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非集/中国杂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非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非集》是《中国杂文》系列丛书之一,收录的是我国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

内容推荐

《吴非集》收录了作者吴非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这里有最酣畅的文字、最勇敢的呐喊、最精粹的传承、最真挚的情感、最冷静的思考、最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吴非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优秀的杂文。

目录

关于无字碑

半个手指头

伯乐绕驴

让庸才陪衬在身边

睡狮有什么可怕的

沉睡的群山

5+5=?

孔子疑颜回

读“传记”,添糊涂

论“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白首回眸说荒唐

淡泊成假出闲人

相府家人七品官

焦头烂额为上客

“能”何以变“庸”?

奸雄就在窥孔的后面

腰杆儿

卑污的拍马人生

袁隆平是谁

常识问题

“仕而悠则混文凭”

雨花台下

斜楼与断桥

共和国不能忘记

骗子有功论

熄灭的眼神

想起《小学生手册》

难道遇上了武装妓女?

铲不尽的羞耻

想起了范熊熊

并不刻毒的一句话

继续解剖王怀忠

“假如给我三天高明”

能干啥就干啥

教授也兴摁手印

“嗯、啊、嘛、呀”,学生不宜

到处教训人

是慈善,还是伪善?

“清华北大热”的背后

遍地“教育家”

“挂名”的后果

看着我的眼睛

小孩子好骗吗?

青蛙,想想你当蝌蚪的时候……

说真话是为少动脑筋

宣一次誓管多少天

你的办公室多少平方米?

新闻的喜剧因素

一斤九两重的吃喝欠条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

一名炸油条的小贩关系到多少官人仕途?

偷了几个小毛桃

试读章节

法国作家左拉有篇小说名为《陪衬人》,写资本家杜朗多生财有道,开设“陪衬人代办所”,专门招收那种“令人望而生厌的面孔以及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面孔”,出租给那些生就一张平常面孔、常忧自己貌不惊人的贵妇小姐,让这些丑面孔在她们身边,以为陪衬。贵妇让丑女陪着上街,通过丑女之丑来陪衬托出自己的相貌不凡。杜朗多把丑女出租,每小时五法郎,每天五十法郎。

左拉用漫画式的笔法讽刺了金钱世界的丑陋。不过,如果我们能正视现实的话,则可以发现,在用人问题上,利用“陪衬法”一直是掩饰缺陷、表现成绩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群体中,同僚中不免有庸才,庸才之所以庸,正是因为有聪明人的存在,相比而显出高下优劣。那么,从用人角度考虑,是不是一定要让庸才走开呢?

聪明的方法,是改造庸才,这是另一个问题,在此不论。如果庸才虽勤勉而无能,又不争房子车子票子,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留在那里当“分母”或是陪衬物。比如,一件公事,高速度者需要两天能完成,中速度者某甲需要三天才能完成,但是一个庸才需要七天才能完成。人们在作评价时,最要注意的是庸才竞要用七天时间才能完成任务,相对地看,高速度者的两天是很了不起的,而某甲的速度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逐走庸才,那某甲的“三天”在高速度者的“两天”前就显出了落后,对某甲来说,他喜欢庸才,因为庸才可以给自己当陪衬。尽管他自己没有聪明到被认为是人才的程度,但是因为有了庸才的存在,才显出自己的“不庸”。

这就是一些人为什么喜欢庸才的原因之一。道理简单。请想,一个人,资格不是最老,学历中等,能力不是最强,效率不过一般,口碑不是很好……这样的处境相对比较尴尬,心理也最不易平衡,进无希望,退不甘心。此时如有庸才在侧——而且不止一个的庸才在侧,就比较安全了。那些庸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然而能力有限,所做的大量的是无用功,要他们去解决问题,他们能搞得一团乱麻,他们越是勤勉,麻烦就越大。有这样几个庸才在身边作比照,就显得自己能力还不那么差,效率还不那么低;不仅上司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干才”,自己心理也得到平衡,有满足感,自信心增强,庶几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没有他人的愚蠢就显不出自己的聪明。根据这个“定理”,身边有愚蠢者是好事。有的人,在任人上弃智绝圣,明知所任之人是庸才,也硬要说如鱼得水。别人也许会认为他的脑子有毛病,但这种“知人善任”正是愚民术的翻版,也是为官之术。

留一帮尸位素餐的人做自己的同僚,可以作为自己贤能的陪衬;一帮头脑简单的白丁当自己的部下,作为自己英明的陪衬。如果领导者是庸才,自己尽管身居篱下,也可以不必驱逐或是拆台,而能以之为伞、为盾、为手中的枪、为可以投掷过去的炸弹……庸才也是“才”啊。

更有甚者,没有庸才,还可以培养庸才,不能让庸才清醒,最好让他们一直糊涂,他们的蠢笨是自己聪明的陪衬,一俟他们觉醒,自己便反倒有成为其人陪衬的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能希望周围的人觉醒,不但不能让他们觉醒,还应当把他们引向新的蠢笨。有人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甲、乙二人为一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甲说孔明与诸葛亮是两个人,乙认为是一个人。遂决定打赌,赌注是一碗豆腐脑。二人在路边找到一个正在读《三国演义》的老汉,请他公断,老汉问明缘由后,说:“是两个人。”乙无奈,只得掏钱兑现。侍候甲吃完豆腐脑,乙返身找老汉算账,说,人家不懂倒也罢了,你正在看《三国》,怎么也敢乱说?老汉笑云:“小子啊,你只花一碗豆腐脑的钱就让那小子糊涂一辈子,你合算了呀。”

这黄石公阴险是阴险了一点儿,但他所说的未必没一点儿道理。

P12-15

序言

写杂文于我,在开始时,是有趣的事;无趣的事,则不可能持续至今。1987年,在报社'-3编辑的同学找到我,命我开杂谈专栏,我说忙,不想写;她说“你再不写,以后就不会写了”。我翻然醒悟,大学毕业后就没写过杂谈,真有些手生了。当时晚报仅四开四版,版面金贵,我不敢拂朋友美意,也不敢给人家添麻烦,于是写了三个不同样的,分别叫“张非”、“李非”、“吴非”,让编辑自选。没想到两天后专栏已开张,登的是署名“吴非”的那篇,从此不便改名,一直用到今天。

后来的经历与感受,与其他作者大致相同,没什么特别之处。我想,杂文于今,不过是变着法子说些真话。说真话需要动脑筋,是对入的侮辱,然而也只能如此。常翻看收到的各种杂文集,发现多年来杂文作者不厌其烦翻来覆去探讨的、那些有可能令编辑为难的话题,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不过是小孩子都明白的常识。我于是怀疑,我们是不是浪费了母语的滋养。我读杂文,是看聪明人怎样发现,看高明人如何幽默,看杂文家和报刊编辑们的生存智慧。

近年来,我更关注教育问题,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仍然缺乏怀疑与批判的精神,仍旧缺乏自由表达的激情,那么我们民族的未来将仍然缺乏创造力。作为教师,我只能这样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翻检这些旧文,并无特别的感受,水平不高不能归咎于环境,无愧于心的,是这么些年,没有违背意愿去写。

是为序。

2012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