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眸黄浦江畔建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薛顺生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回眸苏州河畔建筑》的姐妹篇,它是为了追寻上海历史足迹,回味黄浦江畔的沧桑辉煌所编写的。自上海开埠,黄浦江两岸的商业、金融贸易、运输航运、仓库储藏,近代工业、旅游业等,都是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丰富的历史底蕴赋予母亲河黄浦江两岸地区无可替代的人文景观和经贸价值。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战略转移,对黄浦江两岸的功能整合,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如今,当你漫步于江岸间,处处能见到老建筑旧址遗迹周围的新工地,无疑,将带给你无限的暇思。

内容推荐

追寻历史的足迹,品味沧桑的辉煌。本书主要阐述了浦江两岸近处老建筑的旧址遗迹,它们包括金融业、贸易业、工商业、航运业、旅游业、仓储、码头、渡口……,近代工业的萌芽,均是从这里发展成长,并走向繁荣。这里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黄浦江两岸地区无可替代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繁荣的价值。

目录

浦西篇

一、外滩与外滩源

外滩

外滩源

二、浦西沿江造船区

江南造船厂

求新造船厂

人中华造船机器厂

三、客运、货运码头区

 客运码头

十六铺沙船码头

十六铺金利源码头

十六铺客运码头

大达码头

 货运码头

王家码头

三泰码头

丰记码头

南码头

鱼市场码头

四、外滩金融贸易区

外滩金融贸易区

五、沿江旅游区

 园林

半淞园遗址

外滩公园

复兴岛公园

 饭店

汇中饭店

礼查饭店

 夜总会

英国总会

德国总会遗址

六、外滩三处特殊建筑

 外滩信号台

 外滩水汶站

 沙逊鸦片仓库及鸦片趸船

七、外滩是洋人的办事处

 法国驻沪领事馆遗址

 英国驻沪领事馆旧址

 俄罗斯驻沪领事馆

 美国驻沪领事馆遗址

 德国驻沪领事馆遗址

 日本驻沪领事馆旧址

 奥国驻沪总领事馆遗址

 联合国亚洲太平洋地区救济总署

八、北外滩航运区

 扬子江码头

 外虹桥码头

 顺泰码头

 公和祥码头

 华顺码头

 汇山码头

 大阪码头

 黄浦码头

九、东外滩的近代工业园区

 上海机器造纸局

 老怡和纱厂

 新怡和纱厂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

 英商上海电力公司

 英商杨树浦煤气工场

 裕丰纺织株式会社

 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十、旧时外滩纪念性建筑

 和平女神像

 赫德铜像

 马嘉理纪念碑

 伊尔底斯纪念碑

 巴厦礼铜像

 所谓“常胜军”纪念碑

浦东篇

一、浦江东岸造船业园区

 鸿翔兴机器船厂

 浦东上海船厂

 英商耶松浦东船厂

 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

 英商马勒机器船厂

二、浦东沿江近代工业嵋起

 英美烟公司颐中烟厂

 和兴化铁厂

 浦东小火车(庆宁寺至川沙镇)

 章华毛纺织厂

 中法(纶昌)印染厂

 侨商创办的中国酒精厂

 浦东自来水厂

 官商民办的耀华玻璃厂

三、外商石油公司及油栈码头

 美孚石油公司及油栈码头

 德士古石油公司及油栈码头…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及油栈码头

四、东上海沿江码头仓储区

 美商大来码头

 华商煤栈码头

 太古洋行与码头仓库

 英商浦东公和祥码头

 英商“蓝烟囱”码头

 日商“三井”洋行及码头

五、黄浦江两岸轮渡码头

 上定线轮渡

 民丹线轮渡

 其秦线轮渡

 泰公线轮渡

 东东线轮渡

 杨复线轮渡

 塘董线轮渡

 南南线轮渡

 周江线轮渡

 名丹线车辆轮渡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园林

半淞园遗址

半淞园系历史名园,今存遗迹。1918年由邑人姚伯鸿将原沈家花园扩建而成。地跨高昌庙路(今高雄路)西段,半淞园路南侧,南临黄浦江,占地60余亩(1亩为0.067公顷),半数是水面积。园内有人工大岛,四面环水人工河。人工挖河后,用土堆成当时上海最高的人工假山,比豫园大假山约高一倍,面积超过10亩。园的名称,遂取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的“剪取吴淞半江水”的句意,命名为“半淞园”。

半淞园为中国传统式的园林,经匠人悉心设计,园南北呈葫芦形,北面园门似葫芦口,二道门后为葫芦身。园内假山高耸,水面广阔,楼阁连绵,花树繁盛。特别是亭台廊榭、结构精雅;一年四季,花卉盛开,以牡丹、红梅、金桂、桃花为最有名。园内有荷花池、九曲桥、藕香榭、湖心亭、长廊、群芳圃、江上草堂、碧波阁影、听潮楼、水风亭、又一村诸胜景。

