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火双雄(彭雪枫与张爱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西彩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彭雪枫,张爱萍将军的忠实部下,长期在彭、张两位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作者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用纪实小说的笔触真实描述和反映彭、张二位将军的杰出功绩和光辉才华,展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忠贞品格,塑造出真实而丰满的彭雪枫和张爱萍形象。

内容推荐

彭雪枫、张爱萍,生死与共的战友,患难相交的英雄他们风度翩翩,文武双全,赳赳武将也儒雅。一个以白雪红枫为心中挚爱,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将自己的名字定为“雪枫”;一个以青萍宝剑为毕生最爱将自己的名字定为“爱萍”。

他们敢爱敢恨。一个爱得浓烈,爱得赤诚,情感真挚细致入微八十封书信成为伟大爱情的见证;一个爱得果敢爱得激烈,爱萍,即爱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彭雪枫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四师。1988年10月中央军委确认他为33位军事家之一。

张爱萍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建共和国海军,执掌“两弹一星”以这支“神剑”刺向青天,捍卫着共和国的安宁。

一对铁血英雄两个儒雅的将军,伟大的人民军队因他们而自豪、伟大的共和国,为他们而骄傲。

目录

第一章 长征路上初搭档

 1 同走长征路

 2 携手强攻娄山关

 3 情深雪山草地

第二章 藏龙卧虎在陕北

 4 “山头”事件与“走麦城”风波

 5 火铸纯钢

 6 抗大的日子

第三章 受命奔波促统战

 7 争取于学忠

 8 密见傅作义

 9 智斗阎锡山

 10 游说李宗仁

 11 统战黄绍

第四章 扩大武装聚火种

 12 一波三折

 13 改造绿林

 14 化敌为友

第五章 受命挺进到豫东

 15 誓师出征

 16 杜岗会师

 17 首战窦楼告捷

 18 回师睢杞太

 19 解决燃眉之急

第六章 风雨征程皖东北

 20 勇闯路东

 21 统战盛子瑾

 22 创建根据地

 23 组建正规部队

 24 回师皖东北

第七章 “三月反顽”战中原

 25 山雨欲来

 26 血战中原

 27 转移路东

第八章 洪泽湖畔洗兵马

 28 仁和集会议

 29 组建骑兵团

 30 新的使命

第九章 战地红花分外鲜

 31 活捉韩德勤

 32 春游大柳巷

 33 绿水小河湾

 34 大湖飞鸿雁

第十章 将军策马跨征鞍

 35 抗敌大海边

 36 西进雪耻

 37 泽被长淮

后记

试读章节

1 同走长征路

满山红叶,秋色正浓。

山岭上盛开着飘香的丹桂,田垄边绽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菊花,稻田里摇曳着饱满的稻穗。中秋临近,往昔在这样充满着丰收喜悦的季节,红军指战员一定会和乡亲们一起并肩收割庄稼,但是,眼下谁也无心像往年一样尽情地欣赏眼前美丽的风景,他们此时的心情像铅块一样的沉重!

这是1934年10月14日13时。江西瑞金梅坑。

军号嘹亮,红旗猎猎,战马嘶嘶,村外的草坪上聚集着成群的红军队伍,有排着整齐队伍的红军战士,有长长一串马队辎重,还有穿着不同颜色衣裳的挑夫……场面显得有点混乱,人们的脸上流露出难言的惆怅之色。

一个司令部参谋向彭雪枫报告:第一梯队集结完毕。

他望着部队集结的场面,心头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楚。

从1933年9月到1934年7月上旬,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大军和二百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根据地的兵力达五十万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敌人从六个方向,依托堡垒向中央根据地中心区发动进攻。红军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结果给敌人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不仅未能制敌,反而为敌所制。部队伤亡很大,战斗力得不到补充。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中央只得决定搬家式的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

一个月前,彭雪枫被任命为中革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保守军事机密,中革军委规定军委及各部队对外使用的代号是:军委为“红星”,军委第一纵队为“红安”,第二纵队为“红章”。

彭雪枫敏锐地意识到红军将有战略性的重大军事行动。第一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军委总部第一、二、三局及无线电台、电话一排、通讯队、警备连、工兵连、运输连两排组成。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人随队行动。

周恩来和博古等人走过来,看到彭雪枫在愣神,不由停住了脚步。

周恩来在他身后轻声地唤他一声:“雪枫同志,想什么呢?’,

彭雪枫转身一看,欣喜地立正报告:“周书记!”

