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精)/爱泼斯坦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十八章 访问延安(二):采访中共领导人

我在延安访问过的中共领导人中,最杰出的无疑是毛泽东——当时是这样,在历史上也是这样。

在延安,毛的个人作风是平易近人、十分简朴的。他常常会步行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不带警卫,同老百姓随意交谈。在集体照相时他总不站在正中的位置上,也没有人把他引导到这样的位置上(同我们中外记者团合影时就是如此)。他随便找个地方站着,有时在边上,有时在别人后边。在单独访问他时,他不设时间限制,有时会延续好几个小时,因为对他问完了所有问题之后,他喜欢“反客为主”,转过来对访问者提出一些问题,问问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和所持的看法,以扩大或核对他自己的视野和知识。我们曾有几次和他共同进餐,同席的还有其他领导人,都没有什么礼仪或规模,大家散坐在两三张小方桌旁,谈话很方便,食物也极简单。我们即将离开延安时,他同一两位同事到我们所住的窑洞招待所来道别,并且送我们每人一张他签了名的相片。这是在延安石印的,神态很好,充满睿智。这张相片我一直珍藏着,1945—1951年在纽约时挂在我住所墙上,后来我回到北京仍挂在我住所墙上,直到现在。在上个世纪40年代,印度、英国和美国都曾举行过关于中国解放区的展览会并邀请我去作讲演,我总是把这张相片借给他们展出,使那里的人们可以“见到”毛主席。

在延安时,我们对于他那种“好整以暇”“举重若轻”的态度都有深刻的印象。他肩负重任,公务繁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十几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不断,行政管理千头万绪。在同国民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他是最主要的决策者——要抵挡国民党的进攻,又要避免发生内战,还要促使它更好地对日作战。在理论性著作中,在党内的争论中,他规划出未来的国内和国际政策。他同蒋介石在仪态上的反差真是再强烈不过了。在重庆,蒋介石总是在摆架子,显得不自然、神经质、紧张,说话哼哼哈哈。他坚持要“事必躬亲”——从训斥部下将领到接见每一个奉派出国的国民党官员(据说在接见时还让一个相士躲在幕后给这个官员相面,看他有无不妥或不忠的迹象)。毛则相反,他当时显然很善于把职责分散下去。抗日根据地分散在全国各地,地理上既相互隔绝,交通通讯又极端困难,由中央直接具体指导各种军事和政治措施是不可能的。中央的各项总方针是必须理解和遵守的,但每个根据地可以决定各自的行动,这样就使一致性和主动性达到了充满活力的结合。

下面是中外记者团1944年6月12日在延安会晤毛泽东时,他所发表的谈话(当时的英译文):

我们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世界上所有的法西斯。为了这一共同目的,你们到这里来了。这里是中国的一个偏僻的角落,既荒凉,从历史上来讲又相对地落后。但在这里你们可以亲眼看到一种坚强的决心,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要肩并肩地共同打击日本。你们会亲眼看到我们在这里正在抵抗日本侵略。

欧洲第二战场刚刚开辟。这件大事预示着德国希特勒的灭亡,以及日本的最后失败。整个中国都欢迎这一发展,我们中国共产党也很欢迎。希特勒和日本垮台之后,世界将成乐土。在中国,随着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我们这里的工作会开展得更有成效。中国所有抗日力量应该团结得更紧,加强我们自身的力量,配合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以粉碎日本军国主义。

在这种形势下,你们新闻界应该关心中国内部的情况。在这里我要讲几句话,强调团结的必要,并说明我们的态度。

首先,我们支持蒋介石坚持国共合作,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并创建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国这一共同的目标。这是我们坚持了许多年的方针,现在也仍然坚持。我们必须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的缺点,并且是很大的缺点,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缺少民主。假如我们有了民主,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抗日就可以加强,在胜利以后,我们就可重建中国。假如我们现在实现了团结和民主,未来就有保障。中国需要保持全民族的团结,但是只有民主,团结才有保证。