江上草堂为全园主建筑,位于园中偏南。堂高大宽敞,堂内陈设华丽,四壁遍挂名人书画,周围浓荫四合。草堂平时为品茗处,花展时辟作主要展地,民间聚会亦大多在此举行。西山是园的西部数座假山的统称。山体为开挖园湖、湖河的堆土,共有3座,作犄角之势,三山山势婉蜒起伏,居中的假山高达20多米,三山之山颠均有茅亭,临江山巅一亭面积最大,足可容数十人览江中胜景。

诸多文化名人均特别偏爱这座园林。曾任职商务印书馆的叶圣陶,在1921年至少两次与好友一同游览了半淞园。一次是3月,同游者为郑振铎和沈雁冰、沈泽民兄弟;另一次在11月9日,与朱自清、吴有训等人同游。外交家顧维钧还曾在园中一块黑石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令人悲愤的是,1937年8月25日和28日,日军飞机对铁路南站、上海兵工厂和江南造船厂的狂轰滥炸,殃及近在咫尺的半淞园,于是这座美丽的园林全部毁于一旦。半淞园成了名存实亡的半凇园路。

外滩公园

外滩公园位于外白渡桥南堍,东临黄浦江,西靠中山东一路,南邻外滩绿化地带,北沿苏州河,占地20323平方米,是上海最早建立的一家公园。

园址原为滩地,上海开埠后,英国殖民主义者于1866年,擅自填实泥滩,辟筑公园,1868年5月竣工同年8月8日对外开放。曾名公家花园、大桥花园等。初建时公园出入皆为外国人,国人拒之门外。经不断强力抗议和斗争,至1928年起公园不得不对中国人开放。

建园初,按英国自然园景风格设计,高大乔木的绿色篱笆将公园与道路隔开,南北两片大草坪也用林带分开。草坪中心有一座铁制的音乐亭,每到夏夜,有军乐队演奏铜管乐。沿江置悬链式铁索栏杆,入口处建小型喷泉。光绪六年(1880年)春,在公园入口处用水泥石块砌了一座假山。光绪八年五月,英商上海电力公司对外供电,是年在公园音乐亭安装电灯。光绪十四年,侨民伍德捐资在园的南部建喷水池一座,池中为铜铸的两个孩子合撑一伞,水从伞顶端喷射而出。光绪十六年春,拆除旧的音乐亭,新建了一座六角形钢结构的音乐亭。亭的基座用石头砌筑,两边有梯级,四周围以铁链。光绪二十年,为庆祝上海开埠50周年,在园的北部建造了一个圆形水池,喷泉装在一块糙面石中心,池中还建有一座小假山。光绪三十一年,把“常胜军”纪念碑从外滩移入公园内的西南面。此后,又将另一座“马嘉理”纪念碑也移入园内。宣统元年,在公园北部建立了第一座茅亭。民国二十四年,拆除茅亭,在园的东北角建造松木桩凉亭。2年后音乐亭拆除,仅留石台基。同年公园之南部,建造木结构凉棚一座,作游人平时休憩之所,临时又可作音乐亭。  在民国时期以前,公园是全市观赏浦江景色的最佳处,又是夏夜纳凉的好地方。因此,公园每天开放到午夜零点。抗日战争时期一度驻扎日军,遭肆意残蹋,公园面目全非。民国三十二年,汪伪政府将“常胜军纪念碑”和“马嘉理纪念碑”一起拆除。抗日战争后,公园部分修复,供人游憩。

解放后,公园几经修葺。南部以花坛为主,北部以草坪为主,园中央有广玉兰、香樟、银杏等古树和绿地。在音乐亭遗址上建造了望江亭。公园两面临水,江堤防汛墙从公园大门由南向北再西折至外白渡桥桥堍。游客可登临观赏江景。江堤外有水文站设引桥贯通公园。

复兴岛公园

复兴岛公园位于东外滩复兴岛中部(今共青路386号)。公园坐东面西,1995年全园面积4.14万平方米,年游人量1.69万人次。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海浚浦局在周家嘴东部泥填滩成岛,定名周家嘴岛,翌年该局向政府买下这个岛。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岛中部泥完成后,在今公园的地基上,建造上海浚浦局体育会,面积为4.05万平方米。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将全岛划为禁区,改名定海岛,并将体育会改建成日本式的庭院,在园中广栽常绿树和球形灌木,并遍植樱花。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该岛改名复兴岛。

1947年,国民党政府将复兴岛交还浚浦局使用,并在花园内建立一块“复兴岛收回纪念碑”(目前已毁)。解放后此地由上海市港务局接管。经市政府批准,于1951年5月28日对外开放。

复兴岛公园开放初期,以竹篱作围墙,园路为煤屑路面,园内建筑除浚浦局原有一幢欧式花园别墅外,还有草亭两座,木结构紫藤棚架一处,以及日伪统治时期日军搭建的几间简屋,是上海唯独一家的日本庭院式风格公园。

