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千古迷烟,你仿佛听到雕栏画栋间飘过的一声叹息。真个是“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此刻,让我们走进宫廷深处,体会后宫中最艳丽又最寂寞的女人们的爱恨情仇,复原后宫无影无形的刀光剑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后宫争宠/大内秘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志君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穿越历史的千古迷烟,你仿佛听到雕栏画栋间飘过的一声叹息。真个是“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此刻,让我们走进宫廷深处,体会后宫中最艳丽又最寂寞的女人们的爱恨情仇,复原后宫无影无形的刀光剑影…… 内容推荐 本书侧重于:1.避“重”就“轻”,揭私泄密。本书所叙的帝王、后妃、宦官、外戚们的情况大多系正史如《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所少言,一般史学教科书亦语焉不详或不屑提及的私生活,而对别的书中大书特书的军国大事则有意从略;2.辑杂钩沉,拾遗补缺。着意挖掘历史“死角”里的素材。读者朋友翻阅本书时,一定会发现在一般史书中常见的那些老面孔如秦皇、汉武、唐宗、洪武、康熙诸公都没怎么露面,而那些一直为史学家们所忽略的一大批“小”人物,却摇头晃脑地占据了本书的许多篇幅。 目录 大唐皇宫内的“魏征”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唯一当过皇帝的皇后 ——唐高宗则天顺圣武皇后 被枭首示众的皇后 ——唐中宗皇后韦氏 安禄山的老娘 李瑁的妻 玄宗的妃子 ——唐玄宗贵妃杨玉环 “狸猫换太子”牵涉到的两个女人 ——北宋真宗的两个妻子刘氏、李氏 打皇帝的耳光救皇帝免于一死的女人 ——北宋仁宗的几位皇后 女中尧舜 ——北宋英宗皇后高氏 两度被废三度崛起 ——北宋哲宗皇后孟氏 断宫女手离间皇帝父子的女人 ——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 没名没姓的皇太后 ——南宋宁宗恭圣仁烈皇后 断腕殉夫的皇后 ——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 被冤枉与伶官通奸而处死的皇后 ——辽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 被迫乱伦的女人们 ——金海陵王的后妃们 大脚大度大写的人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 助夫减肥训子不忘田合昧的皇后 ——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 身世不明死后惹出一场官司的女人 ——明宪宗妃纪女史 暴死的女人宫墙内的神秘杀手 ——明世宗三后二妃十六宫女 动辄罚皇帝下跪的都人(宫女) ——明穆宗皇后李氏 见可利用者即以色相相诱的皇后 ——清太宗孝庄启圣文皇后 玩纸牌吸洋烟养戏子老佛爷 ——清文宗慈禧皇后叶赫那拉氏 后记 试读章节 “君臣相得”乃是中国封建政治中人们所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倘要想为这幅“乌托邦”图画找到在人间的投影的话,大部分人恐怕首先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臣子魏征。 的确,李、魏二人,一个以纳谏著称,一个以敢于犯颜直谏知名,他们的这种互利互补的关系,不知羡煞了多少求贤若渴或思君尧舜的古人。然而,透过被人们有意或无意罩上的朦胧面纱,我们却不难发现,太宗皇帝与他的“诤臣”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那么和谐,他们之间时不时也会出现大的裂痕,多亏有了长孙氏这位贤良的皇后,才成就了这一君一臣的千古美名。 就在为长乐公主出嫁赠送嫁妆一事不久,有一天退朝后,李世民怒容满面,边脱朝服边自言自语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儿!” 侍立在一旁的长孙氏见丈夫发这么大的火,不知出了什么事,忙小心翼翼地问:“是哪个乡巴佬儿惹得陛下发这么大的火啊?” “还不就是那个魏征!”李世民气哼哼地说,“他自以为是诤臣,而且处处以诤臣自诩,整天在我耳边絮絮叨叨,说长道短。几天以前,朕闲来无事,在御花园中遛鸟。