,生活总是美的。”
我去年曾几度到过滨海新区,那会儿是为采写长篇纪实文学《 滨海 光电交响曲 》而来。这次旧地重游,却别有一番感受。“如果你的心灵很年青,你常常会保持许多梦想。在浓重的乌云里,你依然会抓住金黄色的阳光。”这是西方作家斯沃伦的一句名言。而今,在东方的中国,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旗下,有无数的人携起手来,奇迹般地抓住了那金色的阳光,为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正是他们将梦想演变成为现实。
我想说,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迎着那片金色阳光成长起来的城市。我愿用诗的语言来礼赞这座智能之城,礼赞为之默默奉献的创新者和建设者。
“梦想是生命的灵光,失去它,生命就会失去很多色彩。”同行的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深有感触地说。在生态城嘉铭红树湾小区的智能家居样板间里,作家们亲眼见到了许多年前,只有在科幻影片才会出现的镜头:在下班回家之前,在办公室只要轻点鼠标,指令信息就可以传回“智能家电信息中心”,洗衣机开始工作,电饭煲开始煮饭,热水器开始烧水,回到家就可以坐享其成。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梦想,而是生态城智能电网系统的智能家居中最基本的功能。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傅溪鹏也感叹地说:“智能家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梦想化为了现实。”
著名女作家韩小蕙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这次来到天津滨海,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她说:“印象中的滨海,曾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没想到会变成一座如此夺人眼球的智能之城,谢谢这次活动,让我回到了留下过青春足迹,又耳目一新的地方。”果然,回京不久,她就在《 光明日报 》发表了一篇充满激情的随感,开篇便说:“书为媒,因了《 滨海 光电交响曲 》一书,我又一次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又一次看到了新的巨变,又一次受到新的震撼……”
怪不得军旅作家陈先义面对此情此景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好好生活,享受智能。”
怪不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报告文学 》杂志主编李炳银会诗兴大发,随口吟出这般的诗句:“滨海新区伴日腾,远古滩涂改面容。曾经风雨弄潮急,搏涛供电建奇功。”
我饶有兴趣地拿着佳能单反相机,将客厅、餐厅、卧室里的一切都收入了镜头:电视、电饭煲、冰箱、空调等家居的陈设与普通家居相比,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然而,随着那位漂亮讲解员轻轻触摸“平板电脑”,室内陈设都转瞬间发生了魔幻般的变化:根据光线自动闭合的窗帘、随时调节室内气温的空调,定时播放预存电视节目的电视机、根据室内环境适时喷出水雾的加湿器……
《环球企业家》主编李林栋好奇地问询智能家居的秘密,杨永柱解释说:“要说这些秘密可都隐藏在电源插座和电器当中,设施内部都设置了信息处理模块,再通过与无线局域网的联接,就实现了平板电脑的各项操作。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问:“那么,智能家居又如何实现远程控制呢?”讲解员微笑地解答:“楼宇内敷设的电缆为光纤复合电缆,具备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可以用手机等终端设备登录互联网对家电进行远程操控。”
《工人日报》文艺部主任刘建民感慨地说:“智能楼宇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我见证了这个奇迹。”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