1949年4-5月间,正逢上海解放前夕,局势瞬息变化,此时蒋介石夫妇,坐镇在复兴岛这座不被人们知道的小岛别墅内,指挥部下战斗,探索军务发展趋势,至5月27日傍晚,才匆匆离去,翌日就是上海解放的那天。这幢别墅与东平路9号住宅,均已列为上海保护建筑中的历史遗迹。P48-52

序言

国外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城市,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蒙特利尔的劳伦斯河……这些河流养育了城市,养育了人民,成为这些城市的母亲河,为城市增忝了无限风光。上海人可以自豪地讲,我们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另一条是苏州河,她们分别贯穿城市的东西和南北。我们不论从城市景观角度或者是发展经济,开发房产的角度看,这两条河流(特别是黄浦江)都为上海城市提供了有开发价值的水岸风景线。

黄浦江是横贯上海的主要河流,古名“东江”,由斜塘、圆泄注、泖港三支流合成。公元3世纪以前,黄浦江江流颇短,向南流入杭州湾,后几经改道,折向东北,至15世纪才形成现今的黄浦江。它全长113.5公里,河道平均宽度约250米,自闵行以下,河宽达1000米,水深6-9米,属潮汛河,日有两次涨潮和落潮,水流终年不冰,流向平稳,万吨轮可候潮进出,是上海港的重要港域,著名的国际商港。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英国首任驻沪总领事巴富尔,面对黄浦江畔这片荒凉的小渔村,不会想到在若干年(即162年)后,竟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他也不会想到上海这个名字,在一个半世纪后,依旧被渴望财富的商贾所迷恋。上海开埠让这个富庶而安静的江南县城改变了轨迹,商业从此成为这个城市的基调。而我们也可站在这个城市向后看,穿过200多年来的烟雾,找到殖民主义者、洋务派、渴望财富的冒险者以及破产的江南农民在这里留下的烙印,打下的根基。这是一个商业城市,它源源不断地吸纳资金、人才、见识、制度……于荒芜之中造就出了一个商业文明的社会。与此同时,我们今天的上海,也为“长三角”、为中国、为世界制造机会与财富,提供宽阔的平台。母亲河的两岸(浦东与浦西),这确是一个最适合商务活动的城市;上海人民在母亲河畔经过一个多世纪努力,终于在浦江两岸创建了锦秀美丽的都市。

追寻历史的足迹,品味沧桑的辉煌。本书主要阐述的浦江两岸近处老建筑的旧址遗迹,它们包括金融业、贸易业、工商业、航运业、旅游业、仓储、码头、渡口……,近代工业的萌芽,均是从这里发展成长,并走向繁荣。这里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黄浦江两岸地区无可替代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繁荣的价值。

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和苏州河,都是孕育上海成长的母亲河。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內,苏州河并未沿着河畔两岸(此河河面较狭,其实容易发展)拓展,百余年来、只有黄浦江成为了申城“扩张”的依托……因此,黄浦江两岸的码头、仓库、渡口林立、工厂密布,近代历史建筑在浦江两岸众多(光全国文物保护建筑就有21处)。目前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战略性转移,黄浦江两岸多次新的整合,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当你漫步在黄浦江江岸边,能到处可见这些老建筑周围的新工地,如上海江南造船厂(今建造上海世博会工地)、浦东上海船厂(今嘉年华游乐场所),已走过141个春秋的十六铺客运码头,也退出了水上客运历史舞台,按照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改造的规划设想,未来的十六铺将建成上海的水上旅游中心等。这些无疑是新旧更替的律动,将会给我与读者带来无限遐思。

薛顺生

2006.4.8

后记

我写的《回眸黄浦江畔建筑》,与2004年12月出版的《回眸苏州河畔建筑》是姐妹篇。出于同一目的,是为了追寻上海历史足迹,回味黄浦江畔的沧桑辉煌。自上海开埠,黄浦江两岸的商业、金融贸易、运输航运、仓库储藏,近代工业、旅游业等,都是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丰富的历史底蕴赋予母亲河黄浦江两岸地区无可替代的人文景观和经贸价值。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战略转移,对黄浦江两岸的功能整合,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如今,当你漫步于江岸间,处处能见到老建筑旧址遗迹周围的新工地。无疑,新旧更替的律动,将带给读者无限的暇思。

借此机会,首先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郭超社长、副总编辑张平宫先生、黄国新编审,16年如一日给予本人长期支持,帮助一名普通作者,在社内先后出版有关建筑文化系列19本书籍。

我还得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指导处王继杰处长、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黄晓明秘书长的指点和帮助。又得到上海市航道管理中心郭臻亘主任、中国港口协会办公室朱文君经济师在采访上给予的方便。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摄影、冲洗、放大照片等诸方面,我要感谢上海冠龙照相馆经理、技师毛国梁先生、优秀服务员施慧俐小姐、赵铮铮先生给予技术上的指点,使本书得以及时出版,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