当时,外番新进贡来一只鹞鹰,煞是通灵气,朕正架在肩膀上赏玩。叵耐魏征这厮竟在这个时刻进宫来奏事,朕怕他又要饶舌,就把那只鹞鹰藏在了袖子里。那魏征明明看见了,偏装什么也不知,说了一件事又接着奏报另外一件事,赖了好几个时辰才走。等他走了一看,那只鹞鹰竟活活闷死在朕的衣袖之中,可惜了那只鹞鹰!朕现在想来还有些心疼!” “就为这事,陛下才发这么大的火?”长孙皇后问道。 “当然不仅仅是这件事!”李世民自己也觉与面前这位一向端庄谨肃的皇后谈鹰论鸟有些小儿女气,话锋一转,接着说,“高祖武德初年,曾设置军府,由骠骑、车骑商将军统领。武德六年,改骠骑为统军、车骑为别将。前不久,朕下诏,拟改统军为折冲校尉,别将为果毅校尉,军府名折冲府,全国共置六百三十四府,折冲府又分上中下,上府有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二百人为团,团有校卫,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十人为火,火有火长,征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人从军,偏偏魏征这乡巴佬儿却扣住了朕的诏书不发,朕连催了几次,他不但置之不理,而且还口出狂言,对朕无礼!” “有这等事!”长孙氏不以为然地问,“他怎么说?” “他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还责问朕将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到哪里去找兵员?更可气的是,他还‘以朕之矛,攻朕之盾’,用朕不久以前发布的十八岁以上男子方可应征人伍的诏书,来攻击朕新的旨意,这不是想要朕好看吗?” “就这些?”长孙氏平静地问。 “还有,”唐太宗翻起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来,“贞观四年,朕因东都久经战火,宫室损坏严重,诏令有司修缮一下洛阳宫,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说:‘目下战争刚结束,全国尚未恢复元气,陛下置国事于不顾,却要重修洛阳宫,诚可谓危矣!倘若不停止,必会重蹈隋炀、夏桀、商纣的下场。’魏征那厮,也敲边鼓,说什么阿房宫,难道朕是秦始皇吗?” “就这些?”长孙氏更平静地问。 “就算是这些吧!”李世民怒气未消地说,“我让他给气得都糊涂了,有些事都想不起来了!” “陛下请稍候,”长孙氏彬彬有礼地说道,“臣妾去去就来。” 不一会儿的工夫,长孙氏换了一个人似地重新走了进来。只见她,戴着与衮冕之旒十分相像的大小华十二对首饰,上身着画有五彩野鸟之文的棉衣,下着深青色的裙子,足着青袜青鞋——整个儿一个朝会时率六宫妃嫔朝拜皇上的打扮。 李世民感到十分诧异,忙问:“皇后如何突然着此盛装?” “我是来向陛下祝贺道喜的!” “何贺之有?喜从何来?” “臣妾尝闻,只有主上圣明,臣子才能正直不阿。又闻古人对那些正直的臣子有忠臣和良臣之分——忠臣往往身处季世,主暗君昏,为苍生社稷计,他们往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犯颜直谏,殷之比干,汉之朱云是也。而良臣则不同,他们常身当治世,主明君贤,他们也常常犯颜直谏,惹得主上不快,但由于皇上英明,他们都能保全首领(生命)于当时,闻达显赫于后人。东汉时的强项令董宣,义斩光武帝刘秀长姊湖阳公主的亲信家奴,并拒不向公主道歉,光武皇帝美之。后赵主石勒欲营建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劝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他的中书令徐光进谏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现在却不想听臣下的良言,难道是想做夏桀、商纣之君吗?续咸的话可用则用之,不可用也应容之,奈何以直言而斩一大臣?’石勒敛怒改容,向续咸、徐光道歉说:‘前面说的话只不过是与您开开玩笑,我现在就下令停之,以成全我的这位正直大臣的气节美名!’这些都载诸青史,传诸后世,陛下自然比臣妾明白。现在陛下已经得到魏征这样的正直臣子,是以臣妾要正衣冠而贺之!”说了这长长的一大串话以后,长孙皇后话锋突然一转,“将”了丈夫一军:“只是不知陛下是想让魏征做一个忠臣呢,还是想让他做一个良臣?” “当然是良臣了,当然是良臣了!”李世民翻然顿悟地说——尽管他打心眼里不喜欢魏征“廷折辱之”,但妻子刚才的一番话却深深地打动了他。皇上虽是当世的君主,但却还有史官记载言行,长孙氏的那句“载诸青史,传诸后人”深深地打动了他。自登基以来,扫平“三十六路狼烟,七十二路反尘”,使突厥臣服,四海归心,李世民常以尧舜自许,岂愿成为夏桀、商纣一类的人物!