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有“龙骨”——陶店“和县猿人”
小时候从课本上学到,周口店“北京猿人”,揭开了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史的神秘面纱。近日听说在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的陶店,也出土过一个猿人头盖骨,人们叫它龙潭洞“和县猿人”。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踏访了这处遗址。回来写这篇文章时,我愿意把龙潭洞“和县猿人”称之为陶店“和县猿人”,具体的原因除了与“周口店”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对应,剩下的理由我将会在下文提到。
驱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向前行驶,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路边的蒿草和灌木梢不时地刷扫我们的车身,好像是要为我们一路辛劳掸尘。市旅游局的向导告诉我们,这是位于和县西北约45公里处的善厚镇陶店村,我们的汽车行驶在汪家山北坡,正向着发现“和县猿人”头盖骨的龙潭洞而去。放眼向车外看去,只见四周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几座不甚高的小山环抱着一片平坦的农田。遥想30万年前,就有古猿人在这方土地上活动,想象中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这片土地,不由得为它亘古如新的盎然生机所感动。
因为山路狭窄,我们舍车步行。穿过一片杂树林,就看见那块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了。石碑上面写着“和县猿人”四个大字。在石碑的后面不远处,只见一处土石裸露的山崖,面积不超过二三百平方米,也就是建一座农舍大小的地面吧,向导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当年发现“和县猿人”头盖骨的遗址了。
众人忍不住有一点小小的失望。有人问,龙潭洞呢?洞在哪里?向导说,原来这里似乎有过一个洞,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干涸,故名“龙潭洞”。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开渠,地表地貌遭到破坏,加之雨水冲刷,便看不出来原有的洞的模样了。我对有没有洞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想到的是——曾经在这块地方,就是脚下这一小块地方,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头盖骨。由它证明了:不仅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那是由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表明的);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这是由陶店出土的和县猿人头盖骨向人们诉说的。这样一想,这块不起眼的地方顿时产生了非凡的意义。
向导继续向我们介绍说:由于炸山开渠的缘故,大量化石露出地表,群众称其为“龙骨”。于是,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的关注。他们与安徽文物工作队以及和县文化局的同仁们一起,组成一个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这片地方进行了科学发掘,结果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种类繁多,包括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其中不仅有北方的剑齿虎、肿骨鹿、髭狗、巨河狸、棕熊、额鼻犀,还有南方的大熊猫、剑齿象、中国镆以及华东地区特有的四不像和扬子鳄等等。最为重大且有意义的发现,是在工作面西端“ZA”方格中发现了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和县猿人”。 这具猿人化石,包括四颗猿人上臼齿化石和一段左下颔骨化石。专家鉴定,此系一名20岁左右的男性猿人,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距今约30万年。专家将其命名为“和县猿人”。并进一步论证说,这具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在“和县猿人”的旁边,还发掘出一些粗陋的骨器和火烧骨片、灰烬等。这个和县猿人以及动物群化石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与差异,长江沿岸地区的发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依据。
太阳越升越高,天气也炎热起来。我们离开“和县猿人”遗址的时候,与向导谈起这块风水宝地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听说,已经有了一个项目计划,主要内容为建设和县猿人遗址保护区、和县猿人遗址博物馆、龙潭湖景区、汪家山公园等。我建议将汪家山公园改名为“陶店公园”,以便叫响陶店“和县猿人”这个名号。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