我以上所述概括了我们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观点。

接着,毛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

关于正在重庆进行的国共两党谈判,他说:“我们希望谈判有所进展并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结果。”

对于“中国共产党是否认为第二战场开创了世界新局面?对这一新局面,共产党是否将发表一项声明?”这一问题,他回答说:“真正的转折是随着1942年11月苏联斯大林格勒反攻胜利而出现的。第二战场的开辟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机遇,但不是真正的转折点。我们的报纸已经阐明了我们的观点。”

(《解放日报》在此之前曾发表一篇社论,指出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确实标志着一个新阶段,如同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一样。这两件大事都是所有反法西斯国家大合作的体现。在1942年11月苏联红军发动反攻前,反法西斯的国家遭受失败和退却,法西斯势力呈上升趋势。之后,形势迅速转变,盟军在北非、接着在太平洋上停止了后退,转为反攻。)

毛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红军开始反攻标志着全世界形势的转折。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向法西斯反攻的一大新步骤,没有这一步骤,我们不能摧毁轴心国。因此我们可以讲,此举打开了一个大反攻的局面,对欧洲、太平洋以及中国的形势,都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在事隔几十年之后,人们仍然会注意到:对于欧洲第二战场,他没有采取西方的看法,也没有采取苏联的看法,认为第二战场本身决定全世界的命运。他当时就把重点放在未来,放在各个国家反法西斯力量的主动性上。

用同样的思路,上引那篇社论(可能就是毛本人写的,至少是他审定的)推断,第二战场将加速欧洲战场的胜利,以后盟国的武器和人力将可能转到远东来。这样,第二战场将为中国创造一种较好的形势,但是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利用这一形势。如果中国只靠外在的因素,那么它本身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有一位中国记者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和其他政治团体有何希望以及自己将有何作为”的问题。毛回答说:

“我们一定要以民主配合抗击法西斯,只有这种配合才能产生力量。中国的军队也需要民主,如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级指挥部门之间、各个部队之间。假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部队就可团结得如同英国、美国及其他民主的军队一样。我们在各个领域都需要民主,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思想方面、出版和艺术创作方面。只有当文化和人民结合起来,它才能被广大群众所热情接受。

“在各个党派内部,在不同党派之间的关系上也必须要有民主。国际方面,必须有国家内部和各国之间的民主。我希望外国和我们的外国朋友对中国采取一个民主的态度。只有当我们有了民主,我们才能巩固我们内部的团结和国际间的团结,打赢这场战争并建立牢固的国际关系。

“只有建立在人民基础上的团结才可称之为民主团结,或日民主集中制。这一民主制度是坚不可摧的。简言之,这就是我们寄希望于国民政府、国民党、我们的同胞和全世界朋友们包括法西斯国家人民的。

“战后的国际联盟需要在民主基础上建立。

“总之,在一切方面我们都赞成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团结。”

后来我同毛泽东又有过一次单独的谈话。这次谈话不作报道,我也没有作记录。我向他转达了宋庆龄的问候。那时宋是保卫中国同盟主席,我是“保盟”的干部,所以我就“保盟”如何能够最有效地帮助解放区的问题(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封锁,禁止运入药品和其他救济物资)征求他的意见。他给了我一张所需物资的清单让我带回去。

毛主席在交谈中询问了国外的一些情况。他听说我为多家传媒撰稿,其中有一家通讯社是专向美国工会报纸发稿的,就问我美国的“劳工联合会”(简称“劳联”)和“产业工人联合会”(简称“产联”)哪一家的会员人数更多一些?那时这两个组织还是对立的,后来才合并。我比较倾向于发展很快的“产联”,因此就说“产联”多一些。他说不,还是“劳联”人数多。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这件事说明,他虽然身居延安的窑洞,但对外部世界的情况还是相当了解的,而且他在同别人讨论任何问题之前一定是充分“备课”的。他还问到为什么美国共产党当时的领导人白劳德要解散美共,把它改组为一个“政治团体”,以便在美国两党制的架构中活动。我引用了报纸上发表过的白劳德自己的解释。毛问道:“那么,一个工人阶级的独立政党的原则性到哪里去了呢?!”虽然他没有说下去,但显然是不赞成。这是在法共等外国共产党批评白劳德的行动丧失原则的几个月之前。