因此,他决定屈己从公。李世民的这种纳谏剖析起来,仍是本于“社稷为重,君轻之”的儒家思想,不应把它看得太高,倒是对长孙皇后在促成李世民从谏如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新的认识。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且说长孙氏听了李世民的话后郑重再拜说:“如此,则臣妾为天下幸,亦为魏征幸!” 不久,唐太宗李世民将魏征从秘书监的位置提拔到侍中的岗位,由参与朝政变为参议朝政。P11-13 后记 在古希腊词汇中,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我的辞典里,历史,就是爱与恨的交织。献身哲学的哲学家们总是“怀着一种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历史学家或历史报告(纪实)文学工作者的任务,则是为活着的人们重现“伊甸园”。 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明天是今天的继续! 人无法割断历史,正如利刃不能截断急流。 自从亚当和夏娃偷食了智慧果之后,光明与黑暗、伟大与渺小、痛苦与欢乐、瞬间与永恒时时交织在一起。带给人间灾难的,并不仅是那只被无数人诅咒过的“潘多拉匣子”,更多的还是人类自己。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这五千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一切却并不都是那么“文明”!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数十人合撰的《清史稿》,一部二十五史,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歪歪斜斜的只有‘吃人’两个字”,害人、坑人、抢人、杀人、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嘴上含笑、底下使绊、子母乱伦、父子相残等等“不该发生的故事”实在太多。真应了那句老话:“一部二十五史,不知叫我从何说起!”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芸芸众生用自己的双手,造起了一座座偶像——各个朝代的帝王将相,然后对他们顶礼膜拜。这种“造神运动”帮了那些自己都不敢过分相信自己的帝王将相们的大忙,于是乎,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一出出的闹剧。 生生不息的人群!生生不息的命运! 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使我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过去所学教科书上所不曾记载的东西。越查越多,越看越有趣。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力量驱使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于是,我拿起了笔,呕尽数年心血,剥去了几十个“天之骄奴”、“天之骄子”、“天之骄媳”、“天之骄戚”们脸上的神秘面纱,还其以本来面目。我不想重复“汗牛充栋”的“正史”上的记载,也不愿受已凝固了的各种“名分”的约束,愿意让那支没有佩戴“缰绳”的笔在故纸堆里自由驰骋,写到哪儿算哪儿。 因系“左道旁门”,所以本书侧重于:1.避“重”就“轻”,揭私泄密。本书所叙的帝王、后妃、宦官、外戚们的情况大多系正史如《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所少言,一般史学教科书亦语焉不详或不屑提及的私生活,而对别的书中大书特书的军国大事则有意从略;2.辑杂钩沉,拾遗补缺。着意挖掘历史“死角”里的素材。读者朋友翻阅本书时,一定会发现在一般史书中常见的那些老面孔如秦皇、汉武、唐宗、洪武、康熙诸公都没怎么露面,而那些一直为史学家们所忽略的一大批“小”人物,却摇头晃脑地占据了本书的许多篇幅。这似乎有一点大不敬的味道。然而也只好如此,若不,就不是这本书了。 我还在每篇篇首有意摘引了一首古诗、古词或古曲,意在营造一种意境。有的可能文不对题,有的可能题不对文,请读者谅解作者的匆忙。 由于作者学识所限,本书的缺点、错误一定很多,恳请海内外有识之士不吝指教。 张志君 于北京西郊雕虫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