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章可贞(秦含章传)》由杨丽凡著,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在我们搜集关于秦老的资料时,发现近些年凡是写到秦老的文章里都称秦老为酿酒界的泰斗,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对于这位可敬的长寿老人敏锐的思维、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的由衷仰慕和惊异。秦老目前的生活状态似乎给世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晚年时还能继续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地生活,让每一天都过得平静而愉悦,充实而有趣,不但不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反而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言行和精神激励、鼓舞周围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含章可贞(秦含章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丽凡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含章可贞(秦含章传)》由杨丽凡著,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在我们搜集关于秦老的资料时,发现近些年凡是写到秦老的文章里都称秦老为酿酒界的泰斗,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对于这位可敬的长寿老人敏锐的思维、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的由衷仰慕和惊异。秦老目前的生活状态似乎给世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晚年时还能继续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地生活,让每一天都过得平静而愉悦,充实而有趣,不但不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反而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言行和精神激励、鼓舞周围的人。 内容推荐 《含章可贞(秦含章传)》由杨丽凡著,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秦含章院士研究成果。本传记写作的主线索是秦含章的二哥秦柳方先生写的一万字左右的秦含章传记;为了让本传记内容详实可信,我们直接应用了秦含章的人事档案中自己写的传记和思想汇报的内容;秦含章在其一生各个时期中写了大量的旧体诗,这些诗由他自己按年代排序,收集在其自费印刷的三本册子《回忆童年》、《回忆中年》、《回忆老年》中,虽然受到诗歌文体的限制,内容过于简单,记述也不够详尽,但至少他的人生轨迹因为有了这些诗文的佐证而显得异常清晰,秦老还为这些诗做了一些注释说明文字。以上资料成为我们获取大量关于秦老一生经历的珍贵线索和细节的基础。这本《含章可贞(秦含章传)》在评述秦含章的学术贡献时,秦老作为酿酒界泰斗级人物,报章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他的回忆或采访文章很多,我们将其作为参考资料并采用了对于秦老的老朋友及老同事王定昌、尤新和朱庆裴的采访口述资料以及食品研究所的秦老同事们的口述内容做了客观的陈述和归纳。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求学之路 张舍苦孩子 艰难求学路 进入劳动大学 恩人匡仲谋 留学比利时 留学德国 留学之心路历程 第二章 舌耕生涯 回国任教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避难南方泉 去桂林继续任教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任教复旦大学理学院垦殖专修科 任教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为了生存,到处兼职 偷闲著述 第三章 大有作为 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参事 对老共产党员宋裕和的印象 建设祖国显身手 参加“十二年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 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惶恐不安 筹建轻工院校 组织编写教材 国外考察结硕果 “思想改造跃进规划”中所流露的真性情 担任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广州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对秦含章的触动 蹲点汾酒厂 参与异地茅台的研究试制 第四章 苦乐参半 在劫难逃 下放 再婚 第五章 硕果累累 万象更新 晚年的学术活动和著作 百岁人瑞 结语 汗水成就诗篇辛苦酿出美酒 附录 秦含章年表 秦含章主要论著目录 部分重要采集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张舍苦孩子 君子攸往,知得知丧。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无咎无誉,可贞含章。 ——摘自晚清白玉《诗词三百首》 秦含章,曾用名秦柳山。“含章”两字,最早见于易经坤卦第三爻的爻辞,而白玉先生所集的这首诗,则是对其最好的剖析,它讲述了大道建树的过程。 秦含章1908年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张舍镇。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腹地,历史悠久,工商业发达,人文荟萃,美丽富饶。境内沿太湖多山丘,主峰鸡笼山海拔188米。河流纵横,湖塘星散,南通太湖,北抵京杭大运河,自然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3。全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问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大量兴建水利设施,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被称为“小上海”。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事平息后逐渐恢复,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万~750万石。同时,无锡布码头持续兴盛,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办的。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放款码头”。 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经济遭受到空前的浩劫。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问,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以上。