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里达(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斯蒂芬·哈恩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一本书读通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他的思想缘何与西方传统哲学理论背道而驰并备受争议?斯蒂芬·哈恩专著的《德里达(精)》从德里达成为公众人物的那一时刻切入,然后将他置于他所处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接下来探讨了德里达与同时期的其他哲学家和他们的理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其自身、其所处环境和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对比的考察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德里达的思想体系,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内容推荐

斯蒂芬·哈恩专著的《德里达(精)》是西方哲学思想普及入门丛书《世界思想家译丛》之一,《德里达(精)》主要介绍了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首先对他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进行了分析,概述其思想,又从他的履历以及与大陆哲学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英美哲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帮助读者领会其思想。很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导论

1 德里达:第一次交锋

开局的花招

开场

[旁白]

剧终一

2 德里达的履历

背景故事

简历

但他是一个哲学家吗?

剧终二

3 现象学与语言:遭遇大陆哲学

I.阅读胡塞尔

II.阅读海德格尔

4 言语行为理论与实用主义:英美的碰撞

碰撞一:言语行为理论

碰撞二:实用主义还是宗教?

5 两难

术语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开局的花招

1966年秋,雅克?德里达作为一群欧洲学者——其中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等等——中的一员应邀出席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组织的一次以他们为核心成员的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主题是“批评的语言与人的科学”,这个题目好像是在法国拟定的,正如那本著名的论文集所说的(麦卡锡和多纳托:《结构主义论争》“第一版前言”)。所讨论的主题是“结构”以及“结构主义”或“结构主义者”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在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种学和更早的费尔南德?德?索绪尔的语言学中已有明确的说明。这种结构主义已经取代战后的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而成为欧洲哲学——尤其集中在法国——的一股主导潮流,成为“人文科学”用以组织经验研究的材料的主导方法论。但是,对于这些学者而言,它也成为他们迅速放弃自身原有立场的一个背景。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之为“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还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他出现的时刻仿佛带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双重标记,这一关键的转折的标志就是最后以英文形式出版的会议论文汇编《结构主义论争》。

德里达当时在美国还不为人知,他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结构主义论争》,第247—272页)——简洁明了,堪称典范(这与他后来的那些幽隐曲折的写作形成鲜明对比)。回想起来,这篇演讲的目标似乎是要揭示一种与“结构”概念相关的立场——正如有人认为的,它其实是德里达的“立场”的直接揭示——他假定任何哲学家当时都会卷入、阐述和重新界定这一立场。在演讲的结尾,德里达以一段著名的陈述同大多数与会者交换意见:

知觉恰恰是一个概念,一个直观的概念或给定的概念,它源自于事物本身,其意义自我呈现,它独立于语言、独立于指涉系统。而我相信知觉与源头、中心的概念是相互依赖的,因而凡是能摧毁我所说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必定也能摧毁知觉的核心。我不相信有任何知觉存在。(“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结构主义论争》,第272页)

这一论断可能会令大多数普通读者感到不安,甚至也会令大多数接受过西方哲学教育的读者感到惶恐。我们一般都相信知觉的存在,不论是不是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中出现过许多观点,不仅认为知觉是认识论的基石(这对于现代和早期现代哲学是至为关键的),而且也承认它是形而上学的基石。因为西方形而上学常常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如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或感知即存在(如笛卡尔的唯理论,它确然地论证说“我思故我在”,在这里,“我思”被认为是“存在”的,因为它能感知某物,即便是它自己难以置信的东西)。进而,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我们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被决定的,或者至少是由我们的被一个他者所确认——也就是被感知——的存在决定的。这一观点至少与欧洲存在主义主导的时期是同时的——那时,德里达刚刚介入哲学——并在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得到了修正(参见拉康的论文“结构作为一种内置……”,见《结构主义论争》,第186—200页)。

在我们一开始的遭遇中(尤其是,例如说,在同贝克莱哲学、笛卡尔哲学或萨特哲学的遭遇中),哲学提给我们的那些问题的一种典型回答就令我们感到困惑,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知识的眩晕。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如果你放弃知觉,你不就是放弃自身吗——我如何认识自身,在世界中找到自身,找到进入世界的道路,还有我的确定性和我的言说能力?或者说,我该回到哪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有人看来,信誓旦旦地说不存在任何的知觉,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相矛盾么?人如何能够无知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这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其所说的是不同的某个东西,或者它只是一个花招?如同在游戏的开局,使我们不加提防、精力不集中,同时又通过常规的步骤把我们带回到这样的地方,在那里,常规的故事——科学的、自我认识的、命题的真理-价值的,以及所有类似东西的——将以稍微更加确定的方式被重述,但不过是一种重述?

断言“是”或“不是”,其实就是要在我们甚至已经认识到那一论断的含义之前,把那被置入游戏(“en jeu”)——德里达所喜欢的一个隐喻,他一再说他是一个狂热的球迷——之中的东西或是这一立场中至为关键的东西排除出去。或许,那也是为了强调德里达本人的独特性,德里达所关心的是力图说服他的读者相信他在谈论他们已经卷入其中的某种东西,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

……

P6-9

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小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n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人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人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最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最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