当时,周恩来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彭雪枫早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对周恩来非常熟悉。

周恩来看了一眼正在集结的队伍,回过脸来对彭雪枫说:“雪枫同志一定是留恋苏区的土地和人民,舍不得离开啊!”

彭雪枫深深地点点头,看着周恩来亲切的脸庞,答道:“是啊!看着苏区的山山水水,我就想起曾经走过的革命路,就想起在湘鄂赣苏区时战斗工作的情景,真是一言难尽啊……”

周恩来把住他的手臂,认真地对他说:“雪枫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

彭雪枫的思绪回到了1930年5月,在上海秘密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红军代表会议的情景。

为加强地方武装斗争,会上要求全国扩大工作武装,在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央军委决定选派彭雪枫前往鄂东南红五军五纵队工作。

5月10日,彭雪枫从上海登上一艘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旧轮船,沿着长江航道西行,一路奔九江而来。在船上,他甩掉了跟踪的特务,在黄石悄悄下船,按照中央军委周恩来的交代,寻找何长工领导的红五军第五纵队。他对这里环境不熟悉,又怕暴露身份,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部队驻地——刘仁八镇,找到了何长工的部队。何长工派他担任红五纵队教导大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兼政委,他在这里见到了何士达。

根据党中央指示,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总政治部主任;把三、四纵队合编为红五军;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邓乾元任政委,下辖三个纵队,一纵队何士达任纵队长,郭一清任政委,彭雪枫任副政委。

长沙战役中,何士达纵队长、郭一清政委都牺牲了,红三军团任命彭雪枫为一纵队政委,一派悲壮的氛围笼罩在彭雪枫的心头。

1930年8月3日夜,月牙高挂,星星眨眼。

湖南军阀何键全力集结十五个团,在重金收买的英国舰队十余艘舰艇的掩护下,渡过湘江,南北夹击长沙。4日拂晓,敌主力部队从长沙大北门、小北门攻进市内,红军边阻击边交替掩护撤退。

彭雪枫带领一纵队穿过小巷,向小北门突围。这时,一群敌人冲进城来。彭雪枫命令部队“打!”机枪、步枪一齐向敌人开火,把敌人打倒了一片,余敌躲在小北门两边继续射击。部队在重机枪掩护下,很快冲出重围,敌人没有追赶,一个劲地向城内进逼。

刚撤出城外,天色大亮。

彭雪枫听说军团总政治部行动迟缓,总想多带胜利品,耽误了撤退时间,被敌人围在城里。他急忙命令纵队一部歼灭小北门外之敌,自己率领一部冲进城去,把军团总政治部的战友救出来。

一个团长说:“彭政委,城里到处都是敌人,冲进去太危险!”

“废话,我们能看着落入虎口的战友不救吗?”彭雪枫把袖子一挽,提着手枪,腰里别上几颗手榴弹,回头命令道:“步枪手、机枪手端起枪来,其余准备手榴弹,跟我冲进城里,营救军团总政治部的战友,一切行动听我指挥!”

正说着,城里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彭雪枫断定军团总政治部的同志已经与敌接火。于是,他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战士们跟着他猛虎一般扑进城去。快到军团总政治部驻地那条街I=I时,彭雪枫看见一群敌人正在运动,他举起枪,啪啪几枪,一连打倒了几个敌人。与此同时,轻重机枪一阵横扫,歼灭了敌人。他们很快跃人街口,发现这条街上又冲上来一个排的敌人,彭雪枫指挥战士们用机枪扫射,用手榴弹猛打,一时烟雾弥漫,血肉乱飞。他们趁机冲到街心,向军团总政治部的同志大声呼喊:“总政治部的战友们!快冲过来吧,向我们靠拢!”

袁国平主任听到彭雪枫的喊声,率领机关人员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跑过来会合,然后大家一阵风似的向小北门冲去。敌人随后追来,彭雪枫带领战士们一边歼敌,一边掩护袁国平他们撤出了长沙城。

部队撤离长沙后,8月间到长寿街进行整编。

长沙一仗,震惊中外。

一天,何长工去叶坪毛泽东办公室,碰见从苏联回国的刘伯承、左权同志,大家欢聚一堂,谈论着红军攻打长沙的生动事迹。

刘伯承微笑着说道:“长工同志,我和左权同志在国外看到路透社一篇《我目击红军占领长沙》的文章,文中说有人非议红军是一股无组织的散兵,其实大谬不然,他们都是有组织、有纪律、有文化、能打仗的军人。”并问:“一位长得年轻英俊的长官穿着白军军装,率部首先攻进长沙城,这个人是谁呢?”