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 根据无锡县志及祖传宗谱等记录,锡山秦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源远流长。秦含章年幼时,翻看过父亲保存的一套秦氏宗谱,开头第一页写有秦观是远祖。 锡山秦氏始祖是从宋末秦瑞五迁锡富安乡伊始。秦瑞五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卒于成淳六年(1270年),享年57岁。死后葬于归山凤凰山嘴。后代中有秦金官至明代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在无锡城内西水关建造的尚书第门前挂有一副对联: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 据秦氏族人秦保余统计,明清时代,秦氏家族共出秀才近900人,举人85人,进士35人。秦瑞五的后裔,凡在张舍一带居住的,称“归山秦”。 秦含章的父亲秦汝煜(1867—1925),字瑾和,18岁中了秀才,然后开始设馆,教一群儿童读书识字。由于收入很少,秦父生活一直都很简朴,不抽烟,不喝酒,只喝茶。每天两顿稀饭,一顿干饭,素菜为主,偶尔菜里放点肉末,就算改善伙食了。由于常年读书,加上当时乡村普遍使用油灯照明,时间一长,秦父眼睛就近视了。邻居秦仲云请秦父教他家女儿识字,只要秦父教邻家女儿时,就让含章跟着旁听。秦父虽然是位贫困的教书先生,但生来和颜悦色,乐于助人,在邻里间口碑甚好。 秦含章的母亲苏氏(1868—1928),杨湾人。旧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秦母小时候家中没有送她上学。秦母虽不识字,但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是把好手。蚕吃了桑叶,长得很快,在含章的记忆里,母亲老是在忙着摘选嫩桑叶,清理蚕具,除沙。那么多蚕宝宝,即便在睡梦中,也能听见蚕食桑叶沙沙沙的声音。家中还养着肥猪,秦母除了做饭,还要煮猪食,麸皮米糠加上泔水,要再往里面混些碎豆饼,煮熟后喂猪,猪才能长膘。 秦含章长大后,无论到了哪里,最想念的永远是母亲腌的芥菜。秦母赶在芥菜抽薹之前,收割下来,先在河水里洗净泥土,然后挂在绳子上晾晒,在尚未干透时取下来放在干净的蚕匾上,将它们切成碎末,晒得半干后加盐揉搓,添加洋姜,装入瓷坛,压实,加盖后,泥封妥当,将一个个瓷坛倒排在走廊上贮藏,到了冬天,取食,风味极佳。 P7-9 序言 总序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韩启德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自从参加秦含章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以来,秦老先生占据了笔者的很大一部分大脑内存。从启动项目至最终完成初稿,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项目组每个人在采访秦老的过程中思考了很多,秦老的精神将会成为我们人生之路上的一个标杆。在此,我们要感谢中国科协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给我们的这次机会。尤其要感谢的是张藜老师对于我们这个项目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她的信任、鼓励和耐心。 第一次见到秦老,他的外表令我们吃了一惊:他脸上的皮肤呈明亮的黄蜡色,皱纹很少,目光既敏锐又温暖,身材依旧挺拔,声音洪亮,看上去就像是个非常健康的80岁老人,颠覆了我们对于百岁老人老态龙钟的想象。秦老的女儿秦小文虽然已经70多岁了,看上去也就是50岁的样子,而他50多岁的儿子,也就是40岁刚刚出头的模样。联想到秦老的二哥秦柳方活到102岁去世,也许可以得出一个不算十分严格的结论:秦老家族肯定有长寿基因,长寿基因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 虽然老先生身体不错,但毕竟已经是103岁的高龄了,听力非常差,视力也很差,他的夫人索颖教授出于对老先生身体的考虑,事实上已经几次婉转地表达了希望我们尽可能不要打扰到老先生日常生活的意思,我们当然尊重索教授的意愿。因此,在整个采访中,我们采访得比较多的是秦含章的同事、朋友和子女,反而见秦先生的次数就是屈指可数的三四次。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秦含章的朋友、同事以及家人提起他,语气都带着真挚的爱意,这种情况通常并不多见。笔者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采访过十几位有名的科学家和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当然各自都有非常杰出的一面,但坦率地讲,并不是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受到他们身边人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尊敬。 有一次我们在秦老家整理秦老捐给我们的资料,索颖夫人执意留我们一起吃午饭,我们极力推辞,但秦老的儿子秦大文劝我们留下来。他说:索颖是全国著名的营养学家,给很多中央首长制定过营养菜谱,吃到她亲自指导保姆做的营养饭菜的机会很难得,所以一定要留下来吃饭。他还说秦老最喜欢很多人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留下来,老人也会很高兴。真是盛情难却。 那天餐桌上有酱牛肉、炖肘子、白菜豆腐汤,还有炖豆角等,摆了一大桌子,为了不让狭窄的屋子太拥堵,我们早早地各就各位,坐到餐桌边等待开饭。秦老最后一个上桌,他看着这么多人,高兴地搓着手,嘴里连声说:“好!好!好!”他快乐的情绪感染了我们,那顿饭,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 在我们搜集关于秦老的资料时,发现近些年凡是写到秦老的文章里都称秦老为酿酒界的泰斗,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对于这位可敬的长寿老人敏锐的思维、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的由衷仰慕和惊异。秦老目前的生活状态似乎给世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晚年时还能继续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地生活,让每一天都过得平静而愉悦,充实而有趣,不但不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反而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言行和精神激励、鼓舞周围的人。 最后,让我们用秦老在1988年4月13日写的一首词《满江红》,来结束本书。这位令人无比尊敬的老人词中所流露出的激情、豪气和干劲,同他对于中国发酵工业所做出的贡献一样,是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满江红 万里征程,年老了,才留隐席。 时希望,山河形势,今超畴昔。 代表全民开大会,七五计划定政策。 趁夜深,静寂打孤灯,心潮迫。 思往事,犹未易。 怀故友,空陈迹。 恰后生可待,旭轮初赤。 壮志凌云奔四化,仍多贡献挥余热。 到冬天,喜赏好风光,瑞年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