P221-225

后记

我们怀着敬爱的心情完成了爱泼斯坦同志所委托的任务一他的回忆录的翻译工作,感到十分欣慰。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增进了对爱老的思想、经历和业绩的了解。他对中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名利的淡泊,这一切都给了我们很深刻的教育。相信读者在读了这本回忆录后一定也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爱老一生跨越了20世纪的绝大部分,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时代。爱老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这一历史发展的洪流。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待中国历史发展的,同时又把中国历史发展看作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极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他的视点高、胸怀宽。他对中国的热爱出自肺腑,但他对中国的热爱不只是由于对中国的认同而产生的“一家人”的感情,而且是同他的国际主义思想融为一体的。对爱老的思想感情必须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这是我们通过翻译他的回忆录所得的一点体会。

爱老经历丰富、知识渊博。他从15岁起就从事新闻写作,所以他的英文文字功夫是很深的。他能既概括又生动、既主题鲜明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任何复杂的思想和事物。他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一个词、一句成语或一个比喻来恰当地描述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状况。他又富于幽默感。这就使我们的翻译工作面临很大的考验。我们不敢说已经通过了考验,只能说我们已经竭尽所能。我们按“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力求用地道的、流畅的中文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蕴,并保持原作的风格。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优越条件——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可以随时去向爱老请教。即便如此,我们深知译文一定还存在不少缺点以至错误,恳切地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此外,我们对中文版读者一般不太熟悉的人、事、书、史,作了一些译注,希望对读者的了解有所帮助。

林戊荪、张庆年、张彦同志和爱老的夫人黄浣碧同志对我们的翻译工作给以很大的关心和帮助,谨此致谢。还有许多同志和友人也给了宝贵和热情的帮助,其中有的已在各章分别注明道谢。这部回忆录是送给爱老89岁华诞的贺礼,我们期盼着这一欢乐时刻的到来。

沈苏儒贾宗谊钱雨润

2003年除夕

目录

第一章 十字路口——西行·东归

第二章 我的家世

第三章 邱茉莉的家世和成长历程

第四章 在哈尔滨的童年生活

第五章 天津:我的青少年时代

第六章 初任记者

第七章 战地记者(一):南京

第八章 战地记者(二):武汉、台儿庄

第九章 战地记者(三):广州

第十章 在香港同宋庆龄共事

第十一章 内陆之旅

第十二章 重庆序幕

第十三章 逃出香港日本拘留营

第十四章 “范达”号的航程

第十五章 再到重庆

第十六章 从重庆赴延安

第十七章 访问延安(一):新中国的胚胎

第十八章 访问延安(二):采访中共领导人

第十九章 访问延安(三):在敌后

第二十章 途经印度

第二十一章 英国:一九四四年

第二十二章 美国五年:在逆境中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第二十三章 波兰见闻

第二十四章 回归: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

第二十五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第二十六章 四访西藏

第二十七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第二十八章 狱中岁月

第二十九章 重获自由

第三十章 我失去了邱茉莉

第三十一章 夕阳之歌

译者后记

内容推荐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展现了传奇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跌宕起伏的一生:奔走在抗战一线,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有深入报道;既在日军拘留营艰难逃生,又曾在秦城入狱五年;采访过最高领导人,也与藏地农奴亲密接触。爱泼斯坦的足迹遍布美国、英国、印度、波兰等地,但最终,他选择了留在中国。爱泼斯坦的经历不可复制,他的这部自传,也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中国近现代史。

编辑推荐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自传,记载了他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亲历中国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的传奇一生。在这本回忆录中,爱泼斯坦这样表达自己的信念:“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他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45:43