何长工说:“这是彭雪枫同志,他率领一纵队化装成白匪,首登长沙城,他差五分钟就抓住了何键!”

刘伯承赞许道:“打得真好!我和左权同志在国外,共产国际的人追问我们,你们小小的游击队,怎么把长沙打开的?我们不知战情,只好答复: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我们最近不大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你们向我党打听吧!”

左权接着说:“共产国际的人很怀疑,认为红军没有重炮,没有黄色炸药,没有空降机,怎么能打进去?他们分析,大概共产党人在白军中有重要的内线吧!是不是还有两三个彭德怀呢?”  何长工哈哈大笑:“不,不对,猜错了!实际上,我们声东击西,打散了何键的兵力,乘虚攻进了长沙城。”

刘伯承由衷地说:“你们真鬼啊,‘三十六计’中有一计是‘调虎离山计’,你们来了个调虎离城,浑水摸鱼啊!”

大家一听,都笑起来了。

P5-8

序言

天地苍茫,宇宙洪荒。

在这个地球的东方一个叫中国的地方,有两条举世闻名、横贯大地的江河,一条叫黄河,一条叫长江。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这两条著名的江河之畔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诞生过许多顶天立地的大人物,流传过许多经天纬地的传奇故事。两条江河从西域源头奔腾而来,由缠缠绵绵而浩浩汤汤,而汹涌澎湃,而奔向大海。两条江河博大的精魂,滥觞的文明,壮丽的史诗,恢弘的奔流,注定要以母血的精髓造就孕育一代代英雄横空出世,英雄便带着黄河、长江的鲜明印记,以极富创新精神、极具政治智慧、极有远见卓识、极其大智大勇的英烈气概,翻江倒海,一路奔腾而来。

本书——我们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在历史风云际会中诞生在这两条江河之畔,并从这里出发,开始走上了艰苦卓绝、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从此,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理想和开拓之路,都与这两条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江河有关。他们的血脉中流传着黄河、长江的生命基因,他们的胸膛里涌动着黄河、长江的惊涛骇浪,这两条江河在他们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他们是这两条江河的儿子。

为仁君子乃真奇士,是大英雄自风流。

他们的思想中具有江河深邃的渊源。彭雪枫从小历经艰苦生活的磨难,在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读书长大,对人生与世道的感受很深。张爱萍出自农民家庭,自幼知晓人间世态炎凉,在上中学时就组织学生运动,投身革命。他们的世界观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愿意以青春和生命为这种责任与使命付出血肉代价。在他们的心目中,责任、使命重于泰山。因此他们的思想要比同龄人早熟,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他们心中的启明星和引路灯,是他们的思想基石和支柱,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成为血火英雄矢志不移的信念。

他们的智慧中具有江河的聪明睿智与博大精深。两位将军都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爬过雪山草地,啃过树皮草根,经历过血战湘江、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在血泊中挺立。身经百战,攻坚克险,在战争中解读战争,在血战中认识血战,精通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通晓苏联红军的战略战术,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谙熟孙子兵法,把握战争脉络,既大刀阔斧,又游刃有余。在抗日战场上,他们暗度陈仓,背水列阵,破釜沉舟,半渡而击,十面埋伏。彭雪枫因遭受马步芳骑兵的袭击,痛定思痛,决心成立骑兵团,新四军第四师的骑兵团是新四军七个师中唯一的一个骑兵兵种,并与《拂晓报》、“拂晓剧团”并列为彭雪枫的“三宝”;张爱萍的洪泽湖水上剿匪战例竟是共和国海军的最初之战,在大湖之上运用海军舰队战法编队出击,这个经典战例是军事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战例,被载人军事教科书。

他们的性格中具有江河浩荡的特征。两位虽然同为文武双全的儒将,但性格各有千秋。彭雪枫风度儒雅,沉稳大方,善于对敌工作和做统战工作,曾经与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阎锡山、卫立煌、范筑先、韩复榘、何柱国、韩德勤等人有过交往,有理有节,在大敌当前中化解了敌对矛盾,结成统一战线。张爱萍性格刚烈,为人刚正不阿,雷厉风行,对己严,对部下严,以军纪严明而出名,他打的绑腿成为全军楷模,他因出操迟到三分钟,竞长立操场自己罚站而自责。

他们的情感里具有江河澎湃的激情。一个以白雪红枫为心中挚爱,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将自己的名字定为“雪枫”;一个以青萍宝剑为毕生最爱,将自己的名字定为“爱萍”。一个爱得浓烈,爱得赤诚,具有儒将风度,文武双全,情感细腻,细致人微,虽然与爱人相处的时问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但他爱得真诚,给爱人的八十余封书信成为伟大爱情的见证;一个爱得果敢,爱得激烈,爱萍,即爱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他立志以青萍宝剑斩杀人间不平,仗剑漂泊走天涯,他酷爱诗歌、摄影、书法,并自成一体,有诗人的自由浪漫气质,与心爱的人策马奔驰在战地,以照相机记录战地生涯,书写一个少将军的传奇爱情。

他们的生命历程具有江河奔腾不息的激荡。彭雪枫自1925年十八岁时投身革命,到1944年血洒疆场,出生人死,南征北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赴汤蹈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领导人民创建了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淮北抗EI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四师。1989年,中央军委确认他为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张爱萍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建共和国海军,执掌“两弹一星”,以这支“神剑’’刺向青天,捍卫着共和国的安宁。而他命运之初的积蓄与发轫,都来自与彭雪枫一脉相承的江河之畔、中国大地……

长鲸制碧海,大略驾群才。

当这两位血火英雄屹立在黄河、长江之畔的时候,他们目光明亮地望着大江大河,他们的心中奔涌着为苦难祖国脱离葜海的炽热岩浆,他们的肩头承担起为民族解放而九死一生的重任,这对于他们就是与生俱来的使命。于是,这对血火双雄义无反顾地并肩踏上他们的血火征程,目睹他们的生死经历,你就会惊叹、震撼、崇仰、敬畏他们……

因为,你面对的就是两条激情澎湃的江河。

本人为彭雪枫、张爱萍将军的忠实部下,长期在彭、张两位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希望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用纪实的笔触真实描述和反映彭、张两位将军的杰出功绩和光辉才华,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忠贞品格,塑造出真实的彭雪枫、张爱萍形象。书中许多史料来自作者近年来精心收集整理,来自彭雪枫夫人林颖同志、张爱萍夫人李又兰同志及诸多新四军老战士、老将军、老干部交往、采访所得,相信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对于党史、军史研究应该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花费多年时间收集资料,花费三年时间撰稿修订,值敬爱的彭雪枫将军诞辰一百周年成稿,值张爱萍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出版,谨以此书献给两位老首长,以慰思念之情,深表遣忆之感,以成夙愿。

杨西彩

后记

2007年是彭雪枫师长百年华诞,2010年是张爱萍师长百年华诞,因种种原因,未能赶在2007年出版此书,深感遗憾;又因为能赶在2010年出版此书,甚觉欣慰。

在纪念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我们的老师长彭雪枫将军百年华诞、张爱萍将军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深切地缅怀他们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永远铭记他们不朽的功勋和辉煌业绩。同时,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他们在豫皖苏边区长期的斗争中,组建威震敌胆的新四军第四师、执行党的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受命奔波促统战、“三月反顽”、血战中原、屡歼敌伪顽的赫赫战功。

新四军第四师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半壁河山沦陷的严重形势下由中共组建的一支抗日武装,在豫皖苏边的广大敌后,他们拯救人民,浴血奋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歼灭大量敌人,解放大片国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在长达八年的战斗岁月里,新四师走过了一条艰难困苦的发展道路,由三百七十三人的游击队成长为一支驰骋于华中敌后的抗日劲旅。这支部队主要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彭雪枫、黄克诚、邓子恢、张爱萍、韦国清、张震、肖望东、刘瑞龙等一批红军干部,还有豫皖苏边和淮北地区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人刘子久、吴芝圃同志,他们为这支部队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

在《血火双雄——彭雪枫与张爱萍》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收集了大量史料,参考过《张爱萍传》、《一代名将彭雪枫》、《新四军战火纪实丛书》等。在这里谨向有关的作者、编辑、出版者致以诚挚谢意。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撰写与出版的同志,特别是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原中共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江苏淮阴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宪祥,江苏电视台原副台长徐慧征,江苏省级机关工委书记王维良,淮安市人大代理主任、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范学恕,副会长郭家宁,淮安利邦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莫林等同志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向凤凰出版集团北京出版中心的郭济访先生表示真诚的谢意。

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疏漏谬误,恐难避免,敬请指正。

作者

2010年2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9: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